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导语,您眼前所阅览的这篇共有30274文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1977年版的《供发展中国家使用的许可证贸易手册》中,给技术下的定义:“技术是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所采用的一种工艺或提供的一项服务,不论这种知识是否反映在一项发明、一项外形设计、一项实用新型或者一种植物新品种,或者反映在技术情报或技能中,或者反映在专家为设计、安装、开办或维修一个工厂或为管理一个工商业企业或其活动而提供的服务或协助等方面。”这是国际上给技术所下的最为全面和完整的定义。知识产权组织把世界上所有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科学知识都定义为技术。国外企业文化研究进展_管理论文十篇感谢大家阅览,希望能分享给用的到的朋友!
国外企业文化研究进展_管理论文 篇一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in,1984),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想融合的产物。 企业文化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管理理念、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的关系的又一次 重新审视。
十九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西方工业化发展到以大机器和生产流水线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阶段,企业经营者主要关心的问题是生产效率和投入产出比,在这种条件下,泰勒的科学管理模式和韦伯的“科层制”的应用就导致了一系列理性化的管理实践,但是,它们都是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是为了得到经济的报酬。科学管理理论对当时的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霍桑实验”使人们注意到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等因素对组织效益的影响,开始关注包括自我实现在内的人的社会性需要,于是导致了一系列激励理论的出现。这些理论强调人际关系在管理中的重要性,以人的社会性为基础,提出用“社会人”的概念来代替“经济人”的假设。系统论的应用和权变理论的发展导致了西方组织管理在七十年代的“战略热”和“系统热”,即重点“对企业文化的新认识”一文,1985年出版了其专著《企业文化与领导》(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他对组织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成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新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沙因教授还提出了关于企业文化的发展、功能和变化以及构建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他把组织文化划分成三种水平:(1)表面层,指组织的明显品质和物理特征(如建筑、文件、标语等可见特征);(2)应然层,为于表层下面,主要指价值观;(3)突然层,位于最内部,是组织用以对付环境的实际方式。沙因提出的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和理论为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爱德加·沙因也因此成为企业文化研究的权威。
三 九十年代国外企业文化研究的发展
九十年代,随着企业文化的普及,企业组织越来越意识到规范的组织文化对企业组织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以企业文化为基础来塑造企业形象。因此,组织文化研究在八十年代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到会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及xxx社会科学界的代表,xxx及旅游局也派了代表,会议汇集了旅游管理职能部门的主管领导、旅游实业家和经济、哲学、旅游、地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大会的主要论文和讨论的热点问题,反映着旅游消费研究的近期热点。
1.旅游消费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
以尹世杰教授《略论旅游消费》的发言为主线,就旅游消费的作用、当前我国旅游消费的主要问题、如何提高旅游消费质量等进行了具体的讨论,同时引发了旅游消费概念、对象、内容的讨论,如彭明朗教授提出了对旅游消费的初步定义,并划分了旅游消费的几种类型,其余专家也各持己见,因没有这方面的专题论文,未能深入而形成相对一致的看法,肯定了旅游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的说法;翟辅东教授《旅游消费问题浅议》的发言,对旅游消费形成条件、特点、存在问题及引导途径进行了论述,研究生黄芳《浅析旅游消费有关特点》一文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些理论问题的讨论特别热烈,在以下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旅游消费作用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人的发展有很大作用,赞同其具有经济性、闲暇性、异地性、文化性;旅游消费问题有基础设施、环境污染、软环境落后、产品类型少等;旅游消费质量的提高途径要针对问题采取措施,特别强调了服务质量和旅游消费者素质提高两方面的作用。
2.关于旅游消费趋势的讨论
以许春晓《香港回归与湖南旅游消费趋势》的发言为引子,对香港回归后湖南旅游消费趋势,湖南旅游发展的新机遇及其旅游消费趋势下的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特别是旅游消费趋势问题,引起了观光旅游的命运、旅游消费热点演替问题的深层次探讨;讨论后基本同意旅游消费趋势为旅游消费供给和旅游消费需求开始转型并渐渐趋向平衡,旅游消费力增强且旅游消费关系进一步改善,旅游消费模式将现代化并且旅游消费内涵化将明显,旅游消费水平提高而且旅游消费效果将优化,旅游消费结构将变化,具体是观光旅游形式、自然风光旅游产品消费份额将下降,商务、度假、生态等旅游形式和文化旅游消费份额将上升,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观光旅游还将占大份额,自然风光旅游产品还是主体。梁琦通过对中国国际贸易中旅游业份额的增长趋势的,谈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3.关于旅游消费和文化消费问题的讨论
以赵学增教授《旅游与文化消费》的发言为主线,认为旅游是文化消费的基础形式之一,旅游管理的核心是文化管理,并就旅游的文化内涵和特征作了深刻论述,认为其有复合性、情景文化、本性复归、路上文化、移植文化五大特征;郑炎博士等也就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4.关于旅游消费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
以曾坤生《生态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言为代表,既强调旅游本身的发展,也强调旅游资源的保护,认为生态旅游的发展为中西部发展提供了机遇,区域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莫一心研究员就《发展旅游业,促进持续发展》作了发言,重点就发展旅游业与转变消费方式作了论述,特别指出了旅游消费者素质提高的意义;柳思维教授和刘醒夫研究员也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谈了湖南的战略;徐飞雄《关于旅游购物品消费的几点思考》就旅游购物品消费的特点、消费水平的意义及其提高途径作了细致的研究。
三、旅游消费研究的近期主攻方向
1.学科基本理论建设
由于旅游消费的专门研究还不是很普遍,不是很成熟,夹于旅游学科中的
来自企业的知识管理研究进展_管理论文 篇三
IBM知识管理研究院的九大研究主题
IBM的知识管理研究院(IBM:the Institu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的研究领域将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九个方面。在每一个领域内主要进行一些最基础的研究,以求建立未来跨国公司的学习框架。
主题一:团体和团队
在每一个组织里,都存在一种可以用框架、箭头、文档化的政策和过程来描述的正式结构。而在组织里,往往还存在一种由一起工作的员工组成的非正式团体。他们在一起共享知识、解决一些普通问题并就一些问题和观点进行交流。当得到正式组织的支持时,这种"实践团体"往往对整个组织有重要影响:他们是创造、共享和应用组织知识的重要媒介。
包括从石油公司到财务公司这样的企业都开始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来帮助其内部的"实践团体",将他们看成是管理组织知识的工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怎样确定什么样的团体对整个企业来说是有价值的?
为什么个人选择加入一定的团体?
企业可以为团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那些资源以促进和帮助它们?
