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1、司马光教子有方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2、吉鸿昌不忘父训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jieshi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3、总统教子自立
曾任过美国总统的里根,不仅有名望而且富有。但他严格要求自己子女自立,绝不让他们依赖父母。儿子失业后,一边寻找工作,一边靠领取救济金度日。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
家风家训小故事
“勤奋好学,攻坚克难,团结亲友,和睦相邻,为人师表,孝敬老人,勤俭持家,宽厚待人,”是我的前辈留下的家风家训。
所谓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置业的教训,勤奋好学,攻坚克难。为人师表,我的几个叔伯大多是30后出生的,勤奋好学他们牢记心中,那时的条件虽然不好,他们都是高中以上毕业,有几个当老师的,有在村里当干部、会计的。以前过年写春联我们院里最热闹,写对联的人络绎不绝,叔伯也是有求必应。到我这一辈,我与妻子都是老师,女儿、儿媳大学毕业后也选择老师这个职业,儿子是公务员,我以为人师表,孝敬老人,做榜样,言传身教多少年来每周都要回家看望老人,过年过节更不用说,所以孩子们就很习惯,到了周末,儿子、孙子就会问:“什么时候回家去”我有几次外出,儿子从外县赶回去看奶奶,这几年的母亲节,我总带上儿女们赶回老家。全家一起吃团圆饭,一家人其乐融融,这就形成了一个习惯,每逢节日、生日孩子们都会编段贴心的祝福。现在就连十岁的孙子一说看曾奶奶都争着要去,我相信,我的家风家训会一辈子传下去。
家风家训小故事
张弼(1425~1487)字汝弼,号东海,晚称东海翁。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人。长于诗文,草书甚佳,人称“张旭复生”。因作《假髻篇》讽刺时贵,遭当权者忌恨,被排挤出京任江西南安知府,为官十年间治绩颇著。
南安位于赣粤要冲,亡命者聚山为盗,久为民害。张弼到任后,先后捕灭;并拓宽山道路基,砌道,架桥,长达30里,使岭路畅通;荒年,开仓救济民众;时疫流行,延请名医,为民治病;禁诬告,反冤狱;创立“射圃”,亲自教民习武,以备盗寇;建社学,创书院,祀先贤,修郡志,教化南安士民,南安习俗为之一变。
告归之日,老幼攀辕而送。张弼除了简单行装和数箱书以外,没有其他东西可带,以至于船体太轻不胜风浪,难以入海航行。于是,张弼寻一山石压在船舱,并题下:“为官十载无家财,青石压船抗风浪。”
张弼载石还乡之事传遍十里八乡,百姓无不为之动容,这块青石是张弼为官多年带回家乡的廉洁清风,故被称作“凌霄廉石”。
古人说:“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张弼不仅自身淡泊清白,公正廉明,对家人也管教甚严,不仅迎来“父子三进士”的门第盛况,圣敕“青云接武”坊的家庭荣耀;更有着五世孙张以诚高中状元、钦赐“(东)海秀(彦)坊”的家族辉煌,一直为后人称颂!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