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生态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所以实习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生态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生态学实习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通过实习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且可以验证和巩固课堂教学内容,进而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加强生态学实习教学建设已成为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和紧迫任务[1].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这就使得高等院校生态学实习必须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制定符合当地条件的实习教学内容。呼伦贝尔地区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北部,北部和南部被大兴安岭南北直贯境内。东部为大兴安岭东麓,与松嫩平原接壤。
其境内囊括了天然草原、原始森林和农田等多种陆地生态系统;并且河流和湖泊众多,水生和湿地等隐域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所以当地丰富的自然条件给生态学实习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另外,呼伦贝尔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研究机构前来考察,并在当地建立定位研究站。这也给生态学实习提供了较高的科研平台。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呼伦贝尔地区特有的自然和社会条件,提升生态学实习的内涵,扩充生态学实习的内容成为当地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一、优化实习教学内容。
(一)加强样带考察实习中经典理论学习。
样带考察是生态学研究中采用的常用方法。样带考察是在温度或降水有一定变化的区域内,布设若干个采样点。在每个采样点采集一个或多个样品,测量其相关度量指标。同时测量或拟合采样点的气象数值(温度和降水)。以生物量或其它指标(如,the niche complementarity hypothesis)[2]作为采样点度量指标的权重[3],计算出每个采样点度量指标加权平均值[4].计算加权平均值与气象因子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得出考察区域内度量指标与气候因子的总体响应,体现生态系统不同度量指标对不同环境适应的结果。此方法包含生态系统类型数量较多,利用气候地带中生态系统属性的变化,揭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而确定区域或更大尺度上生态适应的基本特征。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大尺度的研究可以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总体影响[5].
以往样带考察中往往重视学生基本工作技能的培养,而忽略实习内容中的理论教学。呼伦贝尔地区以寒冷和半干旱气候为主要特点[6],区域内年均降水变幅为 250-550mm;年均温度变幅为-5-3℃。与之相应,自西向东分布着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森林;自南向北多年冻土面积逐渐增多。所以由于气候变化幅度较大,使得呼伦贝尔境内的生态系统呈现地带性交替分布。这样的植被分布形态与生态学中气候--植被基本理论相契合。类似的,呼伦贝尔地区水生和湿地等隐域生态系统镶嵌式的分布在上述显域生态系统之中。两种生态系统的区别和联系也是生态学中生态系统地理分异理论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样带考察中理论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应的理论,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其学习兴趣。
(二)注重定位实验实习中前沿热点和实验设计教学。
定位实验是利用人工设施改变环境变量,可以区分生态系统对单一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是目前为止定量化研究的较好方法。此方法可以去除系统发育或居群基因差异和环境因子协同变化带来的干扰,但也有投资成本大和采样面积有限等缺点[7].
由于控制试验的研究对象是特定物种或群落,而不同物种或群落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因此控制试验的研究结论的普适性较低。所以需要对主要植物或典型群落逐一进行研究,才能获得较为代表性的结论。在将个体的研究结论推广到群落水平时可能出现偏差[8],这是因为个体与整体的响应存在差异,控制试验很难囊括所有的群落变异。
定位实验的开展必然需要实习基地,而实习基地科研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生态学课程实习教学的内容和效果。为达到预期的实习教学目的和效果,必须选择最佳的野外实习教学区域,作为稳定的野外实习教学基地。目前呼伦贝尔境内拥有多家国家级的生态学定位实验研究站。其中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额尔古纳森林草原过渡带生态系统研究站最为典型。两个实验站开展了多项国际前沿研究项目。这些项目都是结合生态学研究中的热点和呼伦贝尔当地生态系统的特征而设计。无论是理论的深度还是实际的实验设计都是普通生态学理论教学中无法设计的内容。但是以往的实习中往往忽略以上两个方面的教学。学生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的阶段。并不能充分发挥高端实验平台教学实习潜力。对于继续读研究生学习的学生而言,研究热点和实验设计都将是其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内容和技术。所以在定位实验实习中应该加强这两个方面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三)购置先进实验仪器。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与实验技术的迅速发展息息相关。先进的科学仪器和设备可以为生态学实验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提高生态学实验的教学水平。然而,呼伦贝尔当地高校由于经费的缺乏,实验仪器比较落后,无法正常开展较为前沿的实验。所以,导致了生态学实验教学效果较差,制约了学生对新方法、新技术的全面掌握。购置先进的实验仪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对于经费紧张的地方高校而言,很难一次性解决所有的需求。因此,首先确保基础性实验监测、取样和分析仪器,包括分光光度计、电导仪、GPS、土壤水样气样取样工具、烘箱、天平等,以满足基础生态学实验的需要。其次是逐渐添置精密和先进实验仪器,如植物叶绿素分析仪、叶面积仪、全自动凯式定氮仪、元素分析仪、土壤水分测定仪、CO2通量测定仪、多功能气象仪等。这些先进仪器将为学生了解科研的前沿领域以及生态学实验实习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保障[9].
