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案是指根据评估、分析或经验,根据潜在或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型和影响,预先制定的应急预案。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文章6篇 ,欢迎品鉴!
【篇一】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为了提高我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的应对能力,从而达到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的目的,根据《xxx医疗卫生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方案编写指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并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条例:
一、医院建立院长负责制,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小组,下设监测报告小组、急救医疗小组、后勤保障小组,并配备兼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人员。
二、单位现状:根据现有的条件在人力资源方面:有从事计划免疫、传染病统计分析的预防接种门诊;有从事各种检测化验,能够通过科学的手段第一时间知道各种疾病的分类的检验科;有临床经验丰富的内、外、妇医疗专家;有从事后勤工作的办公室、医务科、总务科。在物资方面:有各类先进的检验仪器设备;我院药品种类齐全,储备量丰富,完全可以满足各种应急医疗用药;有用于安全防卫的消毒药品、干粉灭火器。
三、工作职责
1、突发公共事件小组成员:汪力、刘建华、张志杰、唐小川、周胜、韦林江
汪力:突发公共事件办公室总指挥,负责指挥调配各小组所有成员,统筹协调各种关系。
刘建华:突发公共事件感染控制及监测报告小组组长,负责36种法定传染病的监测、报告、分析。
张志杰: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急救小组组长,负责调配小组内的内儿、外、妇医疗成员进行医疗现场抢救。
唐小川:突发公共事件后勤保障小组组长,负责提供应急所需的后勤物资,医疗设备及药品。
周胜、韦林江:突发公共事件办公室成员,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的总结工作,突发事件信息上报工作,完善医院感染控制负责。
2、监测报告小组:刘建华、谭小羽、韦菠
谭小羽:监测报告小组成员,负责收集36种法定传染病的标本采样。
韦菠:监测报告小组成员,负责分析36种法定传染病的分布趋向,及时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3、医疗急救小组:张志杰、蒲元方、罗远琴、陈光胜、王明科、赖朝凤、宋书会、廖艳霞、李仕洪
蒲元方、李仕洪: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妇产科方面的急救工作。
罗远琴、宋书会: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内儿科方面的急救工作。
陈光胜、廖艳霞: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外科方面的急救工作。
王明科、赖朝凤: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手术麻醉工作。
4、后勤保障小组:唐小川、夏远洪、阳玉君、王小明、向凤、彭猛、刘华超
夏远洪:负责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救通道的通畅及医院安全保卫工作。
王小明:负责日常急救物资(救治药品、医疗器械)的储备工作。
阳玉君:负责日常物资的采购工作。
向 凤:负责各种医疗物资的消毒处理。
彭 猛:负责通讯、网络畅通。
刘华超:负责资料的收集,通讯录的更新工作。
四、预防和应急准备
1、定期对本院医务人员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定期组织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2、定期查看预防突发事件救治药品、医疗器械及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和调度。
五、应急响应
1、开设24小时值班电话:71990013;71990039
2、调度医疗急救小组火速奔赴现场应急抢救。
3、调度后勤小组及时开辟通道、准备急救的药品、器械。
4、铺备突发事件专用病房。
5、向上级卫生部门及时汇报突发事件的有关信息。
6、将突发事件的有关信息及时在医院网站上通报,并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和有关新闻管理的规定向外公布信息。
7、当突发事件的病人康复出院后,半年内未再次发病且在这一地区无新增病例表明应急结束。
8、突发事件处置完成后,由韦林江、周胜同志负责进行总结,找出经验教训,所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员共同提出整改意见,经突发公共卫生小组会议确定形成文字,写入我院应急处理方案。所有突发事件的归档交由院病案室完成。
六、保障措施
每周对网络进行杀毒处理,保证网络的通畅;每月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小组成员轮流对各科室进行监督检查;每月护士一个课题,由总护士长赖朝凤亲自培训;每一季度进行一次突发事件的演练,检测应急队伍的整体情况。
七、附录
1、本方案由院办公室管理,并随时根据上级要求及实际需要进行修改完善。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小组成员通讯录:(略)
【篇二】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成立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
指挥、协调与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组长:**
副组长:**
员:
员:
成立医疗应急救治小组
1组:组长:***
成员:彭宏艳、袁妍、杨菊、魏雪林
2组:组长:袁江萍
成员:何洲、张廷楼、李文芬、张佩佩
医疗紧急风险处理领导小组负责安排应急救治小分队
到达抢救现场参与救治。并协调相关医技科室、病房做好接诊患者的各项准备工作。
医护人员防护、抢救的物资、药品、器械以及应急救治必需的资金的准备工作。抢救器械包括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吸痰器、心电图机、吸氧设备、除颤仪等所在科室注意检修、保持功能位,做到在应急状态下,能够将抢救器械迅速运抵抢救现场并实施抢救。各种抢救药品应准备充分,并注意保管、检查,及时更换过期药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职责1、对我院突发医
疗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负总责。2、事件发生时,根据医院的部署启动院内应急预案
3、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各部门落实应急处理措施,负责医院的突发医疗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业务指导、组织管理与监督检查。4、必要时上报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协助我院的应急救治工作5、突发医疗事件发生时,医院应急处理指挥部有权开通绿色通道,实行先救治后付费的政策,切实保障患者的人身健康。四、工作目标
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的法治意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进行处理此类事件,并按有关规定逐级的、及时的向团疾控中心及卫生局上报。决不隐瞒、缓报、谎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不在院内蔓延。
【篇三】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1 总 则
1.1 编制目的
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1.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其中,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其他突发公共事件中涉及的应急医疗救援工作,另行制定有关预案。
1.5 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提高全社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行分级管理。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各有关部门按照预案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3)依法规范,措施果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制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
(4)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要重视开展防范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研和培训,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提供科技保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通力合作、资源共享,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广泛组织、动员公众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2 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2.1 应急指挥机构
卫生部依照职责和本预案的规定,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并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提出成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职责和本预案的规定,在本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并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成立地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建议。
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本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建议和实际工作需要,决定是否成立国家和地方应急指挥部。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切实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2.1.1 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组成和职责
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作出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大决策。指挥部成员单位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应急处理的需要确定。
