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离婚指南》中主人公遭遇的道德绑架体现与分析
作者:翟琨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3年第29期
摘要:苏童的《离婚指南》中塑造一个鲜明的离婚悲剧,主人公杨泊离婚过程坎坷而充满引人深思。而在造成整个事件悲剧的原因上,道德绑架在其中有大量的体现。道德绑架的意图可能为善,但是其对于当事人的影响可能并不是预想的那样。而小说映射的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绑架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关键字:《离婚指南》;道德绑架;苏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3)29-0072-02
从《离婚指南》中首先看到的是主人公杨泊的离婚历程,从开始萌发想法到后来逐步实践再到最后的实践失败,这其中我们始终关注在主人公的思想行动及其产生的悲剧色彩。本文试图以分析文中其他人物对于主人公道德绑架的影响来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
一、关于道德绑架
1.道德绑架的含义与界定。道德绑架从伦理学术定义上看是指: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个人或众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一般是一个群体的思想道德低下,认为强者必须帮助支持弱者,才能达到心理平衡,也顺带达到自己帮助别人的虚荣感。在《离婚指南》中,主人公杨泊就遭遇如此,从一开始想到离婚,到后来的离婚一直都被他人当作“强者”,被当作受打压的对象。不断被批判谴责,直至小说最后悲剧的产生。
2.道德绑架的基本特征。从《离婚指南》中可总结出道德绑架的如下特征:首先是威胁强迫特征,所谓“道德绑架”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具有无形的“绑架”特征,即用个人的言论,看法以及公众的行为对当事人进行无形绑架,使当事人心理上收到威胁和强迫。反观《离婚指南》中的主人公,他在小说中所贯穿的形象一直是在他人的威胁和强迫之下,无论是他的妻子,情人,还是上司,朋友都对他的行为和想法进行了语言和行为上的威胁。其次是泛道德化特征,由于是“道德绑架”,其基本的前提,即道德性,在这里的道德应该被视为一种“泛道德化”。泛道德化即道德泛化,它是“传统儒家文化在特定的内外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伦理文化”。■儒家学说的核心属于道德范畴的仁义。所以即使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大家对任何事情的道德评价都是以儒家抽象统一的道德为基本标准的。把道德关系凌驾于一切关系之上,无视道德水平的多层次性和事件本质,对于任何事情都是道德评价先行。■在小说中这种“泛道德化”的道德性也有明显体现,尤其是在与主人公关系相对较为淡化的同事,领导,邻居以及其他的亲属上。最后是公开化特征,道德绑架中的大部分事件本身都是个人隐私事件,由于当事人以及周围公众对于隐私权概念的缺失,造成事件公开化从而形成公众的舆论压力和威胁,使当事人受到道德绑架。同样,我们可以发现当杨泊提出离婚后由于各种原因,他的离婚闹剧被众人知晓,才会有后来的一系列旁观者对其的道德评价,这一点清晰的反映出道德绑架的公开化特征。
二、关于《离婚指南》中的道德绑架分析
1.“局内人”的道德绑架。朱芸:朱芸作为杨泊的妻子,是对杨泊实行道德绑架的第一人和引发后来杨泊受到道德绑架的导火索。朱芸对于主人公的道德绑架体现在离婚事件中完全没有意识到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将所有矛头都指向主人公,运用打人和自杀这两种手段对杨泊进行无理智的行为威胁,当杨泊问“你老不说话什么意思,不说话不能解决问题,你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朱芸回应是“我不跟畜生说话。”之后朱芸的第一反应是“那么你先告诉我,谁是第三者,是俞琼吧?我不会猜错,你已经让她迷了心窍,是她让你离婚的?”■从这里可看出在杨泊刚提出离婚时朱芸就已做出主观预判,杨泊有第三者,所有过错都在对方身上,自己是“有德”一方,对方是“缺德”一方,无形的道德评价已完成,之后的事态发展过程中朱芸逐渐失去理智,开始了企图利用自己的行动对杨泊形成心理上的威胁和绑架,■“夜里十点来钟。朱芸闯进来,跟在后面的是他的三个兄弟,‘打!’朱芸突然尖叫了一声,‘打死这个没良心的畜生!’”;在这件事情以及最后的服安眠药事件后朱芸无形中完成了道德绑架的公开化与威胁强迫。俞琼:俞琼作为杨泊的爱慕者兼好朋友,她自身对杨泊离婚这件事是矛盾的,一方面她自身从心底上看不起杨泊离婚,就像杨泊在电话里告诉她在和朱芸做生意,她要两万元,而俞琼的反应是■“电话另一端沉寂了一会,然后突然啪的挂断了。杨泊隐隐听见俞琼的反应,她好像在说恶心。”至此体现出了俞琼对于离婚的第一层态度;另一方面她又希望杨泊离婚,从他们现在的关系来看如果杨泊离婚那么未来他们很有可能会在一起,于是■“俞琼转过脸,冷冷地扫了杨泊一眼,我现在有点厌倦,我希望你有行动,也许我们应该商定一个最后的期限,你明白我的意思吗?”她在无形中加给杨泊一个道德威胁,如果杨泊不在春天离婚,他就是不道德,就是不清白。以上两个主要人物的言论行为可清晰的看出对于主人公的道德绑架,而后来杨泊在夜晚自我流浪,被警察发现后被认为是疯子,也暗示遭遇道德绑架之后的当事人最终很可能被折磨成“疯子”。“局外人”的道德绑架.