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学生学习升学压力不断加剧,如今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每一个学生都在补课。学习差的学生补,而学习一般的学生也补,甚至学习好的学生也补。补课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有偿补课现象在某种程度来说,已成为通病,是变相收钱的一种重要手段。针对这一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本文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补课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探寻对不合理补课现象的采取有效的对策,来解决屡禁不止的补课现象。
【关键词】中小学生 补课现象 成因 对策
众所周知,补课本是专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学生因客观原因加强社会宣传,转变观念
首先,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宣传,使教师、学生、家长通过学习各种教育方针政策,加强家校合作,强化素质教育的观念。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成绩好,而且要具备各种能力,在满足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适应和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其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习兴趣,转变学生学习仅仅是为取得考试成绩的错误观念,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再次,转变家长的就业观念,社会的建设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并不只是上大学、取得高学历才能有所作为,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能打破传统的就业观念,学有所长,就一定能取得进步。
(二)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是教育的主要环节,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要想使教学成绩有所提高,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补课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后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也不能充分对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思考和消化,学生学到的仅仅是知识,不会系统地将其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从而会妨碍进一步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具备充分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样便可以减少甚至取消补课而同样能达到改善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考试是对一个学生在一定阶段内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判定,升学考试则是判定一个学生通过一个时期学习是否具备进入更高层次学校进行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一定的选拔功能。我国现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但是对于高中乃至更高阶段的学习,由于各个主面的制约因素,决定了在一定时期内依然要靠考试来实现教育的选择性。因此,要改变现在的补课现象,关键在于如何改革升学制度,避免应试教育的弊端,采取合理的人才选拔标准和方式。近年来,部分省市和地区不断地改革考试制度,将体育和综合素质考核成绩纳入升学考试之中,改变了原有的“应试”制度,不但考察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校、家长在重视考试成绩的同时也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行的学校评价机制注重学校的“三率”,即“升学率、优秀率、及格率”,以此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评价标准,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机制必然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学校内外为了追求“三率”只重视教育的结果,从而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性。因此,完善评价机制,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进行性评价和中介性评价、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把评价的对象从学生的学业成绩扩大到学校的各个过程和部门中,对学校进行全面评价,避免片面性的继续扩大,从本质上控制不合理补课现象的进一步发展。
(四)强化教育督导功能
教育督导,是指各级政府授权的督导机构和人员,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督导的原则与要求,对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视察、监督、评估和指导,并向同级和上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反馈有关教育工作的信息,提供改进工作的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教育督导的导向性、沟通性、促进性的功能,加强对学校的管理,采用有力的措施和监察手段,配以相应的惩罚和奖赏制度,对于违规补课的学校要给予相应的惩罚,严格控制补课现象的蔓延。
综上所述,学校不只是教授学生知识的场所,同样也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场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们应该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基本出发点,避免不合理补课现象的发生,还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天雪. 公民社会视角下的学校治理与校长权力[J].教育研究,2006,(5).
[2]杨天平.学校常规管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鲁 洁. 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靳希斌. 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谢作诗,杨克瑞.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J].教育研究,2007(4).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