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草
深根型牧草。根系强大,主根粗壮,直径2厘米以上,入土深1~3米或更深,侧根随土壤加厚而增多,着生大量根瘤。茎直立,中空,绿色或紫红色,高50~90厘米,分枝5~15个。第一片真叶单生,其余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6~14对或更多,卵圆形、长圆形或椭圆形,叶背边缘有短茸毛,托叶三角形。总状花序,长15~30厘米,有小花40~75朵,蝶形,粉红色、红色或深红色,十分美丽。荚果扁平,黄褐色,果皮粗糙有凸形网状脉纹,边缘有锯齿,成熟后不易开裂,内含肾形绿褐色种子1粒。
形态特征
红豆草花色粉红艳丽,饲用价值可与紫花苜蓿媲美,故有"牧草皇后"之称。
1989年由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经过推广实践,证实了其实用价值。种皮光滑,长2.5~4.5毫米,宽2.0~3.5毫米,厚1.5~2.0毫米,千粒重13~16克,带壳千荚重18~26克,硬实率不超过20%。
生长环境
红豆草性喜温凉、干燥气候,适应环境的可塑性大,耐干旱、寒冷、早霜、深秋降水、缺肥贫瘠土壤等不利因素。与苜蓿比,抗旱性强,抗寒性稍弱。适应栽培在年均气温3~8℃,无霜期140天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上下的地区。在通渭刈割头茬草需≥0℃的年积温为1171℃,刈割两茬需1619℃。
种子成熟需1545℃。能在年降水量200毫米的半荒漠地区生长,只需在种子发芽,植株孕蕾至初花期,土壤上层有较足水分就能正常生长。对温度的要求近似苜蓿,种子在1~2℃的温度条件下即开始发芽。
生活两年以上,春季气温回升3~4℃时,即开始返青再生。一般春播的红豆草,播后7天左右出苗,出土后10天左右出现第一片真叶,以后大约每隔5天长出一片真叶。在河西较陇中生长发育快,一般4月上旬播种,6月中下旬开花,8月中旬种子成熟。二龄以上的在3月上旬返青,返青期比苜蓿早一周,比红三叶早10天,6月初开花,7月中旬种子成熟。水肥条件适宜,一年可成熟两次种子。
红豆草属严格的异花授粉植物,其雌蕊较长,柱头超过花药,雌雄蕊成熟时间不一致,雄性先熟,因而自花不育,即使人为控制自花授粉结实后,其后代的生活也会显著减退。在自然状态下,结实率较低,一般只在50%左右。
红豆草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可在干燥瘠薄,土粒粗大的砂砾、沙壤土和白垩土上栽培生长。它有发达的根系,主根粗状,侧根很多,播种当年主根生长很快,生长二年在50~70厘米深土层以内,侧根重量占总根量的80%以上,在富含石灰质的土壤,疏松的碳酸盐土壤和肥沃的田间生长极好。在酸性土,沼泽地和地下水位高的地方都不适宜栽培。在干旱地区适宜栽培利用。
分布范围
我国新疆天山和阿尔泰山北麓都有野生种分布。中国国内栽培的全是引进种,主要是普通红豆草和高加索红豆草。前者原产法国,后者原产苏联。欧洲,非洲和亚洲都有大面积的栽培。国内种植较多的省市区有内蒙古、新疆、陕西、宁夏、青海。甘肃农业大学等单位还选育出对甘肃生境有较强的适应性的甘肃红豆草。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