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论文
少数民x语言文学(x语言文学);发展路径“‘双一流’建设再次把高校放在时代的浪尖口上。入围者,昂首挺胸,落选者,虽谈不上垂头丧气,却也显示出‘望洋兴叹’的遗憾。”[1]过去“985”和“211”工程的建设来说,对地方本科院校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然而,‘双一流’建设打破身份壁垒,为地方高校和学科发展提供了契机。”[2]由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学科建设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以西昌学院中国少数民x语言文学(x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为例,进一步探索中国少数民x语言文学(x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的路径与举措,为推进西昌学院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实践指导个案。
一、x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
中国少数民x语言文学(x语言文学)是西昌学院的重点建设学科,在四川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其所依托的中国少数民x语言文学(x语言文学)专业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并由此奠定了该学科在全国的影响力。十余年来,本专业根据民x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确立“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应用实践,x汉并举并重”为本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x区培养了一大批扎根基层、乐于奉献的x汉双语人才,获得了较高的美誉度和知名度,目前正朝着全国一流专业的目标而积极努力。(一)狠抓优势特色专业。1.专业历史悠久、师资雄厚、条件优良。本专业的前身是1989年开始招收的x语文专科,2004年更名为中国少数民x语言文学(x语言文学)专业本科,2007年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取得副教授(副研究员)职称评议权、2011年取得教授(研究员)职称评议权。本专业形成了一支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xxx学术和技术带头人、xxx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7名拔尖领军人才为支撑引领的优秀师资队伍,拥有xxx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xxx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1个,建有x语言多功能实验室1个、x汉英同声传译室1个、x汉影视摄录编实训室1个、x语言文化综合实验室1个、xx文化展厅4个,同时建有共享实验室6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1个。2.科学研究对接需求与特色,成果丰硕。针对西南x区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重点对xx语言文学、xx非物质文化遗产、x汉双语教育等方面开展研究,初步凸显了突出的学科优势。本专业专任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项、省社科重大项目2项,以及其他科研项目28项,出版《当代x文文学研究》《xx克智译注》《支格阿鲁:xx英雄史诗》《中国xx支格阿鲁文化研究》《勒格斯惹的故事》《支格阿龙•1~5》《xx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丛书•第1~5辑》《xx传世民歌》《xxx语词法学》等60余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510余篇,获国家、省级科研成果奖12项。3.人才培养突出应用、强化实践、质量优良。本专业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1个。在具体办学过程中,能够结合民x地区实际需求,加大对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研究,承担了省级教改项目10项,建立了x区顶岗支教的“6+1+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巩固xx母语、强化x汉双语、拓展x英汉三语”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致力于新时代“x语文+专业”滚动式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出版教育部规划教材和资助教材12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多篇,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4.社会服务形式多样、参与面广、效益显著。本专业通过建设研究中心、研究示范基地、教学实践基地等,构建了“振兴优秀文化、注重应用效果”的成果服务模式;积极为民x地区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决策咨询和建议,发挥智力优势,为民x文化发展提供智库支撑。通过校地合作、成果推广项目、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社科普及、政策咨询等多种途径为民x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主动融入xxx“全域旅游”、打造“世界xx文化中心”、脱贫攻坚、“人才兴x”以及实施民x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战略,为关键领域的咨询和服务,特别是在推动xx地区文化扶贫、教育扶贫,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扩大国内及区域行业影响。1.xx母语文学研究一直引领学科前沿。2001年阿牛木支教授的《当代x文文学研究》,是迄今为止首次对xx母语文学进行较为系统地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在xx母语文学学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于2002年获得全国第七届少数民x文学“骏马奖”。2014年依托中国少数民x语言文学(x语言文学)学科(专业)承办的“中国多民x母语文学研讨会”首次在西昌学院举办,来x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80余名代表参会,对本专业前期开展的xx母语文学研究工作给予高度评价。2016年在成都召开的“世界少数x裔文学国际研讨会”上,3名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作为xx文学研究专家在大会上作主题发言或专题发言,凸显其xx母语文学研究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023年在西昌召开的“《当代x文文学史》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对《当代x文文学史》的编撰考述、民x文学观、研究价值和意义等进行专门探讨,大家一致认为,由阿牛木支教授主编的《当代x文文学史》是x文文学历史研究领域的首部专著,在xx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此见证x文文学繁荣发展的历史记录,更彰显xx母语作家才华的珍贵档案。该书总结了当代x文文学的创作成就与发展规律,清晰地体现了当代x文文学的发展脉络与创造活动,对当代x文文学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系统的归纳、整理,为呈现出文献性、资料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优质文学史文本作出了较大的贡献。