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教学只有在总目标的指导下,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多元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能实现“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丰富知识是为了形成能力”的教学目标,才能培养社会有用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语文实践;综合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新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可见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当产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今后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全方位地为学生搭建语文实践的平台,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从而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1.立足于课内,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实践”固然不排除让学生走出课堂去识字,去摘写春联,去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然后语文实践的内涵远不止这些。语文实践的主渠道仍在课堂。为此就立足于课内,在阅读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1.1 读写结合。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地进行语文实践,读是最根本的手段。教师应把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一般地说,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阅读活动可以按三个阶段进行安排:①读一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②读一读,细嚼课文的内容意境,理解课文;③读一读,品味课文语言情感,产生思想共鸣。读、写既是阅读的方法,也是语文实践能力的具体化。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应适量适时安排写的训练。
1.2 听说结合。听与说是进行阅读实践的生要方法,没有听与说的阅读活动是不存在的。为此,在教学中老师应组织学生多听多说,听听老师、同学情感化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听听老师、同学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求得正确的思维方式。说是指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可以让学生问问题,回答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评议别人的回答是否正确,还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建议。这样通过听、说的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2.延伸于课外,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修订大纲强调:“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得“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运用。
2.1 课内外知识结合,培养语文实践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应该挖掘教材内容,构建大语文教学观,找准课内外知识的结合点,为解决课内的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图书资料、网络等渠道搜集、处理资料,从而对课内有关语文有个立体多维的理解,如教学《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拓宽对课文的理解。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可要求学生到图书馆查阅有关志愿定抗美援朝的资料,教学《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可引导学生上网搜寻有关桂林、金华等地的人文地理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又通过实践加深学习。
2.2 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拓宽学习内容,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和用语文”这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为此就必须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上社会,通过实践活动,来了解社会,学习知识,形成语文综合能力。其主要做法有①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街道路牌”“商品广告”等的用字情况进行调查,并把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自己的建议写下来,然后回到学校进行讨论、交流。②结合传统节日去收集对联,并引导学生进行评议,进一步了解对联的特点,还可以让学生试着“对联”。③引导学生跨班级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让学生自编作文选、出学校黑板报、办小剪报等。通过这样一些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相融于学科间,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于语文学科之内,要突破学校本位的禁锢,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中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一是让学生把数据多的句段列成表格,以便学生易于记忆、理解,如学习《太阳》这课,教师便可以指导学生把太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提供的数字列表进行理解。
三是让学生走出校园,去工厂调查废水、废渣、废气排放情况,结合查找资料,把自己关于环保的调研情况写成报告,汇给有关部门。
四是引导学生密切关注身边的事,发现好人好事,写成通讯寄给电台或学校广播站。
这些做法兼融了数学、自然、社会等学科知识,通过调查、查阅资料、写调研报告,既扎实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又增长了自己的见识,真正体现学语文、用语文的有机结合,从而突出语文工具怀学科功能的特点。
语文教学只有在总目标的指导下,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多元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能实现“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丰富知识是为了形成能力”的教学目标,才能培养社会有用的复合型人才。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