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健全辅导员继续教育和再培训机制
社会的发展史日新月异,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得做到与时俱进。高校辅导员一方面要结合实际工作情况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参加交流和系统培训,提升理论水平,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整合。学生管理工作情况繁杂,切忌闭门造车。要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这两个环节缺一不可。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我国现已有高校2300多所,辅导员队伍庞大。但是就目前而言,相当数量的高校其辅导员都是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他们本身就缺乏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在对大学生的专业与人生指导,主要依靠一些感性认识,缺乏理论的指导,从而使学生工作缺乏连续性也没有形成真正的“以老带新”的队伍建设体系。其次,从专职辅导员的出身来看,没有所谓的科班出身,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而只是简单培训就匆忙上岗,由于专业水平的限制,使工作处于一种往复循环之中,很难有所创新和提高。如何协调配置有效的资源来实现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现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建议采取点面结合的形式,一方面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由学校选派优秀的辅导员参加同行业的交流与培训,举办学生工作培训班,适当增加辅导员外出培训和考察,学习和总结经验,拓宽思路,广开言路,加强内部的交流,促进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一方面建立健全合辅导员进修学习的灵活机制,鼓励辅导员在职深造,加强理论学习和修养,提高辅导员个人的业务素养,促进辅导员队伍整体的建设和发展。
二、改善待遇,创造条件,促使辅导员队伍稳定可持续发展
高校辅导员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两方面工作,同时承担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学业规划、就业指导等综合服务。实际工作中,为保证学生工作落在实处并取得实效,就必须有效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综合服务水平,保证辅导员队伍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现行高校辅导员管理的有关文件,一名辅导员对应管理200名左右的学生,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事无巨细,例如要求辅导员手机24小时保持开机状态;学生出现思想波动要及时了解劝导;学生遇到解决不了或迷茫的事情要尽快进行帮扶,要把握学生动态,关心学生生活等各个方面,这给辅导员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但是,在一些交流中我们了解到,部分院校一方面要求辅导员全身心的做好各项学生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却相对忽视对辅导员的工作环境和薪金待遇的改善,这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院校辅导员办公条件较差。为方便辅导员办公,部分高校采取辅导员集中办公,但是办公环境差,甚至有的学校15个辅导员在一间狭小的办公室,两人一张办公桌,电脑也很难配齐;二是辅导员岗位工资待遇相对较差。在部分高校辅导员的月收入低于1500元,甚至远低于当地平均工资;三是忽视辅导员归属感。有些高校为将辅导员队伍与普通教师队伍严格分开,在职称评定、薪资定级和工作要求中不能公平的将辅导员与教师队伍统一对待,极大的挫伤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为更好的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工作的作用,有关高校应当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有效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大力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就是要把辅导员从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看待。大学教育如何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使其成人成才,这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引者,因而应该把高校的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辅导员老师在教师队伍的地位,加强其专业化的建设,还要有稳定的职业发展方向。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辅导员队伍存在的必要性是毋庸质疑的,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目的就是让辅导员有准入、有考核,有门槛,有政策和地位的保障,当前国家对于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视的。
四、建立健全辅导员管理考核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实行辅导员负责制,一般按照辅导员和学生1:200的比例进行分配。辅导员通过其自身的行为和职责来为广大的青年学生提供思想、学习、生活的指引。在大学生活中,辅导员在部分高校的设置效果微乎其微,学生很少见到辅导员本人,这一现象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据调查高校辅导员这一岗位处于职业化的推进过程中,辅导员并不算是一个独立的岗位,部分高校辅导员身兼数职,常常是顾此失彼,同时,对辅导员队伍考核的机制并不完善,导致学生管理的脱节。如何加强对高校辅导员考核机制的建设,培养辅导员敬业奉献的精神,保持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独立性,已经成为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事务工作的高效开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根据于辅导员日常工作特点,应设立辅导员工作量化考核指标,强化督导机制,实行效果评比,多方考评的机制,加强对辅导员的工作的动态管理,增强工作的透明度与实效性,让辅导员工作尽职尽责,爱岗敬业。