2.xx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研究凸显中国影响。本研究运用文化人类学、文化遗产学、民x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坚持宏观与微观、主位与客位相结合,从多视角多维度研究xx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和发展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xx克智译注》《xxxx漆器文化研究》《中国xx支格阿鲁文化研究》《勒格斯惹的故事》《支格阿龙•1~5》《xxxx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丛书•第1~5辑》《xx传世民歌》等一系列在国内及区域行业有影响的重要成果。其中,阿牛木支、吉则利布等的《xx克智译注》选取xxxx民间广为流传,民间最普及、老百姓最喜欢、内容最精彩的x语“克智”翻译成汉语,对所涉及的xx传统民俗事项、历史人物、古代地名、历史事件、典故渊源、民x迁徙、文献释义、天文地理等进行详细、确切的注释。该书作为一部文化厚重的xx民间文学精品,是当前四川xx非物质文化研究领域的标志性成果,并于2013年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x花奖。洛边木果、曲木伍各等的《支格阿鲁:xx英雄史诗》对四川、云南、贵x地区的多个版本进行整理整合,反映了古代xx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以及政x、经济、军事、天文、历算等方面,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而且在人类学、史学、民x学、民俗学等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认知意义,并于2023年获得xxx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吉则利布、阿牛木支的《勒格斯惹的故事》是从民间艺人和毕摩手中采访和调查所得到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而成,全面讲述了勒格斯惹及其儿子孟获、孟优、孟铁等的英雄事迹和丰功伟业,反映了历史上西南地区原住民部落与外来民x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是研究xx社会历史、语言文化、民俗礼仪、部落战争、宗教信仰等不可多得的第一手珍贵资料,并于2012年获得xxx第七届巴蜀文艺奖。
二、x语言文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发展战略和民x地区社会需求,为西昌学院中国少数民x语言文学(x语言文学)学科(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良好机遇,加强中国少数民x语言文学(x语言文学)学科(专业)建设,对繁荣发展民x文化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1.文化传承创新的现实需求。新世纪迎来中国少数民x语言文学(x语言文学)(专业)的开办是基于xx优秀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需要,也是存续文化多样性的切实举措。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中国少数民x语言文学(x语言文学)的重要性再次得以凸显。繁荣发展中国少数民x语言文学,满足各x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已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重要议题。2.培养优秀双语人才的常态要求。中国少数民x语言文学(x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是提升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xxx教育厅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x教育的决定》和《xxx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x教育的实施意见》,于2023年5月出台了《xxx教育厅关于积极推进双语教育持续协同发展的通知》,对xxx双语教育的教育教学体系的健全、规范一类模式学生学籍管理、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双语教育教学质量、完善考试招生政策、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该文件明文规定,从2023年开始,举办x汉双语特需专业本科班、二类模式x语文纳入高考科目统一考试,高考统考语文科目满分仍然为150分,按汉语文和x语文各50%计入等。这一系列招生考试政策的改革将对中国少数民x语言文学(x语言文学)学科(专业)强化文化传承功能、提高教学质量、拓宽就业渠道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学科建设立足xx本土的服务定位。近年来,xxx为贯彻落实xxx委关于围绕脱贫攻坚聚人才用人才的决策部署,结合xx实际,提出了精心打造xxx“全域旅游”战略、打造“世界xx文化中心”战略、脱贫攻坚“人才兴x”战略以及实施民x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战略。为此,着力造就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双语双料人才队伍,为xxx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事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是我们今后必须承担的重要任务。(二)面临的挑战。近年来,中国少数民x语言文学(x语言文学)学科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如下:1.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x区社会的传统历史文化日益受到国内外其他文化的影响。2.传承与发扬xx传统文化,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沟通,培养更多既能解决现实问题,又有历史文化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在新时代、新环境下的人才培养目标。3.新的历史时期对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能否准确把握x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和质量的需求,将直接影响到本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关系到本学科的长远发展。4.学术团队的梯队建设尚需加大力度,教师知识结构尚待优化,科研意识、忧患意识亟待加强,特别是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仍然不多,引进国内高水平专家学者、优秀拔尖人才力度尚需提高,国内交流合作深度广度亦待加强。5.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有待提升,人才培养是打造学科国内影响力的关键之一,亟待探索结合x语言文学学科优势特色创新课程体系、培养体系、评价体系以及校地合作、校校合作的机制体制。
三、x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思路与举措
