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导语,你眼前所欣赏的这篇共有39606文字!企业是指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居民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初探_会计管理体制论文十篇如果你对这篇文章想说点什么,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讨!
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初探_会计管理体制论文 篇一
随着我国职能的转换、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以及管理绩效要求的提高,反映财政资金运动的会计也必将发生变化。本文从改革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必要性入手,明确了会计制度改革的选择方向。
【关键词】 会计;改革;初探
目前,我国会计体系仍沿用原来的预算会计管理体系。随着我国x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预算会计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而根本的变化,现行以服务于财政预算管理为特点的预算会计制度已经不能全面反映财政资金运动状况,推进会计改革迫在眉睫。
一、改革的必要性
(一)推进会计改革是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
1997年以来,尽管预算会计管理体系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但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正式规范的标准体系,随着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深入,客观上要求将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统筹考虑,构建一体化会计。只有明确了预算会计的分类,才可以明确各类会计核算的目的,才能根据其活动目的考虑其会计核算的特点并加以规范,以充分满足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目前,除事业单位的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我国预算会计制度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但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的局限性逐渐凸现。如:不能反映那些跨年度的大宗采购项目、当期虽已发生但尚未支付的部分资金,从而会导致预算资金结余不实;往往会混淆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使这些资产的管理和监督失控;不能揭示未来的承诺、担保和其他因素形成的或有负债,潜伏的隐性负债和财政危机也会被掩盖。wwW.meiword.cOM
(二)推进会计改革是适应职能转变的需要
职能的转变强调受之托,用的资金来管理国家的各项事务,包括对国有资产管理、债务管理和财政资金的使用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控,而这些都离不开会计的改革和财务报告所提供的全面和准确的会计信息。而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实质上只是财政收支会计,核算内容主要是财政收支活动,没有覆盖全部会计要素,特别是在国有资产和长期负债核算及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所以会计核算的内容,不能全面反映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的整个财务状况,对职能转变的不适应性日益显现。
(三)推进会计改革是满足绩效评价制度的需要
财务报告应完整反映的财务状况、运营绩效和现金流量,这样有助于满足大众等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要。财务报告不仅要反映预算收支,还要反映的资产和负债情况;不仅要反映当年预算政策的执行结果,还要反映以往决策产生的财务效应,这是进行决策和公众了解绩效的重要信息来源。而我国目前会计财务报告过分强调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只侧重预算会计信息的披露,忽视了会计涉及的债权、债务、资产状况等其他重要内容,远不能满足进行绩效评价工作的需要。
二、进行会计改革的方向选择
(一)明确会计体系,制定统一规范的会计准则
我国一直以来没有区分预算会计和会计。根据我国预算会计的特点,现行的预算会计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会计,充其量只是反映预算资金流转过程的预算执行会计。与西方国家的会计相比较,存在很大差距,可以说我国至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因此,从预算会计拓展为会计,不仅是改变名称的问题,而是转变整个预算会计观念的问题。随着我国会计的建立和完善,其会计规范必将从制度模式逐步向准则模式转变。因此明确会计体系,并制定出一套结构科学、内容完整、先后有序、概念统一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会计准则是会计改革的前提。
(二)渐进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基础
1.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总体设计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会计领域,推行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会计的国家还是少数,大多数国家在会计改革上都是循序渐进地推行权责发生制会计。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转型时期,至今还没有统一完整的会计准则,因而决定了现阶段我国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总体设计应该是:初级阶段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基础,即原则上采用收付实现制,对某些特定业务则偏向于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如预算支出中的退休养老金;采购中跨年度资本性支出、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等;改革中期随着会计体系的完善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规范,逐步扩大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范围,直到最后实行完全统一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2.会计特定业务权责发生制的改革
(1)固定资产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改革。对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进行资本化,并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持续经营的假设进行分期确认和分摊固定资产成本,建立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制度,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做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同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项目,以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这样才能在成本中体现出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及现有的生产能力,同时保留在账面上的一些完全失去使用价值或早已不存在的固定资产能够得以及时处理,从而使固定资产账实相符。
(2)社会保障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改革。对于财政总预算会计,财政应按权责发生制预算要求,将社会保障需求本期应分担的经济责任列入年度支出预算;预算单位对未来社会保障需求应负担的经济责任,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列报当年支出。
(3)长期负债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改革。对长期负债的会计核算方面,建议对直接债务和或有债务分别处理。对直接长期债务,如直接借入的各类债务等,建立还贷准备金,核算分摊的长期债务,并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对利息进行分期核算,从而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并全面反映财政债务的真实情况;对或有债务,如提供担保的债务等,参照企业或有负债处理原则,增设“预计负债”科目核算,并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预计负债”并在报表中列支。
(三)扩大会计核算内容,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目前,的财务受托责任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是一个社会管理机构,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实体,承担着交付的财务管理职责,而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不能提供全面、完整反映财务受托责任的会计财务报告。因此与财政管理改革相适应,在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扩大会计核算内容,建立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如增加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的核算内容,提供实际执行效果与计划比较信息,通过财务报表附注提供大量重要财务信息(如或有负债的说明)等,以便对绩效做出正确评价。
【参考文献】
胡广兵. 对行政事业单位财会制度的修改建议[j]. 预算管理与会计.
[2] 田洪大. 预算会计应向权责发生制转换[j]. 乡镇财政.
新形势下高校会计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_会计管理体制论文 篇二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目前的财务状况和资金情况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高校会计制度逐渐暴露出许多缺陷。高校会计制度在财务报表、会计要素核算、基建收支核算等问题上需要思考和改进。
[关键词]高校会计制度;会计信息;会计要素;基本建设
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对规范高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会计报表的编制、报送等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高等教育事业办学体制的改革、合作办学的深入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展。高校会计制度逐渐暴露出许多自身的缺陷。
一、高校财务报表问题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资源不足与旺盛的高等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为解决高校基本建设资金的不足,高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形成了投入资金多元化的格局,银行信贷资金成为绝大多数高校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过去高校经费主要靠财政拨款以及学校自身的教育事业收入。基本建设资金几乎全是各级财政资金拨付,财务会计报表也主要是报送给上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偏重于反映各项资金的来源和具体支出情况,符合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要求。但从我国高校目前的现状看。关注高校的财务状况以及资金情况的不仅仅是上级主管部门。已不再仅仅是学校内部财务管理的要求,学校的债权人(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学校合作办学的投资方、学校的捐赠方等利益相关者也希望了解高校的财务状况,高校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面对新的形势,如何使我国高校会计提供更多客观、真实、可比的会计信息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是目前我国高校会计制度首先应解决的突出问题。wwW.meiword.cOm
二、高校会计要素的核算问题
按照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的规定,学校的事业收支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高等学校的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类。事实上,高校会计制度在会计要素的核算上存在诸多问题。
(一)资产的核算方面
固定资产以原值入账,在使用、损耗过程中不计提折旧,导致固定资产价值严重虚高,这与会计谨慎性原则相悖。对于高校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而言,由于无形资产的确定范围、内容以及计价在实务中很难界定,许多高校资产负债表中的无形资产栏目都是空白。然而,高校是我国专利权、版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的主要盛产地之一。现有的高校会计报表中资产类项目难以真实反映学校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全貌。
(二)负债核算方面
由于高校事业收支会计核算实行收付实现制,对实际上已经发生的、能够可靠计量的负债部分未按谨慎性原则及时登记入账或者加以披露,比如高校基本建设过程中拖欠的施工单位工程款,为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购置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的采购款。在高校普遍贷款的今天,高校会计制度对长短期贷款、低息的外国援助贷款等的分类与核算不够明确,不便于进行自身管理。 (三)收入核算方面
高校事业收支会计核算实行收付实现制,学校的事业收入在春季或秋季学生入学时按实际收到的金额确认为收入。尽管高校与商业银行合作对符合条件的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学校也加大了对贫困学生的困难资助、勤工助学的资助力度,但高校的学生欠费现象一直存在,而高校的会计核算对欠缴的学生学费部分未确定为债权加以确认,这既不能真实反映学校实际的学费收入,也不利于加强对欠费的收取。
(四)支出核算方面
