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交响诗》教学设计1 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篇散文。课文以“校园交响诗”为题,描绘了校园中多彩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学生对培养哺育自己的学校的深厚感情。“交响诗”是指只有一个乐章的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校园交响诗》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校园交响诗》教学设计1
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篇散文。课文以“校园交响诗”为题,描绘了校园中多彩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学生对培养哺育自己的学校的深厚感情。“交响诗”是指只有一个乐章的交响曲,常取材于富有诗意的文学作品,是标题音乐的一种。课题以比喻的方式,形象地点出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富有诗意的,令人回味的。全文是以小标题的形式从五个方面写得。文中五个小标题“蜂巢”“鸟岛”“花瓣”“喷泉”“树根”也都是从不同角度,以比喻的方式描绘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选编本文的目的:通过学习使即将结束小学生活的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激发学生对曾经哺育自己成长的学校、老师及所有的工作人员的热爱、感激之情,从而不辜负他们对自己的辛勤培养与殷切期望;感悟课文以比喻的手法来描述事物和表达感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时如何采用比喻的手法来描述事物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学会7个会认字和6个会写字;掌握“汲取、储积、恬静、花瓣、砌砖、丰硕、硕果累累、书声琅琅、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等词语。
三、教学建议
关于“理解感悟”
本文从课题到小标题到课文中的许多语句,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但是,课文内容所描写的都是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因此很容易理解。在教学中重点应该放在“朗读——感悟”上,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进入角色,和文章的作者、文中的“我们”一起融入美好的校园生活,回顾、享受在童年的校园生活中的快乐、甜蜜,领悟在校园生活中得到的关爱,汲取的营养;懂得学校、老师对自己的谆谆教导和无限希望。同时提供朗读、背诵,很好的体味并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
四、教学设计
(一)导语
同学们很快就要离开学习、生活了六年的学校了,回顾这六年的小学生活,她给你留下的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校园交响诗”,我想,这篇文章一定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表达了我们对母校,对老师的共同心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边朗读课文,边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3、思考课后第2题。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讨论交流:
1、课文中的五个小标题分别比喻了什么?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最喜欢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
蜂巢:把教室比作蜂巢,把排列的桌椅比作一格一格的蜂房,把学生比作一只只金色的小蜜蜂。
鸟岛:课间里欢快的场面如同一个鸟岛。在这个欢乐的“岛”上,鸣奏着课间美的交响曲。此时的校园里,有静有动,有歌有舞;有海潮般的喧哗,有鸟儿般的婉转的鸣叫。这时的校园是世界上最阳光、最欢乐、最幸福、最温暖的地方。这里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花瓣:既可以理解为老师——辛勤的园丁,他们培育的"一朵朵鲜花,他们寄来的“花瓣”是一颗颗赤诚的心,一声声深情地祝愿,表达学生虽老师的深情;也可以理解为这些“花瓣”聚成一朵朵鲜花,开在老师心中,表达了老师在自己学生的祝福中得到了汇报,心中感到无比幸福。
喷泉:这部分写得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音符——已故的老校工。他种的“绚丽多彩的花”,“顶着烈日”修建的水池、喷泉,为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喷泉象征着老校工为了我们营造美丽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不辞辛苦,忘我劳动的精神,这精神就像这依然醒着的喷泉一样,永存在我们心中。
树根:我们的老师——树根从事的是最值得赞美的“根的事业”,他们是最具默默奉献精神的人。
2、谈谈你对课题“校园交响诗“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你认为描写最生动的句段。
(四)拓展
即将离开生活了六年的学校,离开和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大家心中一定有许多话要说,尤其是读了这篇课文,你们的感触一定颇多,就让我们一起来畅谈自己的感谢吧!
(五)巩固复习
1、检查生字、新词掌握的情况。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在小组大家互相听,并给以纠正。
五、参考资料
词语解释
汲取:吸取。
恬静:安静、宁静。
丰硕:(果实)又多又大(多用于抽象事物)。
硕果累累:打的果实接连成串。
袅袅婷婷:形容女子走路体态轻盈优美。
婀娜:(姿态)柔软而美好。
《校园交响诗》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校园交响诗》教学设计3篇(扩展1)
——校园交响诗作文 (菁选3篇)
校园交响诗作文1
两颗榕树,像两位和蔼的老爷爷。
一年四季,总穿着一身翠绿的衣服,到了秋天,才肯换下发黄的旧衣。他们总是默默的看着我们的来回。他们的岁数已近百了,但还是那么枝繁叶茂。火球般的太阳挂在浅蓝的天空中,火辣辣的烤着大地万物。知了“知—知—知”的叫着,好像在说:“热死了!热死了!”同学们也热得汗流浃背。大榕树用他高大的身躯,为我们挡住利剑般的阳光,让我们在树荫下乘凉、玩耍、看书学习……还时不时的摆动枝叶,扇来一阵又一阵的凉风,给我们带来了愉快、凉爽。
啊!两位亲切的树爷爷。
精彩“六一”
在六(1)班里,摆放着整齐的桌椅,宽敞明亮,桌椅后面是漂亮的黑板报。这里的学生有些淘气,有些听话,只要一下课,教室就像菜市场一样,又吵又乱。一到上课铃响,开始早读,同学们都回座位坐好,班干领读,下面书声朗朗。老师走来瞄两眼,全班就认真地读着。只要老师一离开,淘气包们都坐不住了,偷偷走出座位,但很快就被班干拉回座位了。在这个班里,同学们相互帮助,很少发生矛盾。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啊!快乐的“六一”,淘气的“六一”,都给我留下了最纯真、最美好的回忆!