二、改善实习教学方法。
(一)使用情境教学法,提升实习内涵。
情境认知能够促进理论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当学习处于运用该知识的自然情境中时,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才会被激发。由于情境学习理论是关注学生在各种实践中的学习活动,所以为高校实习教学提供了理论借鉴。结合呼伦贝尔当地实际情况,在生态学实习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方式,在实习路线设计中体现自然环境的变化。如草原与草甸的过渡地带的特征介绍,河流阶地与植被关系等。
灵活利用在实习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情境中所包含的生态学信息,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认知。情境教学是提高实习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并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9].
(二)采用互动教学的方式。
以往的实习中,教师边走边讲,学生边走边听。留给学生思考或记忆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导致学生能真正获得的知识很少。因此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再进行课程讲授的同时,采取启发、提问等形式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去解释现实中的环境问题,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思考如何解决环境问题。
(三)组建学习小组,促进学生相互学习。
通过组建学习小组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因为学生的理论基础、动手能力和兴趣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建立学习小组将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优势互补。实习中将每个班分为若干个实习小组,并以小组的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工作。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实习内容。在实习结束后,开展组间交流、学习和讨论。所以学习小组的组建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掌握实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还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阐释专业物种名称,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呼伦贝尔地区动植物种类丰富多样,植物种类多达 800 余种,动物 300 余种。因此在实习教学中应穿插物种名称的教学。但物种的拉丁名称不容易记忆,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来介绍。如防风(Divaricate Saposhnikovia)的根可以用于感冒头痛,风疹瘙痒等,提高学生与实际生活结合的能力。
三、完善实习教学考核体系。
实习报告和考核成绩是目前生态学实习教学主要的考核评价依据。由于实习报告是由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因此很难准确反映单个学生的实习成绩。并且容易造成学生抄袭情况的出现,极大地影响学生实习的能动性。因此,实习成绩的考核和评价必须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才能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综合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结合理论与实践、设计与操作、报告与考试等多种形式。例如,对于生态学的经典理论可以闭卷考核,而前言热点、实验设计和仪器设备的操作采用考查的形式。
重点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以实现全面合理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完善的考评体系可以加深学生对实习当中涉及的专业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和科研创新素质的提高[9].
四、结语。
生态学实习教学改革涉及到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的革新和考核制度的完善等诸多方面。本文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部分问题,讨论了在样带考察、定位实验和室内分析中需要加强的方面。认为结合经典生态学理论和前沿热点研究指导学生的实习过程是生态学实习改革的有效手段;另外,实验设计内涵和外延也是生态学实习中缺乏的部分。加强实验设备等硬件的建设也是目前生态学实习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适当的教学方法的采用将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完善的考评体系利于对学生实习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覃玲玲,周兴,莫莉萍。环境生态学课程野外实习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23)。
[2]LUO T X, LUO J, PAN Y 2005. Leaf traits andassociated ecosystem characteristics across subtropicaland timberline forests in the Gongga Mountains,Eastern Tibetan Plateau. Oecologia [J], 142: 261-273.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