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天道观后感
人世间,音乐的纯净与灵魂的纯净高度契合。音乐可以穿透肉身,到达人的灵魂。最纯净的音乐可以到达灵魂的最深处,同时,灵魂可以在纯净的音乐里自由倘徉、舒展。音乐天然地具有介质功能,可以让来自不同方向的灵魂,在纯净的音乐世界里找到共同的栖息地,正如芮小丹与丁元英爱恋的初始地,是在极纯净的音乐世界的那间小屋。在那间小屋里,芮小丹纯净的灵魂与纯净的音乐完美契合。在同一间小屋里,丁元英孤傲而洞悉一切的灵魂需要音乐的纯净加以抚慰和滋润。
警官芮小丹是个聪明而智慧的女人,一点即通,自然随性,天然的具有悟道的能力。天道是什么?是自然,是实事求是,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偏离实事求是,偏离规律的一切都是虚妄。因而,芮小丹这个自然随性而有趣的灵魂的消失,无疑让人伤感无限,一时难以释怀。或许,在芮小丹自己看来,肉体是生的一种形式,灵魂是生的另一种形式,肉体在或者不在,灵魂都在。
思维缜密的丁元英有极强的自我开悟能力。在悟道的途中,不断地发现世间规律。穿透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透析着社会,思想已经站到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居高临下地审视、解析、批判社会,同时又包容着世俗文化。他的理性有时近于冷酷,他的思辨游离于人鬼之间。他说,透视社会要从三个方面分析:技术、制度、文化。我以为技术是中立的,本身不具有感情色彩,但技术又是具有感情色彩的人创造的,技术是规律的具化和衍生的产物,又可成为人类改造世界和征服世界的工具,通过对技术的剖析,可以展示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制度是由代表着主流思想的群体角力的成果,多偏向理性色彩,用以规范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制度的进步也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狭义上的文化,更多的是人类表达各类思想、观点、情感、想象力的符号,是感性的舒展,同时又是培养理性的温床,文化的繁荣有助于人类思想疆域的扩展。
丁元英为了满足芮小丹的愿望,才有了他对元庙村的扶贫之举。但此举是否为杀富济贫呢?为了求得心安,他和好友韩楚风造访了五台山高僧。才有了以下扶贫的论道:扶贫之道若以次第而分,可分为三个层面,一、天上掉馅饼的神话,实惠、破格,是为市井文化。二、最不道德的道德,是为哲人文化。三、不打碎点儿东西,不足以缘起主题,大智大爱,是为英雄文化。一开始,这场扶贫工作以哲人文化破题。元庙村的农民以不要命、不分年龄、只讲生存法则的吃苦精神加廉价的劳动成本,击败了城市工业化生产的正规军,可视为不道德的行为。但这种行为又让一个村庄的农民摆脱了贫困,又可被视为道德行为。最后,农民军与正规军拥抱在了一起,以英雄文化收官,成就了丁元英的大智大爱。
乐圣音响公司掌舵人--林雨峰是个锐利的人。他公司的口号是“只有矛,没有盾。”这口号本身违背了自然存在的定律。人们常说,没有矛盾就没有生活。矛和盾,既矛盾又统一,互为辩证依存。一个锋芒毕露,过于锐利的人,必然也是一个易折的人。人若只有矛,而没有盾,相当于未设置自我防御机制。当林雨峰被格律诗公司这把小小的矛刺痛后,感觉自己的心赤裸裸的.,无处安放,于是选择自我毁灭。而音响行业霸主--伯爵公司敏感敏锐,居安思危,进退有余,耐人寻味,值得深思和学习。
对于可以信任的人继续选择信任,会得到福报,类似于人们常说的傻人有傻福,正如欧阳雪。一心想着为村庄脱贫,不忘初心,始终保持着善良底线的人,会得到福报,正如冯世杰。一直在悟道的路上,并且积极主动进取的人,会获得福报,正如肖亚文。
叶晓明是个聪明的人,但却不是一个智慧的人。他有独立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但对未知和风险充满了恐惧。只要未知和风险超出了他认知的范畴,他就秉持保守和可控原则。