高校的支出科目设置是按照性质和用途统一设置的。按照《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我国高校的学费收费政策为:“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目前,我国高校的生均教育培养成本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科学制定支出科目、准确归集各项教学成本、合理确定教学成本,同样是我国高校会计制度面临的难题。
三、高校基建收支的会计核算问题
《高校会计制度》将高校视为的会计主体,明确将国家对学校的基本建设投资、校办产业经营收支外的所有各类资金纳入高校会计核算体系,这使高校的基建收支核算与学校的日常教育事业的收支核算成为两个的账套。基建的收支核算执行专门的基本建设会计制度,高校的日常教育事业的收支核算执行高校会计制度,并且执行各自的报表体系。高校每月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出的月报中往往不含基建报表,到了年终按、财政部的报表格式才将基建总的资金来源和在建项目等主要信息合并在年报中列示。目前,许多高校为扩大招生规模,加大了对学校基本建设的投入,背负了高额的银行贷款。基建账套、学校日常财务账套之间的相关科目如何衔接,如何理清两个账套的内在关系,通过高校统一的会计报表将学校的在建工程、借入款等信息反映出来,提高行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也是我国高校会计制度值得思考的问题。目前,许多高校会计人员根据自己对业务的认识程度。主要通过应收账款、结转自筹基建、基本建设投资拨款、其他应付款几个科目来衔接两个账套,以期达到平衡,但却很难解决日常财务账套中应收账款科目中大额的长期挂账的资产。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披露的客观性、真实性、可比性问题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各级门、财政部门以及高校财务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针对目前高校面临的实际问题,及时提出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改进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的不足。
也谈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_会计管理体制论文 篇三
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存在内部控制意识低、制度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加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应着重提高认识,加强制度建设,同时建立完善的监管和评价机制,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
【关键词】 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监督检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发展所需的经费来源日趋多元化,高校校内经济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势在必行。
一、我国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意识淡薄
《中华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 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求高校的领导者要有经营意识、风险控制意识、加强内部监管。
但是,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时期招生有计划、专业设置有规定、教育经费有拨款的影响,我国高等学校在思想上、观念上、管理上尚未完全适应x场经济的新情况,没有完全认识到高校法人的真正含义,“高校经营”对许多人而言还是陌生观念。部分高校对内部会计控制在认识上有差距, 思想上还不够重视,生怕内部会计控制会束缚、控制他们分管的事务,使自己难以施展才能;甚至还有人认为, 强调内控是相互不信任的行为。因而造成监督环节薄弱,执行力度不大。meiword.COm虽然制定了相关制度, 但贯彻不力,执行不严,有的形同虚设,甚至控而不制,由领导说了算,没有起到应有的控制作用,出现差错互相扯皮、推诿。另外,某些高校的财务部门作为贯彻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职能部门,缺乏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形同虚设,学校一级财务部门对二级财务部门过问甚少,缺乏应有的约束,使一些该收回的资金没有及时归入一级财务部门也为私设“ 小金库”留下了隐患。
(二)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尽完善,执行不力
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不能违法, 也不能只为应付上级检查或工作达标。目前,由于多种原因,很多高校的内部会计控制没有真正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中去,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执行的监督缺乏力度。有的虽然也制定了比较全面的内控制度, 但由于制度本身不切合实际, 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 使得学校的内控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有的高校虽然制定了一些比较切合实际的内控制度, 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措施, 职能部门不愿执行, 将其束之高阁;同时,内部会计控制跟不上外部环境变化, 存在滞后性,不能随着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完善。由此可见, 我国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急需加强。这些年高校发生的经济案件、案件, 很多都与内部控制机制薄弱, 管理上存在漏洞有关。因此, 高校必须从重投入轻管理、重外部经费争取轻内部会计控制的错误观念中解放出来, 认真抓好高校内部财务会计控制, 使高校走上一条健康的建设和发展道路。
(三)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力度有待提高,内控环境不忧
首先,很多高校都设置了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审计部门。少数没有审计部门的也有挂靠在纪检监察部门的内审人员。这说明大多数高校已经认识到内部审计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但在实际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部门更多的是对单位一定时期内财务收支情况的审查,或者是按纪检部门的安排,对个别违纪的个案进行审查。这种事后审计模式,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其次,某些高校还未设置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而由内部会计控制执行部门自己进行监督检查。各级财政部门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及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也不够。再次,高校管理层、财务人员从各自立场出发,认为只要与己无关,就不再坚持原则,按制度办事。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了监控力度的欠缺,影响了内部会计控制在高校财务管理中作用的发挥,导致内部控制系统陷于瘫痪。
二、完善我国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宣传、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
一是要加大新《会计法》中的有关内部会计控制内容的宣传力度。高校必须维护《会计法》的权威性,加大《会计法》的宣传教育力度,同时坚决贯彻实施与《会计法》相关的财经法规和制度。二是全员参与,提高高校各级干部、教职工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高校的领导和各单位的负责人及财经工作有关人员,都必须充分认识会计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主动参与到会计控制工作中来,为学校会计控制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高等学校办学和管理要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 就需要发动全校教职员工参加, 注意控制好每一个环节, 管理才能出效率。三是高校内部应建立以校长为首的经济责任制,加强总会计师在会计工作中的地位,提高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认真履行《会计法》赋予的职责,增强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加强对财务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不以个人意志左右内部会计控制,保证其正常有效运行。(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财务活动、提高管理能力
制度建设是有效实现内部控制的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就是为了保证高校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确保资产的完整、安全,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因此,高校设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首先必须依据客观规律及法律法规,也就是说高校必须根据财政部印发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中的有关规定制度;其次,高校应根据本校经济业务的要求,不断修改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第一,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岗位轮换制度,做到一人一岗,对“不相容职务”实行严格分离。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第二,建立严格的财务收支审批制度、重大项目集体决策制度、项目跟踪审计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日常财务管理制度。第三,建立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进一步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对于单位的每项主要业务要制定业务程序,使每个员工都知道本人在办理业务时所处的地位和责任,明确前后作业环节和相关岗位。规范每个会计人员办理会计业务的范围和方式,使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同一项经济业务尽量能够做出相同的职业判断。第四,建立风险指标评价体系,控制财务风险。高校应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高校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筹资风险和投资风险。现阶段筹资风险表现更加突出,它是由举债而带来的。控制的关键是保证有一个合理的负债规模,维持适当的负债水平,防止举债过度而引起财务风险的增大。另外,要制定出相应的对外投资管理制度,使投资更合理、更安全。第五,建立财产物资清查制度。对高校而言,虽然大部分的财产物资都是由国家财政拨款购买,但必须加以管理,建立一系列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确保各种实物资产的安全完整。对非实物资产,如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应明确有关部门和人员职责,定期核对、,并采取措施催收,防止因超过时效形成呆账。对固定资产应制定管理制度,明确有关部门职责,严格规定固定资产建立、转移、损失报废等报批程序,并进行定期清查。对高等学校物资,要重点规定采购、保管、领发等环节程序和权限的控制,建立物资永续盘存制度,并加强财务部门对库存物资的稽核工作。
(三)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会计监督的执行与否及执行的有效程度都对内部会计控制作用的发挥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高校各部门应努力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并使之成为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机制。
高校内部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监督检查制度。一是建立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要求单位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的工作岗位,明确其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对不相容职务必须分工负责,必须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员分工,共同负责,相互监督。二是内部报告控制制度。建立内部报告控制制度,全面的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如货币资金报告,资产负债情况报告,对外投资报告,工程进度报告等内部管理报告,加强内部监督。三是内部审计控制制度。高校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施可由学校内部审计监督部门来执行。审计部门应定期对学校内部的经济活动,客观公正地进行审核和稽核。内部审计是监督,检查和评价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质量和效果的手段,同时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此外内部审计还能为改进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意见,从而保证高校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
【参考文献】
[1] 潘庆x.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会计之友,20xx,(7).
[2] 陈宝农.加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j].当代经济,20xx,(2).
[3] 何海栋.高校内部控制及构建[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年第21卷第3 期.
[4] 庞长兰.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财会研究,20xx, (9).34-51.