总之,高校辅导员工作对于全面做好高校学生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对辅导员队伍业务培养,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我们应从政策、体制、机制入手,增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可持续性,保持方向的正确性,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真正走上职业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辅导员队伍的重要作用
高度重视并充分肯定辅导员队伍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是做好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前提[1]。无论从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来看, 还是从维护学校稳定的需要来看, 辅导员队伍和学校的专业教师、各级管理者一样不可或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辅导员队伍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在学校, 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他们要按照学校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是学校各级组织与学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日常工作中,他们既是管理者, 又是服务员,既要做思想政治工作, 又要解决实际问题。
2.辅导员队伍是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生力军。辅导员始终工作在与学生亲密接触的第一线, 对学生的情况最了解, 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维护学校稳定的前提和保障, 这支队伍在关键时刻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事关重大。
3.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变化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年龄上与大学生相近、在心理上没有“代沟”, 容易与青年大学生沟通; 同时, 他们一般均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政治素质, 很受学生信赖。这些优势使辅导员很容易跟大学生打成一片、做知心朋友, 为深刻了解学生思想及正确引导学生行为奠定了基础。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生管理经验不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实行开放式办学,大学生学业压力、就业困惑、经济困难等问题的凸显,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而多数辅导员未经专业培训,缺乏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由于辅导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工作上,从而导致自己在理论和学术研究方面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没办法静下心来搞学术研究和进行理论学习。多数辅导员往往凭经验办事,分析问题、判断是非的能力不强、处理突发事件经验不足,管理专业技能的缺失,往往停留在学生知心朋友的角色,难成“人生导师”。
2.工作角色定位不准。虽然教育部24号令明确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2]”,明确了辅导员的要求与职责,高校辅导员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但实际上,辅导员整天陷入事务性工作当中,通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真正花在“导”的本职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甚至不少辅导员认为自己到底属于什么位置连自己也搞不清楚,在学校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地位,许多辅导员搞不清谁才是其真正的直接领导者,导致工作关系的混乱,没有精力提高业务能力,“无事即是功”已成为不少辅导员的“工作指导思想”。
3.考核奖惩制度不健全。首先考核办法无法对辅导员工作做出公平、公正的评价,积极性难以调动,其次激励机制欠缺,职业声望偏低,工作得不到认可,对职业没有认同感和荣誉感。常常被认为是大学生的“保姆”和“救火队员”,工作强度大,加班加点是常事,但所获得的利益与劳动付出不成正比,第三考核结果与激励机制未有效结合,虽然建立了辅导员考核制度,奖优罚劣,评定职称、干部提拔对优秀辅导员优先考虑,但往往存在重制度、轻落实的情况。存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三、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1.转变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增强辅导员的服务意识。辅导员自身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在职业定位上,要有由眼前的“过渡性”、“临时性”工作向长远的崇高的终身事业的认识转变。树立高层次的职业理想,从一点一滴做起,重视工作原始积累,在工作中成长成才,在岗位上成就事业,用事业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每一时每一处的工作;科学、合理、艺术地协调处理工作,从办公室走出来,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在工作方式上要有由传统经验型向学习研究型的思想转变。要多学习、多研究,与时俱进,用科学的观念指导工作,处理问题,自觉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升工作的专业层次,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3]。
2.健全选拔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工作的积极性。首先从选拔机制上,从“入口”把关,保证数量和质量,一方面保证辅导员和学生数的配备合理,另一方面严格执行选拔标准,选拔任用素质高、能力强热爱辅导员的青年教师担任。其次在管理制度上,建立健全一系列针对辅导员工作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措施,一是制定岗位责任制、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避免出现“多头使用无人管理”的尴尬局面,二是在考核激励上,要逐步完善辅导员的考核机制,完善辅导员工作考核体制,遵行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充分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3.要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保障机制,确保辅导员队伍相对稳定。辅导员队伍保障机制是否建立健全,直接影响辅导员工作队伍的稳定和良性发展,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和谐发展。首先要有制度上的保障和政策上的扶持,要在职称、晋级、工资待遇、住房补贴等各方面予以倾斜,从而消除辅导员心理的“不安全感”,稳定辅导员队伍。其次建立辅导员可持续职业培训机制,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最后要优化辅导员任期届满的分流,对于本人适合并愿意继续从事学生工作的,学校应把他们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加以培养。