2.1.2 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组成和职责
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由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成,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协调和指挥,作出处理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决策,决定要采取的措施。
2.2 日常管理机构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设立卫生应急办公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日常管理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军队、武警系统要参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常管理机构的设置及职责,结合各自实际情况,指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或本系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协调、管理工作。
各市(地)级、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指定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日常管理工作。
2.3 专家咨询委员会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
市(地)级xxx级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需要,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家咨询委员会。
2.4 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
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专业技术机构。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要结合本单位职责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培训,提高快速应对能力和技术水平,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要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指挥和安排,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与报告
3.1 监测
国家建立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与报告网络体系。各级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出入境检疫机构负责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监测工作。
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和要求,结合实际,组织开展重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动监测。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保证监测质量。
3.2 预警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提供的监测信息,按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时分析其对公众身心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做出预警。
3.3 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隐患,也有权向上级政府部门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检验检疫机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环境保护监测机构、教育机构等有关单位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个体开业医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报告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地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处置情况。
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和终止
4.1 应急反应原则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事发地的县级、市(地)级、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作出相应级别应急反应。同时,要遵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和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及时调整预警和反应级别,以有效控制事件,减少危害和影响。要根据不同类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特点,注重分析事件的发展趋势,对事态和影响不断扩大的事件,应及时升级预警和反应级别;对范围局限、不会进一步扩散的事件,应相应降低反应级别,及时撤销预警。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在学校、区域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等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高度重视,可相应提高报告和反应级别,确保迅速、有效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要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事发地之外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通报后,要及时通知相应的医疗卫生机构,组织做好应急处理所需的人员与物资准备,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本行政区域内发生,并服从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指挥和调度,支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地区的应急处理工作。
4.2 应急反应措施
4.2.1 各级人民政府
(1)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2)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需要,调集本行政区域内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参加应急处理工作。涉及危险化学品管理和运输安全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防止事故发生。
(3)划定控制区域: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经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宣布疫区范围;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对本行政区域内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封锁大、中城市的疫区或者封锁跨省(区、市)的疫区,以及封锁疫区导致中断干线交通或者封锁国境的,由国务院决定。对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故,根据污染食品扩散和职业危害因素波及的范围,划定控制区域。
(4)疫情控制措施:当地人民政府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采取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以及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停工、停业、停课;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等紧急措施;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和设备。
(5)流动人口管理:对流动人口采取预防工作,落实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措施,对密切接触者根据情况采取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
(6)实施交通卫生检疫:组织铁路、交通、民航、质检等部门在交通站点和出入境口岸设置临时交通卫生检疫站,对出入境、进出疫区和运行中的交通工具及其乘运人员和物资、宿主动物进行检疫查验,对病人、疑似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实施临时隔离、留验和向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机构移交。
(7)信息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作好信息发布工作,信息发布要及时主动、准确把握,实事求是,正确引导舆论,注重社会效果。
(8)开展群防群治:街道、乡(镇)以及居委会、村委会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部门、医疗机构,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报告、人员分散隔离及公共卫生措施的实施工作。
(9)维护社会稳定:组织有关部门保障商品供应,平抑物价,防止哄抢;严厉打击造谣传谣、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和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4.2.2 卫生行政部门
(1)组织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与处理。
(2)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评估,提出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级别。
(3)应急控制措施:根据需要组织开展应急疫苗接种、预防服药。
(4)督导检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全国或重点地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省、市(地)级以及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督察和指导。
