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
从2015年开始,全x各行政村全面派驻“第一书记”。两年来,农村基层各项重点工作得到有序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得到明显加强,多数“第一书记”也得到基层群众的信赖和好评。但是,由于“第一书记”来自市、x、乡三级选派,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履职和管理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驻村“第一书记”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存“差不多、过得去”的思想,遇事能避则避,能躲则躲,工作纪律性差。少数派驻单位对“第一书记”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有的“第一书记”无法做到脱岗驻村,在原单位还承担着较重的业务工作,两头来回跑,工作压力大,下村时间根本无法保证。有的乡镇存在“老好人”思想,对“第一书记”的工作很少过问,日常监督和管理不严格。
建议办法:
1、组织部门要加大对“第一书记”的日常监管,经常性的深入基层听取村党支部和基层群众的意见,对到岗时间少,工作不作为的,要给予通报批评,并向派驻单位及时通报情况。确保“第一书记”肩上有压力、心中有责任。
2、要确保“第一书记”必须脱岗驻村,与派出单位工作脱钩,做到下得去,稳得住,干得好。派出单位要发挥后盾作用,对本单位下派任职干部予以全力支持,想方设法为他们发挥作用提供坚强保障。对因岗位调整或身体原因等特殊情况不能再继续担任“第一书记”的,要及时进行组织调整。
3、乡村两级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第一书记”监督管理职责,推行村统、乡报、x督查制度,每月向组织部门报送一次驻村“第一书记”的到岗情况、工作成效等履职情况,做为干部提拔奖惩的重要依据。
4、为了减轻驻村“第一书记”的生活压力,建议各类补助至少要按季发放,并与“第一书记”到岗情况直接挂钩。
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
选派“第一书记”到村任职是统筹城乡资源、加快基层发展的有力举措。xxx从x直单位、乡镇(街道)科级干部中选派了193名“第一书记”,吃住在村,摸实情、办实事、求实效。为摸清他们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确保真正发挥作用,x委组织部与他们开展了面对面的交流、谈心,发现“第一书记”虽然干劲很大、信心很足,但也具体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顾虑,如果不能较好地疏导,就有可能制约“第一书记”作用的发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担心上级关于“第一书记”政策不持续,活动流于形式。
在以往的某个活动中,存在着前期重视程度高、后期放任自流的情况,虎头蛇尾,最终成效不够明显。部分“第一书记”担心政策走向或上级领导的重视程度有所变化,派下去以后,后续管理不到位,前后力度不同,长效机制和规划无法付诸实际,影响和制约“第一书记”的工作积极性,满足于做立杆见影的工作,实事办的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干的少。鉴于此种情况,各级党委要宣传好上级的政策和要求,形成长效机制,工作力度坚持以一贯之,用实际行动给“第一书记”吃一颗“定心丸”。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引导“第一书记”着眼于村级长远发展,做实做细基础性工作。
二是担心群众期望值过高,达不到村级要求,思想压力大。
有些第一书记反映,群众对选派第一书记非常欢迎,期望值很高,有的提出的要求过高,明显高于“第一书记”的能力或职责范围。比如相当部分群众希望第一书记能在修路、架桥、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有所作为,有的希望在短期内能引来项目形成集体收入,等等,凡此种种,虽然能够激励“第一书记”扎实工作办实事,但从另一个角度,也带来了很大思想压力。“第一书记”受条件限制,不可能全部满足要求,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办成一些项目,担心满足不了群众要求,无法向组织交待,在村级无法呆下去。对这种担心,要引起高度重视,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制约“第一书记”作用的发挥。一方面,通过与群众座谈等方式,适当给群众“泼冷水”,讲清“第一书记”的职责任务,降低些群众的期望值。另一方面,要搞好综合协调,调动派出单位及其他涉及部门的力量,对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尽量解决,以利于“第一书记”开展工作。
三是担心与村支部书记的关系处理不好,自身定位不准确,制约作用发挥。
有的“第一书记”反映,到村任职后,部分村支部书记理解不正确,认识上有偏差,认为来了“第一书记”是对自己的威胁和不信任,是“抢班夺权”,存在抵触情绪;有的认为有上级部门派来干部了,所有事情由“第一书记”出面做就行了,自己“退二线”当“甩手掌柜”的。如何正确地处理好村支部书记与“第一书记”的关系,使“第一书记”融入到班子中去,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可能影响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要理顺二者的定位关系,进一步明确“第一书记”和村支部书记的职责,第一书记是帮助、指导、协调村级发展的,是“外援”,不是“抢权”,不影响村级正常组织生活,村里的正常工作仍以村支部书记为主,引导村“两委”班子和“第一书记”拧成一股绳,心向一处想,劲向一处使,共同推进村级发展。
四是担心精力投入到村过多,影响在本单位的“发展”。
“第一书记”任职为3年,吃住在村,每周都有驻村的硬性时间规定。有的“第一书记”担心在村级工作时间长、投入精力大,弱化了与本单位的联系,疏远了与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关系,无法及时学习、更新业务知识,从而在调整提拔、评先树优等方面受影响。心态不稳就无法安心工作,必须形成一种驻村工作与在本单位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将驻村工作实绩作为调整干部和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不好不一样,使“第一书记”能够安心踏实驻村工作。
五是担心群众不理解、不接受,无法融入到村级,担心被“架空”,唱“独角戏”。
有的“第一书记”在与群众走访交谈中,感觉部分群众对“第一书记”选派工作漠不关心,认为是“一阵风”或“作秀”;有的对“第一书记”不信任,表面上尊重,内心上疏远,不愿意坦诚地交流。对群众的这些认识,容易使“第一书记”心态失衡,怕融不到群众中去,担心群众对工作不理解,减弱了密切联系群众的积极性。对这种情况,要引导“第一书记”多从自身找原因,群众不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应时没找到正确的方式,用让群众理解的方式听得下去、听得进去,要多用群众的语言、放下架子,用真挚的感情,和群众做朋友,让群众看到、真诚和善意,感受到驻村工作实实在在的变化,这样,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赢得群众的支持和理解。