(一)以本为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围绕特色办学思路,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建立中国少数民x语言文学(x语言文学)学科方向、一流专业、教学团队、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和实训基地“五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按照项目为载体、团队为主体、创新为核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优化本科生核心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善“校校、校院所、校地”等多元化本科生协同培养新模式,全力推进“民x学”申硕工作进程,进一步提升本学科的人才培养学历层次。(二)立足特色,加大基础学科研究。积极开展与民x地区的战略合作,充分利用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全面开展为民x地区服务的横向课题,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学科研究水平保持省内一流,力争国内先进。针对西南x区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重点对x语言文学、民x教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具有民x特色的项目进行研究,并在xx母语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强化研究,保持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提供专项经费加大学科所依托的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平台建设力度,提升省级高水平研究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进一步提升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产出一批原创性成果。在此基础上,坚持“以教研科研促教改、以教研科研带队伍、以教研科研强服务”的方针,积极配合xxx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大力开展应用研究,着力推进教研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继续发挥科研区位优势。(三)面向实际,增强民x地区社会服务功能。通过科学研究、成果普及等多种形式,依托国家特色专业、省级一流专业、省级哲学社科基地、省级卓越教师教育计划等多个载体,培养一大批具有应用性、民x性和地方性的少数民x语言文学高端人才,解决我国xx语言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x汉双语教育等领域中的重大问题,为我国少数民x语言文学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通过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成果普及、资政育人和服务社会,为xx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立足xx,面向西南,不断创新产学研推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举办学术会议、成果转化、文化培训、政策咨询等多种途径为x区文化教育发展做贡献。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积极配合x区地方政府的工作,充分发挥我们在地方决策中的咨询参谋作用。向西南xx地区民x教育事业输送合格民汉双语教师,培养能够以xx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作为主业的文化人才,以及能够开展创新创业的人才。进行一些重要研究成果的社会推广应用;加强xxx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xx文化研究中心”和xxx高水平研究团队“四川xx语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团队”的建设。结合xxx11个深度贫困县基本情况,通过文化和教育精准扶贫,为2023年全面脱贫提供智力支撑。(四)以文化人,注重民x文化传承创新。通过课程、讲座、典型事迹宣传和榜样带动,弘扬和传承xx优秀传统文化,激励学科人员奋发图强和改革创新。同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xx文化,培育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人文精神、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国少数民x语言文学(x语言文学)的国内影响力和传播力。具体来说,一是开设《xx文学概论》《xx古典文献导读》《xx传统文化》《xxxx礼仪与民俗》等相关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专业水平;二是继续实施“天光月影x学讲坛”,推进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大力开展xx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专题系列讲座,增强文化x信、文化x觉,积极参与优秀文化传承与保护,培养xx“非遗”传承人,丰富xx地区精神文化生活;三是随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围绕地方性和应用性开展专业实践技能竞赛,每年举行xx传统经典诵读系列活动。(五)多措并举,加强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理念,实施“学科领军人才计划、拔尖人才计划、优秀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的三大人才计划,采用“团队带头人+研究骨干+青年教师”的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重点支持高层次人才引进,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加强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激励奖励政策及软硬件平台的支持力度,着力制定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划,完善以教学科研创新、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机制,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结构合理、具有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六)拓宽事业,加强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学术交流、科研合作、联合培养和联合办学等途径,扩大本学科的国内影响力,培养具有x汉语言文学兼通的高素质少数民x语言文学人才。通过人才建设,造就一批年龄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活跃在国内学术前沿的杰出人才。大幅提升中国少数民x语言文学(x语言文学)学科(专业)的国内和区域的影响力。以研究团队与基地为平台,利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华民x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国少数民x文学发展工程等项目或政策,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模式与国内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深入开展多方面合作。改善科研环境,创造更多交流机会。进一步拓宽对外交流合作的形式和领域,切实取得更多实质性成果,深化与地方政府、企业和兄弟院校的合作。综上所述,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中国少数民x语言文学(x语言文学)学科(专业)的建设,需要按照学校近期和远期的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以专业建设为基础,立足民x文化传统,追求一流业绩,尽早实现“省内一流、西部领先、国内知名”的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卓华,黄健云.“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问题的思考[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23(6).
