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教学的科学性、高效性是最优化教学的基本要求
科学性是对一节课的起码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播的知识应当是准确无误的;二是知识观点应当是全面而不是片面的。
例如:有的老师讲到“积极的心理作用决定着在比赛场上的胜负”,这句话本身就存在知识性的错误。我认为在比赛中决定胜负的主要是实力,心理因素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不一定是起到决定性的因素。
高效性是指课的密度与容量。对于一节好课而言,要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和更新,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使情感得到巩固和提升;即通过课堂老师的设计与调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使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融会贯通,从而生成新的知识。
二、教师的角色定位与学生课堂积极性是优化课堂的重要尺度
我们都知道,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对于教师的角色而言,是否是一个“主导”就能概括的?所以我认为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多维的,而不是单一的。在新的课程改革下,教师至少应该担当以下角色: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引导者,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向学生学习者。
我们老师经常注意的是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这一过程中要防止两种片面:一是学生主体的扩大化,导致教师主导的缺失,从而淡化了教师的使命;另一个是教师主导的极端化,即学生的任何活动都逃不脱老师的手掌心。这两种极端都是与新课改相违背的。
同时,在教师的角色中,我要特别强调老师作为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包括学生搜集的时事信息、学生在某一问题上的独到见解、学生的创新思维等等。通过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从而达到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教师作为向学生学习者从古有之,古人云“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何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学生获取的知识,我们老师可能不知道,因此,老师要学会向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相长”。另外,教师的参与应当包括知识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其中思维参与比知识参与更为重要,因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知识的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是优化课堂的重要产物
知识的预设即我们所说的备课、备学生,也就是我们的教学设计。在知识的预设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要把握教材的特点:教材是情感型的课还是道理型的课,或者是活动型的课。这要求我们进行准确的定位。其次是预设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课的最后落脚点要准确,比如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情感要提升到什么程度等等。最后,课的预设一定要体现教材观,要落实三维目标的要求。
知识的生成即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完成预设活动所达到的效果、所形成的新的知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可能设计活动并让学生参与活动,注意学生的互动,包括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但是我们的互动必须与知识的生成相结合,如果不能生成新的知识,互动就失去了意义。例如一位老师设计的活动:“假如你明天送给父母生日礼物,你准备送什么?”学生回答非常积极,当学生展示完之后,老师说:同学们都展示了自己给父母的生日礼物,下面老师也向大家展示一下我送给父母的生日礼物。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展示了很多有创新思维的礼物,达到了知识生成的目的,同时老师展示自己的礼物,达到了师生互动,这种互动是思维、情感互动,是最高层次的互动。
四、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是优化课堂的落脚点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要防止走极端,即:要么只注重过程,活动很丰富,但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很差;要么只是强调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一节课既要注重知识的掌握,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曾经有一节公开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充分参与。课后,评委组突然提出要求,对学生进行现场测试,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成绩很不理想。由此可见,我们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
五、音像资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日趋明显。通过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音、像、文本等多种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三性:一是必要性,可用可不用的不用;二是创新性;三是实效性,我们对同一个课件要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内容,不一定要太多,但利用要充分。只有注意这些问题,我们才能避免从一个极端——“人灌”到另一个极端——“机灌”,才能真正起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此外,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教学的预设。对多数老师来说,教学中设计学生互动是必然的,但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不仅仅是知识互动,还包括情感互动、思维互动、心灵互动。在这些互动中,知识的互动是基础,情感、思维和心灵的互动才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每位教师对优化课堂的评判标准各有不同。传统评课中教师的基本素质非常重要,是基础,不能丢,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评课的标准也在与时俱进,不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以上是本人在学习、实践新课改的理念后的点滴体会,抛砖引玉,希望思想品德老师资源共享,共同为构建优化和谐的课堂教学而努力。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