这些团体对个人以及组织到底有什么样的价值?
主题二:知识战略
现在知识已经成为企业战略性的要素和核心能力。然而,大多知识管理方案却只是将知识管理当成是信息系统项目。许多经理只是觉得,如果知道的比竞争者要多,自然可以获取战略优势,他们不能理解知识和战略之间的关系。
IKM主要针对知识战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什么样的知识对支持公司战略来说是最重要、关键的?
什么样的知识对转变/创造业务是最重要、关键的?
执行有效的知识战略的不利和驱动因素有那些?
企业怎样将其知识融入其产品和服务?
怎样对结果进行有效的测量?
主题三:专家网络管理
主要将运用计算机、社会以及管理学方法以求更好地理解与管理专家网络、专有技术。
那些业务和企业应该更好地注意专家网络的管理?
寻人技术在这个过程中的目标和作用以及在执行过程中应该主要考虑那些问题?
人力知识"中介"在管理专家网络中的任务以及影响?
对更正式的知识调停者的角色的演变来说,商业案例和成功因素有哪些?
主题四:客户知识
彼得。德鲁克早在1954年就指出,"商业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你的顾客满意。"然而,了解客户的需要可能又是企业面临的最困难的挑战之一。例如,我们的客户是哪些人?他们想要和需要的又是什么?我们应该假设他们的需要是什么才有意义?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有效吗? 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对有效的客户信息和经验的获取、发展及来实现。
IKM将就如何对客户进行知识管理做如下调研:
我们怎样才能从分散的客户服务单位获得有用的知识?
我们怎样应用知识来培养客户忠诚度?
如何才能保持和提高与客户之间的非交易关系?
我们怎样将评价客户知识?
[2] 下一页
企业管理与新型管理信息系统ERP_管理论文 篇四
在本世纪的最后几年,人类社会正逐步由工业经济社会步入知识经济社会。在知识经济社会,企业对知识和信息的有效管理已日益紧迫。企业管理正进入新的时代,企业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必须要求企业作出迅速敏捷的反应,以适应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来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这种时代的要求催生了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结合――新型管理信息系统ERP。ERP的生命力何在、它能给企业带来哪些益处、成功实施ERP应注意些什么?本文试就以上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一、ERP适应企业管理新需求
1、更富有弹性扁平化的企业组织结构管理要求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促使企业以更快和更灵活的方式满足市场和顾客不断变化的需要。与之适应,原来金字塔式的职能型层次式组织结构已越来越成为组织发展的障碍,而将由新型的扁平小组中心型流程式组织替代。建立更富有弹性的流动性组织,组织成员来自不同的部门也可能是企业外部门专家、顾问。企业管理已超越企业本身固有的框架。ERP系统的不断发展和改良,目前许多系统已具备高度的弹性可支持随时调整的组织结构。
2、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要求在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越来越注重产品的研究开发、质量管理、营销扩张和售后服务等来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但同时企业也越来越发现在日趋分工细化开放合作的年代,企业仅仅依靠自己的资源参与市场竞争往往显得被动,而必须把同经营过程有关的多方面如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等纳入一个整体的供应链中。供应链管理体现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将客户要求、企业内部资源以及上游供应商资源整合在一起。
ERP软件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也正是将企业的业务流程视为建立在企业价值链上的供应链,将企业内部划分成多个相互协同作业的子系统,如:生产制造、财务、营销、质量控制、人力资源等。ERP可对供应链上所有环节如:订单、采购、库存、计划、制造、质量控制、运输、分销、服务、维护、财务、人事等进行有效管理。现代企业管理更强调动态地对企业执行控制实时企业动态利润,掌握即时信息。ERP在对整个供应链管理中也更强调了对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从而上升到价值链的控制。
3、支持企业全球化、多元化经营管理要求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内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一国企业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开展跨国经营是企业发展所向。实现全球范围内多工厂、多地点的跨国经营必然需要良好的资讯管理工具,以即时且精确地掌握各地的生产进度、发货状况与财务资源状况等,以最快的速度满足顾客需求。而ERP正适应了这一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也纷纷提出“柔性制造”,从单一的生产向混合型生产发展,生产方式多种多样,这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制定生产经营计划。而ERP正好能满足这种生产环境,满足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需求。
4、知识管理的要求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管理日益为企业家所重视。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实现显知识和隐性知识等各种知识资源共享提供便捷安全的途径。其目标是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候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作出最好的决策。显性知识易管理和存储,但隐性知识是雇员取得经验的体现则难以掌握,是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知识型企业对外部需求作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企业资源并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及变化。要实行知识管理建立一个能交流信息的技术系统是基础,而ERP正提供了这种基础。在这个日趋讲究协作沟通的年代,ERP正如ISO9000一样,已成为企业选择合作伙伴的必要基本条件之一。ERP是企业走向二十一世纪建立全球竞争力的通行证。
二、我国企业ERP实施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
ERP是一套将组织内部及外部相关联的所有资源加以整合的软件系统,其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据已实施企业的经验来看都相当可观。企业运用ERP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实施ERP,让ERP发挥出最佳的经济效益。现结合笔者参与SAP公司R/3系统在一家高科技公司实施的体会探讨我国企业实施ERP一般要经历的几个阶段及各阶段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阶段:企业自身诊断需求阶段
ERP系统不仅仅是一项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也体现着管理思想在具体管理中的应用,同时ERP的实施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为了使ERP系统符合本企业的管理特点和管理需求,也必须对本企业作一彻底的需求。为此本阶段通常要做的工作有:
(1) 管理思想和管理观念的自检与转变