(5)发布信息与通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或经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向社会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或公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向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军队有关部门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对涉及跨境的疫情线索,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向有关国家和地区通报情况。
(6)制订技术标准和规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中毒事件,组织力量制订技术标准和规范,及时组织全国培训。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
(7)普及卫生知识。针对事件性质,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知识宣教,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消除公众心理障碍,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8)进行事件评估:组织专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病人救治情况、所采取的措施、效果评价等。
4.2.3 医疗机构
(1)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开管理,对疑似病人及时排除或确诊。
(2)协助疾控机构人员开展标本的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3)做好医院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
(4)做好传染病和中毒病人的报告。对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引起身体伤害的病人,任何医疗机构不得拒绝接诊。
(5)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和新发传染病做好病例分析与总结,积累诊断治疗的经验。重大中毒事件,按照现场救援、病人转运、后续治疗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处置。
(6)开展科研与国际交流:开展与突发事件相关的诊断试剂、药品、防护用品等方面的研究。开展国际合作,加快病源查寻和病因诊断。
4.2.4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国家、省、市(地)、县级疾控机构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收集、报告与分析工作。
(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疾控机构人员到达现场后,尽快制订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和方案,地方专业技术人员按照计划和方案,开展对突发事件累及人群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并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查明传播链,并向相关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报情况。
(3)实验室检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定的专业技术机构在地方专业机构的配合下,按有关技术规范采集足量、足够的标本,分送省级和国家应急处理功能网络实验室检测,查找致病原因。
(4)开展科研与国际交流:开展与突发事件相关的诊断试剂、疫苗、消毒方法、医疗卫生防护用品等方面的研究。开展国际合作,加快病源查寻和病因诊断。
(5)制订技术标准和规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全国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中毒事件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6)开展技术培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负责全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人员的应急培训。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4.2.5 卫生监督机构
(1)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各项措施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
(2)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开展食品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等的卫生监督和执法稽查。
(3)协助卫生行政部门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调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中的违法行为。
4.2.6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调动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技术力量,配合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口岸的应急处理工作。
(2)及时上报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和情况变化。
4.2.7 非事件发生地区的应急反应措施
未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地区应根据其他地区发生事件的性质、特点、发生区域和发展趋势,分析本地区受波及的可能性和程度,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密切保持与事件发生地区的联系,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2)组织做好本行政区域应急处理所需的人员与物资准备。
(3)加强相关疾病与健康监测和报告工作,必要时,建立专门报告制度。
(4)开展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和重点环节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防患于未然。
(5)开展防治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6)根据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决定,开展交通卫生检疫等。
4.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反应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体标准见l.3)应急处理工作由国务院或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卫生应急、信息发布、宣传教育、科研攻关、国际交流与合作、应急物资与设备的调集、后勤保障以及督导检查等工作。国务院可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和应急处置工作,成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协调指挥应急处置工作。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应按照国务院或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组织协调市(地)、县(市)人民政府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特别重大级别以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超出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及时报请上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指导和支持。
4.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需符合以下条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或末例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报国务院或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
特别重大以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下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请求,及时组织专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的分析论证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5 善后处理
5.1 后期评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有关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病人救治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评估报告上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5.2 奖励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对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作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联合表彰;民政部门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追认为烈士。
5.3 责任
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5.4 抚恤和补助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对参加应急处理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根据工作需要制订合理的补助标准,给予补助。
5.5 征用物资、劳务的补偿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结束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对应急处理期间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企业、个人的物资和劳务进行合理评估,给予补偿。
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保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应坚持预防为主,平战结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建设,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队伍建设和技术研究,建立健全国家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体系,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6.1 技术保障