[5] 段敬东, 米文红. 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思考[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4):28- 34
对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_会计管理体制论文 篇四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 教育 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现行的 会计 制度凸现出许多与高校 发展 不相适应的问题。只有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会计制度,才能适应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会计制度;存在问题;思考
我国《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自1998年1月1日开始颁布实施以来,对于规范高校会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x场 经济 的发展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会计环境发生了许多新变化,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势在必改。
一 收付实现制方法核算的收入不真实
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按收付实现制原则核算高校收入,因此在账面上只能反映已收到的学生学费、住宿费等,而对于应收学生还没有缴纳的学费、住宿费等在财务账上不予反映。另外,本会计年度收到以前年度学生的学费、住宿费等作为本会计年度的收入,这样的会计处理方式与当前要求核算学生的相关成本不协调。再者,应收账款也不能真实反映学校的已收学费和住宿费、应收学费和住宿费、欠缴学费和住宿费等。
为了全面了解高校学费和住宿费等的收入完整性,建议改收付实现制为权责发生制,取消“应收及暂付款”科目,设立“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等科目。在“应收账款”科目中设立二级明细科目核算应收学费和住宿费等类收入。财务人员在每学年开始时,根据学生的注册和报到情况、收费标准等资料统计学生应缴的学费、住宿费收入并确认为该学年收入总额;增加“应收账款”(学费、住宿费等),同时增加“应缴财政专户款”。WWW.meiword.COM当实际收到学费和住宿费时,增加“货币资金”科目,减少“应收账款”(学费、住宿费等),当上缴财政专户时,减少“应缴财政专户款”,减少“货币资金”科目;当收到财政返拨学费时,增加“货币资金”科目,同时增加收入“教育事业收入一一学杂费收入”。当遇到学生退学、减免学杂费时,可根据实际发生金额调整相关科目。
“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教职工个人借款及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等款项。“预付账款”科目核算订购设备预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
二 没有设置固定资产折旧的相关科目
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只要求高校提取修购基金,而不要求提取折旧。修购基金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与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情况没有联系,不能反映其实际的价值。提取修购基金不会减少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这就造成高校固定资产虚高,财务状况不真实。没有固定资产清理科目,不利于高校财务部门对出售、报废、损毁资产的管理。由于高校会计制度不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一方面高校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或发生毁坏时直接冲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取得的价款或变价收入直接记入“专用基金一修购基金”科目,这种处理方法不能综合反映固定资产清理中的收入、支出以及清理后的净损益;另一方面不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不利于高校财务管理。
三 国家对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投资会计核算,未能纳入高校会计核算
这种规定使高校内部形成了两个会计主体,一个核算教育事业活动,一个核算基本建设投资。使得任何一个会计主体都只能反映高校经济活动的一个方面,违背了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尤其是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基建投资迅猛增长,很多建设项目靠学校贷款解决,贷款本金及利息由学校财务偿还。由于基建会计核算,同时贷款利息由学校支付,不列入基建财务费用,造成学校负债状况不实,基建项目成本核算不准确。
应将基建会计并入高校会计进行核算,在资产类设立“工程物资”、“在建工程”两个一级科目。“工程物资”核算高校为基建工程准备的各种物资实际成本,“在建工程”核算高校进行基本建设发生的实际支出。在收入类的“财政补助收入”下设“基建拨款收入”,核算本年度财政为学校拨入的基建专款,年末转入“基建结余”的贷方。在支出类取消“结转自筹基建”,增设“基本建设支出”,核算在本年完工的基建项目的全部支出,项目完工结算时从“在建工程”转入本科目的借方。年末转入基建节余的借方。在净资产类增设“基建结余”科目,贷方余额表示完工工程的累计拨款额,借方余额表示完工工程学校自筹资金数,年终将其余额转入“事业基金”。
四 债务分类不规范《高等学校 会计 制度》规定,高校在资产负债表中设立“借入款”科目来核算各种借款。这些年来,高校纷纷扩大规模,把精力放在大搞基础建设上,造成了沉重的债务负担。20xx年,对部门直属的18所高校20xx年度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发现,至20xx年末,18所高校债务总额72.75亿元,比20xx年末增长了45%。其中基本建设形成的债务占82%。而这些债务基本上属于长期贷款,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在报表中合并列报,不利于高校管理者债务风险,也不利于 金融 机构评价高校的财务状况。
在资产负债表上,负债划分成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两大类,按照到期日长短排列。“借入款项”分解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分列于流动负债项和长期负债项下。
五 校办产业投资、其他对外投资与实际价值背离
目前高校设立对校办产业投资、其他对外投资是按照收付实现制执行的,随着被投资 企业 资产的经营积累投资等变化,高校企业对外投资账面价值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权益价值严重不符。
对于校办产业应按照x场化经营。如果对校办产业管的过严,将增加校办企业对高校的依赖性,最终的亏损还是由高校买单,只为某些特权人牟取私利。对于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一年的投资,在短期投资中核算;对于能够取得并意图持有超过一年的投资,在长期投资中核算;对于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在投资性房地产中核算。对于校办产业及其他企业的投资,投资时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贷记“资产类科目”。如果按照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时的投资成本大于或小于应享有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相应分额的部分,做损益调整处理。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贷记“资产类科目”、差额借记或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损益调整在一定期间进行分摊。取得投资收益时,借记“应收股利”、借记或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贷记“其他收入”。
对于高校自用的房地产应在固定资产中核算。但对于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做投资性房地产处理,取得时就能确认是作为投资或出租的,借记“投资性房地产”,贷记“货币资金”等科目;如果是有固定资产改变用途做投资性房地产时,借记“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贷记“固定资产”处理,取得租金时,借记“货币资金”类科目,贷记“其他收入”;当投资性房地产被处置,或者退出使用时,借记“货币资金”、“投资性房地产折旧”,贷记“投资性房地产”、“应交税金一一应交营业税”,差额借记或贷记“其他收入”。
使用短期投资、长期投资、投资性房地产科目核算,可以使高校对投资进行控制,减少资源损失及投资风险。
六 现行高校会计制度没有编制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能准确地反映货币资金的实际收付情况,高校会计用收入支出表反映了预算收支执行情况。随着高校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也需要利用反映货币资金收支情况的现金流量表进行监管和,为有效管理提供准确的信息。因此现金流量表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现行报送的三张财务报表的基础上,还应增加现金流量表,财务报表附注。高校应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会计报表体系,一方面可以将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业务及经营活动等综合会计信息,提供给高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另一方面可通过内部报告和文字报告,向校内管理部门提供专用的会计信息。
改进我国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议_会计管理体制论文 篇五
年金;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议
近两年来,企业年金制度在我国飞速 发展 ,年金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对企业年金加强监管,保证年金的安全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企业年金制度存在大量的委托代理关系,且企业年金会计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年金各利益主体之间存在强烈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优势方很可能利用这一点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受益人利益。完善企业年金信息披露,保证年金基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不仅是保障广大民众老有所养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之举。本文主要研究了改进我国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问题,希望对规范我国企业年金会计信息的披露有所裨益。
一、我国目前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规不健全
企业年金处于多项立法部门的边缘,目前还没有一部法规是专门针对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信息披露相关规定散见于各 法律 法规之中。在现今对于企业年金有限的立法规范中,仅是十分粗略的规定了其中各主体的信息报告制度,而对于不能及时、有效地提供有关信息将受到何种处罚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wWw.meiword.cOM这就使这种规定成了一种“摆设”,对参与企业年金管理运作的各方没有实质的约束力,根本无法保障相关利益人的知情权。而且法规条文存在概念模糊、规定笼统等问题。另外,关于企业年金计划的其他参与主体在信息披露上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时,其所应承担的 经济 和法律上的不利后果也没有明确指出。
(二)相关支持政策缺失
当前我国企业年金x场的现状是“两头热,中间冷”,即监管机关和年金基金管理机构都在热烈地探讨和展望企业年金的发展,而年金受益人和发起人设立企业却没有热情。究其原因,税收优惠政策的缺乏是其主要因素。我国现行税法中只有关于社会保险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关于企业年金税收优惠制度的唯一政策依据,只有2000年颁布的《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中关于企业年金缴费可以在其工资总额4%以内作为成本在税前列支的规定,且覆盖范围不全。对基金运营中的税收政策和个人参加企业年金缴费税收的政策也没有具体规定。在无形中使得企业年金的吸引力大打折扣,也使得受益人的权益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甚至没有保证。
(三)企业年金运作缺乏完善的制衡机制
由于企业年金计划治理结构内存在大量的委托一代理关系,风险控制链加长,极易引发相互制衡机制的软化。企业年金的运作,是以信托关系及委托关系为基础开展的。企业和职工与企业年金受托人之间是信托关系;而受托人与账户管理人、投资机构、托管银行之间是委托关系。这两种关系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基于对受托人或代理人的信任而建立起来的,极易增加企业年金虚假或者不充分信息披露的风险。
(四)企业年金基金监管体制存在漏洞
严格有效地监管制度是加大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力度,避免“暗箱操作”,保证所披露信息的真实可靠性的关键环节。我国在这几年相继发布了一些对企业年金基金监督的办法且初见成效,但从总体来讲,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监督法律法规体系。且企业年金x场也没有形成一个高效统一的监管部门,年金监管涉及到财政、税务、社会保障以及专业监管部门等多个监管主体,没有形成制衡关系,使得极易出现多重监管,监管真空或者重复监管的情况,导致监管的低效率甚至无效率。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提高监管绩效,保证年金资产的安全运营。
