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系统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为政府机关和其他政府机构提供信息服务和信息处理的系统。该系统利用现代高科技改造政府,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电子政务的运营理念为主题论文电子政务的理念及其全球发展概况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电子政务的运营理念为主题论文电子政务的理念及其全球发展概况篇1
一、电子政务的内涵
电子政务即政务信息化,是指国家机关在政务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办公和管理,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电子政务最重要的内涵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打破现有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构建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政府,使得人们从各种渠道获取政府的信息和服务。
二、电子政务的实质
电子政务既是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通过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转变职能、改革政府体制机制形成的一种新的政府管理形态,这就是电子政务的实质。
电子政务覆盖政务活动的全过程;电子政务市政务活动全面信息化的过程和结果;电子政务是推动政务方式变革的信息化过程。
三、电子政务的基本模式,尤其是集成(整合)模式基本模式
(一)分组模式:是在网络环境下解决电子政务基本关系中的政务活动及其相关性问题,解决不同性质和价值的政务活动的领域区分问题的模式。
(二)集成(整合)模式:是在网络环境下解决电子政务基本关系中的政务活动及其信息的整体性、联系性和共享性等主要矛盾和问题,以获得信息技术基础提供的更高社会效率的基本手段。它是电子政务基本模式的最为基本的手段。
(三)知识应用模式:是电子政务对信息技术手段应用的基本要求。
四、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1)更加强调"以民众为中心"的理念
信息技术带来的最大影响之一就是缩短了服务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距离。未来的政府更加强调是民众的政府,各国政府将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民众对政府政务的参与程度,及时获悉民众所需,以民众需求为导向,把未来的政府建设成以民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
(2)促进政府服务全面上网,提高服务质量
电子政务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给公众和社会提供政府服务。世界各国政府正积极应用互联网为民众提供在线服务,政府也将广为运用"公共信息站"及自动柜员机等自动化服务设施,为民众提供获取政府服务的多元化渠道。
(3)整合服务,实现"单一窗口"和"一站到底"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民众对未来政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不仅仅是要求服务质量得到提高,而且要求获得服务的方式和程序也要不断改善。民众期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多种渠道获取自己所期望的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为满足民众需求,世界各国政府将不断自我创新和调整,整合传统公共服务,建立"单一窗口",给民众提供"一站到底"的公共服务。
(4)加强组织管理,迈向知识管理
"电子政务"的建设不仅仅是传统柜台服务向网络的简单移植,其涉及信息技术对政府机构的重组和对政府服务的整合,涉及政府再造,触及政府上上下下各个层面。为保障"电子政务"的顺利开展,世界各国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并授予相应权利,作为执行部门来负责"电子政务"的开展。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发展,"电子政务"也将由信息管理迈向知识管理,成为知识型、智能型政府。
(5)消除"数字鸿沟",促进社会信息平等
在未来"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各国政府将会积极致力于消除"数字鸿沟"问题,努力缩小"信息富人"和"信息穷人"之间的差距,使得每一个人都具有获得政府电子服务的权利,尤其是那些非常关键的服务,避免新的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新障碍。因此各国在"电子政务"的开展过程中将注重普及城乡宽带网络建设与信息教育,使信息应用普及社会每个阶层和每个地理区域,照顾信息弱势群体,缩小信息差距。
(6)增强公众参与意识,发展电子民主
电子民主是未来世界各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一个焦点。所谓电子民主,就是指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民主过程中价值理念、政治观点或其他个人意见等的交流和反映。电子民主的内容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在线选举、民意调查、选举人与被选举人的电子交流、在线政务公开、在线立法、公众参与等等。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也对传统政府理念和制度产生巨大的冲击。电子民主的发展不仅仅能使民众有效监督政府决策,促进政府勤政廉政,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而且也能反映"电子政务"的公众需求导向。当然,要把这种"民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
五、中国电子政务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改善公共服务:逐步建立以公民和企业为对象、以互联网为基础、中央与地方相配合、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
(2)加强社会管理:整合资源,形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增强社会综合治理能力。
(3)强化综合监管:满足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规范监管行为的需求,深化相应业务系统建设。
(4)完善宏观调控:完善财政、金融等经济运行信息系统,提升国民经济预测、预警和监测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电子政务的运营理念为主题论文电子政务的理念及其全球发展概况篇2
一、我国目前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和运行现状
事实上,一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都密切关注着电子政务的发展动向。“十二五”期间,政府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规划,作为鞭策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在此期间,我国的电子政务取得了光辉的发展历程,地方各部门普遍开展电子政务的建设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组织体系,中央和省级政务部门主要电子政务营业的覆盖率达到70%。