6.1.1 信息系统
国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的信息、技术平台,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发布和传递等工作,采取分级负责的方式进行实施。
要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实现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救治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
6.1.2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各省(区、市)、市(地)、县(市)要加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病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
6.1.3 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按照“中央指导、地方负责、统筹兼顾、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包括急救机构、传染病救治机构和化学中毒与核辐射救治基地在内的,符合国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救治体系。
6.1.4 卫生执法监督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明确职能,落实责任,规范执法监督行为,加强卫生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对卫生监督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和在岗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卫生执法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6.1.5 应急卫生救治队伍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统一管理、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队伍,并加强管理和培训。
6.1.6 演练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突出重点、适应需求”的原则,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
6.1.7 科研和国际交流
国家有计划地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防治科学研究,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实验室病因检测技术、药物治疗、疫苗和应急反应装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等,尤其是开展新发、罕见传染病快速诊断方法、诊断试剂以及相关的疫苗研究,做到技术上有所储备。同时,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装备和方法,提高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水平。
6.2 物资、经费保障
6.2.1 物资储备
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调用储备物资。卫生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6.2.2 经费保障
应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经费,按规定落实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经费。应根据需要对边远贫困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给予经费支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通过国际、国内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6.3 通信与交通保障
各级应急医疗卫生救治队伍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通信设备和交通工具。
6.4 法律保障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调查研究,起草和制订并不断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形成科学、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和规章体系。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规定,根据本预案要求,严格履行职责,实行责任制。对履行职责不力,造成工作损失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6.5 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利用广播、影视、报刊、互联网、手册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宣传卫生科普知识,指导群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充分发挥有关社会团体在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和卫生科普知识方面的作用。
7 预案管理与更新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形势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
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需要和本预案的规定,制定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具体工作预案。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参照本预案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组织制定本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8 附 则
8.1 名词术语
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率水平的情况。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病人,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
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是指由于食品污染和职业危害的原因而造成的人数众多或者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
新传染病是指全球首次发现的传染病。
我国尚未发现传染病是指埃博拉、猴痘、黄热病、人变异性克雅氏病等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已经发现,在我国尚未发现过的传染病。
我国已消灭传染病是指天花、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
8.2 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篇四】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xxx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xxx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x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xxx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x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其他突发公共事件中涉及的应急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按照《xxx大岭山医院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有关规定执行。
1.4 工作原则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工作原则。
2. 组织体系及职责
2.1 医院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组成和职责
医院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院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全院医务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院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副院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科室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各相关科室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应急处理的需要确定,并按照各自职责分工配合做好应急处理工作。院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院务办,负责日常事务处理。
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小组职责
院领导小组下设医疗救治组、公共卫生处置组、后勤保障组等专业技术小组,分别做好医疗救治、公共卫生、后勤服务等工作,各专业技术小组的组长由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由相关科室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各专业技术小组要服从医院、市卫生局的统一指挥,独立开展或协助上级部门开展医疗救治、公共卫生处置等应急处理工作。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3.1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对2个以上省(区、市)造成严重威胁,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的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7)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8)发生跨地区(香港、澳门、台湾)、跨国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的;
(9)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危害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2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