(五)企业年金会计准则制定的局限
目前,企业年金的会计准则的规范并不全面。我国企业年金由企业及其职工缴费,交由受托人选择的专业机构进行投资运营、基金托管、账户管理,实行x场化运营。因此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主体应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本身,二是企业年金基金。20xx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年金会计准则》,规范了企业年金基金的会计处理与财务报表列报,将企业年金基金作为的会计主体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然而对作为缴费主体的企业本身应该如何确认相关成本费用、确认多少,如何披露、应披露什么内容等等问题缺乏企业年金会计的理论指导,导致企业进行会计处理时无章可循。
二、构建我国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
(一)构建合理的企业年金会计报表体系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中只规定了养老金管理公司应编制并披露的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净资产变动表和附注。笔者认为要完整的了解企业年金,还应包括披露以企业为主体的会计报告。
我国企业年金在企业财务报告中应披露的内容应包括表内列示和表外附注。其中表内列示的内容有:1. 在当期资产负债表—长期资产项目下单独列示“企业年金基金资产”金额。2. 在当期资产负债表—流动负债项目下单独列示“预计企业年金负债”。3. 在当期利润表—管理费用项目下单独列示“企业年金基金成本费用”金额。4. 本期企业年金实际支出数反映在“现金流量表”中;特殊职工的企业年金实际支出数反映在经营活动支出中;特殊职工的企业年金实际支出数反映在投资活动支出中。表外附注的内容有:1. 企业年金计划的一般性说明。2. 本期确认企业年金费用的金额。3. 期末企业年金基金资产、成本费用以及净资产金额。4. 企业年金期末公允价值以及是否减值等情况。5. 企业年金计划的终止、缩减和清偿的原因,缩减、清偿比例以及相关处理的详细披露。6. 投资收益率及投资绩效有关信息。7. 与企业年金有关且影响与前期可比性的其他重要事件等。
(二)推行企业年金会计报告的鉴证制度,以保证信息质量
审计师的审计报告是构成会计报告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对上x公司的会计报告实行了强制的鉴证制度,然而关于企业年金会计信息的披露还没有这方面的规定。企业年金经办机构编制的会计报告无须经审计师鉴证,直接上报给有关部门。公众在利用企业年金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的时候,对企业年金经办机构的管理活动是否合法、合规难以知晓。因此,为加强对企业年金活动的监督,提高企业年金管理效率,实行企业年金会计报告鉴证,把审计监督和鉴证结果公开化是十分必要的。
(三)建立企业年金会计报告定期报送制度
通过建立企业年金会计报告定期报送制度,明确企业年金会计报告的报送时间和对象。一般来说,企业年金会计报告应定期向企业或年金的直接管理和监督部门报送。具体可参考企业财务报告制度,采用中期报、季报及月报等,在考虑成本效益的前提下,提高年金运营情况的报告频率,确保相关利益人在第一时间掌握决策信息。
(四)完善个人账户信息披露
为满足劳动者的需求,提高他们参与企业年金的积极性,企业年金经办机构应实时公布个人账户的会计信息。具体来说首先要做实个人账户,做实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就是要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将每个参与人员的每次缴费额及属期、每次按收益率 计算 的个人账户收益额、每次异地转入和异地转出额、每次个人账户年金支付额以及累计结余额,记录清楚、核算正确,使受益人随时可以了解自己个人账户中的各项情况,使有关部门能及时掌握个人账户中的各种数据。
三、对我国 企业 年金 会计 信息披露制度的改进建议(一)健全相关 法律 、法规建设
信息披露制度一般不存在,它自成一体,渗透在有关的法规、信息披露法规和信息披露的规范文件中。因此,完善的企业年金信息披露制度实质上就是企业年金制度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的完备。目前,《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暂行办法》以及《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共同搭建起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基本框架。由于上述法规都属于部门规章,且企业年金x场又涉及商业保险、银行、证券、信托等多个领域,因此亟待对年金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
随着我国企业年金计划的普及和年金基金x场的成熟,立法部门应借鉴国外比较成熟和先进的做法,结合我国企业年金计划 发展 和年金基金运作的特点,制定一部比较完善的《企业年金法》,对年金投资管理人的治理结构、信息披露、内部控制、运营、外部审计等各方面制度做出更为细致和更具可操作性的规定,为监管机构的活动提供法律支撑,也为年金基金受益益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二)强化企业年金治理结构内的相互制衡机制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加强内部监管,实现有效及时的信息披露的手段之一。在企业年金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方面,最为关键的是保持企业年金的各当事主体之间的制衡机制运作有效。按照《信托法》,受托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并允诺代为管理处置的人,应处于实施信托的中心主体地位,是负责年金基金管理运营的最终责任主体,对年金举办企业和投保人承担最终的法律责任。当管理层与企业职工共同执行委托人的责任时,一方面管理阶层代表企业的利益,而职工则代表了最终受益人的利益。在企业年金基金选择代理人时,双方协商可以选出最适合双方共同利益的代理人,而双方由于彼此监督,互相制约,又大大降低了内部人控制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企业对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三)规范年金投资公司的运作
截止20xx年底,我国910亿元的企业年金基金积累总量中有158亿元是按照《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规定,由具有管理资格的机构进行x场化运营的。20xx年第四季度,企业年金的平均收益率为9.6%,20xx年上半年的平均收益率为24.5%,前三季度的平均收益率为40.6%。以上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企业年金实行规范运作以来,在质和量上都有所提高。但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运营中还存在着诸多隐患,如对投资管理人自身出现的重大情况或出现的违规行为不制止、不报告,违反规定投资运营,存在风险隐患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如何规范投资管理人的投资运作,在现阶段凸显出必要性与紧迫性。构建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人内部控制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人的内部控制是一种自律行为,是在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组织机制、适用管理方法、实施操作程序与控制措施而形成的系统。这些程序和措施的实施可以实现内部的相互监督,相互制衡,有效防止虚假和欺诈性信息的披露。构建投资管理人内控机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合理的内控组织结构和权责分配体系;建立规范的投资管理业务流程;建立有效的内部稽核控制等。
(四)加强对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
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将使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者、投资者等各方获得充分的信息,减少因信息不完全甚至虚假错误信息导致的风险和损失,同时这也是世界各国企业年金基金监管成功的经验。信息披露制度一般不是单独存在的,均由监督管理机构在有关法规中引入“强制性信息披露”条款,要求企业年金基金的经营管理者必须提供完全的、准确无误的、通俗易懂的信息披露,如年金方案、财务状况、计划成本、投资策略、服务项目、收益特点等。
一方面,部门要加强x场监管,监督企业制定企业年金方案,凡是不制定企业年金方案或不履行备案程序的,要坚决进行纠正。建立定期报告制度,管理机构每季度和每年提交业务情况报告,分别报送劳动保障部和行业监管部门。加强对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对违规问题要下发整改通知书进行纠正,直至取消管理资格。完善和推行信息披露制度,让公众享有知情权。建立优胜劣汰的监管机制,对违规的机构建立“亮牌”制度。
另一方面,对于企业年金,在需要信息披露的领域和对象上,一定要严格执行信息披露标准,在缴费、投资、管理、选择机构等方面都需要向当事人提供及时、完整、有效的报告。信息披露对于避免不公允的关联交易同样有效。透明的信息监督是防止非公允关联交易的最有效方式,权衡信息披露监管的成本和收益才能达到监管效率最大化的目的。
【 参考 文献 】
季晓东. 我国企业年金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财会月刊,20xx,(7).
[2] 罗韶莲. 关于我国企业年金会计核算的思考[j]. 国际 金融 研究,20xx,(8).
[3] 李连友,等.企业年金基金运行论[m]. 湖南大学出版社,20xx.
关于集团公司实施内部会计委派制度的研究_会计管理体制论文 篇六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重庆商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商社”)内部实施 会计 委派制度的形式、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评析,提出完善 企业 集团内部会计委派制的对策,希望对完善我国企业集团内部会计委派制度有所裨益。
【关键词】 重庆商社; 集团公司; 会计委派制; 对策研究
会计委派制首先应用于对国有大中型企业
3. 会计 委派人员的再监督问题。财务总监作为集团外派人员,同样存在监督问题,即对委派人员的再监督,以促使财务总监认真履行职责,防止越权违规,滥用职权。财务总监也可能受其自身能力、素养、道德品质限制,使财务总监并不能完全代表所有者的利益来行使监督权。特别是当财务总监与总经理作为法人财产权下的交叉分工,财务总监不仅行使监督权,而且在 企业 管理层中担任一定职务,那么财务总监不仅享有对剩余利润的所取权,而且还拥有改变企业利润的权利,这显然会加剧财务总监与经营者的利益趋同性。
三、完善企业集团内部会计委派制的对策研究
(一)将会计委派制纳入 法律 体系
现行的会计人员聘任制是由《会计法》等财会法规制度予以规定的,但它在某些方面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试行的会计委派制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 经济 法规是在一定时期制定的,有一定的局限性。WWw.meiword.cOm因此,当经济 发展 到一定阶段后就需要加以修订。实行会计委派制,可以规范企业进行合法经营,促使其致力于提高经济效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因此,有必要为会计委派制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二)明确职责权限,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会计委派人员的职责权限应视被委派单位具体情况和会计委派人员岗位的重要性而定。委派人员的工作权限应该明确,就企业集团而言,应该限制委派会计人员的核算、管理、决策等职能,把重点放在监督企业领导是否玩忽职守、贪污舞弊;放在监督企业的财务收支是否合理合法;放在监督单位是否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放在监督单位是否实现了投资决策的保值增值等目标上。不同层次的会计监管人员应侧重不同的目标,因此,企业集团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委派财务总监、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的具体职责和权限。
(三)选择合适的委派方式和范围
实行会计委派制,应该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形式。如果不顾客观实际,盲目跟风,即使采取了会计委派形式,也可能会带来截然相反的实际效果。对于国有独资企业,应向其派遣财务总监,这是考虑到更好地维护国家这个大股东的权益。在这种情况下,委派的财务总监代表国有股东监督总经理等管理层的经营活动,也可以实行分级委派,即向企业集团委派财务班子,企业集团再向所属子公司委派财务负责人。而对于国有控股的企业集团,委派会计人员时还要考虑和其他股东的利益协调问题,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因此对于企业集团内部的会计委派,应该结合集团实际,通过会计委派人员来实施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和监督。
(四)加强会计委派制度建设
首先,应明确界定委派会计的管理主体和委派主体。委派会计的委派主体是委派会计的派出机构,按照“谁投资、谁委派”的原则,会计委派制的委派主体应该是企业所有者,企业所有者是会计人员的委派部门,它只负责从会计管理机构中挑选会计并派往下属企业,负责委派会计奖惩任免的最终决定,而委派会计的具体工作应由管理机构来负责组织开展。区分委派会计的管理主体和委派主体,不仅可以避免委派会计管理主体单一化与不同企业财产所有者法人代表多样化的矛盾,还有利于减轻委派机构的工作负担,明晰各机构的职责权限。其次,要建立会计委派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用制度和法规约束会计委派人员的行为,遏制和杜绝会计委派人员利用职权循私舞弊行为的发生。
【 参考 文献 】
[1] 王殿龙.会计委派制理论与实务[m].:新华出版社,20xx.2.
[2] 孙俊英,刘家松.公司治理与会计委派制[j].财务与会计,20xx.8.
[3] 陆翔.关于会计委派制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xx.4.
