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控协同机制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协同机制不是仅仅在中央层面构建起一个单一的协同机制,而应是一个涵盖中央与地方、平时与战时、官方与民间、内部与涉外的各种不同协同机制的整体。
“玖·壹壹”事件发生之前,美国联邦政府不同的情报机构曾分别得到了不同的与这次恐怖袭击的相关信息。例如,有的情报机构获知本·拉登已经在内部扬言要对美国发动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击;还有情报部门发现他们所监控的阿拉伯裔恐怖嫌疑人员正在学习飞机驾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却没有很有效的跨部门协同机制来及时地分享情报并把碎片化的信息加以整合分析。一系列的事例表明,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协同工作并不容易。其实,各领域风险防控都存在着跨部门、跨层级、跨社会各界协同应对的问题。很多重大风险与突发事件处置应对不力,都与协调协同机制不顺、协同动作不力直接相关。可以说,为了有效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着力完善协同机制是当务之急。
协同机制的作用
协同机制是一种不同的主体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任务、达成使命的机制。协同机制之所以重要,源于协同的特殊功能。
静态地看,协同就是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行为主体发挥功能互补、资源整合的作用,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并发挥系统功能。例如,就国家安全风险防控的相关政府部门来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都分别有不同的部门 。风险由于其叠加连锁等特点,往往会影响很多相关领域,其处置应对也需要相关领域的 部门相互配合。因此,这些部门只有相互积极配合,形成一个有效的风险处置协同系统,才能实现综合防范风险的目的。
动态地看,不同行为主体之间通过协同能够减少摩擦、协调行动,发挥系统整体功能的放大与优化的作用。一些突发事件处置应对得当,往往是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各方面协调配合有力的结果。而有些工作协调得不够好,也与其联席会议、工作协调委员会等的工作制度不完善,以及各方面没有有效协同配合行动有直接关系。
从氛围角度看,不同主体之间的良好协同行为能够形成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配合的融洽和谐环境。当前,很多工作需要各种社会力量、基层群众的参与与配合。一个好的跨界协同机制会让这些拥有不同视角的不同层面的群体能够相互理解、彼此主动配合补台,形成共同维护国家安全的积极氛围与合力。基层群众积极参与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治理的现象就是这种协同功能的真实写照。
协同机制的体系构成
总体协同机制和分类协同机制。总体协同机制是指国家安全领域防范化解多方综合风险、各行政区党委所直接领导的机制。分类协同机制是针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专门的风险防范化解的协同机制。总体协同机制统领各分类协同机制,各分类协同机制支撑总体协同机制。
平时协同机制与战时协同机制。平时的协同是风险防范的协同,是兼顾战略性与战术性问题的协同。战时的协同是重大风险即将或者已经转化为突发事件与危机时紧急处置的协同。战时的协同主要是战术性的,要求灵活高效,两类协同机制应相互连接而又不能相互混淆。
体制内协同机制与官民结合协同机制。前者主要解决体制内需要协同的问题,后者是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基层群众的作用,落实国家安全依靠人民的协同问题。
内部协同机制与涉外协同机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既需要国内各相关行为主体的内部协同,也需要与境外行为主体之间进行协同。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和我国海外利益安全需求的与日俱增,我们应当充分把涉及国外的、境外的风险防控协同机制建设好、使用好。这样既有利于维护我国自身的安全与稳定,也能为世界稳定与安全作出贡献。
完善协同机制需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一是习惯和认识问题。有些部门由于其特殊敏感的职能特点所限,与其他部门协作不多。在需要相互协调配合时,常常担心信息共享中的泄密风险,或者造成其他不必要的麻烦,其结果就是形成了壁垒效应。二是组织与结构问题。一些领域的风险防范工作在推进过程中,参与的部门要么不全,要么太多,而核心部门与辅助部门发挥作用的 不够明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协同效率的提高。三是 与激励问题。在一些协同机制中,不同主体之间的职责不够清晰明确,对于协同工作业绩的奖与罚没有科学合理的安排,因而不能有效调动相关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四是态度与能力问题。协同的绩效从根本上说在于执行,以及执行人员的行为。认识不到位会带来协同过程当中态度的犹豫和消极;学习培训不够,会带来协同能力不足、协同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协同需要较强的沟通能力、协商能力乃至谈判能力,任何方面的不足都会影响协同的效果。