2016年,《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的提出为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新闻媒体为载体,推行“互联网+政务”,提升公众的参与度,督促政府有效施政做出了良好的政策引导。进入“十三五”阶段,电子政务的战略地位获得进一步提升。从宏观层面看,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道阻且长。如何形成与国家治理体系相适应的电子政务管理体系和如何构建与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兼容的电子政务发展模式,成为“十三五”我国电子政务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大数据环境下,智慧政府,服务型政府等政府发展理念成为推崇的热点。智慧政府主张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提高政府办公、监管、服务、决策的智能化水平,更好地为公民提供方便、个性化的服务。而服务型政府主张政府以为民服务为宗旨,以人民利益为重的服务理念。推行电子政务,实际上是政府管理方式的一场变革,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为电子政务提供新的广阔的成长空间。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十三五”时期的末期阶段,在“十三五”规划中,电子政务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现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已经有广泛应用,政府也在进行“放管服”改革和集中审批流程再造等创新,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速度定会越来越快。2018年我国的国家门户网站电子政务发展指数为0.6811,位列第65名,相比四年前的第70名(电子政务发展指数为0.5450)提升了五个名次,充分表明我国电子政务综合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我国目前电子政府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尤其是西部和东部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异最终也表现在了信息化发展指数上,且沿海和内地、地区内部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扩大。信息化发展指数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权威指标,以此为衡量依据。
按照《数字化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7年)》显示,我国北京、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天津、重庆、四川、湖北等10个地方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以北京为例,其城市信息化指数综合评分高达82.97,而排名第九的湖北四川仅66.60,与北京相差近16分。总体来看,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换言之侧面反映了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水平,呈现着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北、西南、东北三个方向递减的态势。所以,如何缩小东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差距,是未来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必须重视的一环。
(二)电子政务环境尚未完善
信用体系对于任何行业的运营都十分重要,它关系到行业的成长运营情况。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环境有待完善,主要体现在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没有信用体系,或者说法律法规的约束和引导,当出现问题时没有相应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就会引发社会舆论动乱。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处在前列的部分省市已经出台了一些规定,旨在重点且针对性地解决电子政务法律效力层面的问题,为网上政务提供制度保障。但其他省市还未出台相应法律进行规范,所以未来我国电子政务的改革切入点之一便是法律制度的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
(三)政务资源共享不足及部门协同不畅
目前,我国各地区电子政务平台的基础设施已经健全,业务系统和数据资源运行也较为流畅。存在的问题时各地区、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未达到共享状态,因为系统一开始采用的独立模式进行建设,公民户籍、就业、社保等方面的信息還处于分散状态。同时,政务服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尚未完善,未达到各部门高效协调和协同的机制。而且各部门网上政务平台的运行速度较为缓慢,减慢了信息共享效率,最终造成部门层级间的信息沟通不畅和政务办公效率低下的局面,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向“高速、高效”的目标发展。
(四)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依然存在
由于电子政务是建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所以传统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模式会将关注点大量投入到硬件、软件的建设而忽略了建设后政务平台的运行和管理。其实,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不仅对于企业的管理运作至关重要,同样也适用于电子政务领域。由于对管理的不重视,不注重服务系统和数据的维护,才会导致一些网上政务平台出现崩溃,卡顿,甚至信息泄露等安全隐患。
(五)缺乏电子政务领域的高精尖人才人才的缺失是我国电子政府发展至今一直面临的瓶頸。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起步较晚,发展历程较短,所以国内很多高校还未开设关于电子政务的专业培养和人才开发,缺乏一定的教育前瞻性。亦或是说部分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导致最终培育的学生知识面不够开阔,适应性较差,应用能力不足,无法与我国目前电子政务发展要求相兼容。另外,关于我国电子政务的课程体系不健全,无法培育出电子政务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高精尖人才。
三、我国电子政务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注重构建良好的电子政务政策和法律环境
事实上,我国已经颁布了百个与电子政务相关的法规和条例。2016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出台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将国家信息化建设摆在国家战略层面;同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结合大数据背景对信息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在“互联网+政务服务”领域,2016到2017年,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等政策,注重全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这种适应大数据背景的新型政务模式。美中不足的是,目前我国电子公文尚不具备与纸质公文的同等法律效力,若不及时解决,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而在一些发达国家,数字证书已具有法律效力。这也是我国将来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待改进的方向。