新会计准则下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_会计管理体制论文 篇七
摘要:新的《 企业 会计 准则》(一下称“新会计准则”)在上x公司正式实施后, 医院 如何适应新的形势 发展 和管理的需要,改革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对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不足与新会计准则对医院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的作用的阐述,提出完善医院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医院;财务会计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医疗保险制度的逐步完善,医院面临优胜劣汰的x场选择,这就要求医院必须从管理体制、内部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全面的改革。财务会计制度是进行财务会计工作所遵循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称。现行《医院会计制度》是以《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为根据,并在借鉴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国外非营利组织会计思想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实践证明,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对促进医院 经济 发展、加强财务管理、规范会计核算行为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进入21世纪后,现行医院会计制度本身存在的局限和不足也逐渐暴露出来。目前新会计准则在上x公司正式实施后,医院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和管理的需要,改革现行《医院会计制度》,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本文在新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对医院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作了一些思考。
一、当前《医院会计制度》存在的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医院根据《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有力地加强了医院的财务管理。wwW.meiword.com在维持医院简单再生产的同时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发展,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在会计工作实践中,大多数医院积极利用 现代 管理手段,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不少大型医院实行了总会计师负责制,有力地推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现代化。但是财务会计制度还存在着相当大的不足。
二、当前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存在的不足
(一)虚增了固定资产总量
在医院执行的《医院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医院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项目的金额只反映原值,未能反映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实际损耗,造成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的严重背离,无从体现固定资产使用状况和新旧程度,不利于报表使用者了解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
(二)未将无形资产资本化
医疗服务行业是高技术、高风险行业,其无形资产主要表现为医疗技术专利权、非专利技术以及医院的信誉。医院为了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必然开展一些能给自身带来较大经济价值的科研项目,其费用较大,如果不将其资本化,直接反映在当期支出中,其收支结余不会真实,不利于考核当期财务成果。
(三)坏账准备的提取不完善
医院的坏账准备会随着社会统筹病人的增多而不断增多,即使医院医保制度执行得很规范,也会以“超大盘”的形式而扣减,有时扣减率高达30%。虽然医院可以按会计制度计提坏账准备,但计提的坏账准备远低于可能发生的坏账。坏账准备按国家统一的比例提取,且已经发生的坏账损失须经财政部门批准后方可冲销,致使大量呆账、坏账长期挂在账上,妨碍了资金的周转,也使医院的流动指标、偿债能力失真,影响了投资者的决策。
三、新会计准则下改革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必要性
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办医形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会计总是依存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大环境而存在,具有发展性、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特点。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对原制度理论及相关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为日益扩大的医院经济活动提供了有用的计量、确认方法,因此,借鉴新会计准则完善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对医院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监督,实现不同类型的医院在会计核算、财务报告方面的趋同势在必行。同时,根据新会计准则,借鉴国际通用报表体系,对医院的所有者权益科目、财务报告的列报等内容进行表述和修订,使各类医院发生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及事项达到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四、新会计准则下改革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措施
(一)完善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在新会计准则下,笔者建议取消“固定基金”账户,增设累计折旧账户,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项目,使医院的会计报表能够真实地反映其资产、净资产以及收支结余的情况。按照现行企业财务制度,医院实际上对已经没有任何价值的存货、技术上已经淘汰的设备均确认为资产,由此导致企业资产不实,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也失去应有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笔者建议参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如果可能使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如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或者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者使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则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因此笔者建议在“固定资产”科目下增设“固定资产装修”明细科目,核算医院门诊楼、住院病房装修维护费用,以反映因固定资产装修而增加的价值,保证固定资产价值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二)加强对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
医院无形资产涉及的范围很广,且多属于知识性与精神性的产品。如医疗服务理念及管理方法、医学科研项目及成果、医院形象及医疗信誉、医院品牌及知名度等,为此笔者建议在医院资产负债表中增列“无形资产”科目,以完整反映医院资产的情况,使会计信息更能满足医疗x场的需要。另外,应该合理确认、计量与核算医院的无形资产,并应按期平均摊销,计入对外提供的医疗服务成本。
(三)做好坏账准备的提取
医院的坏账主要与“应收医疗款”相关,为此,提取坏账准备不能将“在院病人医药费”包含在内,应以“应收医疗款”加“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减“预收医疗款”加“其它应收款”作为坏账准备的提取基数。对于一些无法收回而又数额较大的坏账,在不影响当期收支平衡的前提下,直接从支出中予以冲销。
总之,在我国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医院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x场竞争加剧的现实情况下,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运行至今已显现出上述诸多不足。因此,笔者建议相关部门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结合医院经济管理的需要,适时对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会计核算程序、会计事务处理规定和会计报告等进行修正,以满足会计工作者、医院管理者和投资者的需要。
主要 参考 文献
徐雨虹改进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的几点设想[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3):23
[2]李娜,董建国改进医院赍产负债表的设想[j]卫生经济研究,20xx(8):46
[3]郑立川,韩小琴《医院会计制度》的不足及改进建议[j]财会通讯,20xx(1),77-78
[4]秦水方试论医院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j] 四、新 会计 准则下改革 医院 财务会计制度的措施
(一)完善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在新会计准则下,笔者建议取消“固定基金”账户,增设累计折旧账户,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项目,使医院的会计报表能够真实地反映其资产、净资产以及收支结余的情况。按照现行 企业 财务制度,医院实际上对已经没有任何价值的存货、技术上已经淘汰的设备均确认为资产,由此导致企业资产不实,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也失去应有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笔者建议参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如果可能使流入企业的 经济 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如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或者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者使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则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因此笔者建议在“固定资产”科目下增设“固定资产装修”明细科目,核算医院门诊楼、住院病房装修维护费用,以反映因固定资产装修而增加的价值,保证固定资产价值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二)加强对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
医院无形资产涉及的范围很广,且多属于知识性与精神性的产品。如医疗服务理念及管理方法、医学科研项目及成果、医院形象及医疗信誉、医院品牌及知名度等,为此笔者建议在医院资产负债表中增列“无形资产”科目,以完整反映医院资产的情况,使会计信息更能满足医疗x场的需要。另外,应该合理确认、计量与核算医院的无形资产,并应按期平均摊销,计入对外提供的医疗服务成本。
(三)做好坏账准备的提取
医院的坏账主要与“应收医疗款”相关,为此,提取坏账准备不能将“在院病人医药费”包含在内,应以“应收医疗款”加“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减“预收医疗款”加“其它应收款”作为坏账准备的提取基数。对于一些无法收回而又数额较大的坏账,在不影响当期收支平衡的前提下,直接从支出中予以冲销。
总之,在我国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医院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x场竞争加剧的现实情况下,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运行至今已显现出上述诸多不足。因此,笔者建议相关部门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结合医院经济管理的需要,适时对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会计核算程序、会计事务处理规定和会计报告等进行修正,以满足会计工作者、医院管理者和投资者的需要。
主要 参考 文献
[1]徐雨虹改进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的几点设想[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3):23
[2]李娜,董建国改进医院赍产负债表的设想[j]卫生经济研究,20xx(8):46
[3]郑立川,韩小琴《医院会计制度》的不足及改进建议[j]财会通讯,20xx(1),77-78
[4]秦水方试论医院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j]
新医改对医院会计制度及其改革影响的研究_会计管理体制论文 篇八
医院 会计 制度的改革不仅仅只是一种演变,而且是一种适应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 发展 、不断弥补自身缺陷的动态过程。文章从新医改的基本方向、思路和政策框架出发,研究新医改对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及其改革将产生的有关重要影响,提出有关建议。
【关键词】 医疗卫生体制;医院会计;改革
任何一项制度都是在特定的社会 经济 背景下颁布实施的,医院会计制度也是如此。由于现行医院会计制度是十几年前制定的,这十余年来医院面临的外部 经济环境和内部管理环境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医院经济业务活动也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形势,医院会计制度逐渐显现出在适用范围、会计科目、会计核算、会计报告等方面的设计缺陷和滞后。对医院会计制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财政部、等主管部门已多次组织相关问题研讨,改革的步伐也正在有序推进。
当前,《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xx-20xx年)》已正式发布,相关医改配套文件也正在陆续。此次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下简称新医改)是我国医药卫生改革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新医改集中体现了党的精神,始终贯穿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这条主线,首次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积极稳妥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这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就医问题的重点环节。wwW.meiword.COM