(1)在一个县(市)范围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2)腺鼠疫发生流行,在1个市(地)范围内,1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3)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4)霍乱在1个市(地)范围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疫情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事件;
(10)对1个省(区、市)内2个以上市(地)造成危害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11)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12)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
(13)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境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
(14)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3 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
(1)发生肺鼠疫、败血症鼠疫或肺炭疽病例,1个平均潜伏期内未超过5例,且局限在一个镇(街)范围内;
(2)腺鼠疫发生流行,在1个镇(街)范围内,1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20例以内,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镇(街);
(3)霍乱在1个镇(街)范围内爆发或流行,1周内发病10例以上、30例以内;或疫情波及2个以上镇(街),有扩散趋势;或全市范围内首次发生;
(4)1周内在1个镇(街)范围内,乙类、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5)在1个镇(街)范围内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6)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用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的不良事件;
(7)对我市2个以上镇(街)造成危害的较大食品安全事故;
(8)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且尚未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内死亡病例;
(9)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以上、50人以内,或出现死亡病例;
(10)市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4 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
(1)腺鼠疫在1个镇(街)范围内发生,1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10例以内;
(2)霍乱在1个镇(街)范围内发生,1周内发病10例以内;
(3)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人以上,100人以内,未出现死亡病例;
(4)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以内,未出现死亡病例;
(5)市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分级标准将根据国家卫生部、省卫生厅规定和我市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际情况适时作出调整。
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与报告
4.1 监测
防保科、医务科等要组织相关医务人员按照有关要求,开展职责范围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常监测工作,特别是应加强重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动监测。
4.2 预警
医院应根据市卫生行政部门的预警信息,及时向镇内相关人群发出预警。
4.3 报告
各科室、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各科室应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地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处理情况。
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和终止
5.1 应急响应原则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院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根据相应级别做出应急响应,并密切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变化情况,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的情况,及时调整预警和响应级别,对应急工作状态做出适当调整。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要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在其他镇街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医院要按要求及时组织做好应急处理所需的人员与物资准备,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本辖区内发生,并服从市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指挥和调度,支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地区的应急处理工作。
5.2 应急响应措施
5.2.1 当本镇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急措施
5.2.1.1 医疗救治小组
(1)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对重症和普通病人实行分别管理,对疑似病人及时排除或确诊。
(2)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开展标本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3)做好医院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
(4)做好传染病和中毒病人的报告。对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引起身体伤害的病人,任何科室不得拒绝接诊。
(5)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和新发传染病做好病例分析与总结,积累诊断、治疗经验。重大中毒事件按照现场救援、病人转运、后续治疗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5.2.1.2 公共卫生处置小组
5.2.1.2.1 在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的工作
(1)做好信息报告:要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收集与分析工作,经领导小组核实后,上报上级相关部门。
(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到达现场后,应独立开展或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尽快制订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和方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累及人群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进行调查分析,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查明传染病的传播链条。
(3)实施预防控制措施: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特点,实施消毒、杀虫等预防控制措施。
(4)进行实验室检测:按有关技术规范采集足量、足够标本,按照有关要求分送实验室检测,查找致病原因。
(5)开展科研与交流:开展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疫苗、消毒、杀虫方法、医疗卫生防护用品等方面的研究与交流。
5.2.1.2.2 在卫生监督方面的工作
(1)在卫生行政部门或上级卫生监督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对基层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各项措施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
(2)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开展食品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等的卫生监督和执法稽查。
(3)协助卫生行政部门或上级卫生监督机构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xxx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调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中的违法行为。
5.2.2 市内其他镇街发生但本镇未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
应根据其他镇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特点、发生区域和发展趋势,分析本镇街受波及的可能性和程度,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密切保持与事件发生镇街的联系,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2)组织做好本区域应急处理所需的人员与物资准备。
(3)加强相关疾病监测和报告工作,必要时,建立专门报告制度。
(4)开展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和重点环节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防止事件发生、传入和扩散。
(5)开展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提高公众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
(6)根据上级部门的决定,开展支援其他地区等工作。
5.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的启动
当上级决定做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决定后,我院在上级的领导和指挥下,应立即做出响应,进入相应的应急工作状态,履行好各自的职责。