人的欲望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当一个人的欲望上升或者膨胀到自己无法控制时,就会显示出它杀伤性的一面,反映出来的现象就是精神的自我折磨或肉体的自我毁灭,也可能是对他人的伤害。刘冰是那个从井底爬到井沿的人,还没看清花花世界,就掉回了井底。但是,他不甘心,他认为他的不幸是别人的过错。于是他放弃了丁元英给他的自我救赎的稻草,企图以自己的方式重新爬到井沿,但很不幸,这一次他掉下来摔死了,他无法自控的贪欲心魔操纵了他的肉体,救赎的稻草反而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人总结过,中国文化中的儒家侧重于孝道,佛家致力于慈悲为怀之善业,道家追求的是自然及人与自然的和谐。道教的自然不免让人想到老子的一句话“无为而治”,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其自然,按规律办事。丁元英在父亲重病的态度上,追求道家的自然,但却偏离了儒家的孝道,不免让人觉得冷酷。对元庙村的扶贫是一项善业,但是否有违天道?刻意破土,由天自然,从善如流,善业让道的自然光芒四射。
总之,《天道》像是一面镜子,可以用来照一照自己心灵的净土,是纯净的还是被污染的?另一方面,如果你能深入思考,亦可拔高自己思考人性和社会的高度。
电视剧天道观后感
电视剧中最常听到的是文化属性这个词,我想作者写这部剧的深层含义就是为了让观众和读者重新思考我们的文化属性。重新的站在彻底的角度来思考很多我们常人观念中的思考方式的电影。
丁元英的思想是自由的,但是他这种超乎自然平常的、有点冷漠的思想,给他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不适合与一般人的亲密关系。在这个传统文化很重的社会,丁元英对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成见,同时,他对世界对他人的友好却没有得到一般人的认同。他的“法即倒,道法自然,如来”的佛道思想,交叉结合了现代的科学理论,佛家思想,道教思想。同时,他看透世事是依靠自己掌握的自然法则,依靠法则办事。
比如在电视剧的中心音响公司来实现王庙村的脱贫之前,用了很多的生活细节来展示丁元英这个角色。在其父亲得了脑血栓之后,居然问医生的问题是如何让父亲死,其在与母亲讨论养儿防老的这个观念上,也是表达出了与传统观点大相径庭的观点。在前面的剧情中说了,丁元英是一个超越常人思维,对传统中国文化有着极大成见的人。或许是人家的思想摆脱了文化属性的束缚,实现了真正的思想自由。
本电视剧的核心是格律诗公司的创造及其为王庙村脱贫的事件,实现扶贫的关键是杀富济贫,就是使用市场的杠杆在音响市场找龙头公司口中分一杯羹。充分利用了国内发展不完全的农村合作形式的工作坊的特点。在企业人的眼中看来,这是国内市场的不健全造成的。这也是印证了一句话硬币永远有两个面,有正面的必定会有负面,有优点必定会有缺点。
同时,格律诗和乐圣之间的官司风波中的三人急忙退股权的行为,说明了很多人的法律观念,电视剧直接斥责了很多人的法律观念,认为法律一定会尊重事实,保障正当人的合法权益,其实,法律就是一个工具,保证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的人之间的运作。
最后从刘冰的遭遇来看,贪欲吞没了他,现在社会上不是很多贪欲满满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行为,没有反思自己,最后被自己的欲望给吞噬。是一个很为可怕的结局。
很是惊叹十年之前的电视剧,其中蕴含的观念也更为开放。真的很难相信这十年前的电视剧比现在的更为开放。
电视剧天道观后感
在闲聊中,听到朋友多次推荐《天道》这部剧,点开第一集后一发不可收拾,于是这个周末刷完了整部剧。关于这部作品,每个人看完都有不同的思考,或者说同一人每看完一遍都应该会引发一些新的思考,不要对剧名感到不知所措,这也是一部不错的商业片、爱情片,据说不少商学院的教授都有推荐这部剧给学生,今天我推荐给大家。
这部剧取名天道,从名字而言就意境高远,天是道,是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整部剧中佛、道、基督之警句让人不断的陷入思考之中。
