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安全风险管理论文
安全风险管理就是指通过识别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运用定性或定量的统计分析方法确定其风险严重程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铁路安全风险管理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谈起安全风险管理,很多人认为是一个新鲜事物,实则未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地和各种风险做斗争的历史,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其安全问题尤为突出,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其整体性、联动性、重要性毋庸置疑,可靠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预防、减轻甚至消除影响铁路行车安全的风险的出现,是确保铁路稳定发展的基础。
一、 用联系的观点认清安全风险管理
(一)从外部联系上分析。国外普遍把安全管理置身于大的经济环境中去探索,以整体管理体制为背景去研究,侧重倾向于战略性研究。德、日、美作为高铁技术发展比较成熟的代表国家,在安全管理模式自成一体,通过对德、日、美三国安全管理模式的研究,可以更好的结合中国国情认清当前铁路安全风险管理模式。
德国“专业化安全管理模式”。在安全管理方法的探索中推行“车务、车辆、机务、工务、电务”等路网系统分开管理,使安全管理更加突出重点、技术管理更加专业、管理范畴更加合理,安全生产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日本“高技术型安全管理模式”。直接采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装备,依靠不断的技术装备升级(如“新型运输安全系统”、“编组化自动化系统”、“摆式列车”),在全国大力发展标准轨、高技术、高安全的轨道交通决策。
美国“集中化安全管理模式”。把安全管理环境特点相近的线路集中起来,便于抓住安全管理的主要矛盾,同时发挥规模优势而通过集中投入来进行保证安全的技术装备的换代升级。
中国“安全风险管理”。吸收国内外先进安全管理经验,把安全风险管理理念与现有安全管理工作相结合,融会贯通,并运用到铁路安全管理的全过程中,这既是扭转严峻安全形势的现实需要,也是提升全路安全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二)从内部联系上分析。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与传统安全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盛光祖谈推进中国铁路科学发展时强调,“安全风险管理是系统性工程,不是另搞一套,而是在现有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对安全意识的强化、安全理念的提升、安全工作思路的优化。”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与传统的安全管理在管理目标、管理理念、管理内容上一脉相承。从管理目标上,都是坚持安全发展,着力实现铁路安全稳定;从管理理念上,都是强调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调树立责任意识、问题意识、风险意识,牢固树立“三个共识,”从管理内容上,都是着力于构建安全管理的.专业技术管理和保障机制。
以运输段中间站现行推行的工作流程化管理方法为例,在纷繁复杂的各种铁路规章制度、标准化作业基础上摸规律、抓重点,以“庖丁解牛”式的工作方法,通过对以往车站大量工作方法加以分析,进行铁路行车安全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从而制定风险应对计划把日常工作细化落实成清晰具体的22项(有货运业务增至25项)站长每日工作情况完成表,29项月工作要求完成表。流程化工作方法是对安全管理长期以来行之有效做法的坚持、管理的完善和对安全工作新情况的创新,是传统安全管理的升华和发展。
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安全风险管理
20xx年“7.23”事故对于铁路系统来说一场“地震”,国内乃至国际对中国铁路行业倍加关注,中国铁路急需一种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扭动被动局面。新一届部党组将安全生产始终放在第一位,2011年12月25日在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进行总结讲话时把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作为了提出的四点意见之首。
我国安全管理发展历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就事论事,救火不防火,只注重在事故发生后防止同类事故再次发生。二是对象型安全管理模式:往往只将事故的原因归结为某一方面的问题,不综合系统分析。三是过程安全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人、机、环境系统对安全的影响,但片面强调从外部环境对职工施加标准和要求,没有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四是系统安全管理模式:变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注重预防型安全管理的技术步骤,使得安全管理的作用和效果不断凸显。
