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呼唤
在“真与假”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你的心会告诉你——题记
想当初,你步入社会时,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的是怎样的选择?是选择了用“真”去感染他人,感动世界,还是选择了伪装自己,随着社会的潜规则处世?
在这飞转的时代,欲望催生出巨大的变异,物质把一切压垮,虚荣再把一切卷向天空,钻石的光芒切割着瞳孔。
为了自身的利益,突破脸皮的极限,翻过自尊的边界,阿谀奉承,不亦乐乎地做一个“假面人”——情,假了。
为了自身利益,改变人性的底色,扭曲心灵的本性,用别人的痛苦给自己带来享受——义,假了。
为了自身利益,跨过道德的门槛,越过素养的栅栏,做出让人难以启齿的事——心,假了。
我们的“真”,哪儿去了?
我认为,“真”在我们的身边,更在我们的心里。
常用心去寻找感动,你会发现“真”就在身边。不必说用歌声点亮希望的丛飞,也不必说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的李剑英,更不必说汶川大地震中那无数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就是最平常的日子里,只要你用心去感受,你也会找到一份感动:早晨起来,餐桌上那碗妈妈精心烹制的牛肉面;月考失败,课桌里那张朋友写满鼓励的小纸条;放学回家,公共汽车上那个为老奶奶让座的小女孩。。。。。。
常常叩问自己的心灵,你会发现原来你也是一个有情有义有真心的人,“真”蛰伏在你的心里。你不是常常因为欺骗了父母而深深地内疚吗?你不也是含着泪水看完《暖春》整部电视剧的吗?看着三鹿奶粉受害儿童的真实图片,你不也大骂那些黑心的商人吗?。。。。。。
“人之初,性本善”,虽然我们穿行在现实社会这个如同用冷气建筑起来的长长的管道里,在物欲的笼罩下,身边的“真”渐行渐远,善良,真诚,热情的本性,也渐渐被掩藏,但我们内心深处都是真诚的,我们的心灵都渴望着“真”,呼唤着“真”。
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在人生新的十字路口,听从心灵的呼唤,去掉伪装,坚定地走向“真”之路吧!
心灵的呼唤
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爱,之所以整个社会大家庭都存在着爱的气息。爱是我们大家心灵的呼唤,爱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语言。
一位妇女微笑着抱住一个金发的小少年,他正在吻他的母亲,他们沉浸在幸福的气氛中这就是《爱的教育》的封面。
记得这本书是我在11岁生日时父母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当我打开第一页时就被这感人肺腑的故事所深深的吸引。文中主人公安利柯是一个意大利少年。作者以日记的形式把四年级的安利柯一学年每一天发生爱的故事全部都记录了下来。这本书里讲到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情,同学之间的友情,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师生情......
《爱的教育》这部书中写到:你想一想那些拼命工作了一整天之后,傍晚时分又去夜校读书的工人们;想一想那些操劳了整整一周的时间,而每到星期天仍然去学校学习的妇人与姑娘们;想一想那些训练之后疲惫不堪地回来时,手里仍然拿着书本地士兵们;想一想那些聋哑人与盲人孩子,尽管有种种不方便,却仍然坚持学习;最后你再想一想那些虽然失去了自由,却仍然坚持学习与读书地囚徒们!……这是一位父亲写给他的儿子的信。父亲是在告诉他要学会珍惜,我想无论是谁读完这封信以后,都会有很大的改变,而且有许多想法,我也不例外。作文
这本书中还有几篇使我受益匪浅。例如《高尚的行为》,内容是这样的:作者上课室时,看见三四个同学正在戏弄红头发的克洛西,他是一只胳膊残废的小孩,他的母亲卖菜为生。有的同学用尺子捅他,有的同学拿栗子壳掷他,还有人学他一只手挂在脖子上的样子。克洛西坐在座位上,脸色苍白,用求饶的眼光望着他们。那几个戏弄他的同学见他这样,越发起劲了,弗兰谛这个无赖还跳到凳上,扮着克洛西母亲挑菜担的样子来,学生们见了便哄堂大笑起来。这时克洛西气极了,从桌上抓起墨水瓶,向弗兰谛掷过去,但是弗兰谛闪在一边,默水瓶恰好打在正走进课堂的老师的身上。大家见了,都逃回自己的座位上去,老师变了脸色,厉声问:“这是谁干的?“没有人回答,老师提高了声音再问,这时,卡伦突然站起来,承认是自己干的,但老师说不是他。过了一会儿,老师说决不处罚扔墨水瓶的人。克洛西站了起来,哭着把事情的经过告诉老师。教师便叫那四个顽皮的学生站起来,教训了他们一顿,然后走到卡隆面前,赞扬他的心灵是高尚的。看到这里,我也不由得为卡伦那高尚的心灵而赞叹不已。他也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处事、如何成为一个在道德、品质上都优秀的人;告诉我们只要有一颗充满爱的心,你才会感到快乐,感到无比的幸福。
心灵的呼唤
前阵子,“扶老奶奶过马路被辱”事件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说的是一个正在开车路过的年轻人见一位老奶奶摔倒后,下车扶起她过了马路,但事后却被其家人污蔑并说他使老奶奶受伤,并索取赔偿。
一时间,虽然众多网民对老奶奶家人的做法纷纷表示不屑,甚至指责、批评,但对于年轻人的善举善行,却因为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而无法为之叫好,对其所受到的莫须有的指责与个中委屈也无法加以理直气壮地声援。
这种社会现实立即让所有善良的人们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使我们对真善美的正义感在残酷的世俗面前变得如此脆弱。这是因为社会中的一些阴暗因素模糊了我们的价值标准,使我们的心中多了一种纠结,一种对做出公益行为的利害后果的担心,它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更多地着眼于身边的利害,却有意无意之间忽视了事物背后应有的更加深沉、更加美好的精神价值。
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误判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真善美的嘲弄,更多的是社会大众难以摆脱对义举善行的利害后果的精神恐惧,这最终将使人类社会陷入人际的冷漠境地。
“扶老奶奶过马路被辱”事件不久后,又有一位老人不小心摔倒,路上行人都只轻扫一眼又匆匆走过,再没有一人去扶起,最终因这位老人摔倒时伤到重要身体器官,又无人及时扶起送往医院,延误治疗而死亡。无独有偶,两岁女童小悦悦,也在出门游玩时,被车子撞到并碾过,但司机并未下车救人反而直接开车走人,十几分钟内,18位路人视而不见,两辆车再次碾过。一条幼小的生灵就这样离去了。老人、孩子本来都是社会的弱者,都需要社会的扶持与关怀。但面对这种“老人摔倒无人扶、孩子被撞无人救”的不幸,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扶助一下这位老人或小孩?
救死扶生本来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品德,为什么在“扶老奶奶过马路”事件发生后老人跌倒就再无人敢扶呢?是人们道德观念退化了,还是现代人麻木不仁了?其实不然,真正让我们向老人、小孩伸去的扶助的双手最终缩回的只是我们心里对正义所付出的利害代价的恐惧,因为这种恐惧让我们对他人产生怀疑,甚至对于别人伸出的援助之手也产生质疑,这对于我们这个社会来说是非常有害的。
总之,我们不能因为心灵深处过度的利害担心而让我们美好社会变得冰冷无情、不再相信彼此,我们应当努力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有的人际关系准则温暖我们美好的人间!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