摘要:就业观对研究生择业目标的实现具有导向作用,对研究生的择业实践具有推动作用。正确的就业观应该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理性分析与现实结合,自主择业与自主创业相结合,实体平台与虚拟网络相结合,积极主动实事求是。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观内涵
当前由于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和日趋多元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交替影响,研究生的就业观正不断走向复杂化和多元化。探讨研究生就业观内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就业目标观
关于自我价值,“它的最高表现是自我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社会应该促进每一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并使人人都在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早已提出的目标。”
(1)马斯洛认为“所有人都向往自我实现。或者说,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2)社会价值就是个人对社会的作用和贡献。
实践活动本质上是社会的,因而在自我价值的现实化过程中,看起来似乎是自我的东西,实际上是属于社会的。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它们不可分离的联系在一起。研究生就业目标的选择应该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现在由于我们的社会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特殊时期,一些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腐朽的思想侵蚀着人们的心灵。部分人在选择工作时候,只注重报仇、待遇、工作环境等等。任何人的就业目标都可以包含着自身个人价值的诉求,这是符合人的发展的规律的。但是个人价值能否实现,就要看这个目标是否符合社会价值。不能一味地追求自身价值,只看重名誉、金钱、地位,这些评价个人成功与否的表面因素,更应该在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中寻求平衡。只有具备社会价值的自身价值,才会被社会认可,才可能被实现。
2、理性分析与现实结合的就业标准观
理性分析是指科学地、理性地对自身分析判断,主要是对自身所学习的专业的掌握程度,自身的爱好兴趣和长处,自身的家庭状况,自己的理想等等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然后再现实的就业市场中,寻求与自身情况最适合的结合点,从而找到具有个性特征的工作。一个理想的工作是要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思考“我想做什么”和“我能做什么”,以及“如何能做成”这三个基本问题来实现的。“我想做什么”,这是一个理想层面的东西,是一个人的价值诉求。这个问题可能从小就已经慢慢形成,并且每一部的选择都为了接近这个目标。也可能在上大学选择专业和学校的时候才有具体的认识,也有可能在上大学以后会有新的理想,也有可能有的学生在要毕业找工作的事还不是很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事实上这样的人是不乏存在的。总之,就是要再找工作之前就要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奋斗目标,清楚你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有了清晰具体的目标之后,行动才有目的性,才有可能成功。“我能做什么”是指作为毕业生,要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对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要考虑自身的家庭状况,这里是指有的毕业生家庭情况经济情况、社会关系等对毕业生就业产生的影响。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总结出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如何能做成”是指毕业生的职业规划。事实上,职业规划应该贯穿在人的一生之中,尤其是在大学阶段更应该重视起来。在这里所谈到的职业规划更侧重的是在毕业生选择工作的时候,对于影响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就业的性质、地区、报酬等等因素的考量。“如何能做成”更侧重考量的是影响实现自身职业理想的外界因素,例如就业市场的现实情况,国家的就业政策等。
比如,有的毕业生想留在东南沿海的发达城市就业,事实上这样的地方人才济济,竞争十分激烈,对于实现职业理想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如果响应国家的号召,到国家急需人才的中西部地区,基层工作单位,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自主择业与自主创业相结合的就业形式观
我国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就业政策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统包统分阶段;由供需见面到双向选择的过渡阶段;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阶段。“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按照这一文件规定,从2000年起,我国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并同时取消了向毕业生发放‘派遣证’的做法,改为向毕业生发放‘就业报到证’。同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指出,我们建立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应当是一个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用人制度。这标志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结束了‘计划、分配、派遣’的历史,转向了以市场为其导向。”
(3)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又是我国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政策的又一显著特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自主创业无疑是实现人力资源有效配置的有效方式。另外,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下,大学生文化程度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思维活跃,年富力强,鼓励他们自主创业、科技创业、艰苦创业,必然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贡献。国家也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xxx教育厅副厅长朱卫国在“中国江苏”在线访谈直播室,向社会公众和广大网友介绍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解读国家和省有关促进高校毕业生的相关政策时说:“积极推进创业教育。大力加强省级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的建设,组织开展各类创业竞赛比赛,积极构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绿色通道”,实行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创业孵化以及项目融资等一体化运作和服务。”在未来我国毕业生就业形式中,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必然会成为主流。
4、实体平台与虚拟网络相结合的就业渠道观
以往的就业渠道通常是用人单位进入校园,进行校园招聘,另外就是高校毕业生走出校园,去大型的人才市场的大型招聘会,去寻找合适的岗位。这是最主要的两种就业信息渠道,充分地体现了就业政策供需见面的特征。其他的一些辅助的就业信息渠道,包括报纸、杂志、期刊,校内的海报或宣传单等等,也起到了一定的就业信息的传播的作用,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了桥梁。以上所说的就业信息渠道是以现实的实物为基础的,例如招聘会、报纸、海报等等,在这些实体平台上,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进行沟通,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我们把以上所说的就业信息渠道称之为就业渠道的实体平台。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最求效率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主要特征,这体现在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渠道的获得上。以往的较为单一的就业信息渠道已经不能满足就业市场和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了。于是就出现了与以往的就业渠道的实体平台相对应的虚拟平台。虚拟平台主要是指与以往的传统的就业信息渠道不同,它是以网络为基础,分为“用人单位主导”和“毕业生主导”两种模式。“用人单位主导”是指用人单位将用人信息发布到网络上,毕业生在一些求职网站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然后给用人单位发电子简历,用人单位筛选简历,进而再与满意的求职者联系,进行下一步的面试。“毕业生主导”是指毕业生将自己的简历以及对工作的相关要求发布到网络上,等待用人单位进一步联系面试。此外,还有一些电话面试、视频面试等等,都可以算作是就业渠道的虚拟平台。在信息化社会里,网络技术的出现,必将会对就业渠道产生重大影响,只有这种实体平台和虚拟平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就业信息渠道的立体化、高效化,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各取所需,实现共赢。
注释:
1袁贵仁.人的哲学.第一版.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473
2(美)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142
3刘常云.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53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