目前大型的ERP系统都是国外的软件产品,而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及企业文化都同国外企业有较大的差异。在引进实施ERP的过程中,许多企业都有这样一个目的——学习ERP中包含的国外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事实上即使没有这样明确的目的也会潜移默化达到这个效果。但另一方面不要认为外国的东西都是对的都是好的;要注意企业管理及企业文化上的差异性,在二次开发中结合自己的管理特点,取其精华为我使用。从实施经验看,在项目实施前,尤其是高层管理者作好管理自检尤其必要,知道企业要什么而不要什么,这样也有利于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当然管理思想的转变作相应的宣传是必要的。
(2) 企业系统功能需求
该项工作是本阶段的重点工作,通常要花去相当大的精力。系统功能需求是指企业彻底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环节的管理特点和系统功能需求,主要针对现行体制中的不足及所需的信息,制定出本企业的系统功能需求方案报告,以便指导系统选型与用户化二次开发。许多企业在决定实施ERP之前,往往可能是总裁需要一份即时动态的财务报告或人力资源情况表,但对于项目组来说企业系统功能需求将直接关系到ERP实施的成败和经济效益,所以必须要同各部门通力合作,做大量的调研工作,还要反复修改方案。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请专门的机构进行咨询,或吸取已实施ERP企业的经验,但大量的工作还必须由了解本企业管理状况的项目组人员来完成。在共性的基础上,考虑本企业管理的独特性需求并作深入,只有这样才不会在系统试运行后才发现具体的管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大费周折浪费财力、物力。从经验看,企业系统功能需求工作做得越细致好,而且必须经过反复论证。
(3) 预算系统所需的人力、物力
在系统功能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规模及管理现状,合理地确定ERP项目所需的人员和资金,并作出相应的预算报告,同时还要初步确定项目组成员。对于许多企业来说,为实施ERP项目配置专职的工作人员是相当困难,所以许多项目组成员可能是身兼数职,因而项目组成员的稳定性和受训程度是应该一开始就注意的问题。
第二阶段:系统选型购买阶段
第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形成企业ERP系统项目方案报告在得到公司高层批准后即可进入ERP系统选型购买阶段。ERP系统项目方案报告是指导本阶段选型购买的基本文件,这阶段的工作有:
(1) 参观已实施ERP系统企业演示系统
在企业欲购买某ERP系统前,最好到已实施该系统的企业实地参观并听取其实施意见和经验。这可以向该系统提供商提出要求并给予安排(一般会安排到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差异不大的企业)。通过系统演示,企业可以了解该系统是否满足企业的功能需求,在此基础上挑选出性能/价格比最优的系统。
(2) 定型和签订购买合同
一旦选定了系统,接下来便是根据企业的自身需求情况制定系统采购计划,签订相应的系统采购合同。这一阶段可由相应的公司法律顾问和财务人员介入,以便保障公司利益规避相应的经济风险。
第三阶段:系统导入阶段
ERP系统的导入,依据企业的不同需求和复杂程度不同,项目周期少则一年多则二三年不等。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有:
(1) 系统软硬件的安装调试
对于具有良好的网络环境和高素质人才的企业,这不是一件难事。关键要同系统供应商及时协调沟通以便于即时供货,以免延误项目进度。基础条件较差的企业可以部分依赖于咨询机构完成同时配置本企业项目组成员,这样可以培养本企业的员工,签订合同时就可以列入这一条。
(2) 项目组成员培训
ERP系统必须适合本企业的管理特点,在导入阶段系统的二次开发用户化是一个重要的工作,主要有赖于本企业项目组成员来完成,所以项目组成员培训应先行。为了保证项目的进度,培训工作还可适当提前,当项目引进合同签订后就可进行。
(3) 系统二次开发用户化工作
二次开发是系统实施中最为复杂和关键的一步,此项工作要花去项目组大量的时间,可依据系统功能需求方案报告对于系统中没有而企业必须要有的功能需求进行;对于不适合的功能或保留不用或去除。在此项工作之前要做好系统参数原始数据的采集,这也是一项数据量相当大的工作,对于一个有成千上万名员工的公司来说采集初始化员工档案信息是一个工作量巨大的工作。要系统所有参数、理解参数的定义、采集参数原始数据、进行系统参数设置;有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可做好相应系统数据库的接口。
(4) 最终用户培训
完成以上工作前后期间要安排所有最终用户按照权限定义和责任范围整行分批培训。最终用户包括系统的操作者和系统的维护人员。
(5) 系统试运行
导入阶段的最后一项工作便是系统试运行,这是一个同企业管理磨合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需要二三个月的时间。从实施经验看,ERP导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高层管理者的重视程度是项、目实施速度快慢乃至成败的关键因素,因而项目组应即时同中、高层管理者进行沟通,尽量每星期或每半个月行一次项目进度例会,邀请中高层管理者参加。每隔一定时间向公司作相应的报告会。
ERP之所以风靡全球是因为它适应了企业管理的新要求。尽管ERP是一个技术系统,但它是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结合的产物,内含着管理思想的转变。在我国
国有企业的“效率悖论”及其深层次的解释_管理论文 篇五
一、 前言
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国有企业效率状况是一个“悖论”,即从微观财务角度来看国有企业不断恶化,是非效率的,但全要素生产率(TFP)却一直处于正增长状态,是有效率的;从微观竞争和经济比重的变化来看是没有效率的,但从宏观经济影响来看却是有效率的;从生存竞争指标来看是非效率的,但从宏观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来看却是有效率的。中国国有企业的这种效率状况被世界银行称为“效率悖论”。许多学者对这种效率状况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一是世界银行的早期解释,认为是中国市场竞争的加强促使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出现正增长,而产权的残缺和相应的委托代理关系导致了国有企业财务效率的恶化;二是李培林等人的解释,认为是国有企业过高的社会成本导致了这种效率状况;三是《中国工业发展报告(1999)》、诺顿、江小涓、卢获和陈鸿文、对国有企业的“效率悖论”进行的解释,认为是规模经济导致了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而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导致了国有企业财务状况的恶化(卢获,2000);四是Yoshio Wada的解释,认为“管理成本和成本的过高侵蚀了国有企业的赢利能力,从而导致了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与财务效率的背离”(Yoshio Wada,1998)。
上述四种解释都存在着问题。第一种解释是自相矛盾的,因为竞争既然可以通过压力改变市场主体的行为,使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出现正增长,但是,竞争的效率为什么没有反映在财务状况的改善上呢?产权的残缺使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优,但为什么产权残缺的资源配置效应只体现在财务绩效的恶化上,而没有体现在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增长上呢?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与财务效率的改善为什么没有直接的关系呢?第二种解释可以利用社会成本过高来解释国有企业财务恶化的原因,却无法解释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出现正增长的原因。因为社会成本过高并不能构成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原因。第三种解释有它的新颖之处,但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否能够完全归结于国有企业的规模经济?宏观经济的恶化是否是国有企业财务恶化的直接原因?都是值得商榷的问题。因为宏观经济的恶化很可能就是国有企业效率恶化的结果。同时,企业的规模经济为什么没有反映在财务效率的好转上?企业规模经济的形成与财务指标的恶化有何联系?这些问题都是该种解释无法回答的。第四种解释在本质上只给出了国有企业财务绩效恶化的部分原因,它与前几种解释一样没有给出国有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以及“效率体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国有企业“效率悻论”依然是一个没有得到真正解决的问题。