全面完善风险防控协同机制
为落实好中央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战略任务,我们需要全面完善风险防控协同机制,提高风险防控的协同能力。在风险防控协同机制的体系建构方面,需完善中央和地方的总体与分类、平时与战时、官方与民间、内部与涉外等各种不同协同机制。在提高风险防控协同机制的质量与能力方面,可从以下方面来落实。
明确领导 ,加强政治领导。重大风险防范属于国家安全治理范畴,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把党的政治领导落到实处。针对综合的或专项的风险防范机制,应有相关层级的党组织承担起确保其有效运作的政治 。其主要 人应发挥积极主动担当的政治领导作用,以斗争精神克服各种困难阻力,引导好该机制的各参与方。
完善协商与决策制度。协同的起点是协商和决策。针对不同的问题,谁来参与协商?怎样协商?协商与决策的流程是什么?所有这些都要有明确的规则,有明确的制度规范。应落实好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同时根据重大风险防控的特殊工作要求,在提高协商效率、加快决策速度上设计有效的制度规范。
完善协同中协调行动支持的制度。协同之要在于行动中的行为协调。针对每一项风险防控的具体任务,由哪个部门牵头,哪些部门配合,行动中临时出现的问题应依据什么原则进行临机处置都应有明确的规定。只要能作出规定的,都应该提前作出规定。
建立和完善协同中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各相关主体参与协同的积极性,就应有激励机制;约束相关行为主体的不正当行为,也应有相应的约束机制。而且,激励也好,约束也好,都应该有具体的清单,最好有具体的量化办法。
完善学习培训演练机制。协同归根到底是以各种行为主体的协同能力为基础的。提升协同能力,应加强学习,吃透中央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战略要求与精神实质,学习掌握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在学习培训过程中,尤需注重通过案例学习掌握间接经验,通过模拟演练积累直接经验。
风险防控协同机制
“9·11”事件发生之前,美国联邦政府不同的情报机构曾分别得到了不同的与这次恐怖袭击的相关信息。例如,有的情报机构获知本·拉登已经在内部扬言要对美国发动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击;还有情报部门发现他们所监控的阿拉伯裔恐怖嫌疑人员正在学习飞机驾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却没有很有效的跨部门协同机制来及时地分享情报并把碎片化的信息加以整合分析。一系列的事例表明,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协同工作并不容易。其实,各领域风险防控都存在着跨部门、跨层级、跨社会各界协同应对的问题。很多重大风险与突发事件处置应对不力,都与协调协同机制不顺、协同动作不力直接相关。可以说,为了有效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着力完善协同机制是当务之急。
协同机制的作用
协同机制是一种不同的主体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任务、达成使命的机制。协同机制之所以重要,源于协同的特殊功能。
静态地看,协同就是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行为主体发挥功能互补、资源整合的作用,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并发挥系统功能。例如,就国家安全风险防控的相关政府部门来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都分别有不同的部门主管。风险由于其叠加连锁等特点,往往会影响很多相关领域,其处置应对也需要相关领域的主管部门相互配合。因此,这些部门只有相互积极配合,形成一个有效的风险处置协同系统,才能实现综合防范风险的目的。
动态地看,不同行为主体之间通过协同能够减少摩擦、协调行动,发挥系统整体功能的放大与优化的作用。一些突发事件处置应对得当,往往是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各方面协调配合有力的结果。而有些工作协调得不够好,也与其联席会议、工作协调委员会等的工作制度不完善,以及各方面没有有效协同配合行动有直接关系。
从氛围角度看,不同主体之间的良好协同行为能够形成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配合的融洽和谐环境。当前,很多工作需要各种社会力量、基层群众的参与与配合。一个好的跨界协同机制会让这些拥有不同视角的不同层面的群体能够相互理解、彼此主动配合补台,形成共同维护国家安全的积极氛围与合力。基层群众积极参与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治理的现象就是这种协同功能的真实写照。
