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范文1
“十一”长假前夕,故宫的一则举动,对游客而言堪称暖心。据媒体报道,为给带婴幼儿参观的观众提供一个洁净舒适的哺乳、护理与休息场所,北京故宫博物院首次开设母婴护理室。联想之前各地景区兴起的“厕所革命”,让人感慨国内的公共设施越来越人性化了。
我们今天的现代社会,物质财富增长很快,人们逐步从“积累财富”逐步过渡到“享受财富”的阶段。当然,我们并不是提倡奢侈的社会方式,而是希望我们所创造的财富,能真正用在提升我们生活质量的领域。
对于我们自己的家庭环境,我们一般都会处理地很好,该完善的地方,我们会细致地逐一完善。而公共设施,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领域,但这些设施不是我们个人所有,改善这些设施的服务质量,需要公共管理用“心”去经营。
如何算得上“用心”二字?那就需要我们的公共管理者把公共设施看作是我们自己的“家”,按“家”的标准去配置和完善。一个家庭,如果有孩子,我们一定会需要母婴室,可以为我们的孩子冲奶和换尿片。一个家庭,如果要有正常的起居,就肯定需要有厕所,毕竟这是每个人应该有的生理过程。
所以,无论是“母婴室”,还是“厕所革命”,其实谈的都是“用心”二字,你用心了,你就会想到公共设施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完善。你用心了,你就会愿意去完善这些领域,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个细节。
很多事情,其实并不难,操作的难度不大,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也不高,关键是你是否愿意去想、去做的问题。
我们谈“以人为本”,关键是这个“人”,这个“人”字,要的是“推己及人”,把“别人”当作“自己”。同时,你要尊重“人”的需求、“人”的情感。尊重别人,就像尊重你自己一样,把满足别人的正常需求作为理所应当、义无反顾。
至于“为本”二字,谈的是出发点,出发点不应该是“人的需求”以外的任何目的,不应该是莫名其妙的“面子”,也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形式”。
眼所至,即心所见,万事万物皆需“以人为本”,公共设施乃万民所用,亦是如此。这就是“以人为本”在公共设施领域的体现,很欣慰,后发而至不为万。很欣喜,此刻,祖国正往更“用心”的角度不断向前。
议论文范文2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2023年10月由我们伟大的领袖首次提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和2023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再度强化。这个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很多人都知道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各地也出台了很多相应的实施方案,但聚焦于宏观层面的居多,微观层面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
有一个关键点,其实需要我们每个人去重视的,那就是“农民的素质”问题。一个“事物”,如果你需要去“振兴”它,那么,首先要思考的是它所包含的具体主体是否能同时被“提升”。因为振兴二字,是一种“层次”上的飞跃,而不是简单的通过“投入”而产生“量的积累”。
许多常规的思路,其实更多是聚焦产业化,这个思路并没有错,因为乡村振兴首先要避免虚拟化,要侧重实体经济,更要规避圈地思维影响下的房地产化。这些常规的观点,我都非常认同。
假设我们按乐观角度去思考,最终我们的很多策略都奏效了,农村的产业真的起来了,但如果农民无法有足够高的新型素质去适应农村的新产业,就可能无法让农民享受到乡村振兴的政策红利,那么乡村振兴的政策目的就无法全面实现。
所以,乡村振兴最难的,应该是农民素质的提升。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做这个事情?
