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当前,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大力开展以创新教学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已显得至关重要。新颖、巧妙、机智的教学艺术,不但能给学生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而且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逐步树立起创新意识。笔者总结教学实践认为,以下做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引导求异思维的新颖性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统一的东西太多了,“新”、“异”的东西太少了,所谓的标准答案,压抑了学生心目中创新种子的萌发。因此,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应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教师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适时点拨,让学生把隐藏的认知过程充分显示出来,总之一句话,要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这样,学生的个性品质及创新思维才会得到培养。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思考,探求解决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具有独特性,能够克服一般思维定势,用新、异的方式处理问题。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求异思维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人们创造力的重要指标,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是在当今住处量成倍增加。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扬需要实现的目的。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能力打破盲目顺从,迷信课本,被动地学,被动的回答问题的局面,应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究问题,多角度、多方面、创造性地解决疑难问题,学生思维面往独特性方向发展。从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况来看,忽视求异思维训练的问题比较突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更新观念,转变方法,加强对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如回答一些灵活的题目或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只要学生思维正确,答案不求统一,可百花齐放。如我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不少学生把课文分成三段,但也有学生分成四段的,因此他们认为把交待池水为中心显出不同色彩的原因第四自然段也可拿出来单独分段,通过对比,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及时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知道只要分的合理,就是正确的,并非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再如学习《司马光》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标新立异,从不同角度讲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假如你在场,能用别的方法救出掉在水缸里的小孩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有的学生说,用水桶把缸里的水舀出来;有的说,这种办法太慢,等水舀完了,孩子可能被淹死了;有的说,把木棒放在水缸里,让小孩去抓,然后我们再拉出小孩子;还有的说,大伙一齐用力把水缸推倒,小孩就会很快地被救上来。可见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与众不同的见解包含着可贵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二、引导创新思维的多向性
创新思维是多向性的,它对任何问题都善于从多种方向进行思考,即人从“纵”“横”“逆”三个方面来思考问题。课堂教学活动是知识信息的传导过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贮存信息,更要让他们对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加工,并变量输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个性不同的学生,即使是同一篇课文,因为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背景,因此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各有千秋。如我在教《跳水》一课时,抓住“所有的人全默默地看着他,等着将要发生的事情”这一句话,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讲讲“默默”一词在这里所表达的意思。一位学生说:“‘默默’就是不说话,不出声,这里指人们一声不响地看着孩子,等待着悲剧的发生。”应该说这位学生已准确地理解了“默默”一词,但我并没有忙于评论,而是启发性地说:“谁能联系上下文,说出不同的意见?”于是又有学生说:“‘默默’一词,与上文‘全都吓呆了’相呼应,是对吓呆的具体描绘。”这是从“纵”的方面来分析的。还有的学生说:“人们预感到悲剧马上要发生,心情沉重,因而默默无言”这是从“横”的方面来分析的。这时还有学生站起来说到:“这里的‘默默’表示众人束手无策,从而反衬出船长的果断、机智,说明船长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从“逆”的方面来分析的。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就学生的思维发展而言,这些回答无疑是有创新意义的。
三、要刺激创新思维的多元性
创新思维的多元性,也就是它的多维度,指主体思维善于从事物的多侧面、多环节、多因素、多层次来进行思考,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对学生所提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加以分析、研究、思考,往往可以获得新的发现。这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而且可以为某些创新提供契机。多角度的思考,带给学生的是新异的刺激性,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反射,就会在大脑皮质的相应的感受区域、想象区域、判断区域、贮存区域等引起优势兴奋中心。从而为一些创新思想的产生提供重要条件。例如在教《麻雀》一文中写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花流水在猎狗面前。”一个“落”字将老麻雀的形象写活了,这时我启发学生问道:“这儿为什么用‘落’而不用‘飞’呢?”一位学生答道:“‘落’比‘飞’要快、猛,说明老麻雀心急如焚,一心想拯救小麻雀的焦急心理,而‘飞’就显得有点悠闲了。”这是从心情上来说的。另一位同学答道:“‘落’字写出了老麻雀疾飞下来时的勇敢、果断、坚定。‘飞’字给人的感觉是飘忽忽的,没有这种味道。”这是从态度上来说的。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老麻雀奋不顾身的英勇形象,使学生对“落”字运用的精妙之处体会的入木三分。学生的智慧之花竞相绽放,产生了许多新的发现,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创新思维。
四、要促进创新思维的开放性
创新思维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的思维过程,它善于广泛地吸收各种信息,在与外界各种事物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取新东西,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再造想象又是最活跃的因素,因为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我们在对某一篇课文进行阅读时,往往总在寻求统一的认识,而自觉不自觉地淡化了思维的开放性,这无疑会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语文课的提问设计、问题点拨,应当特别具有培养再造想象的功能,应当充分显示创新思维的开放性之优势。如我在教《赤壁之战》一课时,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曹操生性多疑,为何黄盖的一封假信,就让曹操深信不疑了呢?想象一下,黄盖信上会说些什么?”有的学生说:“黄盖可能会写:‘曹将军您有八十万大军,周瑜才三万,这不是明摆着周瑜死路一条吗!’”有的学生说:“黄盖会写:‘周瑜是一个一意孤行的暴君,我可不愿替这个莽夫去送死,我情愿效忠曹将军您!’”又有学生说:“黄盖会写:‘曹将军如果肯收留我,后天早晨我趁着浓雾,带着数十只大船和粮草,来投奔曹将军。’”我继续启发道:“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从不同的角度想象了黄盖的聪明机智。再请同学们想一下,曹操收到黄盖的信后,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一位学生说:“曹操会手摸着胡须,哈哈大笑说:‘赤壁很快就是我的了!’”第二位学生说:“曹操会对手下人说:‘黄盖有自知之明,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第三位学生说:“曹操会大摆酒宴,等着为黄盖接风。”这里,教师凭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再造黄盖的聪明机智与曹操的骄傲轻敌之形象,开放性地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深化了学生对两个历史人物的进一步认识。这种再生想象,正是创新思维的一种表现。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创新性思维的因素,在备课中进行独具匠心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从而使其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