在小说中“局外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公众,另一类是媒体。在这场道德绑架的第一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道德绑架的三个特征,杨泊和大头借钱时■“他从大头的眼睛里看见了一种熟悉的内容,那是睥睨和轻蔑。”在公司里经理也是,十分不理解,■“我知道你在闹离婚,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你妻子那么贤惠能干,你孩子也很招人喜欢,我不知道你为什么也要赶离婚的时髦?”从这里可看出来,经理认为杨泊的离婚是一种纯粹的不道德行为,是“赶时髦”,而他妻子则是他的牺牲品。之后朱芸到他公司去闹,他的同事们也安慰朱芸说小杨不懂事,一时冲动,会劝他回头。当朱芸服药自杀时他的女邻居骂他■“你还算人吗?你说你还算人吗?”小说这几处,公众的道德绑架被大量重复,主人公在他们中无力辩驳,他不会被任何人理解,大家早已把他当成一个恶魔。■在强大的大众话语中,康德,尼采,马克思都无法帮助他,他成了大众话语中的失语症患者。小说中道德绑架的第二类主题也被提到,它就是舆论领导者,媒体。杨泊从会计办公室出来后晚报社会新闻版记者采访他,在作者笔下,女记者并不是以客观新闻报道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的,■“你不觉得社会新闻是从个人私事中衍生的吗?女记者用一种睿智而自信的目光注视着杨泊”可以看出记者希望在其中找到可以炒作的点,对隐私进行公开化的报道吸引大众,实现其引导舆论泛道德化的目标。
三、关于《离婚指南》中道德绑架的社会根源
小说中的道德绑架始终贯穿于整个小说,从小说中隐射到现实,可以总结出道德绑架主要有以下社会根源。
1.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影响。中国社会中,传统伦理道德对我们的影响依旧深远,从道德绑架的“泛道德化”特征中就很清晰的体现。严格冰冷的道德准绳早已将大多数人的思维和心灵禁锢,而大众对于道德的理解始终停留在“泛道德化”的状态,并没有深入的看到,对每件事情进行思考。所以在离婚这类被定式化思维的事件中,女方比男方更容易受到同情,被定义为弱者,而首先提出离婚的人也经常被大家认为是有问题的一方。
2.个人隐私权概念的薄弱。个人隐私权是指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愿为他人公开或知悉的秘密。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而被进行道德绑架的事件大部分都是由于当事人和公众对于个人隐私概念的薄弱造成的,公众认为自己享有知情权,然而此知情权并不包括干涉其他公民的个人隐私。大部分人都认为只要我与当事人存在关系,那么就有权力知道当事人的一切隐私,但是这种想法在很大程度上是错误的,它从开始就将公民的个人隐私于无视。
3.非纯粹道德心理的作怪。在道德绑架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很多公众参与其中似乎并不是为了某一方当事人讨公道或争取正义,而是纯粹的娱乐心里作怪,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一方的批判和对另一方的袒护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为使事件发展更为激烈,更为有戏剧性。在这种非纯粹道德心理的推动下,道德绑架事件频频发生,最终很大程度上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与后果。
四、结语
《离婚指南》中杨泊所经历的道德绑架不是他一个人感受到的,而是一类人共同的悲哀。小说中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每天都在不断的重复上演,杨泊仅是一个开始,后面更多的是时代和人性带给我们更为深刻的探索。
注释:
(1)聂文军.论道德的多元化与道德的泛化[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2)梁齐伟.媒介伦理之媒体泛道德化现象探微[J].伦理与文明(第一辑).
(3)苏童.离婚指南[M].新华出版社,2010,(8):224.
(4)苏童.(三盏灯)[M].新华出版社,2010.(8):232+227+246+230+236+248+252.
(5)刘晓文,陈庆祝.悲剧及其消解——析《离婚指南》的精神文化意义[J].批评与阐释.
Abstract:Su Tong's "divorce guide in shaping a distinctive divorce tragedy,the protagonist Yang Bo bumpy and full of thought-provoking divorce.And on the causes of the tragedy,in which moral kidnapping a large number of embodiment.Moral kidnapping intentions may be good,but its influence on the parties concerned may not be expected.The novel mapping real-life moral kidnapping should also cause our thinking.
Key words:the divorce guide;moral kidnapping;Su Tong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