5.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响应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进行。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在省政府或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领导、指挥下进行。
较大级别及以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由市政府或市应急指挥部指挥、协调和组织实施。
5.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的终止
当上级决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终止时,我院的相关应急响应工作也终止。
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善后处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院领导小组应在上级的领导下,组织有关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患者救治情况、所采取措施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经验及改进措施等。
对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或个人给予表彰,对失职、渎职的人员给予处分。
7.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保障
7.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信息系统保障
医院相关科室组织相关人员熟悉市卫生局的相关信息系统,应充分利用信息平台正确、及时地传递相关信息。
7.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体系保障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三大技术体系,各相关科室应组织人员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人员水平,增强功能,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7.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卫生救治队伍保障
(1)应急卫生救治队伍组建
医院按照“平战结合、分类管理、统一管理、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队伍,并加强管理与培训。
(2)应急卫生救治队伍演练
医院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上级或本院开展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
7.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科研与交流
医院应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有计划地开展或参加上级组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项防治科学研究,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实验室病因检测、药物治疗、疫苗研制、应急反应装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防护用品等,做到技术上有所储备。同时,积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的国内外交流,学习其他单位的先进经验,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水平。
7.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
根据上级的有关要求,储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卫生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7.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经费保障
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经费。按规定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经费。
7.7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通信与交通保障
医院相关部门要优先保障应急医疗卫生救治队伍所需的通信设备和交通工具。
7.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宣传教育
医院要利用院内刊物、互联网、手册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指导群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8. 附则
8.1 名词术语
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率水平。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患者,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
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是指由于食品污染和职业危害的原因,造成人数众多或者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
新传染病是指全球首次发现的传染病。
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是指埃博拉出血热、猴痘、黄热病、人变异性克雅氏病等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已经发现,在我国尚未发现过的传染病。
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是指天花、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内”不含本数。
8.2 预案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大岭山医院负责解释。
8.3 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篇五】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为了有效地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特制定市一中(益智中学)处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1、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危害学校师生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师生健康的事件。
2、学校成立突发事件应急的指挥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设立应急公共卫生知晓事件处理办公室——医务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现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成员应在10分钟内赶到常设办公室,研究制定应急措施,并按照各自职责开展工作。
3、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组织学生收听季节传染病的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季节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杜绝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乱。
4、建立严格的校园环境卫生、教室卫生、办公室卫生、学生宿舍卫生、饮食卫生等检查制度。
5、要求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6、遇有学生突发群体性(1个班3人以上同时出现)公共卫生事件,班主任应在第一时间上报医务室;医务室必须及时向学校指挥领导小组汇报,同时报告市教育局体卫工作站及市、区两级疾病控制中心;不得瞒报、漏报和谎报;并积极采取救治措施:班主任及时联系家长,学校迅速联络医院进行诊治,医务室积极配合疾病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7、在群体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时,学校在疑似症状未确定时,根据具体情况迅速做好隔离处理工作,防止疫情扩散。
8、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预案自行启动。
【篇六】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为了提高我院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
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和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一、 目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发构建突发医疗事件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为根本,以保证突发医疗事 件能够得到快速、有效救治的工作要求,提高快速反应和应 急处理能力,将应急救治工作纳入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二、 突发医疗事件概念
突发医疗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需要医院相关人员紧急
参与救治的所有与医疗相关的事件。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病情突然加重危及患者生命或者因医疗意外而需要紧 急救治的事件。
三、组织机构
成立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
指挥、协调与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组长:**
副组长:**
员:
员:
成立医疗应急救治小组
1组:组长:***
成员:彭宏艳、袁 妍、杨菊、魏雪林
2组:组长:袁江萍
成员:何 洲、张廷楼、李文芬、张佩佩
医疗紧急风险处理领导小组负责安排应急救治小分队
到达抢救现场参与救治。并协调相关医技科室、病房做好接诊患者的各项准备工作。
医护人员防护、抢救的物资、药品、器械以及应急救治必需的资金的准备工作。抢救器械包括呼 吸机、心电监护仪、吸痰器、心电图机、吸氧设备、除颤仪 等所在科室注意检修、保持功能位,做到在应急状态下,能够将抢救器械迅速运抵抢救现场并实施抢救。各种抢救药品 应准备充分,并注意保管、检查,及时更换过期药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职责 1、对我院突发医
疗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负总责。 2、事件发生时,根据医院的部署启动院内应急预案
3、 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各部门落实应急处理措施,负 责医院的突发医疗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业务指导、组织管理 与监督检查。4、 必要时上报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协助我院的应急救治 工作5、突发医疗事件发生时,医院应急处理指挥部有权开通绿色通道,实行先救治后付费的政策,切实保障患者的人 身健康。四、 工作目标