总之,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项以人力资源开发为核心的科学工程,只有使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的轨道才能更好完成“传道解惑”的使命,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必须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1、辅导员人员配比失调。近几年来,随着各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而与之相对应的辅导员引进的力度却远远不够,导致辅导员数量严重不足。据不完全统计,师生比在1∶200以下的高校数量只占全国高校总数的25%,某些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师生比竟高达1∶600,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充足的辅导员数量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保障,学校在加大力度发展和建设学校的同时,应严格按照1∶200配齐辅导员,以确保辅导员工作有序进行。
2、建立严格的辅导员准入机制。大学生工作在高等院校里是一项平凡却十分重要的工作,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工作主要承担者,要能够担当起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思想引路人,对大学生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发挥其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高校中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辅导员,在选配人选时,大多数选择的是初出茅庐的高校毕业生,“无工作经验、无人生阅历、无专业化背景”成为现今高校辅导员的普遍特征。因此,严格辅导员的选聘条件和程序是确保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先决条件。
案例:复旦大学辅导员与学生配比仅为1∶76,确保了辅导员能够兼顾到所负责的每位学生的思想、生活状况。同时采用了“3+1”在校研究生兼职辅导员模式,在校研究生与学生同吃同住,时刻掌握着本班学生的思想生活状况。而针对学生们的学业问题,复旦大学则建立了班级导师制度,8名学生配备1名班级导师,学生对于学业方面有任何问题,可随时寻求班级导师的帮助。在辅导员与班级导师的共同配合下,学生们在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引路人。
二、亟待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
1、辅导员工作职责不够清晰。在当今社会,高校大学生教育已从曾经的“精英化”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随着高校大学生人数的.增加,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也普遍降低,辅导员工作也逐渐从过去的“引导式”教育工作转化为“保姆式”跟从工作。
对于高校辅导员的要求,也不再仅是学生思想上的领航员,更要求辅导员们是学生们学习上的指导员、生活上的服务员、心理上的保健员,“全才”成为辅导员应具备的核心词汇。然而,真正能做到“全才”的辅导员们,各高校中屈指可数。同时由于现实状况,大多数高校辅导员们缺乏时间与精力来积累“全才”的素质。因此,从实际状况出发,应明确高校辅导员各项工作职能,专才专用,各取所长。
2、强化辅导员工作培训机制。从辅导员工作经验来看,各高校辅导员大都是从一个学校迈入另一个学校,甚至是直接由本校毕业留校工作。缺乏工作经验的他们在工作中基本上处于摸索、学习和探求阶段,由于每天都忙于一些事务性的工作,难有机会进行经验交流座谈和参加培训,导致辅导员队伍工作经验和理论水平普遍偏低,“不稳定”、“不适应”、“不胜任”成了高校辅导员普遍存在的现象。综上,大力推动辅导员专业化进程,鼓励和支持辅导员进行学历深造,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成为当前辅导员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应当提升辅导员的各种待遇
1、辅导员工作认同度低下,缺乏认可。“思想上畏难,内容上滞后,形式上单一,管理上落后”成为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普遍现象,导致了辅导员“专职不专”,严重影响了辅导员工作职能的发挥。提升辅导员工作地位,加大辅导员工作认同度,迫在眉睫。因此,要更新传统观念,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确立辅导员也是高层次人才、学生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也是一门科学的观念,切实提高辅导员的业务待遇,使他们感到术业有专攻,认同学生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保证队伍的积极性、稳定性。
2、提升辅导员工作待遇,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由于辅导员工资、福利等待遇较高校其他岗位普遍偏低,因此大多数辅导员的最终目标不是定位在学生辅导员岗位上,故对学生的管理教育不够积极主动,工作满足于现状,等待跳出辅导员队伍。全面落实和提高高校辅导员的政治、学习和生活待遇,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和优越的生活待遇,真正解除他们的发展之虑、工作之烦和生活之忧,是进一步稳定辅导员思想情绪、提升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关键所在。
案例:在复旦大学,辅导员工作满3年后,经过各类研究及培训后,可进入高级研修班即培养模式;通过高级研修班的各类学习考察,辅导员可从原来的基层工作岗位转向管理岗位。同时复旦大学还设立了全xxx唯一一所辅导员博士站,面向全国招收表现优异的辅导员,进入博士站点继续学习深造,以更好地服务于辅导员工作岗位。
全国高校外延发展已经进入了高原区,如何从内涵上求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而辅导员工作则是高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我相信,随着各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认识不断提高,对工作越来越重视,高校学生辅导员工作必将实现良性循环,会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来,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