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主题阅读提升语文素养1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不到培养,语文阅读水平得不到提高。因此,创造性地开展语文阅读活动,是新课程改革致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需要。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只有构建主题阅读模式,开展语文课外阅读,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才能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水平;才能适应语文教学改革之所需。
一、灵活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示例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几年来,我一直在探索如何让语文教本发挥最大最长效的示例作用。新语文教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本篇数增多了,内容丰富了,含量增大了,如果还是一味地采取一篇课文用一至两节课或讲读或自读的方式,那么,一学期的时间只能围着课本打转转,囿于课本却始终跳不出这个圈子,导致师生精疲力竭,收效甚微。
于是,在教学安排上,我做了大胆的尝试,对课本进行了大胆增删,例子少而精,每学期只用一半的时间处理教材内容。具体做法是:充分利用教材的编排方式,在每一单元同一主题的几篇文章中精选一至两篇进行深入研究,把这几篇课文吃透、学透、感悟透,而对其余几篇文章采用学生自读自讲的方式进行处理。对每一单元的文章并非面面俱到,合用的单元,内容就全用,不合用的则选用或不用。这样既照顾了教本又在不断地改进教本。如八年级议论文单元,典型篇目太少,不利于把议论文的知识讲清讲透,因而,这单元我们只选《怀疑与学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为例子,然后补充《理想的阶梯》、《说勤》两篇议论文作为范文,让学生充分理解有关议论文体的相关知识,形成能力。
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只要我们敢于打破“唯本”观念,教师的理念就会更新,思路就会更宽,眼界就会更广,教改的步子也就迈得越大。那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焕发生命活力,闪耀思维火花,燃烧青春激情!
二、走出教材,走进生活,拓展语文学习新渠道
教育家张孝纯先生提倡: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整体能动、网络式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高级教师韩军也认为,语文课本要走出课本走进生活。“课本”这个例子学透了,学生的感情和理性思维“活”起来,那就需要我们趁热打铁,给“本”注入活的灵魂和生机,让学生的思维之海再激涟漪。
在课外文本的阅读上,我采用了“一三五”主题式自主学习模式。
“一”是阅读选文遵循“一个主题”的原则。目前,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等教材均使用主题单元这一编排形式。“主题单元”这一语文教材的编排方式,是将若干篇题材不同、风格各异、表达方式灵活多样、表现同一主题内容的文章组合成一个单元,使学生能从不同文体、不同角度、不同表现手段、不同语言方式中加深对所选主题的理解与感悟。因而,我们在阅读课上延伸拓展教材所学知识时,就依据“主题”为标准,选取与课文主题一致的文章作为补充材料。我仅以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人生轨迹”为例,谈谈如何依据单元主题进行课外阅读拓展的。这个单元,从“生命命题”的角度讲,是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人生,体悟人生奋斗的意义。“人生轨迹”主题单元所选课文,是并非虚构的叙事类作品,六篇名家之作,或追叙作者本人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六篇课文的人文内涵非常丰富,写作手法各有特色。在选用课内的《藤野先生》、《我的母亲》为例形成单元教学目标后,我给学生选取了《一件小事》、《生活是公平的吗》、《少年、丁香和伞》、《黄纱巾》、《新闻在路上》作为本单元课外延伸阅读的材料。这五篇文章就体裁而言,《一件小事》、《生活是公平的吗》是记叙文,《少年、丁香和伞》、《黄纱巾》是小说,后一篇是散文;写作内容上都围绕了人生轨迹这一主题;写作技法上有复杂记叙、巧妙结构、环境衬托、片断组合等各自不同的特色,让学生在阅读这五篇文章的过程中步步紧扣单元学习目标,分析记叙文、小说、散文的文体特点,感悟文章思想内涵,品味语言特色,让每位学生在阅读中都能够各取所需,从不同角度获取文学滋养。
“三”是“三步阅读法”。同一主题的文章被选定后,我就引导学生用“三步阅读法”一步步批注文本。
第一步是文章分类。在教师导入新课、出示了本主题的学习目标后,学生速读课文并进行分类,可以从文体、写作内容、写作技法、语言特色多角度分类。
第二步是共批首篇。首篇文章往往是本主题下最富有代表性的文章,师生共同阅读此篇,学生独立批注,然后展示。阅读的步骤是:
1.初读感知(内容、主旨):(1)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理解词义。(2)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内容要点。(3)概括课文的思想内容。(4)将概括的内容要点、思想要点写于文题旁边。
2.研读感悟(结构、写法):(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的结构层次,明确段落层次安排的特点。(2)领悟课文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写作目的等。
3.品读赏析(语言):(1)品味揣摩词句中的言中之事、言中之物、言中之情、言外之意。(2)品味、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3)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4)语句的句式特点和语法特点及其表达作用。(5)赏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6)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
第三步是分区批注。学生在共批并且展示了首篇文章的批注后,再从剩余的四篇文章中选取不同体裁的两篇文章,将学生分成A、B两区进行分区批注,两区同学都是精批本区要批注的那篇,浏览另一篇,然后是两区分别展示自己的批注内容。
“五”是“五种批注方法”。批注这种读书方法既古老又新鲜,目前运用这种方法读书非常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批注法可以培养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独特的感悟能力和创新意识。我引导学生所用的五种批注方法是:感想式批注、质疑式批注、联想式批注、评价式批注、补充式批注。
“一个主题”、“三个阅读步骤”、“五种批注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学生们受益匪浅。当然,学生只有不断训练,才能熟能生巧,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教师也只有不断学习和反思,才能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