安全风险管理与传统的安全管理相比,在“救火”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防火”:强调问题的超前防范;强调对问题项点的管理;强调安全隐患问题的辨识、分级管理、预警控制;强调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强调责任事前的风险评估,事中的风险防范和事后的风险危害控制。
今年“7.15”钦北线K29+300~+320抢险和“8.17”抗台取得圆满成功,就是一次安全风险管理实践的成功典范。这得益于日常工作的超前防范,提前预警,在主汛期到来前开展各种防洪应急演练,识别隐患和薄弱环节所在,牢牢掐住隐患的“咽喉”,确保在真正出现险情时有备无患,从容以对。
三、 用抓主要矛盾的方法实施安全风险管理
铁路行车安全风险因子的识别是依靠铁路运输部门大量原始资料的积累,一般是已发生且后果严重的行车事故的总结。从铁路运输系统的运作来看,铁路行车事故的发生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不仅与机务、电务、工务的配合密切有关,也与自身内部的管理制度、安全意识的疏密紧紧相联。车站的风险管理是一个系列化的动态过程,随着技术的提高、设备的更新、运量的增大、人员的变化等待因素的影响,反应在实际运输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管理工作容易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对风险因子的识别和判断须“牵住牛鼻子”,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防范要学会“弹钢琴”。
(一)要找准风险源。安全生产不是通过技术、设备和文件来实现的,而是在于参与生产环节的每一个人的安全意识,在于依靠良好的管理制度来保证,追根溯源要最终归结到管理问题。过去那种靠“人盯人,人管人”的管理办法已经影响和制约了铁路的发展。驻站防护员管理不严、施工登销记未认真审核确认盲目签认,班中违章使用手机,未认真监视信号,未及时立岗接车,防溜未按规定做好双防,调车作业对线路和车辆检查不到位,未认真落实要道还道制度等都属于威胁行车安全的风险因子。“透过现象看本质”,不难发现其中忽视人的因素,管理基础不扎实、不牢固恰恰是安全管理中最大的风险源。眼睛要从“向外”转为“向内”,转变思想观念,从现场作业找问题、从管理制度找原因、从干部作风找根子,才可能使“安全第一”的理念真正全面践行
(二)要找准作用力。
(1)安全风险的过程控制能力,是衡量一个站段管理水平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强化过程管理可以有效抵御安全风险,最大限度减小风险造成的损失。站段可以采取“事先预警、事中监控、事后分析”的方式,加大对安全风险的研判力度,建立健全安全风险过程控制机制,围绕高铁、客车、正线、人身、施工、调车、装载等重点梳理安全风险项点,制定落实管控措施,进行过程追踪控制,形成闭环管理。
(2)“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能力。安全风险管理成败的核心在人,安全管理最大的风险因子也是在人。责任意识不强、落实能力不强都会对安全生产造成难以估量的危险,安全风险管理应该坚持从“人”这个生产关系中最活跃的因素出发,在注重对硬件——设备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软件——人的管理,最大限度尊重、关心和依靠干部职工,梳理、界定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安全责任和标准,形成覆盖全员的责任激励机制和安全责任体系,不断激发干部职工自觉管理自我的主动性,实现安全风险管理的“无为而治”。
(3)企业文化的安全屏障能力。要运用文化的力量,增强职工的安全风险意识。采取多种形式,教育培养干部职工树立安全价值观,并自觉地转化为安全生产的内在动力,积极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三)找准支撑点。好的制度必须依靠强有力的落实,否则就会形同虚设。“抓落实、盯问题、追责任、快整改”的是把安全风险管理问题落到实处的支撑落脚点。抓落实就是重点检查安全工作中不落实的问题,把各项安全制度和措施逐条兑现到每一个班组、每一个岗位、每一名职工、每一项工作。盯问题就是对任何安全风险和安全问题,都紧紧盯住不放,认真解决。追责任就是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狠抓责任落实,严格事故定责和责任追究,杜绝不定责的现象。快整改就是对于危及运输安全,特别是客车安全的问题,立即整改,不拖不延;对于已经整改的要组织复查,防止反弹。安全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将应对风险的关口前移到落实标准化作业的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处置和持续改进,最终达到消除风险的目的。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