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角的度量评课范文汇总三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 角的度量评课
听了盛老师这节课,给我带来了较大的震撼。在盛老师的课堂上我感受到了数学的浓浓的味道。这节课创新的教学设计,精美的课件制作,清晰的教学思路,流畅的课堂节奏,精致的细节处理,和谐的师生互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角的度量》属于空间与图形中测量的一个部分,也是测量中难度最大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经历量角的方法的探索过程,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度”,并认识1°角的大小,通过一步一步的操作能正确、精确地读出角的度数。通过观察与、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实践能力。下面简单谈谈我的感受。
我认为注重知识的生成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传统的教材教法是由认识量角器---揭示量角的方法---进行量角的练习的顺序进行的。而这节课打破了以直观认识为开始的常规,而是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探索实践的,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教师先从比较角的大小引入课题,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从仅凭眼睛看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引发度量角的需求,也激发了学生探索量角工具的欲望。引导学生用同样大小的一些小角来比;在学生欣喜地用小角比出大角比小角大了一个小角时,教师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改进一个一个小角贴上去麻烦得问题,通过电脑演示量角器地雏形:半圆工具。在学生用半圆工具量角发现一个小角多一些,想知道不满一个的部分到底是多少怎么办,学生想到用更小的单位,从而优化量角器,即把单位小角分的更细些,让学生了解量角器地构造特点,并逐渐掌握量角器地使用方法。为了进一步完善量角工具,又设计了数小角的活动,引出了认识刻度线。就这样引领学生不断经历自主探索学习过程,让学生亲历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具体的、摸得着的、看得见的、可操作的数学。
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值得细细品味,有效地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获得了思维的锻炼和发展。
第二篇: 角的度量评课
一、适时创设情境,体会数学的应用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本节课一开始,教师便从学生比较喜欢的滑滑梯引入,从生活中的情景引入,不仅复习了上节课中有关角的识,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角的度量》,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课堂结尾又联系学习实际,从读书正确的视角角度、最轻松的写字角度,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姿势和学习习惯。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的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体 验、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本课教者具有较强的课改意识,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如:教学量角器的认识,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仔细观察,小组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让学生拿着量角器到前面来,一边指一边介绍,其他人再补充。量角器的一些特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量角的方法时,先让学生小组试着量一量,然后说说怎么量的。然后教师把正确的量角方法教给学生。然后通过顺口溜的方法巩固所学知识。整个过程学生积极主动,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了新知,掌握了方法,培养了能力。
三、 巧设练习 巩固新知 在练习中升华,挖掘数学之应用价值,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习的内规律。在本节课的结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对新知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巩固。练习不仅具有层次性、趣味性,还有了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
第三篇: 角的度量评课
是第二次听张老师的课。内容是《角的度量》第2课时。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但是还不够熟练,会经常读错刻度数。因此安排这节练习课,就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这节课张老师一开始出示一个角让学生测量,复习“两对齐,一看”测量的方法;接着通过一组练习题(读刻度、量角、判断、测量生活中的角度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已有的方法。最后再出示一组容易混淆的角,让学生测量,一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整节课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活跃,各环节的处理比较到位,教学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
1、在量角器上读角时(55°),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找一找有么有学生误读65°的现象。从而指导学生怎样正确度刻度。
2、练习时应让学生用更充分的时间指一指,说一说,这样在后面学生说自己量角的方法时语言表达可能会更准确。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