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是这是唐代李绅《悯农》系作品之《锄禾日当午》,《悯农》还有其他像:“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棵种。四海无闲田,农夫尤饿死”之类的诗句。因关注普通百姓生活而出名。中唐诗人李绅,他写了三首《悯农》诗,此为其中一首,一般人知道两首:(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第三首传入当时的宫中就丢失了,近代人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诗卷》中发现:(三)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但写得最好的还是这首“锄禾”。先附原文如下:
悯农(锄禾日当午)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悯农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
锄禾——锄,锄草。禾,禾苗。
日当午——中午最热的时候。
餐——饭食。
皆——都,全。
【解说】
炎热的夏天,中午最热的时候,农夫顶着烈日给禾苗锄草。劳动紧张,又累又渴,农夫全身是汗,汗水一滴一滴地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有谁知道自己碗里的饭,每一粒都是用辛苦劳动的汗水换来的啊!
《锄禾》,以前一直认为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现也有人认为是聂夷中的作品。
这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欣赏】
这首诗的前两句,精简的十个字,向读者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烈日当空,热气烤人,农夫“面向黄土背朝天”埋头锄草耘田不止,他的黄豆粒大的汗珠,滴滴答答地滴在脚下的田土里……再普通不过的画面之中,饱含着作者对辛苦耕作的农夫的深切的同情。“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句,紧接着上面的画面,提出了沉重的追问。这里边应该说有两层意思:一是告诉广大的民众,要懂得珍惜粮食,千万不要糟蹋和浪费。二是对那些随意挥霍劳动人民血汗的丑恶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与控诉。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