几年来,我在构建主题阅读模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快慢有节奏,有起伏有高潮,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需要,也符合现代阅读教学理论、创造学习理论的原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当然,这种模式也要根据不同课文灵活运用。假以时日,学生们的语文素养提高了,那他们就会认真体验生活的真,感悟生活的美,升华生活的纯,对事物的认识水平就会不断提高,形成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引导主题阅读提升语文素养2
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是大量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出口成章。但积累语言材料光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课内要以精取胜,课外要以博为佳。这样才能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一、重视课堂阅读教学,积累语言,仿写练习
立足课堂、阅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主阵地”。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确实,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集崇高的思想境界、独特的写作技巧、流畅的语言风格于一体的优秀之作,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文。无论是在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还是在遣词造句、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能对学生的习作起着示范作用。我们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读写结合、读中学写、仿中求新,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研读文章的“亮点”,丰富学生语言
积累语言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步,没有语言的积累,就不能在习作中很好地表情达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中的“亮点”,让学生多读、多诵,积累语言。
(1)剖析“课题”,仿照命题
很多文章题目特别吸引人,语言精练,概括力强。因此,引导学生研读文章题目也是提炼语言能力的一条途径。有的文题概括了文章内容,有的文题点明了文章中心,有的文题揭示了事物特征。如《田忌赛马》中的“赛”字是文眼,“赛马”一词是全文的关键词,文章围绕“谁和谁赛马?怎样赛马?结果怎样?”这三个问题展开,题目就像串着糖葫芦的那根小棒,把文章主要内容串了起来。教师应引导学生读懂作者命题意图的同时提升了概括语言的能力,也学会了命题的方法。
(2)研读重点词句,丰富语言
教材中有很多结构规范、句式整齐、语言优美的句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领学生赏读这些句群,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如《桂林山水》中描写桂林山和水的语句,结构整齐,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学生积累的好语段。
(3)品读全文,把握文意
在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具有深度和内涵,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我们应引导学生阅读、感悟、读懂文本的内涵,也是帮助学生积累表现文章主题的方法。如《长城》一文中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长城的结构特点,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学生阅读后会产生一种对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无比热爱与民族自豪感。
2.仿写练习,读写结合
一切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是通向“创造”的桥梁。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既可根据文中片段进行仿写,也可根据文字线索或结构进行仿写,如:学完《桂林山水》后我让学生仿写我们身边的山和水,学完《翠鸟》我让学生仿写《野鸡》等。当然,根据年级的高低不同,模仿的难易也应不同。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以模仿句子为主,中高年级学生以模仿段的训练和篇章表达方法为主。
二、重视课外阅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得法于课内,实践于课外。学生仅仅靠课内积累语言是不够的,因为课堂教学是有限的,学生阅读够不上反复历练。所以必须在统编教材以外再看其他的书籍,越多越好。只有在课外进行大量阅读,才会达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境界。显现出“读”是“源”,“写”是“流”。只有广泛阅读,丰富阅读知识,才能提高写作水平,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
1.兴趣导航,让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定期举行课外阅读竞赛。学完一篇课文,要求学生至少阅读一篇以上的类似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学习写作方法,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利用掌握的阅读方法,举行阅读竞赛,让学生欣赏、评价、汇报。通过大量阅读,学生知识面拓宽了,习作内容也充实了。
2.强调摘抄优美句子,撰写读书心得
学生课外阅读时,摘抄好词好句,把握文章结构。对优秀篇章大量诵读,并在原文处做批注、写心得,从而升华主题,丰富知识,积累素材。
总之,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必须让课内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引导主题阅读提升语文素养3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重要补充,在语文教学中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会与他人交流读书心得,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但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还是相当贫乏,特别是农村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现分析原因如下:
第一、大部分学生苦于无书可读。