六是担心自身能力、经验不足,知识储备不够,工作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
选派的“第一书记”中,有的是从家门到校门、从校门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有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但基层工作经验少,对基层的了解少,怕达不到上级要求,找不准发展方向,理不清发展路子,怕无法与村级达到良好“对接”、形成“共振”,工作一开始劲头足、热情高,但遇到挫折就有无所适从,甚至可能打“退堂鼓”。要做好帮扶文章,从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结合所任职村情况,开展“适销对路”的培训,了解基层情况、规律、特点,掌握基层工作方式方法,增强抓党建、保稳定、促发展的能力。
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
自国家精准扶贫工作实施以来,各地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努力创新,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开展,贫困群众得到真正实惠。对于贫困村贫困户的有效脱贫,驻村第一书记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以下问题直接阻碍着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的有效开展。
(1)职责定位不明。根据精准扶贫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职责定位是“增强基层党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据了解,部分地方乡镇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根本没有将驻村第一书记职责区分和界定出来。由于驻村第一书记的考核受所在乡镇党委政府管理,部分本应由乡干部和村干部完成的事务性工作,也一并交给其一肩担,导致真正沉入农村、投入精准扶贫中的精力被大量分散弱化。
(2)能力素质不高。对第一书记派驻条件虽有明文规定,各个具体派出单位对选派第一书记重视程度不够,在学历、年龄、性别、基层工作经验能力等方面要求把关不严。部分第一书记缺乏基层工作经验、沟通协调组织能力差、不熟悉农村工作,致使群众工作开展困难。驻村工作发挥不明显。
(3)人员到位不齐。按照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组建要求,每个贫困村均配置了由对口联系领导、帮扶单位、农技员、第一书记构成的驻村工作队。然而,对于部分联系领导、帮扶单位和驻村农技员真正到对口贫困村主动衔接工作时间少之有少,形同虚设;其次多数下派的第一书记工作方法单一,组织协调能力不强,加上少部分贫困户主观脱贫意愿不强,非贫困户的心理失衡、村两委关系不和等问题,更是加重了第一书记唱独角戏跑全场、疲于应付问题现象时有发生。
(4)保障激励不足。按有关文件要求,虽然第一书记驻村期间按照差旅费伙食补助费标准给予适当生活补助,但由于贫困村地理位置不同,工作条件差异较大。有的贫困村地处偏远,工作区域较大,工作条件艰苦,所以工作开支相应增多,而采用统一的经费保障标准,使部分第一书记经费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综合所述,为有效解决精准扶贫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存在问题并发挥积极作用,笔者建议从以下几点抓起:
一是精准选派,派好干部担任第一书记。
认真统筹各个层级、各个方面人才资源,严把第一书记选派关,原则上选派具有一定基层工作能力、热心农村工作、组织协调能力和专业技术技能较强的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明确工作标准,建全“能进能出”机制,对不能干事、干不成事、群众不欢迎、工作无动力的驻村第一书记及时召回。
二是强化责任,明确第一书记的职能职责。
进一步明确驻村第一书记主要职责,对于村两委和乡镇不能将与精准扶贫无关的其他日常事务强加于第一书记,对派出帮扶单位工作严格实行全脱产,明确摆正第一书记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绝对位置,让第一书记在不同帮扶主体中起好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对于工作考核应多注重在工作实绩方面,减少各种重复性表格填报和资料收集,统筹精简开会时间,真正让第一书记有更多时间深入基层开展扶贫。
三是加强宣传,做好第一书记能力培训。
采取集中与分类培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第一书记的培训力度,重点就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扶贫支农政策、先进典型案例等内容进行集中综合培训;对缺乏基层工作经验或新进的第一书记分类开展提升基层工作与联系群众工作的能力培训,对缺乏集体经济发展意识、基层党建管理经验的第一书记进行分级分类培训。村支两委可借助第一书记在资金、项目、管理及技能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提供有效场地或平台,加强对贫困群众精准扶贫政策宣传教育培训,切实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四是压实责任,加强驻村工作队人员监管。
采取定期不定期抽检方式进行有效监督,对驻村工作队的考核应避免简单化、形式化,更加注重从驻村时间、集体经济发展、群众评价、第一书记评价、扶贫实效等方面进行。坚决防止第一书记唱“独角戏”、驻村工作队“搞回避”现象发生,切实发挥驻村工作生力军作用。
五是强化保障,健全第一书记激励保障机制。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第一书记选拔任用、表彰激励工作机制,将第一书记工作实绩作为选拔任用、表彰激励的重要依据。在同等条件下,对表现优秀的第一书记在晋职晋级、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提拔使用上优先考虑;其次是加大第一书记经费保障力度。对确因扶贫工作需要但政策中又没有包括而产生的额外支出经费应给予合理考虑,提高第一书记积极性。再次是要常态性开展组织关怀,通过定期培训、交心谈心、树立典型等方式,第一时间掌握第一书记思想动态,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实际困难问题,切实增强第一书记组织归属感、获得感。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