毫无疑问,新医改的基本方向、思路和政策框架,对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及其改革将产生重要影响。
一、新医改关于公立医院改革和多元化办医的要求,对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产生重要影响
(一)现行《医院会计制度》适用范围凸显局限性
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是财政部、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结合我国医院的复杂经济运行特点(医院具有融社会福利业、事业、服务业、商业、物流等多个行业经济运行特点为一体的复杂经济运行特征),于1998年11月17日颁布,并于1999年1月1日实施的。其目的是为了适应x场经济体制下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规范和加强公立医院的会计核算和报告工作。实践证明,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在加强公立医院财务管理,规范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第一部分“总说明”的第二条明确规定:“本制度适用于中华共和国境内各级各类核算的公立医疗机构”。这主要从当时特定 历史 环境下所有制角度下考虑的(非公立医院几乎没有),并没有考虑非公立医院的适用制度情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近十年来一大批非公立、非公有制医院应运而生,民间或慈善机构兴办的医院越来越多,这些医院执行什么样的会计制度,目前尚无明确规定;更由于现行《医院会计制度》本身的成本意识不强、行政事业色彩过浓等客观原因,也无法参照执行。
另外需要研究的情况是:(1)20xx年8月18日财政部印发《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对民间非营利组织(包括依照国家 法律 、行政法规登记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 企业 单位和寺院、宫观、寺、教堂等)进行了制度规定。有理论界曾认为民间非营利医院可以参照该会计制度执行,但现实是医院业务流程与运作机理具有特殊性,该制度与医院类会计制度相差太大,根本无法体现医疗成本特性及行业特点,民间非营利医院无法适用,因此实务界基本不采用。(2)营利性医疗机构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财政部、原国家计委于2000年7月18日联合颁布的《关于印发《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卫医发〔2000〕233号)规定,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从现实执行效果来看,营利性医疗机构已普遍采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
(二) 新医改有关内容对现行《医院会计制度》适用范围产生直接影响
1.公立医院改革内容对现行《医院会计制度》适用范围带来的直接影响
新医改核心内容之一,是“积极稳妥开展公立医院改革”。“建立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稳妥推进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点办好体现公共服务职能和公益性质、满足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的医疗卫生机构、代表区域先进医疗技术水平的医院(含中医院)和传染病医院等,其他公立医院将转型为社区卫生机构或转制为社会资本参与或兴办的医疗机构。即在确定了需要保留的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后,其余的公立医院进行转制改革,吸收社会资金,采取重组、联合、兼并、转让国有股权、股份制等多种形式改制改造成社会非营利或营利性医疗机构。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社会资本,将对资源闲置严重、功能重叠明显和布局不合理的公立医院进行规范化改制,建立以国有国办为基础、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国有、民营、股份制等)为主体,个体和私有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私立和国有民营等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多元化社会办医格局,将促进医疗机构的有序竞争,有利于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以保证群众获得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公立医院转制后带来新的问题:由于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只适用于单纯的公立医院,因此公立医院转制后(尤其是国有股份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也已经不能再适用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它们的会计模式将何去何从?这对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2.社会资本参与或举办医疗卫生机构内容对现行《医院会计制度》适用范围带来的直接影响
新医改明确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卫生机构,支持和发展非公立医疗卫生:“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鼓励社会资本依法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依法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医的监管”等,鼓励、支持和引导国内外 自然 人、法人以其所拥有的资金、技术、管理等举办非营利性或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参与公立医院机构改制。
社会资本参与医疗卫生发展,将逐渐形成多元化社会办医格局,社会资本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参与举办医疗卫生机构、公立医院改制方面成为重要的资本组成部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医院会计制度中准确恰当地确认、计量、报告社会资本及其权益成为必然要求。
同样,对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单一性提出了挑战。
二、 新医改关于体现公益性的要求,对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产生重要影响
新医改明确提出:“从改革方案设计、卫生制度建立到服务体系建设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则”、“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保障指定的紧急救治、援外、支农、支边等公共服务经费”等;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在准入、科研立项、继续 教育 、医疗保险定点以及在完成指令性任务获得补偿方面,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享受相同的政策待遇。
新医改关于体现公益性的要求,对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缺乏公益性会计科目、缺乏对固定资产的公益性资本化设计及其改革均提出了要求和挑战。
(一)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缺乏公益性会计科目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在体现公益性方面存在明显缺陷:缺设体现公益性类会计科目,不能提供任何医院公益性质的会计信息。实际上,医院尤其是非营利性医院(无论是公立还是多种所有制的)具有承担救助“三无病人”、社会公共事故抢救、国家自然灾害抢救的职业责任(比如、地震、有毒奶粉等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医院先按统一指令性任务对病人进行抢救和义务垫付),而且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尚未形成有效责、权、利相对称的补偿机制。
实际上,对 医院 来说设立公益性类的相关 会计 科目(如公益性支出、公益性补助)以区别一般意义的业务收支、财政拨款收支,能够有效地体现其公益性,具有明显的实际意义。
(二)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缺乏对固定资产的公益性资本化设计
一方面没有建立合理的公益性补偿机制,但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公立医院实际上还占有和使用社会公益性的公共资源(如专项财政拨款、各级拨付的专项补助及横纵向课题等)。使用这些公共资源进行医院建设、购置急需的医疗仪器等是普遍现象。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基本处理方法是:借记有关“支出”、贷记“银行存款”等;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规定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但计提修购基金,借记“医疗或药品支出”、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
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一是表面上看固定资产折旧和修购基金都是按照固定资产原值的一定比例提取,并计入当期费用,解决了财务成果的真实性问题,但对医院财务状况实质影响却不同:缺少“累计折旧”科目,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虚增;按固定资产原值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造成重复列支相关费用;结果使得财务成果失真,医院资产账面价值严重不实,给部门提供错误信息。二是由于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对资本化和费用化不进行区分,对医院占据的公益性公共资源(如专项财政拨款、各级拨付的专项补助及横纵向课题等)没有资本化处理设计,更不能提供占据和使用相关公益性资源的会计信息。三是对医院固定资产改良、大型维修等后续支出无核算规定,管理空白。这也是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造成后续的大量后续支出(包括财政专项、医院自筹资金等安排的)直接列作费用支出,没有进行合理的资本化设计。
另外,需要研究的情况是:当前针对此问题的主流解决思路是,参照国际惯例和 企业 会计,将计提修购基金改为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具体修改包括设立“累计折旧”科目、取消“固定基金”科目和“专用基金”科目中的“修购基金”明细科目。显然,增加“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项目,能够真实准确反映资产的价值;取消一次性列支的设计,改为按一定方法(如按预计使用寿命年限)计提折旧时分期分摊支出,避免了重复性列支;使用人能够正确理解有关信息,获得医院整体固定资产新旧程度的信息和使用状况,便于会计报表使用人作出相关决策。但带来的新问题:一是当医院使用专项财政拨款等公益性资源时,由于没有支出科目,无法冲销“财政专项收入”科目,无确反映当年该项经费或预算的执行情况而只能被迫将收入转入结余科目,虚增结余造成不真实;二是仍然没有解决医院占据的公益性公共资源资本化问题。
三、新医改关于医药逐步分开,对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的医疗药品核算产生重要影响
新医改明确:“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要改革药品加成政策,实行药品零差价率销售”、“不得接受药品折扣”、“积极探索医药分开的多种有效途径”、“增设药事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投入等途径解决”等。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设有“医疗收入”、“医疗支出”、“药品收入”、“药品进销差价”、“药品支出”等科目分别进行医疗和药品收支核算。其突出问题:一是以药补医现象突出。按照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的会计处理后的普遍现象是,药品实行一定的加成率后收支产生盈余,但医疗收支亏损,在相关补偿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医院以药品结余弥补医疗亏损情况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多开药、开贵药的逐利行为和医院运行机制的扭曲;二是医疗药品的收支核算不配比。医院各类收支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为配比原则。所谓配比,即将相关联的费用配合在一起,使得费用一般在其相关联的收入实现期间确认入账,同时可决定由此产生的收益。因此,在确认费用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费用与收入在 经济 性质上的一致性,或费用与收入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因果联系。按照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医疗人员成本全部计入医疗支出,医疗人员在药物 治疗 过程中通过甄选药品、开具医嘱所体现的药品知识价值没有任何技术方法和渠道在药品支出中反映,而药品核算仅仅作为商品(药品)流通会计加上 工业 会计的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分摊成本的简单模式 计算 收支,因此医务人员的成本(或知识价值)没有任何体现,造成药品收支不配比,医疗支出过度放大;三是管理费用简单按医疗和药品人员比例进行分摊的方法缺乏合理性。
因此,新医改推进医药分开、改革药品加成政策对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产生重要影响:一是实行药品零差价率销售后,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的“药品进销差价”科目将作废;二是增设药事费并一定程度弥补医院收入减少或亏损,医院会计制度改革中应新设有关会计科目及进行核算规定等;三是“以药养医”的核算结果不再出现,医院运行机制将大有改善;四是医院提供的各类会计信息将更加真实充分,为统计医疗费用、制定医疗价格、财政补偿提供重要 参考 。
四、新医改关于医疗服务成本测算的要求,对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缺乏成本核算产生重要影响
新医改明确提出:“定期开展医疗服务成本测算, 科学 考评医疗服务效率”、“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等。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在成本核算方面的明显缺陷:会计科目中未设置成本类科目;成本与费用的界限不清楚,所有发生的成本、费用都计入支出类科目;成本范围过于笼统和简单,口径归集、计算方法、分配标准等不明确,缺乏统一的要求和规则;由此造成实际工作中各医院成本核算口径不一致、随意性较大,成本信息缺乏可比性;医院成本核算缺乏统一标准,尚未形成体系;难以满足部门考评医院绩效的需要。另外,许多医院还承担着大量的教学、科研工作,因为没有专门的科目核算,这部分的成本费用往往包含在医疗成本中,也是一个需关注的问题。
因此,新医改推进医疗服务成本核算和控制将对现行医院会计制度改革产生重要影响:⑴提高成本核算意识,树立成本控制理念;⑵对会计科目进行相应改革,设立成本类科目;⑶严格各类成本与费用范围、界限,统一核算口径;⑷建立统一标准的核算体系,加强成本信息的可比性。