我认为,我们要提升农民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和兴趣。很多时候,学习,是非常苦的事情,人类天然的惰性制约了人类学习的动力。所以,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的知识传递体系,把很多专业的知识碎片化,把很多专业的知识通俗化,这需要我们彻底变革我们的教材和教学体系,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说服我们的“知识分子”们,放弃我们原来的知识的“正规化”理解,用“野路子”、“俗路子”去理解知识,阐述知识。我觉得,这里的难度不在于“知识形式的转换”,而在于我们内心深处是否接受我们多年来视之神圣的知识,可否如此“接近地面”,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接地气”。
当我们愿意做这种转变的时候,后面只需要配合政策的重视,资金的到位,宣传的全面,乡村振兴是可以很好地实现的。
我之前其实在很多乡镇都给基层干部讲过课,我试验过,如果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去讲课,意兴阑珊的气氛会在五分钟内全面铺开。如果我放开学者的矜持,甚至用当地方言去通俗化地阐述知识时,来自兴趣的目光很快会聚焦过来。
事实证明,问题不出在听众,而出在能否放下对知识的“矜持”,这需要极大的颠覆,至少,是对我们知识分子过去人生学习经历的一种颠覆。当知识不再高雅,只要不要落入俗套,那么“实用”二字将向我们的时代缓缓走来。
议论文范文3
说起“舆论”二字,其实很多人觉得还是蛮敏感,担心我不敢写这个话题的申论文章。其实,这没什么的,“舆论”二字并不敏感,更不神秘。这是公民在某时间与地点,对某行为公开表达的内容,基本趋于一致的信念、意见和态度的总和。
“舆论”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评价”。我们对“舆论”常常和“媒体”相混淆,错以为媒体就代表舆论,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媒体很多时候,不能代表舆论,只有新闻水平比较高的媒体工作者,其所撰写的文章,才能有机会成为舆论。
舆论,其实不是一种内容。而是“内容”被大众认可后所形成的一种标准、一种评价。舆论有两个关键的构成要素,第一是是“被认可”,第二是被“传播”。
在本文中,中宜教育戴斌老师先谈谈舆论的“被认可”,没人认可的内容,它不可能成为舆论。所以,很多人把舆论分成正面舆论和负面舆论,其实有一个非常难受但又不得不承认的是,正面舆论当然是皆大欢喜的结果,但负面舆论,一定程度,是有一部分人认可的。这部分被认可的负面舆论,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虚假的。所以,负面舆论最大的杀伤力,是影响了一批人,这批人认可这个负面的内容信息,形成了负面的社会结果。
有人可能会问,负面的舆论,为什么会有相信?首先,是信息对称与否的问题,人往往有第一印象,如果负面的舆论,它的传播速度更快,它更快到达某些人群,可能这些人群就会先入为主,先认可了这些负面舆论。
有人可能会继续问,人能否改变【第一印象】这个判断方式?我觉得有点难,因为第一印象是人的本能反应,如果能突破第一印象的桎梏,这是很牛逼很牛逼的人类才可以做到的。因为这已经突破了人的本能,当然这种人也可以认为是优秀得可怕、理性得可怕。
我们的宣传工作者,不要老是埋怨人们容易被忽悠,你要知道,大多数人都很难突破人本能桎梏。所以,我们的宣传工作者,需要和负面舆论“抢时间”,抢时间之后,就是“抢客户”,让大众更早地看到正面舆论。这才是关键所在。
接着,戴斌老师需要谈一下被“传播”这个事情。舆论本身需要有载体和渠道。载体和渠道,数量越多,传播范围越大。正面的舆论,反而比负面舆论更需要传播的积极性。因为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我不好评价为什么是这样,但我认同,真的应该要大力提倡正能量,对于正能量,不要用理所应当四个字去假装忽略,应该积极呐喊出来,让正能量传递出来。
而对于负能量的东西,需要的就是监管了,在信息和舆论传播的每一个链条,其实都需要有专门的监管手段,预防万一。
当然,有些主体刻意对负能量的内容视而不见,缺乏审查,其结果必然会迎来强烈的社会反感,最近有些新闻事件,被口诛笔伐的就是这个问题。我本人虽与世无争但不代表不关心时代,虽然喜欢针砭时弊却不喜欢点名说人,总以对事不对人之心去观察世界。今天的文章,点到即止。好的学者,讲好一个道理,一个故事,足矣。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