(二)加强对信息安全的保护和相关人才的培养
信息安全一直是电子政务领域一大关键环节,一旦出现任何问题都会带来难以计量的损失。目前,我国电子政务设备中大量来自于国外进口,设备使用的系统、数据库、CPU等也多数是由国外厂商生产。所以关于政府部门在该系统保存的大量信息的安全保障关系到接受政府服务的公众、企业乃至第三部门社会组织的切身利益。在未来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中,切勿轻视对移动互联网网络病毒和黑客的预防,而这方面的保障也需要相关领域的人才作为智力支持,加强人才的培养也是未来我国电子政务需要投入的领域。
(三)追求服务型政府的创建
未来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应体现以公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现电子政务“为民利民”,全面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全面建立服务型政府。同时,未来我国应将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为重点,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府提供网上服务、公民享用电子政务的基础平台,提高其便利程度和办事效率对于电子政务水平的提升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理想化的政府门户网站不仅要能提供信息这种单向功能,还应实现政府和公民办事咨询的双向互动,政府实现信息的共享公开,也有利于公民对于政府工作的实施监督。这样也能拉近政府和公民的距离,体现政务的服务理念,最终形成公开、透明的民主监督机制。
(四)重视“一站式”服务平台的构建
“一站式服务”经由过程部分精简与数据整合,将分属于不同部门的办事网点会合到一个平台上,向企业、个人、社会组织等供给一系列成套的办事项目。这种理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例如新加坡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他们的“一站式”服务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笔者看来,要将“一站式”服务理念引进到中国的政府部门,首先要做的是转变政府的服务理念。政府要以社会发展和公民普遍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积极回应社会和民众的基本需求并加以满足。只有在观念上实现了服务,才能在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上拥有思想动力。具体做法是,政府部门尝试把与企业、公众和社会组织相关的职能部门的办事窗口设计在同一个场所,给予一定的行政决策权和审批权。这种“一站式”服务也是我国电子政府发展现实情况下有利于调整政府与公民关系的一种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降低了管理的成本。
四、结束语:
当今,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大环境也对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分析目前我国电子政务运行中存在的不足,可以更加直观的预测我国电子政务未来发展的关注点。总言之,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升服务,保障信息安全和“一站化”服务理念,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迈向国际前沿,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电子政务的运营理念为主题论文电子政务的理念及其全球发展概况篇3
一个国家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其城市发展的进程中。21世纪,中国城镇化的迅猛推进和中国城市的迅速崛起,使中国城市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陷入全方位的竞争。全球性电子政府的发展,使得中国城市电子政府不仅面临着国内的相互竞争,同样面临着国际性的竞争。考察中国城市政网的建设,不仅对于提升国内城市间电子政府进程中的相互竞争有很大作用,同时有利于提高中国电子政府建设在世界上的总体水平。
一、政府职能变迁与服务型政府的理念
传统的政府形态在以信息化为引领的二十一世纪发生着根本理念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以政府职能的变迁为主要标志。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不可避免地遭遇这一浪潮。传统的政府职能在这场浪潮中得以扬弃,开始由统治和管制职能为主体逐渐向以管理和服务职能为主体的质的转变。而建立面向公众的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成为政府改革领域之中引领世界的潮流。
二、电子政府——政府改革的新思潮
电子政府(E-Government)概念的发展,伴随着信息技术进步和政府职能改革的双重轨迹。信息技术进步是电子政府实现的技术依托,而政府职能改革则是电子政府实现的内在动力。尽管电子政府的建设往往以政府信息化或政府上网为先导,但其随后的发展,将逐渐超越这一技术层次的内容。
随着电子政府在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开展,人们对电子政府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逐渐清晰:
1.联合国组织
由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公共经济与公共管理司(DPEPA/UNDESA)与美国公共管理协会(ASAP)两大国际组织在2001年联合发起的对全球190个国家电子政府的调查中认为,广义上的电子政府包括所有运用信息与通信技术手段(从常见的传真机到先进的无线掌上设备等)来实现政府日常公共事务的处理,认为电子政府是“政府的一项永久性承诺,通过对服务、信息与知识的高效便捷、成本合算的传递,来增进公共部门与个人公民之间的关系。它是对政府所要提供服务的一种最为行之有效的实现。”
2.世界银行
电子政府,是指“政府机构运用信息技术...以此改变与居民、企业及其它政府内部之间的关系。这些技术的运用可以达到许多不同的目的:实现政府对居民服务更有效的传递;增进与企业、行业之间的交互性;居民对信息更广泛的获取;以及政府的更为有效管理。
3.美国政府
作为电子政府的倡导者与领先者,美国白宫政府在推进电子政府的报告中这样提到:电子政府提供了更多机会以提升对公众信息传递的质量。电子政府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战略,可以实现联邦政府管理的巨大变化,包括:简化对公众服务传递;消除政府管理中的层次性;可以实现居民、企业以及其它级别的政府及政府雇员更为容易获取信息并得到联邦政府的服务;简化了各政府结构间的事务处理流程,通过整合集成、消除冗余系统达到了降低成本的运作;流程化了政府的运作体系,提升了对公民的回应力。
4.欧盟组织
欧洲联盟组织在推进“电子欧洲”的部长级宣言中提到“信息与通信技术革新(ICT)是实现政府优效管理强有力工具,包括五大核心大因素:开放性,参与性,责任性,有效性以及一致性。传统政府要实现到电子政府的转变必须要提升这五大因素”。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