二、 理论解释框架
上述四种解释之所以无确地说明中国国有企业“效率浮论”的形成原因,其关键在于它们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存在着问题:①在“次代世界”中不能简单地以新古典效率标准为准,不能只从微观的角度来处理效率问题。因为“次代世界”中的各种外部性不但决定了帕累托效率标准的失效,而且也决定了微观效率与宏观效率的不一致。而上述解释中的“竞争论”和“产权观”从本质上都是以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为基础,所采取的财务指标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标也都只是微观指标,并隐含了帕累托效率判断标准。②国有企业的制度性质决定了我们在处理国有企业效率时不能把它放在一般的市场环境中进行,必须从中国的特殊环境出发,充分考虑国有企业的战略定位和效率定位,才能对其效率状况做出全面的理解。因此,充分考虑中国转型期、过渡期和后赶超期国有企业的性质和定位才是解释中国国有企业“效率悻论”的关键所在。
我国国有企业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在理想经济状态下的国家所有制企业,必须把国有企业放在初级阶段背景下进行。而这意味着:①必须将国有企业与在生产力落后国家建立制度实施赶超战略相联系;②必须把国家所有制当作一种全面的社会经济制度安排,而不是西方社会党派在先进生产力水平下推行简单社会竞选和社会福利政策的工具之一;③制度保持不变,而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的过渡时期,必须把国有企业与现代生产力发展模式的变革以及经济与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
1. 后赶超战略时代国有企业的定位
乔安·罗宾逊夫人对现实的性质做出过精辟的概括。这就是,不是“超越资本主义的一个阶段——(而是)一种没有进行产业革命的国家可以用来效仿产业革命的技术成就的手段,一种在一套不同的游戏规则中进行快速积累的手段”(Joan Robinson,1960)。一套不同的游戏规则主要是指国家控制下的计划体系,它肩负着实施“技术效仿”、“技术扩散”和“技术赶超”的战略任务。但是,当这些国家初步建立工业化体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进行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高新技术的模仿、移植和赶超时,计划体系已经不能胜任这种“后赶超”任务了。因为落后国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效仿”、“技术扩散”和“技术赶超”不再像传统的技术赶超那样,其方向和发展都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国家只需要集中各种资源,通过计划控制以克服“技术移植”中的市场失灵问题,就可以快速建立工业化体系。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新技术模仿、移植以及赶超在某种程度上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它需要良好的激励机制、信息传导机制和风险分散机制以克服国家计划体系在激励、信息传递和风险分散方面的缺陷。但是,主导下的技术赶超体系的失灵并非就意味着单纯地利用一般的市场体系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因为赶超中的技术移植、模仿虽具有不确定性,但它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有着本质的差别,有相当部分的技术发展依然具有确定性,依然带有强烈的公共品属性。如果依赖一般市场机制又会产生大量的市场失灵问题,具有确定性的技术就会因为其公共品或半公共品的性质而不会得到有效的供给。如何解决“市场失灵”与“计划失灵”在知识经济时代实施后赶超战略所面临的两难问题?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最好的制度适应性创新,而其核心就在于国有企业制度安排。利用国有企业作为“技术移植、技术模仿、技术赶超和技术扩散”的主体,有利于克服“国家失灵”和“市场失灵”,并利用国家与市场的各自优势实施后赶超战略。一方面可以利用国有企业与间的关系,把技术投资和技术发展作为“半公共品”提供给社会,以克服一般市场的提供公共品不足的缺陷,推行国家的产业政策,促进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则可以利用国有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引入竞争和激励约束机制,克服单纯控制公共品和分散风险方面的缺陷。
2.国有企业宏观经济效率的定位
W·布鲁斯曾经论述过应当将所有制从整体层面来进行把握的思想。他谈到,“在看来,在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的基础上,把互相分离的经济活动单位一体化为一个社会整体在这里起着首要的作用。奥斯卡·兰格一直特别注意的这种属性,认为它会提高从个体到社会规模,或者换句话说,从微观水平到宏观水平的合理行为的标准。这种联合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外部性的内化’,即不仅仅在于有可能把微观单位活动之外的成本和收益计算在内,而且在于可以消除由于追逐只是从微观经济的角度看才合理的目标而引起的宏观范围无效率”。“通过把合理行为的标准从微观经济水平提高到宏观经济的水平,被假定应当显示出较之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Bruce,1998)。因此,国有企业定位的立足点按照经典理论的解释就不仅仅在于微观的资源配置,制度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要克服微观经济组织配置资源的非效率问题,从整体上达到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
虽然现在的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基本手段,但是的性质同样决定了它宏观经济效率的定位。而实施这种宏观效率定位的途径就从传统的计划资源配置方式让位于国有企业这种介乎与市场之间的制度安排。国有企业制度安排依然是国家对整体宏观资源配置效率实施控制的根本手段之一。在过渡时期和转型时期这种宏观效率的定位就体现得更为明显,因为市场的不完全和经济结构的转换决定了以较为完善的市场制度为实施前提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缺乏实施的基础和传导机制。所以,国有企业的效率定位不仅仅是单个组织的微观效率,更重要的是社会经济宏观效率。其具体体现是,国家利用与国有企业的特殊关系把它作为宏观经济调控和产业政策的直接传导工具。
3.过渡时期国有企业的性质
在渐进改革的过渡期间,制度安排如何才能保证改革的成功并取得宏观经济效率呢?其关键就在于国家必须对改革次序和宏观经济进行有效的控制。改革并不仅仅是一个控制和制度调整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建立在经济控制基础上的结构调整的过程。国家作为制度变迁的推动者不仅仅需要支持和第三方强制约束的支持,更为重要的是需要直接的经济支持。因为国家的功能并不足以提供国家必需的社会控制和社会发展的工具。同时过渡期与转型期市场的无序性决定了国家所必需的经济支持是单纯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无法提供的,它依然需要国有企业这种制度安排充当利益冲突的协调器和缓冲器。这集中体现在:需要国有企业提供部分国家
