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和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获取终身学习的本领,为日后走向社会打好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逐步实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进而达到掌握学法、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下面谈谈我在物理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加强观察、实验的方法指导,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初中物理中的实验教学是重要的直观教学手段,不仅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思维表象,而且为学生提供可供研究的事实。因此,实验教学是不可替代的。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细致观察法、顺序观察法、重点观察法、比较观察法等。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还要教给学生物理实验的构思方法:如测物质的密度,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测电阻、电功率等,这些都是以物理公式为原理进行实验的。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由于相关因素较多,总是先设定其中一个或几个量,再逐个量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这些方法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初中物理教材的知识结构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列举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或演示实验;由实例或实验分析、归纳出重要的概念和原理;概念原理的应用与举例。自学能力的关键是阅读能力,在教学中,针对每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对于概念教学应提出“为什么引入?”“怎么引入的?”必要时要提出“与其他概念的区别及联系是什么?”等问题。对定理、定律要重点读,要求学生逐句反复推敲。
并且从“怎么得出来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应用它?”等几方面启发教学,教师对学生的解答给予补充和引导,教会学生认识和抓住物理规律的本质。可采取师生交谈法,教师设问法。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在指导学生阅读这段文字时,我特别强调注意其中“或”字的意义。为什么不用“和”字?这段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老师归纳出这段话有两层意思:原来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通过这样的阅读和学习,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对后面的惯性概念也能融会贯通,知道“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具有的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同时,也教给了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三、优化复习方法,培养学生系统地分析和归纳能力
要提高复习效果,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从基本概念、定律、原理出发,采用归纳法,类比法,研究各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区别及应用,使零乱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所以在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中,我总是根据复习内容,先搭好一个知识结构的框架,让学生按照这个框架自己进行复习。
四、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在于理解,能力在于训练,在复习阶段,不仅将概念和原理进行归纳和总结,还要精选例题,对学生进行灵活多变的变式训练,重要习题要适当扩展和延伸。通过训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多个侧面去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开拓学生思路,促进学生物理认识步步深入。从不同的认识层次寻求多种解法,变学生的定势思维为多向思维,不仅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