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的法治意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按照《传 染病防治法》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进行 处理此类事件,并按有关规定逐级的、及时的向团疾控中心及卫生局上报。决不隐瞒、缓报、谎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 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不在院内蔓延。
五、 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院职工的防护意识和医院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 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及时上报团疾控中心及师卫生局
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
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 为,依法追究责任。在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医院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医院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的防治工作。
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
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 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六、工作方案预防
1、 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医院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医院应经常对环境与生活区环境进行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2、 米取有效措施,强化医院卫生规范化管理。
加强医院生活饮用水的管理,防止因水污染造成疾病传播。
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搞好各科室卫生、病房卫 生和环境卫生,为职工、病员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就医和工 作环境。依法加强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管理,防止因管理失误引起突发事件。
3、加强健康教育,提高防疫抗病能力。
落实好健康教育,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引导群众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通过宣传栏、发放 宣传
资料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群众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突发事件的能力。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传染病的专题教育,增强群众 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增强 群众对各种传染病的认识,提高防疫抗病能力倡导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合理营 养,不断增强体质。
监测报告
1、 临床医技各科室人员做好日常监测工作。
2、 要与卫生行政部门建立联系,收集本地及周围地区 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 防工作。3、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及时发现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 生的突发事件。对不明原因发热、腹泻或疑似传染病例进行 登记,按程序及时上报,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隔离措施。4、严格执行医院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各科室
发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及时报院办,院办及时上报团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 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确保信息畅通。报告程序如下:**
为了提高我院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
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和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一、 目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发构建突发医疗事件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为根本,以保证突发医疗事 件能够得到快速、有效救治的工作要求,提高快速反应和应 急处理能力,将应急救治工作纳入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二、 突发医疗事件概念
突发医疗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需要医院相关人员紧急参与救治的所有与医疗相关的事件。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因病情突然加重危及患者生命或者因医疗意外而需要紧 急救治的事件。三、组织机构
成立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成立医疗应急救治小组 1组:组长:***
成员:彭宏艳、袁 妍、杨菊、魏雪林
2组:组长:袁江萍
成员:何 洲、张廷楼、李文芬、张佩佩
医疗紧急风险处理领导小组负责安排应急救治小分队
到达抢救现场参与救治。并协调相关医技科室、病房做好接诊患者的各项准备工作。
医护人员防护、抢救的物资、药品、器械以及应急救治必需的资金的准备工作。抢救器械包括呼 吸机、心电监护仪、吸痰器、心电图机、吸氧设备、除颤仪 等所在科室注意检修、保持功能位,做到在应急状态下,能够将抢救器械迅速运抵抢救现场并实施抢救。各种抢救药品 应准备充分,并注意保管、检查,及时更换过期药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职责 1、对我院突发医
疗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负总责。
2、事件发生时,根据医院的 部署启动院内应急预案
3、 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各部门落实应急处理措施,负 责医院的突发医疗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业务指导、组织管理 与监督检查。4、 必要时上报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协助我院的应急救治 工作5、突发医疗事件发生时,医院应急处理指挥部有权开通绿色通道,实行先救治后付费的政策,切实保障患者的人 身健康。四、工作目标
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的法治意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按照《传 染病防治法》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进行 处理此类事件,并按有关规定逐级的、及时的向团疾控中心及卫生局上报。决不隐瞒、缓报、谎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 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不在院内蔓延。
五、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院职工的防护意识和医院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 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及时上报团疾控中心及师卫 生局。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 为,依法追究责任。在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医院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医院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 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 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六、工作方案预防
1、 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医院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医院应经常对环境与生活区环境进行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2、 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医院卫生规范化管理。
加强医院生活饮用水的管理,防止因水污染造成疾病传播。
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搞好各科室卫生、病房卫 生和环境卫生,为职工、病员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就医和工 作环境。依法加强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管理,防止因管理失误引起突发事件。
3、加强健康教育,提高防疫抗病能力。
落实好健康教育,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引导群众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通过宣传栏、发放 宣传
资料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群众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突发事件的能力。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传染病的专题教育,增强群众 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增强 群众对各种传染病的认识,提高防疫抗病能力倡导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合理营 养,不断增强体质。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