走新型工业化之路_管理论文 篇六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型工业化对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尤为重要,这是因为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经济落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缓慢,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日益拉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任务不但紧迫,而且艰巨。当前,应根据党的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和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西部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是尽快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应将《中小企业促进法》作为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法,提供中小企业进入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公平的法律环境,和完善有利于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建立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改制的政策法规,并在财政、税收上给予中小企业适当政策倾斜。 二是普遍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提高中小企业的能力。资金不足是当前西部中小企业发展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也是制约西部新型工业化的最大“瓶颈”,所以,应千方百计改变目前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不但少而且资金严重不足的现状,开拓多元化投资渠道,建立广泛的具有较强支持力度的信用担保体系,提高中小企业的能力,保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三是加快制度创新步伐,加速推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化进程。首先,应尽快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中小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地位;其次,应大力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完善中小企业的市场结构,促进中小企业的有序竞争;再次,应充分发挥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服务、引导、调控和监督作用,为中小企业发展扫除体制与制度方面的障碍;最后,应按照“凡是不禁止的行业均可进入”的开放型思路,大力拓展中小企业市场准入的范围,扩大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 四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支持。首先,可以资助大专院校为西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提供必要的支持,并鼓励各种人才向中小企业流动;其次,可以设立中小企业技术中心,增加专项技术贷款,为中小企业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交流,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提高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再次,应发挥信息来源广、信息量大的优势,建立企业情报网络,向中小企业提供相关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等,提高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最后,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中小企业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五是强化中小企业内部管理。首先,通过“组织学习”的方式,培育共同的企业目标,努力提高经营者及员工的素质,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保持旺盛的创新能力;其次,完善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在不破坏企业灵活性的基础上,借助规章制度的力量强化企业组织管理;再次,合理集权与分权,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保持企业员工结构的相对稳定;最后,中小企业还应保持良好的动态调整能力,在外部环境或企业内部任务发生重大变化时,能随时调整组织结构和竞争战略以适应新的形势。 六是积极培育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装备落后,普遍缺乏技术人才,职工素质也相对较低,所有这些都直接制约了企业消化吸收新技术和创新发展的能力,导致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弱,与东、中部地区差距拉大。因此,当前,西部地区应在继续发挥现有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基础上,因势利导,走知识化之路,努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积极促进企业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转变,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使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colspan="2" align='right' class="Article_tdbgall">
从入世看农业银行人力资源现状_管理论文 篇七
加入WTO是改革开放的一大步,是对外的开放,也是对内的开放,这一变化对人的影响如果不研究好,就会使我们面临新出现的问题无法应对而失去了发展的机遇。
一、我行的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有人员在数量和质量结构上不对称。
加入WTO我行对高素质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需求会更大,今后随着金融业竞争的加剧及新业务的不断开拓,那些现在只能应付现岗位工作的人员,将难以面对今后更具挑战性的工作,我行现在就有为数不少的难以胜任现岗位的隐性待业人员存在。总的来说,农行人员仍然偏多,总体素质不高。(1)高档次专业技术人才偏少。以xxx农行为例,从文化结构看,到1999年底全省农行员工,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员工占总数的38%、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1%、大专文化程度的占30%、本科文化程度的占10.5%,而硕士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总数的0.5%。从专业化结构看,助师级以下专业技术职称的员工占员工总数的56.31%,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员工占总数的19.94%,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占1.06%,没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22.69%。也就是说从人力资源的质量结构看,一般素质的员工占比很大,高学历、高档次专业技术人员和复合型人才却严重不足。(2)随着农业银行业务电子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原有的只能适应传统的手工操作和简单的电脑操作人员将逐渐被淘汰,因不适应日益发展的新业务、新技术的运用而导致的银行内部待业人员将不断增多。另外随着信息技术在新业务中的广泛运用,我行应用软件开发所需的尖端人才将严重不足。(3)新业务的开拓也急需一大批精通外语、投资、证券、法律、企业理财等全方位复合型人才。
2、年龄结构老化。
随着入世的到来,我行急需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业务骨干。由于这几年我行实行严格的进人管理制度,使人员出现负增长,为减人增效,提高办事效率,发挥职工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都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促使我们现有员工的年龄结构出现老化趋势,以xxx农行为例,现有职工30岁以下的占员工总数的30%,30岁—45岁的员工占员工总数的60%,45岁以上的员工占总数的10%,也就是说人员年龄集中在30岁到45岁之间,现在已出现了临柜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现象,若干年后,我行员工年龄将普遍老化,再加上不进不出,不上不下及提拔任用青年干部的力度还不够,使我们农业银行员工队伍缺乏生机和活力。