[2]何丽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3(6).
汉语言文学论文
摘要:社会快速发展,人才要求与需求日渐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广泛,仅依靠以理论知识为重点的教学方式,培养出的人才显然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实际要求。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需重视专业实用性、应用性等研究,才能保证培养出的人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笔者作为一名大学生,围绕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展开一系列分析,并结合x身学习经验,提出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实践良策。
关键词:开发教育;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
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实施,主要以课程教育为载体,有效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开发教育的实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具有一系列积极作用,一方面有助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量,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学生相关业务能力的发展。但是开发教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需与时俱进,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建设,让学生掌握新知识与新技能,不断增强个人综合素养与能力。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笔者将结合x身学习经验展开一系列分析,简要介绍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深入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良策,希望给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点概述
1.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模式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我国北京大学建校初期,汉语言文学专业就设置了。截至今日,汉语言文学专业虽历经百年发展,但是其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尚未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正因如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严重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模式化问题。2.实践性不足。长期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实践中,侧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发展,重视学生文学分析能力的培养,严重缺乏实践性教育,致使学生在系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之后,虽发展了文学素养与文学分析能力,但是文学知识应用能力及现实问题解决能力明显有待增强。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中,最大短板为实践性不足,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被忽视。3.深厚文化底蕴。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让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当中涉及知识、思想、道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讲解,呈现出文化中x然和谐等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深厚文化底蕴的支持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必然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实践探索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教学相辅。开发教育快速发展中,教师需转变x身观念,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对学生展开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理念需从教师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封闭教育模式需逐渐向开发教育模式创新发展。基于本质角度而言,开发教育指的是以教学、学习具有关联的元素为基础,融合探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定位改变,需重视x身引导、组织等作用的发挥,引导学生独立x主展开探究性学习,更有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作用,并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化。笔者认为教师唯有从思想上转变认识,深入理解素质教育与新课改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才能不再受制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影响。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做好教育服务工作,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高综合素质复合型人才。另外,笔者认为教师需重视身份的转变,以平等身份与学生交流,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需要与学生混成一片,传授学生知识学习方法,逐渐形成教学相辅新型教学理念。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发挥x身引导、管理等作用,辅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高素质复合型人才。2.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以文科类专业为核心,受专业特点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需以专业知识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不断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第一,课程设置需具有实践应用价值。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推广应用,增加了网络、媒体等方面人才的需求。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中,需立足于社会发展基本需求,加强应用类课程的开发与优化。唯有如此,才能保持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的同时,不断提高专业优势,为该专业人才今后的就业提供保障。第二,课程设置需以就业为导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之后,进入社会中的不同企业,必然面临不同的挑战与要求。为保证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学生就业率,需重视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故而开发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优化,需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主要分为基础、专业、实践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基础部分,主要涉及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具体言之主要包括政x理论、外语、计算机、教育学、心理学等。二是专业课程主要由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为主,辅以一些选修课程,如公共关系学、新闻采编、广告设计等。需强调的是课程课时不宜过多,但是需要保证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前沿性。唯有如此,学生在学习期间,可结合x身兴趣爱好,或者结合x身未来就业方向,选择合适的课程。三是实践课,主要涉及见习、技能培训等实践活动,如此可结合市场需求发展变化,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3.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开发教育中,虽弱化教师主体作用,但是并不意味教师作用完全丧失,反而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唯有不断提高x身综合素养,才能适应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需求。第一,教师需重视教育领域的培训,例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巧等的培训,唯有如此,教师才具有胜任开发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水平。同时,开发教育强调学生x主能力的培养,并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教学实践中,唯有加强学生实践教学,才能帮助学生理解与巩固知识,进而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第二,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综合素养。信息化时代,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需通过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掌握多媒体设备等的具体使用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实践中,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有效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能力与水平,为更好地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夯实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开发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中,需重视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理念的体现。因此,基于大学生角度考虑,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实践中,需予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教学相辅,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等,才能进一步优化开发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活动,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严梅.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3(6).
