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推行公务员制度的一面旗帜,实行考试录用制,即“每一次入职都要考”,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这一制度的实施规范了公务员的“进口关”,实现了公务员科学规范的准入机制,为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提高了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实现了从“以乐相恋”到“场上选马”的转变,不仅促进了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的形成, 而且有效遏制了公务员考试录用的不正之风,确立了党政机关选拔人才的能力。近年来,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通过考试进入各条战线,为公务员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新活力,成为县域经济建设的生力军。 但是,由于考试制度起步较晚,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和快速发展,考试工作仍然存在一些迫切需要改进的地方。
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考试制度的实施缺乏严肃性。经过七年的努力,“每一次入职都要考”已经成为公务员的共识。但是有些地方,他们还是比较幸运的,对考试工作没有深入的了解。“上面有政策,下面有对策。”。一是为了吸引人才,将高学历、高素质、紧缺的专业人才免除考试或随意简化考试科目和程序,以考试代替考试,以考试记录代替考试和调整。二是“钻政策空子”,利用领导干部考试和调动的空间,个别“庸才”未经考试就披上了公务员的“外衣”,公然走上领导干部的舞台,造成“考不进来”的现象。第三,考试工作缺乏透明度,考生和家长心存疑虑,在考试工作中缺乏“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的公信力。
二是就业要求的“门槛”太高,缺乏平等性。有些部门对用人要求过高,使得大量应聘者“望门叹息”,也让他们失去了平等竞争的机会。第一,学历太高,只招全日制大专毕业生,从而排除了一批同等学历的自考考生。这不仅违反了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平等竞争”的规定,也违反了我国教育法中“自考文凭与普通高校文凭同等对待”的规定。二是制定“土政策”,实行地域限制,只招收本地考生。这就使得公务员招聘以一句空话面向社会。
三、考试工作没有定期实现,缺乏连续性。第一,公务员考试信息被“屏蔽”。因为考试工作不正规,考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进行招聘工作,县级人事部门很难给出明确的答案。有了明确的消息后,往往因为突然到来、相对紧凑的时空收敛、缺乏有效的准备而不得不放弃考试机会。所以很多考生抱怨考试信息“被屏蔽”。第二,考试工作没有连续性。县市没有主动招公务员,一些地方和部门严重缺人。提交审批和参加考试的“战线”过长,急需的人员不能及时补充,导致公务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的更新和交替。这不仅不利于公务员的正常新陈代谢,还会因人员配备不足而影响某些岗位的正常发展。
第四,考试缺乏针对性,用人单位很难找到想用的人。在目前的招聘方式中,尤其是在笔试和面试中,“一卷千人”的模式不能突出不同行业和岗位的具体专业要求,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即符合招聘岗位的要求,但不能胜任岗位工作。
第五,考试工作缺乏灵活性,考试成本高。乡镇、县、市级机关由市、地市级人事部门向省级人事部门上报考试计划,经审批后,由全省统一组织实施。一是缺乏灵活性。基层机关补充公务员的唯一途径就是考录,考录工作在全省同步进行。个别地区、部门因特殊情况不能有专项审批计划,只能等待。第二,现行考试政策成本比较高。考试成绩只适用于一次考试,而报名和考试由不同级别的市县组织,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而且无形中增加了考试成本。而且由于没有有效的机制,同一职位、同一科目的考试成绩,由于试卷命题和考试标准不同,很难反复有效地使用。
对策和建议
第一,实行分类制度。为了避免“每卷一千人”和“高分低能”的尴尬局面,实行分类制度。调整笔试内容,在公共科目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岗位、不同行业增加相应的专业知识考试。公共知识是评价机关工作人员应具备的基本常识;专业知识考试以招聘岗位为核心,主要考核该岗位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专业知识可以设置在文秘、政法、人事管理、经济管理、财务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根据实际需要,在计算成绩时应突出专业知识的比重。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