3、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一个完善、科学、合理的内部人员流动机制在我行尚未真正建立起来。(1)一方面在引进人才,而另一方面由于内部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出现了人力资源闲置现象。(2)由于员工数量与质量结构的不对称性,也限制和影响了员工整体素质的改善和提高,形成了人员数量对质量劣性替代,使得我行缺乏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改善所必需的物质条件。(3)由于存在各层次、各岗位人员调配及区域性分布不合理,使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的挖掘,致使经营成本增加。(4)由于侧重人力资源的计划配置,而忽视了市场配置的职能,也就不可能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投入是一种经济行为(有利可图的经济行为),投资主体一定应该获得投资回报,正是由于忽视了这一点,使我行的人才投入增加与人才短缺并存。
4、人才培养和使用存在矛盾。
由于受到经营效益和费用指标的限制,农业银行现行的投资方向往往只侧重于营业网点的装修、技术装备的改进和安全防范设施的完善等物质资源的投入,而对于员工的素质教育、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等人力资源投入的力度不大。对现有的人员,在用人机制上虽已不是完全沿用计划经济下的用人模式,但仍未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一批有专业特长的员工没有在合适的岗位上工作或没有充分发挥其才能,开发利用的力度不足,措施不力,造成了人力资源浪费严重。
二、改善农业银行人力资源现状的几点建议
1、大力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
入世后,不但是国外的金融机构在我国境内设立机构,我国的金融机构也将大踏步地进入国际金融领域,我行驻外机构也会增多,我行员工与国外金融机构的业务交往与业务合作也会更多,仅靠饭碗维系的雇佣关系难以维持原有稳定的人力资源使用。当务之急,一是要建立劳动合同用工机制,在农业银行全面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打破延续多年的员工只进不出的劳动用工终身制。二是要完善我行内部的人才流动机制,建立内部人力资源流动市场,进行跨岗位、跨部门、跨区域的人才调剂,深挖内部资源,并做到合理配置。三是对那些不适宜现岗位工作的人员要尽可能分流,区分不同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和强制性的措施,如对长期病休人员可实行早退、内部退养;对不胜任本岗位工作且不服从组织安排的人员要实行下岗制度。
[2] 下一页
借鉴香港模式 迎接入世挑战_管理论文 篇八
为了增强深港两地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为适应WTO后开放的市场环境,应广大深圳房地产估价师的要求,xxx不动产估价学会于20xx年1且月7日至9日举办了“xxx房地产估价师第二次香港研修班”,赴香港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学习。
香港房地产估价的高度市场化及业务的广泛性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香路不动产估价行业现状
香港的不动产估价已有很长历史,最远可追溯至1844年。一百年来,通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香港的不动产估价形成了自至个人由土地开发至物业管理、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策划到具体财务资产评估的全方位。
多角度的广泛服务体系。
一、服务于
在与房地产相关的大量事务中,测量师可以为提供专业服务与意见。这些测量师可以是员工或聘用测量师。
(一)向有关部们提供物业估价服务
产业测量师可为地政总署、差饷物业估价署、房屋署等部门服务,服务范围包括土地拍卖、招标、收地、税收、公屋及居屋计划等。
香港的土地全部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出租或以公开招标、拍卖及私人协约等方式批出。承批人除须缴付地价外,并须由批出日期起缴付相等于有关物业的应课差怕租值3%的年租,其后的年租按照应课差怕租值的改变加以调整。
由于修正地界,以至执行城市规划蓝图计划等各种原因,也会与土地拥有人进行换地。承批人获得指出修订契约时须补缴地价,款项相等于该地段在现行契约下发展与在新契约下发展在地价方面的差额。
因公共用途而须征用私人物业时,引用《收回土地条例》、《道路(工程、使用及补偿)条例》及灶地征用(管有业权)条例》所赋予的法定权力。该条例规定,须就受影响的物业作出补偿,并规定补偿额应以征用该物业当日的价值计算,如属商用物业,则以征用当日的生意损失额为根据。另外,《前滨及海床(填海工程)条例》规定,有关土地拥有人可反对拟的计划。该条例并规定须就取消有关土地拥有人的海事权利发放补偿。
产业测量师受雇于、机构或私人业主对上述地租、地价、差饷及征地补偿等进行估价民务。对于有争议的估价,可由当事人向土地审裁处及上诉委员会上诉,产业测量师可担任专家证人、估价员或仲裁员。
(二)向有关部门提供发展与规划服务
为了保证每地块土地都得到充分最佳利用,使城市规划与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往往也需要有专业知识的测量师提供专业知识帮助并作出判断。
产业测量师可为有关部门提供专题市场调查和发展评估,向城市规划委员会就城市规划提供可行性论证服务;向地政署就土地用途和发展限制提供专业知识;负责和协助房屋署拟定香港公屋/居屋政策及监察房屋策略发展等。
(三)向产业署提供物业管理服务
产业署主要是管理拥有的物业,并为其制定出租、出售方案,并对这些物业定期保养与维修。署内测量师可根据不同物业性质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案,并就物业翻修及重建等事宜提供经济和专业意见。
二、服务于机构及个人
香港测量师除服务于外,还为客户代理以私人协商、招标或拍卖方式租售物业,并处理物业投资的财务及经济事务等。
(一)估价服务
香港测量师可以按照法律规定和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各类物业的价值评估服务。目前内地不动产估价的业务也主要是在这一方面。
1.为出售、出租或按揭等目的进行的不动产估价;2.为纳税、租金管制、差蚀等目的进行的不动产估价;3.为公司合并、收购、上市等目的进行的不动产估价;4.提供公司财务年报中有关不动产部分的估价数据。
此外,香港测量师还可代表客户,就征地、换地及法律诉讼等事宜中涉及不动产估价部分,与或司法部门进行协商或担任专家证人。
(二)。项目规划及投资策略顾问
顺应市场及客户需求,香港测量师为客户提供专业的项目规划及投资策略顾问B民务。这其中包括:
1.项目及发展管理
(1)针对各类物业发展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协助客户确定建设工程的设计、成本和施工准则,并向客户提供筹划发展计划;(2)担任项目发展经理,并筹划详细的财务评估报告上心全流量调查和支出管理计划;(3)监督项目发展进程,确保该发展项目能达到客户要求及符合市场需要。
2.环球策略顾问
根据客户需要,为其提供在房地产方面的战略架构,帮助其分类、优化、管理,以藉实现利益最大。具体包括:
(1)运用先进的管理机构改善公司运作机制,增强能力和竞争实力;
(2)根据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及时调整公司发展战略,实现公司的地域性扩张;(3)确定投资组合以有效回避经营风险,确定最佳以投资区域和潜在消费群体。
该类服务要求估价机构有较强的实力与较高的知名度,要求测量师对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有全面且综合的专业知识。
以香港仲量银行为例,仲量联行是纽约上市的国际房地产服务及投资管理公司,其旗下投资管理业务分支拉塞尔投资管理公司是全球最大及最多元化的房地产投资管理公司之一,管理资产总值225亿美元。在过去两年中,仲量银行为印尼银行重组管理处、新加坡发展银行、国泰航空公司、美国银行等组织机构提供专业服务,根据不同客户的需要,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制定相宜的房地产操作模式与发展策略,提供管理与相关的咨询建议,并协助他们执行具体策略操作。
(三)物业管理与交易中介
为有效处理业主及用户的物业需要,香港测量师及测量顾问机构为客户提供周全的综合物业及公司设施管理及交易代理服务。