五、新医改实施后医院运行机制的改变对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产生重要影响
新医改明确提出:“深化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形成有责任、有激励、有竞争、有活力的机制”。新医改实施后医院将在筹资、运营、投资方面更加灵活。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的缺陷:虽然设置了“对外投资”会计科目,但核算方法简单,对于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的权益没有区分,也未区分必要投资后续计量方法(成本法、权益法或相应转换核算),因此局限性很大,不能及时准确地计量和反映医院的投资变化及权益。
因此,新医改实施后在医院的“对外投资”方面对现行医院会计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六、高度配合新医改,深化医院会计制度改革的相关建议
(一)改革扩大适用范围,制定《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会计制度》
如前文所述,新医改关于公立医院改革和多元化办医的要求,主旨是为了营造医疗行业相互促进而相互竞争、管办分开、通过购买服务提供多层次、多样性医疗服务需求的格局。事实上,此次医改推动“非公医疗机构的 发展 将有助于推动传统意义上的与医院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逐渐弱化,推动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因此,现行《医院会计制度》适用公立医院的情况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
从长远趋势看,有关主管部门(财政部、等)应当致力于制定发布一套符合当前保留的公立 医院 、公立医院改制后的国有或多种所有制非营利医院、社会资本参与或兴办的非营利性医院之需要的 会计 制度。这是第一需要、首当其冲的任务。其主要原因是,一是填补了公立医院改制后适用会计制度的空白,这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需要。二是按照社会 发展 要求,社会资本参与医疗行业准确、恰当反映的需要。
至于营利性医院,完全可以使用新 企业 会计制度,照章纳税。国外医院的经验证明(比利时等欧洲医院完全使用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企业化运作;新加坡的国立保健集团和新保集团旗下所有的公立改制为营利性医院后均使用企业会计制度,运行良好),公立医院改制后的营利性医院以及其他所有制的营利性医院完全适用企业会计制度。
(二)体现公益性,增设公益性会计科目、创新设计固定资产的公益性资本化方式
增设公益性会计科目:在区分了营利、非营利基础上,在非营利医院会计制度中需要设立单独公益性科目,如增设“公益性支出”、“公益性收入”会计科目,以准确衡量其承担的责任、义务;同时在公益性科目的归集下,有助于合理测算其承担公共服务的补偿。
创新设计固定资产的公益性资本化方式:一是设立“累计折旧”科目、取消“固定基金”科目和“专用基金”科目中的“修购基金”明细科目;二是进一步进行创新和修正,设立“公益性资本”(净资产类),与“财政专项支出”配套借贷使用并进一步以该笔“财政专项支出”对应冲销配比的“财政专项收入”,能够非常有效地同时解决“财政专项收入”对应冲销科目以及结余不真实问题和正确反映医院占据的公益性公共资源资本化问题。
还需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区分资本化和费用化:后续支出的处理原则为,与固定资产有关的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定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涉及公益性资金来源的,进一步按以上创新方式进行资本化设计;与固定资产有关的修理性费用等后续支出,不符合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三)改革相关医疗、药品业务的会计科目和核算方式
实行药品零差价率销售后,取消“药品进销差价”科目;增设药事费并一定程度弥补医院收入减少或亏损,规范核算内容;加强规范医疗、药品核算及相关会计信息。
(四)提高成本核算意识,建立统一标准的成本核算体系
对会计科目进行改革,设立成本类科目;统一规范各类成本与费用范围、界限,统一核算口径;建立统一标准的核算体系,加强成本信息的可比性。
(五)改革“对外投资”会计科目的核算体系
借鉴企业会计制度关于投资会计处理的思路,首先,区分债券投资和股权投资,其次,在初始计量方面区分合并(进一步再区分为统一控制下控股合并与非统一控制下控股合并)和非合并,第三,在后续计量方面区分采用成本法、权益法以及相互转换的核算,及时准确地计量和反映医院的投资变化及权益。
【 参考 文献 】
[1]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n].20xx-3-17.
[2]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写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问答》[m].出版社,20xx(4).
[3] 财政部、. 《医院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m].
我国现代会计准则的制度经济学分析_会计管理体制论文 篇九
【摘要】 伴随x场 经济 的 发展 ,我国的制度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会计 准则作为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的。文章将从制度经济学模型构建入手,重点 现代 会计准则存在的经济学意义。
【关键词】 会计准则;制度经济学;
一、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度经济学模型构建
交易费用一直是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这里笔者以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为基础拟建立一个交易费用的理论模型,这个模型建立在追求社会总福利最大化的假设之上,模型包括:
(一)行动集团
引起每次会计准则变迁的行动集团笔者认为主要是财政部、会计学术界和 企业 。
(二)契约(会计准则)的类型
根据我国会计准则的变迁,笔者认为契约(会计准则)的类型有:(1)传统型会计准则,指新
(四) 会计 要素的定义进行了重大调整
新会计准则体系对会计要素的定义进行了重大调整,“ 经济 利益的流动”作为主线贯穿于资产、负债等要素概念之中。如重新定义了资产的概念,增加了“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 企业 ”和“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作为资产的确认条件。在重新定义的负债概念中,将“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和“未来流出经济利益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作为确认的必要条件。wWw.meiword.COm应特别注意的是,新准则第一次将资产、负债的定义与其是否符合确认条件相分离,并明确提出:只符合资产、负债定义,但不符合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不能被计入资产负债表。这就意味着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实际资产(负债),与其能真正计入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负债)可能会存在差异,在这方面,“经济利益的流动”将成为核心的判断标准。
(五)所有者权益概念作了相应调整
新会计准则体系对所有者权益概念作了相应调整。明确提出了“利得”和“损失”概念。企业一定时期的利得和损失应该清晰地划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与“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前者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会直接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或减少。而后者是应该首先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将构成当期利润的一部分,即“利润=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当然,无论哪种利得和损失,最终都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
(六)财务报表列报也作出了较大的改变
新会计准则体系对财务报表列报也作出了较大的改变,由原来的三大财务报表变为四大财务报表,增加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进一步体现主体权益思想为主导的会计理论基础。为了适应新经济环境的要求,新准则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项目中新增加了交易性 金融 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生产性生物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等资产类项目。同时在负债项目中增加了预计负债、交易性金融负债、专项应付款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等负债类项目。同时新建了结算资金往来、外汇买卖、衍生工具、套期工具和被套期工具五个共同性账户,前两项共同性账户主要适用于金融企业。
在权益方面新准则体系作出的重大变化是,增加了“库存股”项目,同时将少数股东权益作为净资产列示。
(七)会计计量属性概念
新会计准则体系第一次出现会计计量属性概念,这在过去是一个会计研究的纯学术问题,但新会计准则积极趋同于国际会计惯例,大胆引入了这个全新概念,可以说是对我国会计实务的一个重大创新和挑战。新会计准则体系要求对于大多数经济业务一般应当采用 历史 成本计量,如确有必要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可以说这是我国会计计量制度的重大变革。
三、 现代 (新)会计准则的制度经济
(一)现代会计准则合理性在于它能够降低信息成本,增加整个社会的利益
这一时期我国国民经济x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xx年、20xx年就已经分别达到了72.8%和73.8%。企业改革的继续推进,使我国的企业已经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更加清晰,管理更加 科学 。金融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大,我国的金融机构已基本上建立起适应x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步伐,对外商投资的限制大幅度减少。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已经融入全球化经济中,成为全球化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这些变化使得人们对于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要求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高度的可比性。因为,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本不仅只限于有一个地方流动,它的流动范围已经延伸到世界各地。我国之前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性较小,虽然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中是合理的,但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 发展 ,它的不适应性日益显露出来。一个显著的例子是,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进入外国的资本x场,而要得到外国投资者青睐,就必须提供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报表。如果继续执行老的会计准则,即使通过转换可以向外国投资者提供合乎他们要求的会计信息,但转换的成本是高昂的。信息成本的高昂使得改变契约安排(会计准则)产生了增加利润的可能性。因此这一时期的会计准则最大的特点是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它的合理性在于它能够降低信息成本,增加整个社会的利益。值得注意的是,之前实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被废除了,被包含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这是因为,我国金融机构进入x场的速度和对外开放的速度进一步加快,金融机构的竞争机制和x场退出机制逐步建立,民间资本和外资也允许进入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金融机构的x场化,使得投资者要求金融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其它企业的会计信息相比更加具有可比性。毫无疑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被包含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之中,降低了信息成本,因此是合乎利益最大化原则的。
(二)公允价值引入,降低了投资者的信息成本
这次会计制度改革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并将其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从而与历史成本的传统计量观产生了冲突。有人认为,我国的环境基础尤其是企业诚信机制和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现在就要求我国会计与国际趋同,可能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但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我国的会计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资本x场的开放已是大势所趋,如果仍拘泥于按部就班的保守思路,会计不但不能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甚至会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种障碍。不能再以落后为借口而拒绝先进的会计思想和方法,保护本应该改革的落后的会计制度和机制。如果等到外部条件完全成熟再来实施新会计准则,这将使我们蒙受更大的损失。当然也不能排除新准则的某些选择性较强的条款可能成为一些诚信不足的公司用来作为调控利润的手段,但这只能说明我们未来会计监管的任务更加艰巨,建立起良好的会计诚信机制对于保障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将越来越重要。公允价值的引入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它将一定程度地降低投资者为获得可靠的信息而付出的信息成本,而且,随着我国资本x场的监管力度的加大,公允价值被企业利用进行利润操纵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少,因而从整体上看是有利的。
(三)现代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不同之处
当然,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还有一些与国际会计准则不同的地方,比如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是不允许以后再转回的;对关联方关系方面,国际会计准则没有将合营企业单独列为关联方,而我国则将合营企业单独列为关联方等。这些规定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以避免过于超前造成过高的监督成本。
【 参考 文献 】
陈蓁.我国会计制度的变迁主体、变迁路径[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4).
