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新建本科院校要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合理构建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西昌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180-02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一大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生力军。到2012年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1 171所,其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647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数量的55.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由于缺乏本科办学的经验,在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方面往往参照老牌本科院校,然而在硬件和软件上又不如老牌本科院校,因而难以拥有自己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造成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使得大学生“就业难”和行业企业“用工荒”现象并存,出现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以应用型技术大学为转型目标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出路,直接关系到数以百万学生的切身利益,也是高等教育领域继管理体制改革和扩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变革,意义更为深远,任务也更为艰巨。西昌学院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也必须顺应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趋势,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根据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便开始向着职业化和大众性的方向发展。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时,社会需求的变化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方式呈多样化趋势。当一个国家处于较为落后状态时,高等教育往往单一化,而当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其教育结构必然多样化。2012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 32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而且这一数据还将继续增加。据分析,2013-2030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年均增长率在1.76%左右,到203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可达60%。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化已处于大众化阶段,而新建本科院校正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承担者,所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向社会,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战略,“到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创新型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要肩负起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积极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主要是面向地方或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重在为地方、企业、社区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面向一线岗位,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新建本科院校需要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使培养的学生既要达到本科层次的学业标准,又要符合应用型教育的要求,集学术、技术、职业于一身,是适应能力与职业技能的优化组合。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应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广泛的专业知识面,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较强的科技应用、推广和成果转化能力。
(二)构建“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不能照搬重点大学、老牌本科院校等的人才培养方案,而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及目标,结合自身的优势,合理构建适于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西昌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突出专业设置的地方性、教学目标的职业性和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在制定人才方案前对用人单位的需求、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地方行业进行调查,寻找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和学生所用之间的差距,了解学科知识结构与行业实际发展和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构建更合理的课程体系。西昌学院实行“本科学历+职业技能素质”的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分为通识教育、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三大模块。通识教育模块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任选课和职业规划课,其中职业规划课从大一开始开设,贯穿整个本科学习。通过职业规划课,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准确定位。除了传统的公共必修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外,还设置了职业资格选修课和职业技能实训课。每个专业根据就业方向设置3个职业技能培养方向,每个方向设置2~3门理论课和2~3门实践课,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学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改革教学方式
不同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差别极大。据统计,通过讲授学生只能掌握约5%的知识;通过演示,学生能掌握30%的知识;通过集体讨论学生能掌握50%;实际演练中学生能掌握75%;教别人或学了用能掌握90%。由此可见,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难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要改革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能力拓展和知识结构开展教学。在理论教学中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辅助教学、项目教学法、慕课、反转课堂等。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对知识点、案例或实际生产中的问题进行探讨,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在实践教学中应尽量减少一般性和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师可以根据课程体系的设置,设计不同的项目,指导学生设计方案、完成试验以及总结报告,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成为教学的主体,增强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申报学生科研项目、大学生创业项目以及教师科研,做到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
(四)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往往存在教师数量不足,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比例较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近年来,各新建本科院校纷纷从各高校引进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以改变师资力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培养应用型人才离不开有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多是来自高校,较少有从业经历或背景,对企业的工作流程和运作过程不甚了解。学校应制定有利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人事制度,引导教师到产学研基地挂职,或到相关生产企业脱产学习。如,西昌学院出台激励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实训基地进行锻炼;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应用技能的培训和考取专业资格指导证书。西昌学院还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如动物科学学院现已与新希望集团、通威集团和大北农集团等企业合作开办了“希望班”、“通威班”和“大北农班”等。西昌学院还聘用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和技术骨干作为专业实习和实训的指导教师,充实在职教师队伍。
三、对水产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及探索
西昌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始建于1998年。为了适应水产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及拓展学生就业路径,动物科学学院多次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对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讨论和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日趋合理。动物科学学院还与通威集团、希望集团、大北农集团等多家知名企业签订合作育人的协议,与多家水产相关企业和养殖场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建立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以上措施,提高了水产养殖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得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尽管我们在水产养殖学专业的教学中取了较好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不足,尤其是在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水产养殖学专业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缺乏生产实践经验,这极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海水养殖在水产养殖中占主要地位,海水养殖相关课程如贝类增养殖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和海水鱼类养殖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和重要组成部分,而水产养殖学专业教师多数来自内地高校如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学校,在海水养殖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对海水养殖的实际情况了解不深。可以通过引导相关教师到沿海高校进修相关课程或到相关企业学习和参加生产活动,以提高教师行业实践经验,以增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
(二)开展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就是把一种完整的教学工作分解为一个个重要的教学活动和工作要求项目,把教学的特点、活动项目及其内容、使用的工具与设备、工作环境、操作标准和从业要求等要素,准确而又较为详细地描述出来。项目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方式,是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基础。在水产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可在某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践教学使用项目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生产意识、质量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使用项目教学法也可提高教师的素质,促使教师学会工作分析,在工作中不断进行研究和改进。
(三)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尽管水产养殖学专业已建有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但由于基地普遍较远,学生难以经常性地参与到实训中去。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应用性较强,需要建设学生创新基地,水产教师的科研试验基地,特别是水产动物养殖、人工繁殖、苗种培育、遗传育种、新品种引、水质调控、饵料培养等都需要建设校内面积为20~30亩的实习、实训基地,以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智祥,杨文兵,柏伟.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几个突出问题的再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109-111.
[2]万全,鲍传和.安徽农业大学水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改革探索[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3,27(5):77-82.
[3]赵明.开展项目教学,提高教与学质量[J].科技信息,2008(19):270.
[4]齐平,朱家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及其实现之策略[J].高教论坛,2010(6):51-53.
[5]郭冬生,彭小兰,黄春红,等.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与思考[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1(5):157-159.
[6]白童.高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黑龙江教育,2008(11):33-34.
收稿日期:2014-10-13
作者简介:董艳珍(1977-),女,四川眉山人,副教授,从事水产养殖教学研究。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