[2]孙永.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科实验室综合开放模式探索——以滨x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3).
[3]李雪荣.开放教育模式下的人才培养——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研究与改革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6(6).
[4]李蕾.学习型城市中市民的汉语言文学学习需求调查与开放教育的教改策略探索[J].当代继续教育,2016,34(2).
[5]洪芳.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考——以燕x大学为例[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36(1).
汉语言文学论文
摘要:当前,无论文科专业还是理工科专业,都在提倡要树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力求能够在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来说,其培养目标也是为了能够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由于受到过去传统的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观念的影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假如这些问题不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的话,则很难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本文围绕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展开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归纳和总结出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的意见和建议,以求能够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教育;创新能力
一、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对学生个人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动整个学科发展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从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课堂教学中未重视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缺乏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未建立有效的考试反馈机制。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由于受到过去传统教育理念的长时间影响,在短期内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当前很多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并没有明确地确立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导致很多学生依然陷在只知背书的恶圈里,严重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而且由于培养目标不明确,也使得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指导性,依然沿用过去传统的授课模式。这些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均起到了消极作用。2.课堂教学中未重视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只要培养目标一经确立,教学安排和整个教学过程就应该随之做出应对。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并未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反而一昧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每天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真正地掌握知识并不是通过死记硬背,而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x觉地转化为x己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地掌握了这些知识,否则也只是机械地记忆,过段时间就会全部忘记。3.缺乏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任何课程改革以及课程质量的完善都离不开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无论对学校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并未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也有些学校虽然建立起课程评价体系,但是这些体系却只重视形式或者只重视结果,根本无法对课程质量做出科学有效而又全面的评估,导致这些评价体系只能够发挥形式化的作用,并不能够为课程改革发挥有效的调控、指导作用。4.未建立有效的考试反馈机制。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明白x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是为了能够让教师客观、全面地认识x己的教学情况。然而,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在组织完考试之后,这些试卷全部都被束之高阁,学生只知道x己考了多少分,但是到底错题是为什么出错,正确的解法是什么,学生都无处可知。而且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在组织完考试之后,教师也只是将这些考试成绩机械地录入电脑之中,并未对考试成绩做出全面分析,仅仅知道班级的排名情况,究竟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薄弱环节,教师也并未针对这些考试结果作出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二、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尽管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是只要找到这些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加以改正,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必将会得到一定的改善。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策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注重课程教学安排的合理性,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考试反馈机制等。1.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特别是学校管理者,在制定相关决策的时候必须x始至终以这一培养目标为导向,一切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对于教师来说,也应该明确这一培养目标,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来引导课堂设计与安排,力求所有的环节都能够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有所帮助。对于学生来说,应该认识到x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是要成长为一个应用型人才,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x己的应用能力,千万不要让x己过度地沉溺在理论知识中,应该适当地培养x己的实践能力。当发现教室教学活动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的时候,也应该勇敢积极地向教师表达x己的建议。2.注重课程教学安排的合理性,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课程教学安排的合理性,要注重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比如说,可以在巩固提升环节中设置一些小演讲、辩论赛或者小论文撰写等新颖的形式,鼓励学生勇敢地挑战x己,并使学生能够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x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教师应该向学生传达行业间的一些前沿信息,引导学生及时地了解这些信息,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不断地提高x己,以求x己能够适应当前的行业要求。引导学生认识到提高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也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应该创建一个能够由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课程评价体系,尤其是要突出学生的参与,使学生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程的评价与建设之中。真正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见,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脱离了学生制定出来的课程评价体系,也很难能真正地应用到实践过程之中,而且很容易就会造成评价结果的不科学性和不合理性,最终影响课程评价结果的正确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从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课堂教学中未重视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缺乏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未建立有效的考试反馈机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策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注重课程教学安排的合理性,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考试反馈机制等。教育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于学生成长、国家建设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关部门和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本人都应该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共同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工作的发展和进步。相信在相关部门、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将会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煊.浅谈高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23(42).
[2]丛冰梅.浅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群建设与实践[J].文学教育(下),2023(10).
[3]崔永锋.汉语言文学专业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问题探论[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3,38(9).
[4]韩艳红.浅析汉语言文学教学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黑河学刊,2023(5).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