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鞋子》《十七岁的单车》影视鉴赏
对《小鞋子》、《十七岁的单车》的影评
镜头语言方面:
《小鞋子》采用近乎“原生态”的镜头语言叙事,从孩子的视点描述了贫苦人民的生活。没有表现压迫、黑暗、剥削,有的只是淡如流水的情节,以及熠熠闪光伟大主题——爱。导演对镜头的掌控无比到位。譬如上体育课之时,莎拉看到其他女同学穿的都是漂亮的皮鞋,自己穿的却是哥哥的又脏又破的白球鞋,她害羞的把脚缩到后面。而当老师说体育课应该穿球鞋时,莎拉立刻把脚伸到了最前面。导演在拍摄这一组镜头时,使用的是近景摇镜头。先从左摇到右拍摄站好队的学生们的鞋,然后停在右端莎拉处,这时我们看到莎拉白球鞋的与众不同。随着学生们依次跳远,一双双漂亮的鞋的落地,直到一名学生摔倒时老师说:“体育课应该穿合适的鞋。”这时导演用近镜拍摄了莎拉的鞋,我们看到莎拉把脚向后缩。老师又说:“穿球鞋是正确的。”导演又将同样的镜头对准莎拉的鞋,她的脚这次伸到了最前面。导演使用的是行动而不是语言,通过这样几组镜头让我们很快明白了莎拉的内心想法。长镜头的运用更是如神来之笔。有一个特殊的长镜头:莎拉把哥哥的一只鞋掉进了水沟里,她奋力想抓住那只鞋,最后鞋卡在垃圾里,一个老爷爷帮她捞了出来。拍摄这组长镜头时,导演用的是俯拍,我们一直看着鞋向下滑去,还有一只怎么也抓不到鞋的手。这更加向我们表明,莎拉是多么多么的想要一双鞋。而影片的高潮部分——长跑比赛中,导演大多采用快速镜头,让观众感受到阿里跑得又多么艰难,伴随阿里的喘息声,看着他为了妹妹的鞋而努力奔跑,让观众也为之紧张。导演用舒缓,柔和的拍摄方式,让这种伟大的真爱流淌到观众的心坎里,让他们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感动和对爱的理解。
《十七岁的单车》在镜头方面相对较为平实,情节较为舒缓,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受尽凌辱的阿贵终于在经理的“施舍”下免费离开了酒店,可是厄运再次降临,他唯一的财产——单车,被盗了,他不知所措的四处寻找,影片中的阿贵象盲头苍蝇般奔跑于茫茫的车海中,配以彷徨失落的慢节奏的萨士风音乐,成分的表达出人在丢失“希望”(单车是阿贵在城里赖以生活的工具,也是唯一的财产、相依为命的“亲人”,单车是阿贵的唯一希望。)后的无助、焦虑与惊惶!此外,打架那段也令人记忆犹新,几个孩子打着出画,又打着入画,剪切很完美。
结局方面:
《小鞋子》结局之处,阿里获得冠军,跟他所期望的季军错过了,没有完成对妹妹的承诺,反而跑坏了唯一一双鞋子,他将受伤的脚跑到水里,血液逸散,留下些许悲伤,但是还是留给观众希望的曙光:一双红色一双白色的崭新球鞋隐约出现在他们父亲的车上。
相比较而言,《十七岁的单车》可以说是两个少年希望的彻底破碎了。影片结尾,小坚用砖头拍倒那个抢走他女朋友的“金毛”。回来报仇的人们把他和小贵毒打一顿,连单车也被无情的砸烂。在影片的结尾,小贵扛着残破的单车,孤身走在北京的大街上,最后湮没在茫茫的车海中,孤独的身影、残破的单车象征着他——一个外来的下层打工仔,永远也无法融入这个城市中。来的时候他拥有了“希望”(单车),现在“希望”被打破了,自然人也无法生存——这就是下层人的悲哀,注定被压迫、被残害!残酷而现实,这是《十七岁的单车》的结局。
两部电影所表现的都是对下层人的关注,都着力于刻画小人物的生活。《小鞋子》以孩子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稚嫩而单纯,却有着大人看不懂的苦涩,在生活的压迫下,孩子却保持坚强,并努力去改变这种现实,这些无疑能激起人们极大的同情心与敬佩。
而《十七岁的单车》则是一曲下层人的悲歌,两个不同而相似的小人物在社会的洪流之中苦苦挣扎,徒劳而心酸,压抑而无助——这才是现实,是社会的唯一真相!!!
和好莱坞的大制作影片相比,这两部电影无疑属于那种小成本电影。好莱坞影片追求最大商业化,用着最著名的演员,拍着最华丽的镜头,投入巨大,而这两部电影则是稍显暗淡的,或许还带着些许个人色彩,但是,无法否认的是,在商业化电影泛滥的今天,这样的两部电影无疑是另类的,它们或许残酷,或许温情,但不可否认,它们有着独特魅力,好莱坞电影以紧凑的剧情,激烈的矛盾,慑人的特技吸引观众,而这两部电影却是以情动人。《十七岁的单车》用类似写实般的镜头,记录了两个小人物的挣扎不屈,在现实压迫下希望的破灭,以完全的冷酷无情来触动观众内心,没有感官的刺激,留给观众的只是深深的思考。相比好莱坞商业片,这样的电影更易打动观众日益冷酷的内心,获得更多的好评。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