乐园
“叮铃铃…”下课了,校园,仿佛一个乐园。
美妙的交响曲回旋在这个校园里。树下,操场上,处处充满着快乐。看,篮球场上,男生们飞翔、跑动的身影,投进一个又一个漂亮的球,比赛非常激烈,终于,一方以一球之差胜利了!他们的脸上满是胜利的喜悦。不仅在球场上,树荫下,女孩们跳着皮筋,男孩们打着乒乓球……同浴着阳光,共享着欢乐,又增添着温暖,充实着幸福。
啊!一个无限快乐的乐园!
赤诚的心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老师的办公桌上,堆满了礼物,礼物里包含着学生的心意。你看,还有一封封感恩的信,也是一颗颗赤诚的心。老师一封封的读着,信里的内容让老师热泪盈眶。读到一封特别的信,这是班里最捣蛋的淘气包写的。她仔细地读着,发现里面是深情的道歉,热情的祝福。
啊!这一件件礼物,一声声的祝福,宛如一罐罐蜜糖,在老师的心间,有着说不出的甜蜜!
老师是什么
是谁教我们做人?是谁把知识无私的传授给我们?是谁教会我们感恩?那是老师。那么,老师是什么?老师是红烛,为了照亮他人,自己无私奉献。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们就是小小的花草,她用阳光雨露来培育我们,让我们茁壮成长。老师是指路明灯,在迷茫的人生到路上,为我们指明方向。老师是…
啊!老师,不管比喻您是什么,都是伟大而高尚的!
校园交响诗作文2
教室,像一只蜂巢。
桌椅,是一格一格的蜂房,井然有序。上课铃一响,你一格,我一格,大家坐好。在老师的传授中汲取,在各科的书籍里寻觅。时而寻着历史的长河飞向遥远的古代;时而飞翔在当今的科学天地;时而书声朗朗;时而书写沙沙。在知识的大海里采集、探索、积累。像金色的小蜜蜂在花海里采集花粉,嗡嗡、嘤嘤的飞鸣、渴求。在各自的蜂房里忙碌的储积着蜜。
啊!一只甜蜜的蜂巢!
校园交响诗作文3
——蜂巢
教室像一个巨大的蜂巢。
排列整齐的桌椅,是一排一排的蜂房,井然有序。上课铃一响,你一格,我一格,不吵也不闹地坐好。在老师温柔和蔼的讲解和传授中吸取,在各类有趣的书籍中寻觅。时而随着历史的足迹回到遥远的古代;时而遨游在先进的科学海洋;时而把美文或好词好句用清脆的嗓音朗朗读出;时而用短小的铅笔写出一行行美丽的字眼……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像蜜蜂一样,在花丛中寻找、采摘着花蜜,储进属于自己的蜂房。
——鸟岛
下课了,校园里像一个欢乐的鸟岛。
美的交响乐回旋在这片乐土上。花坛树下,大小操场,运动衫,新球鞋……展翅高飞的、流动的身影,旋转的步伐,亭亭玉立的姿态,像鸟儿飞翔,欢乐的跃动,像鸟儿跳的舞蹈,恬静的栖息。欢声笑语,在像大海一样的喧哗中,鸟儿倾心地鸣啭。
同沐浴着阳光雨露,共享着欢乐喜悦,又增添着温暖,充实着幸福。
——树根
我们是桃花李花,多么美的比喻;我们会成为丰硕可口的果实,多么好的将来。当枝繁叶茂,花朵齐放,当硕果累累,我们也从不会忘记哺育我们成长的树根,是它默默无闻地汲取大地的营养,无私地传递给我们。
啊!温柔贤淑的老师,您就好比是树根,朴实无华地为我们奉献,奉献……直到最后。
老师,花落了,会成为大地的营养,果核也会成为大树的根!我会去做根的事业,长出高大挺拔,苍翠欲滴的大树。
《校园交响诗》教学设计3篇(扩展2)
——校园交响诗教学设计 (菁选3篇)
校园交响诗教学设计1
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篇散文。课文以“校园交响诗”为题,描绘了校园中多彩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学生对培养哺育自己的学校的深厚感情。“交响诗”是指只有一个乐章的交响曲,常取材于富有诗意的文学作品,是标题音乐的一种。课题以比喻的方式,形象地点出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富有诗意的,令人回味的。全文是以小标题的形式从五个方面写得。文中五个小标题“蜂巢”“鸟岛”“花瓣”“喷泉”“树根”也都是从不同角度,以比喻的方式描绘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选编本文的目的:通过学习使即将结束小学生活的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激发学生对曾经哺育自己成长的学校、老师及所有的工作人员的热爱、感激之情,从而不辜负他们对自己的辛勤培养与殷切期望;感悟课文以比喻的手法来描述事物和表达感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时如何采用比喻的手法来描述事物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学会7个会认字和6个会写字;掌握“汲取、储积、恬静、花瓣、砌砖、丰硕、硕果累累、书声琅琅、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等词语。
三、教学建议关于“理解感悟”
本文从课题到小标题到课文中的许多语句,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但是,课文内容所描写的都是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因此很容易理解。在教学中重点应该放在“朗读——感悟”上,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进入角色,和文章的作者、文中的“我们”一起融入美好的校园生活,回顾、享受在童年的校园生活中的快乐、甜蜜,领悟在校园生活中得到的关爱,汲取的营养;懂得学校、老师对自己的谆谆教导和无限希望。同时提供朗读、背诵,很好的体味并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