[2] 陈文华,姬红飞.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学[j].会计之友,20xx(9).
[3] 陈信元,金楠.新
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会计制度_会计管理体制论文 篇十
【摘 要】 笔者根据参加xxxxxx 科学 城居民医保试点的启动和实施经验,以xxx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财务核算制度为比照对象,就启动和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 会计 核算方面的问题,提出改善措施。
【关键词】 城镇居民; 基本医疗保险; 会计制度
为建立覆盖城镇全体非从业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了20xx年在有条件的省份选择2至3个城x启动试点,20xx年扩大试点,争取20xx年试点城x达到80%以上,20xx年在全国全面铺开的试点目标。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各地纷纷结合实际制定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并先后开展试点。在试点过程中,一些问题逐步显现,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没有配套的统一、、规范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会计制度,导致居民医保试点会计核算工作缺乏理论和制度依据,给账务处理、数据汇总、报表制作和报送等工作带来极大不便。虽然《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xx]116号)中提出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原则上参照《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执行,参照《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会计制度)核算”的指导性意见,但由于没有制度性的会计科目、核算内容、报表式样等供各地 参考 ,各地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设置科目体系和报表式样,导致会计科目、核算内容、报表格式、报表内容的计量口径不统一,上报的数据容易出现偏差和错误。meiword.Com笔者认为,在财务管理工作方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可参照《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执行,但在会计核算工作方面,由于在参保范围、缴费办法、医疗待遇等制度设计中存在较大差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能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进行。
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差异
(一)参保范围不同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规定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都要参加,具有强制性。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规定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居民可自愿参加,无强制性。
(二)筹资方式和水平不同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主要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的医疗保险费构成,缴费率根据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确定,个人缴费部分由用人单位代扣后与单位缴费部分一起划转到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财政专户或收入户。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筹集对象为各级财政和居民个人,、省、x、县各级财政根据规定将应承担的财政补助金划拨到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参保居民在规定时间内将保费上缴到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财政专户或收入户。另外,居民个人缴费标准较低,如:20xx年,xxx18周岁以上普通居民年缴费标准为190元,大约相当于职工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十分之一。
(三)医疗待遇不同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既保门诊又保住院。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划定了各自的支付范围,分别核算,不得相互挤占。一般来说,普通门诊支出由个人账户支付。住院和大病门诊大部分由统筹基金支付,个人自付比例较低,如:除去“三特”和自费项目,xxx20xx年住院费在职职工自付比例为20%,退休职工自付比例为10%,并不分 医院 等级;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达18万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重点用于保障住院和门诊大病,没有建立个人账户,居民缴费和各级财政补助全额归入统筹基金。住院和门诊大病自付比例明显高于职工医疗保险,并根据医院级别不同,居民个人自付比例也不同。如:20xx年xxx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规定,除去“三特”和自费项目,三级医院居民自付比例为50%,二级医院自付比例为55%,一级医院自付比例为6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付比例为65%,社保最高支付限额仅3万元,大大低于职工医疗保险。
(四)参保组织单位和组织程序不同
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组织单位是用人单位,由于是强制参保,用人单位必须提前将单位情况及时上报社保经办机构,并统一上缴医疗保险费,社保经办机构根据单位和个人缴费建立参保数据库,核定医疗保险待遇。职工报销医药费,可由单位统一办理,也可自己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组织单位是社区居委会、学校,由于参保居民中有低保、三无和重残人员,居民参保还涉及到民政、公安等部门。自愿参保的居民要到居委会领取缴费通知单后到银行缴费,再将交费单上交居委会备案,由居委会报社保经办机构。学生参保由学校向学生代收医疗保险费后统一上缴,并将交费情况上报社保经办机构。社保经办机构根据居委会和学校报送的缴费单和明细确认居民参保资格。居民报销医药费,需将发生的医药费票据交送居委会或学校初审,由居委会和学校统一报送社保经办机构办理。
如上所述,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在参保范围、医疗待遇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必然导致相关部门对两者的核算对象有不同的要求,也必然导致居民医疗保险基金和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方法不一致。事实上,各地在居民医保试点工作中并没有完全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会计制度核算。以xxx为例,为了配合居民医保试点的顺利进行,xxx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制定了居民医疗保险基金会计科目、核算内容、会计报表种类和格式,虽没有形成制度性文件,但各区、县基本照此实行。
二、xxx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会计制度
(一)会计科目表
1.资产类:(1)现金;(2)支出户存款;(3)财政专户存款;(4)暂付款。
2.负债类:(1)临时借款;(2)暂收款。
3.基金类:基金。
4.收入类:(1)基本医疗保险费收入:个人缴费,财政补助,省级财政补助,x及x以下各级财政补助;(2)利息收入;(3)财政补贴收入;(4)其他收入;(5)上级补助收入。
5.支出类:(1)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支出:住院支出,门诊大病,门诊统筹;(2)其他支出;(3)补助下级支出;(4)上解上级支出。
(二)会计报表种类和格式
1.报表种类(见表1)
2.报表格式(见表2、表3、表4)
三、xxx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财务核算制度的不足
(一)会计科目体系设置不完善
参考职工医疗保险基金会计制度可知,完整的会计科目设置体系应包括会计科目编号、科目名称和使用说明。而xxx居民医疗保险基金财务核算制度只有会计科目,既无会计科目编号,也无会计科目使用说明。没有会计科目编号,则无法实现会计电算化,降低了财务工作效率;没有会计科目的使用说明,由于财务人员理解上的差异,会出现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指标口径不统一的问题,导致会计科目核算内容和使用方法混乱,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会计科目数量设置不足,如资产类科目未设置“收入户存款”和“债券投资”,基金类科目未设置二级科目“风险调剂金”,收入类科目未设置“下级上解收入”,支出类科目未设置“补助下级支出”、“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支出—其他待遇支出”,而这些科目在会计实务操作中是经常使用的,在会计报表中也有编报要求。这些重要会计科目的缺失,将导致会计科目的使用缺乏依据,随意性太强,不利于规范财务操作流程。
(二) 会计 报表的种类和格式不规范
首先,月表的种类不完整。从职工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报表和格式中可以看出,一套完整的医疗保险基金报表体系包括月报、季报和年报,而月报、季报和年报均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基金收支表,资产负债表和基金收支表的数据之间有勾稽对应关系。xxx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月报可知,居民医疗保险基金的月报只能算是一份统计报表,既不能反映基金资产配置情况,也不能全部反映当期基金收、支和结余情况。也就是说,居民医疗保险基金的月报不完整,不利于报表使用者了解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当月收支、管理、运行和结余情况,从而不利于改进居民医保政策。
其次,报表反映的内容不全面。其中月报中收入类只反映了各级财政补助收入,没有反映利息收入、财政补贴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和其他收入;支出类科目只反映了当月总支出,不能反映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支出、上解上级支出、补助下级支出、其他支出等;年报中的资产负责表中资产类未设“收入户存款”和“债券投资”项目。在会计实务中,这些缺省的项目是存在并经常使用的。报表中这些项目的缺失不仅导致报表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收入、支出和资产状况,而且将导致日常账务处理和会计报表制作严重脱节,既不便于经办机构汇总上报数据,也可能误导报表使用者作出错误的判断。
最后,基金收支表的格式不规范。月报和年报中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表,可发现其收入、支出的项目设置虽完整,格式设置却不规范,填列方法也不明确。 参考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表可知,每个收入和支出项目反映的金额包括当期发生额和当期累计额,格式设置了“项目”、“本月数”和“本年累计数”三栏内容。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表却只设置了“项目”、“金额”两栏内容,并且其“金额”栏既未明确是填当期发生额,还是填当期累计额。在实际操作中,为与当期的资产负债表相对应,笔者填的是当期累计额,这就必然导致基金收支表不能反映当期发生额,不便于报表使用者全面、及时地了解基金当期运行情况。
四、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会计制度
为更好地促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推行,规范和加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维护保险对象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应根据《中华共和国会计法》、国家有关社会保险基金管理 法律 、法规和《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参照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会计制度,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会计制度。
为确保制度的权威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会计制度应由财政部制定。为实现制度的统一性,制度应规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会计科目的编号和名称,规范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和程序,明确会计报表基本种类和格式,明确会计报表的填列内容、要求和编制说明。
针对由于 经济 水平不同而存在的各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性差异,可允许各地制定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补充规定,补充规定可在财政部制定的基本科目、报表种类和格式的基础上,增设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这样既实现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全国统一性,又体现了各地结合实际推进医疗制度改革的灵活机动性,将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全国的开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参考 文献 】
[1] 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xx]20号[s].
[2]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xx]116号[s].
[3]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财社字[1999]60号[s].
[4] xxx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x府发[20xx]9号[s].
[5] xxx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实施细则.x府发[20xx]10号[s].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