1.根据不同物业性质,协助客户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物业管理。
施行有效物业管理模式,使属下房地产实现最大的市场价值;降低物业(尤其是商业裙楼及办公楼宇)空置率,提高租金收入。
2.就物业翻修及重建等事宜提供经济和专业意见。
为楼宇的翻新及修缮作全面勘察、状态、制定方案、提出预算投行设计机行招标监督工程和批核工程款项、竣工验收。
[1] [2] 下一页
品牌营销的原点回归:品牌定位_管理论文 篇九
每天,当我们看到那么多的品牌象流行一样一闪而过,我们不禁感慨品牌长生不老的秘方在哪里?因为我们为树起一个品牌付出了太多的代价,我们不甘心倾注了我们“毕生精力”的品牌就这样烟消云散。可是我想知道,您在经营您的品牌的时候,您是否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而又是核心的问题:消费者心智研究,即所谓的品牌定位,定位决定一切,这就是秘诀,其实最简单的也就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您会发现品牌营销的中心都在围绕着它-“品牌定位”在开展工作,我称之为品牌营销的原点回归。
品牌定位是针对目标市场确定、建立一个独特品牌形象并对品牌的整体形象进行设计、传播等,从而在目标顾客心中占据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地位的过程或行动。其着眼点是目标顾客的心理感受;其途径是对品牌整体形象的设计;实质是依据目标顾客的种种特征设计产品属性并传播品牌形象,从而在目标顾客心中形成一个企业刻意塑造的独特形象。品牌定位并不是针对产品本身,而要求企业将功夫下到消费者的内心深处。
品牌定位的基础
心理基础
简单说品牌定位就是树形象,目的是在目标顾客心中确立产品及品牌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品牌定位实际上是一个基于心理过程的概念。
因为消费者购买多具有非专家购买的特点,购买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那么决定买或不买某一产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该产品认知的积累及其鲜明的个性和品牌知晓程度。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一项观察表明,消费把商品从货架上拿到购物筐里平均要用12秒,平均只能仔细考虑1.2品牌,消费者选择某品牌主要依据在于该品牌所能给消费者带来自我个性宣泄的满足,在于品牌形象对他们持续而深入的影响,而品牌定位是塑造成功品牌形象的重要环节,是求得目标顾客认同与选择的重要手段之一。
所以对企业来讲,为自己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一个鲜明的形象即进行品牌定位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同类产品竞争激烈时,品牌定位更是影响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企业要善于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心理特征,通过理性的,感性的或情感的品牌定位方式来达到塑造形象,赢得发展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要善于“攻心”。
市场细分基础
品牌定位不是盲目的,而是对有针对性的目标市场的,目标市场是企业品牌定位的归着点,但前提是:市场细分。通过市场细分,能使企业发现市场机会,从而使企业设计塑造自己独特的产品或品牌个性有了客观依据。实践中,如美国钟表公司通过市场调查,把美国手表市场分为三个子市场:第一个是想买价格低廉,能够计时的手表的顾客,占美国手表市场的23%;第二个是想买价格适中计时准确且耐用的手表的顾客,占46%;第三个是想买各种名贵手表,追求其象征性价值的顾客,占31%,当时美国著名的钟表公司几乎都将这三类顾客群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而美国钟表公司当机立断,选择一、二类顾客群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开发名为“天美时”(TIMEx)的物美价廉的手表,并大力促销,结果赢得了消费者厚爱,塑造了自己强力的品牌形象。
所以,以市场细分为前提选择目标市场,在目标市场进行市场定位、品牌定位(核心),已是企业赢得市场、开拓市场塑造品牌形象的必然选择。
品牌定位策略
心理迎合
目的:使品牌的心理定位与相应产品的功能、利益相匹配。
消费者的认同和共鸣是产品销售的关键。定位需要掌握消费者心理,把握消费者购买动机,激发消费者的情感,不失时机的进行市场调查。成功的定位一是必须简明扼要,抓住要点,不求说出产品全部优点(但要以产品真正优点为基础),但求说出异点。一个公司词是“留你十块钱,也留下你的痔疮”就是一种以创造性方式传达了“便宜又有效”的定位。二是应能引起消费者共鸣。定位要有针对性,针对目标顾客关心的问题和他们的欣赏水平,如“养生堂”鱼鳖丸的:儿子上大学回家,卖了一盒鱼鳖丸,父亲很不高兴训斥他乱花钱,但到晚上睡了之后却又打开灯在想:“这儿子还真想着我。”定位十分清晰,易引起正在上大学的孩子们的共鸣。三是定位必须是能让消费者切身感受到的,如不能让消费者作为评定品质的标准,定位便失去了意义。
事实上,消费者认知和选购某个品牌的产品,可能是出于理性,也可能出于感觉(如味道),还可能是因为感情共鸣,甚至是直觉喜欢,对不同的产品,企业可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通过透视该市场消费者消费心理,采用不同的定位。如“娃哈哈”果奶“甜甜的,酸酸的,妈妈我要喝娃哈哈果奶”,其诉求重点是感觉和感情;而AD钙奶“受国际营销学院推荐,国家保健协会唯一推荐”又改为理性定位。如“喝贝克啤酒,听自己的”,年轻人,追求个性的人,为了显示要“听自己的”会选“贝克”。所以市场调查中把握消费者消费心理动机是定位的基石。
审视品牌环境
目的:使品牌定位与企业资源相协调。
首先,产品上,受品牌产品有用性等因素的限制,品牌定位应有所区别。有的产品使用范围大,可以以品牌的不同定位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如在白酒市场上,既有国宴佳酿的茅台,又有为普通百姓所钟爱的二锅头。但也有些产品使用局限性较大,如家庭洗碗用的白洁布,你无论如何都难以使它与“高档”结缘。这就是说,产品本身的用途决定了无论如何通过品牌宣传诉求的提升都难以使品牌标定下的产品成为“高档”。因此,品牌定位必须考虑产品本身的特点,突出产品特质,使之与消费者需求相匹配。
另外,在竞争优势上。品牌定位的成功与否并不一定取决于企业的综合实力而在于谁能将自己的优势有效融合到品牌定位的过程中,从而塑造出个性化的品牌。如百事可乐公司发现自己较短的生产历史竟是一种优势(即在消费者心中是一个生产新产品的企业),将百事可乐定位于“新一代可乐”,成了“年轻,活泼,时代”的象征。
创造品牌差异
目的:寻求差异点,提炼个性。
应该注意,从竞争角度竞争者的定位信息,是为了赢得与竞争产品的比较优势,而这种比较优势是针对同一顾客群的,所以,只有目标市场与本企业相同或相似的竞争者定位信息才对本企业有价值。一个小轿车生产商的品牌定位信息对一个卡车生产商的品牌定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红桃K集团在竞争者定位信息时发现:在贫血者市场上,大多厂家在满足市场需求时多以传统中医的气血理论为依据,强调采用一些中药材进行补血,这些产品符合传统型消费者对补血用药的需求,而红桃K拚弃了同类产品“补血”的叫法,第一次使用了“生血剂”一词,变被动补血为主动生血,突出了产品高效的形象,营造了自己的品牌优势,找到了独特的市场定位。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不少产品已进入“同质化”时代,产品内在差异很难找到,怎么办?策划专家叶茂生认为,这就看谁先说出来了。别人没说,你先说了,你就迎合并赢得了消费者,你就成功了。如娃哈哈和乐百氏纯净水,其实都经过了27层净化,但娃哈哈始终没说,乐百氏把它说出来,因而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同与选择。
品牌定位应从整体产品概念出发,首先看产品内在功能、品质上与竞争者有何差异?如果有,就应以此作为定位依据;如果无,则看形式产品有何差异?如果“型式”差异也没有,则寻找延伸差异,比如你服务是否到位、快捷?品牌是否有某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如果有,就可以此作为定位依据。
总之,要善于竞争者定位信息,寻找差异点,这是成功定位的重要因素。
击中消费者心弦
目的:输送差异点,展露个性。