主人公经过名利场后,淡泊的生活方式,让人不禁想起尼采的那句话,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问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一次酒醉后的那首诗,“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醉舞经阁万卷书,坐井说天阔。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祸福,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更能表明其当时的内心所想。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这句话贯穿全剧,是主人公思想的概括,似乎超越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何为“神即道”?我国唯心主义认为道是宇宙、精神的本源,而唯物主义又提到道是事物的普遍规律,《圣经》里有“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而神是指宗教及神话中具有人格和意识的超然存在体。何为“道法自然”?《老子》里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也是我国道家思想的精华,道重在自然而非强力人为。何为“如来”?如来既是释迦牟尼的十种称号之一,更是从如实之道而来、开示真理的人,通常是佛的自称。
神、道、佛本就不是一家,我不赞同那种硬说成同宗同源的说法,不过宗教之间确有些相通之处。仅从信奉的人物而言,我国的儒释道,儒家将关羽称为关圣人、圣帝;道家将关羽称为武财神、翊汉天尊;而佛家称其为伽蓝菩萨。本剧里面夹杂各派的思考方式自成一体,这也是我认为的最值得看一处,不过如果尽信则不如不看了。
上次听一个教授的课,谈到我国文化在几十年前的那次摧残后,一蹶不振,而如今的现实也展现出,过重的唯物主义促进下,人们心无畏惧,出现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也不足为奇了,本剧中不少角色的结局也凸显出这类人的悲哀。每次跟国外的华人聊天,其实会不断打开我自己的思维方式,或许融合多种文化后,思维才能具有一个高度。其实我有段时间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出现进化论的西方,如今美国总统就职的时候,还要手按圣经并宣读自己的誓言,誓言这样的唯心主义产物却能和科学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另外本剧的重点,或许也在自创的一个词“文化属性”上,提出了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概念,并用全局去阐释,自助者天助的强势文化。但无论剧中人,还是现实中的大多数人,却依赖着靠他人的弱势文化,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宅男面前靠政府,实在不行就想着依靠神灵。而这部剧的剧本正是改编自小说《遥远的救世主》,这个遥远的救世主或许就是天道,天道相助的则是自助者。
对于父母亲情这一段,主人公表现出的理性态度引起兄弟姐妹之间的不和,不过这却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养儿就是为了防老,那就别说母爱有多伟大了,养来养去还是为了自己,那只是交换,这样家庭里的孩子,从一出生起就背着还不完的债,如何能直起腰板。这也让我想起罗辑思维CEO脱不花之前的分享,当她发现自己怀孕了,第一个反应就是家里来了一位常住的房客。而她对孩子的定位不是自身生命的延伸物,更不是自己的产品或要一直控制的对象,而是一个很多年的舍友。并且会陪他走过人生里非常重要的一段,会给其提供关键的帮助,但是彼此之间是两个平等的人。
还记得剧中,主人公知道自己“杀富济贫”的做法会遭之另一面有识之士的声讨、责骂,于是前往五台山询问高僧讨一心安,得到大师相赠“大爱不爱”。恰好本周看到古典老师在《超级个体》专栏中的一句话,不管你站在那里,总有一半人在你的对面,靠获取所有人的认同去生活,是一场永无宁日、绝不胜算的自我恐怖主义。
由于最近几个月我一直在看人工智能方面的信息,而在《未来简史》一书中,作者也提出了宗教只是人的一种想象体。可是在量子理论出现后,我们发现很多宗教里描述的虚无缥缈的东西,可能是存在的,或许真的有一天,等科学家好不容易爬到山顶的时候,发现早有人等候在那里。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们当下能做的就是多见多思,继续维护认为有价值的想象体,并且继续追问自己内心到底想什么。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