农村学校的图书室未能真正的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在数量上而没有在质量上进行图书配备,影响了农村孩子的阅读;由于父母文化的缺乏、家庭经济的拮据,学生家中可能没有藏书,或者没有合适的书可读。
第二、大部分学生没有时间读书。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减负的同时,学生的课余的大部分时间仍被教师布置的各式各样的习题,重复的练习占据着,即使学生想读书也无暇去读书。
第三、大部分学生不会读、不想读。
大部分学生拿起书来,无从读起,不知吸收,不知消化,没有收获,也没有尝到阅读的乐趣,所以不想读。随着电视、电影、网络的不断发展,更不愿用大量的时间,去面对枯燥乏味的文字,其他的媒体几乎夺去了学生所有的课外学习时间。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一个中学生,没有足够的课外阅读作为补充,就不能很好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因此,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强化阅读意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使学生可以间接地走向社会、贴近生活、走进自然、探究奥秘,从中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可以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突破口,也是学生成长的“加速器”。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读的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读的欲望,才会去自主阅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结合实际,就地取材,因人而异,创设了下面的激趣方法:演讲激趣、竞赛激趣、奖励激趣等,我们可以定期地评选阅读之星、阅读高手等或通过开展讲故事、演话剧、办板报、做登记卡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带来的丰富,带来的乐趣。教师给学生介绍适合自己的科普读物、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名人传记等,在中年级开设阅读汇报课,在高年级开设阅读欣赏课,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钥匙,从而激发阅读兴趣。作为学校方面,则充分利用校园各专栏、图书馆、班级、广播等环境,建立班级轮流阅读制度,设立班级图书角,定期出版各类读书专栏和进行阅读专题报道,开展各类读书竞赛等方式,努力营造浓厚的阅读气氛,让学生在和谐、优美的感受中得到熏陶,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第二、鼓励广读博览,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孩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便会轻松面对语文学习,益处颇大。教师要不断总结指导课外阅读的经验,耐心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阅读,让他们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首先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因势利导推荐一些童话故事和名著,如《格林童话》、《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冰心传》、《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等。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鼓励学生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其次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天天坚持,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好几天不读;最后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教师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还要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引导学生通过精彩词句和片段赏析强化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三、加强交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外阅读需要师生共同参与、长期坚持,鼓励学生交流,通过交流还可以发挥语文学习中的群体效应,使学生之间相互吸纳,相互启示、相互激励,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也为了获取他们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并利用阅读课的时间,开展读书交流会,包括情节欣赏、人物评价、阅读感受等,他们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利用集体的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知、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向大家介绍本组积累的精彩内容、阅读的收获与体会等。教师在学生交流时要起好引导作用,内容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并不是很随意的选择。比如学生读四大名著时,我就就组织开展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探讨:“回肠荡气话水浒”,“无法无天的孙行者”、“畅所欲言品红楼”等,学生们兴趣盎然,对其中的人物无所不评。交流不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开拓了阅读视野。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如摘录名人名言,举办名人名言展,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自己的童话、故事;举行童话故事讲、续写比赛;给童话添上插图。每学期要求学生至少读三至五本优秀作品和二至三份优秀期刊。既加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使学生获得了阅读的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热情,使学生变过去的被动读为主动的去找去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会逐渐成为自觉的行为,语文素养也会逐渐增强。为了农村孩子们美好的明天,就让我们为每个孩子挖掘出更多的阅读资源,不断地深入课外阅读的研究,让我们用阅读来丰富提高学生吧,特别是用阅读来优雅地拯救农村学生吧。让农村的学生感受到“读书之乐乐无穷”。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