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于学生言行加以规范
认知和行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结合认知的改变来进行。具体实施过程是需要循序渐进的,比如在刚开学的时候,可以花费一周的时间进行思想道德培养的宣传,让学生对于正确的三观与思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在对于事物进行判断的时候不会产生错误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在进行教育宣传的时候,可以让教师将学校的教学以及思想道德规范都详细地一一讲解给学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都定下一个大致的目标,新学期开一个好头。在讲解校规过后,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班规制定。在小学阶段的正确引导,能够让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与学习逐渐产生自律性,从而不会偏离正确的道路。
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
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多,教师的习惯很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同化学生。对于小学教师的道德素养要求也相对较高,需要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指引学生在学生生活中正确地处理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而形成自己的固有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众多学生的眼中,教师不仅是教导自己知识的领路人,更是教导自己道德品质和为人修养的指路标,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需要注意对于学生的影响,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自己首先不能犯错,教师的衣冠举止和为人师表的言行都需要三思而行,进而维持自己的良好形象。如果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树立榜样,在道德素养生活上得不到学生的尊重。生活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在两方面都需要给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才可以正确地完成自己的职责。在教育中需要使用正确的引导方法,比如学生在生活或者学习中犯了错误,不应该施以惩罚,惩罚并不能令学生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一旦惩罚结束就可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是因为学生并没有在意识层面上完善自己,只在行为上制止错误的行为。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召开一个主题班会,让学生自己从自身找出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在班会中为了活跃气氛,还可以加入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在看到废纸等垃圾的时候会随手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学生就会从教师身上学习到保护环境,进而形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潜移默化之下,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道德修养与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
三、关注生活中的点滴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各种正确的知识和认知,并且教导学生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开始做起,逐渐将认知与行为有机地联系起来。教师在道德修养习惯的培养中,需要以大量的实例作为道德指标来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习惯培养,比如看到老人坐车要主动让座,看到走路不方便的人过马路需要伸出援助之手,这些活动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情景互动的方式做模拟训练,让学生在玩游戏般的活动中逐渐养成好的习惯,还可以举出一些反面例子,或者奖励制度等各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习惯教育,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开设监督与奖励制度
无论是学习还是道德素养的培养,都需要良好的氛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奖罚制度来形成学生学习好的习惯的动力,从而激励学生主动培养自身素养,最终达到高效完成教学指标的目的。首先需要建立监督制度,因为学生与教师的基数之比的问题,教师对于学生的监督工作往往比较困难,因此需要建立学生互相监督的体系,例如一个学生乱丢垃圾以后大家都会对于这种错误的行为进行举报和纠正,从而保证他不会下次再犯。而主动宣传了优秀习惯教育并且实施了的学生则会受到教师的表扬,最终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了良好班风的形成。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