协同机制的体系构成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协同机制不是仅仅在中央层面构建起一个单一的协同机制,而应是一个涵盖中央与地方、平时与战时、官方与民间、内部与涉外的各种不同协同机制的整体。
总体协同机制和分类协同机制。总体协同机制是指国家安全领域防范化解多方综合风险、各行政区党委所直接领导的机制。分类协同机制是针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专门的风险防范化解的协同机制。总体协同机制统领各分类协同机制,各分类协同机制支撑总体协同机制。
平时协同机制与战时协同机制。平时的协同是风险防范的协同,是兼顾战略性与战术性问题的协同。战时的协同是重大风险即将或者已经转化为突发事件与危机时紧急处置的协同。战时的协同主要是战术性的,要求灵活高效,两类协同机制应相互连接而又不能相互混淆。
体制内协同机制与官民结合协同机制。前者主要解决体制内需要协同的问题,后者是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基层群众的作用,落实国家安全依靠人民的协同问题。
内部协同机制与涉外协同机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既需要国内各相关行为主体的内部协同,也需要与境外行为主体之间进行协同。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和我国海外利益安全需求的与日俱增,我们应当充分把涉及国外的、境外的风险防控协同机制建设好、使用好。这样既有利于维护我国自身的安全与稳定,也能为世界稳定与安全作出贡献。
完善协同机制需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一是习惯和认识问题。有些部门由于其特殊敏感的职能特点所限,与其他部门协作不多。在需要相互协调配合时,常常担心信息共享中的泄密风险,或者造成其他不必要的麻烦,其结果就是形成了壁垒效应。二是组织与结构问题。一些领域的风险防范工作在推进过程中,参与的部门要么不全,要么太多,而核心部门与辅助部门发挥作用的责任不够明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协同效率的提高。三是责任与激励问题。在一些协同机制中,不同主体之间的职责不够清晰明确,对于协同工作业绩的奖与罚没有科学合理的安排,因而不能有效调动相关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四是态度与能力问题。协同的绩效从根本上说在于执行,以及执行人员的行为。认识不到位会带来协同过程当中态度的犹豫和消极;学习培训不够,会带来协同能力不足、协同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协同需要较强的沟通能力、协商能力乃至谈判能力,任何方面的不足都会影响协同的效果。
全面完善风险防控协同机制为落实好中央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战略任务,我们需要全面完善风险防控协同机制,提高风险防控的协同能力。在风险防控协同机制的体系建构方面,需完善中央和地方的总体与分类、平时与战时、官方与民间、内部与涉外等各种不同协同机制。在提高风险防控协同机制的质量与能力方面,可从以下方面来落实。
明确领导责任,加强政治领导。重大风险防范属于国家安全治理范畴,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把党的政治领导落到实处。针对综合的或专项的风险防范机制,应有相关层级的党组织承担起确保其有效运作的政治责任。其主要责任人应发挥积极主动担当的政治领导作用,以斗争精神克服各种困难阻力,引导好该机制的各参与方。
完善协商与决策制度。协同的起点是协商和决策。针对不同的问题,谁来参与协商?怎样协商?协商与决策的流程是什么?所有这些都要有明确的规则,有明确的制度规范。应落实好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同时根据重大风险防控的特殊工作要求,在提高协商效率、加快决策速度上设计有效的制度规范。
完善协同中协调行动支持的制度。协同之要在于行动中的行为协调。针对每一项风险防控的具体任务,由哪个部门牵头,哪些部门配合,行动中临时出现的问题应依据什么原则进行临机处置都应有明确的规定。只要能作出规定的,都应该提前作出规定。
建立和完善协同中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各相关主体参与协同的积极性,就应有激励机制;约束相关行为主体的不正当行为,也应有相应的约束机制。而且,激励也好,约束也好,都应该有具体的清单,最好有具体的量化办法。
完善学习培训演练机制。协同归根到底是以各种行为主体的协同能力为基础的。提升协同能力,应加强学习,吃透中央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战略要求与精神实质,学习掌握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在学习培训过程中,尤需注重通过案例学习掌握间接经验,通过模拟演练积累直接经验。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