这里注意一点,就是品牌定位一定要与目标市场个性化需求相吻合。如许多洗衣粉的品牌定位中只笼统强调去污能力强似乎成为亘古不变的主题,从而使产品“千牌一面”,在这样的品牌面前,消费者由于无从比较,往往感到无所适从,究其原因没有结合特定目标市场定位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应该说,品牌定位后的产品是为特定消费者群量身定做的产物,企业应牢牢抓住这部分消费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奢望通过品牌定位去吸引目标市场上所有的顾客,品牌定位应个性化需求而产生,也将在个性化需求中实现其主要价值。
凝炼品牌定位理念
目的:建塑品牌形象。
品牌定位理念是品牌定位的灵魂,它是企业通过品牌定位活动力图传达给消费者的一种概念。比如红桃K的定位理念是“高效、快速、独一无二”。品牌定位理念借助质量定位、功能定位、包装定位、渠道定位、价格定位、定位等几个方面得以实现,消费者也是从上述方面来了解和接受企业的品牌定位理念的。一般来说,品牌定位理念是附着在一定的品牌定位方式之上的,而品牌定位方式则通过质量、功能、直至等方面中的一个或几个的组合表现出来。如劳斯莱斯汽车“高贵、王者、显赫、至尊”其品牌定位理念主要是从质量、渠道、价格、四个方面的组合进行传达的。另外还须强调品
跨国企业组织结构变化规律分析及其应用_管理论文 篇十
在当前全球经济放缓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跨国企业的组织结构变化呈现出一种较一致的变化趋势:除最常看到的裁员和减薪等表面现象外,其他一些变化趋势更值得关注,如组织结构紧缩、从以区域性分公司为主的横向结构转向以产品线为主的纵向结构等。在IBM、CISCO、Agilent等跨国企业,“组织垂直化整合”这个名词已经成为了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
那么,跨国企业组织结构垂直化整合的现象是偶然的吗?显然不是的,这种组织结构的变化是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动而导致的。
一、组织结构变化与经济环境变动直接相关
组织结构是用来达到组织目标的一种手段。组织的目标是由组织的战略决定的,组织结构应该服从组织战略。如果组织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组织结构也应做相应的调整,以支持组织战略的变化。从根本上说,组织结构的变化是缘于组织战略的变化,而经济环境的变动又对组织战略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组织结构的变化与经济环境的变动直接相关。
1.跨国企业的组织结构特点
组织结构的形式多种多样,矩阵结构为现今众多大型组织和跨国企业所采用。尤其是产品部门化和区域部门化相融合的二维矩阵组织,是跨国企业经营的基本模式。区域分公司形成矩阵组织的横向结构,而产品事业部则形成矩阵组织的纵向结构。
矩阵式组织结构具有灵活、高效、便于资源共享和组织内部沟通等优势。然而,由于双重命令链的存在,员工往往无所适从,命令统一性消除后,模糊性就大大增加了,容易导致混乱和冲突,使组织内出现争权夺利的倾向。在矩阵组织中,区域分公司和产品事业部之间的权利争斗始终存在,而矩阵式组织也经常在横向与纵向间摇摆,时而偏重于以区域分公司为主的横向结构,时而又强调垂直化,使组织向以产品事业部为主的纵向结构转移。
2.组织结构变化与经济环境的关系
正因为矩阵组织结构存在这种内在的变动因素,当外界环境变化时,它就有调整的要求。至于为什么跨国企业在当前经济低迷时期纷纷采取垂直化整合,转向纵向为主的组织结构,是与他们的企业战略密切相关的。下面就从战略的角度来一下矩阵式组织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周期变动的关系。
首先,经济环境变动可能导致企业战略转变。
就大型组织而言,企业采取的竞争战略主要有两种类型,即成本领先战略和产品差异化战略。企业战略的选择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必须应付动态的、不确定的环境。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企业经常会出现这两种竞争战略循环变换的现象。
在外部经济环境恶化时,企业的销售及利润都会降低,为了减少亏损,要求企业作出快速反应,控制成本,不至于在经济回暖前耗尽盈余而破产。在此时,如何有效地控制成本就成为企业关注的首要问题。所以杜绝浪费的成本领先战略在经济环境低迷时往往成为企业的首选。
而当外部经济环境趋好时,市场购买力不断增长,但竞争者也日益增多,顾客面临更多的选择,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就更高,相对而言对价格的敏感度则较经济萧条时期有所降低。差异化战略正是通过提供更好的产品或服务赢得顾客信任,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所以在经济环境看好时企业会更多地选择产品差异化战略。
其次,组织结构随企业战略的改变而变化。
组织结构应该服从于组织战略。当组织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时,组织结构也应做相应的调整,以支持组织战略的变化。组织结构如不适应组织战略,不仅不能为企业成功实施战略提供有力的支持,还往往会成为战略推行过程中的阻力。因此,当经济环境的变动导致企业战略发生变化时,组织结构也应随之改变。至于怎么“变”,则服从战略的要求。
横向为主的组织结构强调区域本地化,各地分公司相对纵向产品线经理具有更大的权力。他们直接接触到本地的客户,了解当地客户的特殊需求,为了赢得定单和市场,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他们更倾向于差别化的产品,特殊的售后服务和保证。显然,以区域化占主导地位的横向结构组织会对企业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给予更多的支持。
相对而言,纵向为主的组织结构中企业的权力更多地集中在纵向的产品线经理手中,他们更倾向于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制定统一的规范、为所有用户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以便于集中化管理。这种方式虽然比较主观,不够,然而标准化而非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的确是控制成本的有效途径。所以产品线占主导地位的纵向组织结构更能保证成本领先战略的顺利实施。
3.组织结构的变化的规律
从上面的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组织结构的变化并非是盲目的,它是由组织内外部环境共同决定的,矩阵式组织内部的权力斗争是引起组织结构变化的内在矛盾,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则是组织结构变化的外在诱因。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组织有调整自身结构以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经济周期的变动就是这样一个可以引起组织机构变化的外在诱因。经济环境趋好时,矩阵式组织趋向于区域分公司为主的横向结构;经济环境恶化时,矩阵式组织则趋向于产品事业部为主的纵向结构。
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近两年来世界经济出现下滑趋势后,跨国企业纷纷转向纵向组织结构。由于经济下滑,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成本控制成为组织的首要问题,企业会采取成本领先战略以加强成本控制,而组织结构的垂直化整合正是为了支持企业战略的变化而做的相应调整。
认识到矩阵组织的变化与经济周期变动关系,我们可以更加主动与灵活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组织结构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跨国企业进行组织垂直化调整的措施
如何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动调整组织结构呢?下面以当前经济环境下跨国企业的垂直化整合为例来说明。
跨国企业这一轮组织垂直化调整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削弱各横向区域分公司的权力,而将权力集中在纵向的产品事业部手中。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通常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以产品线为主,重新确定组织框架。
以产品和服务内容为主线重新划分部门,先按大的产品类别确定大的部门框架,再逐步进行细化。为了避免部门过于细化,可事先规定一个合理的管理跨度,如每个经理管理8 -10名员工。自上而下确定纵向经理职位及,尽量安排企业总部人员担任经理职位。
[1] [2] 下一页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