四、教学设计
(一)导语
同学们很快就要离开学习、生活了六年的学校了,回顾这六年的小学生活,她给你留下的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校园交响诗”,我想,这篇文章一定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表达了我们对母校,对老师的共同心声。(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边朗读课文,边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3、思考课后第2题。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讨论交流:
1、课文中的五个小标题分别比喻了什么?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最喜欢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蜂巢:把教室比作蜂巢,把排列的桌椅比作一格一格的蜂房,把学生比作一只只金色的小蜜蜂。
鸟岛:课间里欢快的场面如同一个鸟岛。在这个欢乐的“岛”上,鸣奏着课间美的交响曲。此时的校园里,有静有动,有歌有舞;有海潮般的喧哗,有鸟儿般的婉转的鸣叫。这时的校园是世界上最阳光、最欢乐、最幸福、最温暖的`地方。这里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花瓣:既可以理解为老师——辛勤的园丁,他们培育的一朵朵鲜花,他们寄来的“花瓣”是一颗颗赤诚的心,一声声深情地祝愿,表达学生虽老师的深情;也可以理解为这些“花瓣”聚成一朵朵鲜花,开在老师心中,表达了老师在自己学生的祝福中得到了汇报,心中感到无比幸福。
喷泉:这部分写得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音符——已故的老校工。他种的“绚丽多彩的花”,“顶着烈日”修建的水池、喷泉,为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喷泉象征着老校工为了我们营造美丽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不辞辛苦,忘我劳动的精神,这精神就像这依然醒着的喷泉一样,永存在我们心中。
树根:我们的老师——树根从事的是最值得赞美的“根的事业”,他们是最具默默奉献精神的人。
2、谈谈你对课题“校园交响诗“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你认为描写最生动的句段。
(四)拓展
即将离开生活了六年的学校,离开和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大家心中一定有许多话要说,尤其是读了这篇课文,你们的感触一定颇多,就让我们一起来畅谈自己的感谢吧!
(五)巩固复习
1、检查生字、新词掌握的情况。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在小组大家互相听,并给以纠正。
五、参考资料
词语解释
汲取:吸取。
恬静:安静、宁静。
丰硕:(果实)又多又大(多用于抽象事物)。
硕果累累:打的果实接连成串。
袅袅婷婷:形容女子走路体态轻盈优美。
婀娜:(姿态)柔软而美好。
校园交响诗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诗。课文以“校园交响诗”为题,描绘了校园中多姿多彩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学生对培育自己的学校的深厚感情。课题以比喻的方式,形象地点出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富有诗意、令人回味的。全文是以小标题的形式从五个方面来写的。文中五个小标题“蜂巢”“鸟岛”“花瓣”“喷泉”“树根”也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以比喻的方式描绘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抒发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对曾经哺育自己成长的学校、老师及所有的工作人员的感激之情,让学生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二是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以比喻的手法来描述事物和表达感情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和感受,努力提供自主学习和自由交流的*台,体现以生为本的人文精神。通过对阅读文本的学习指导,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阅读欣赏散文诗的方法,感受散文诗的基本表达方式,激励学生在课文留白处大胆想象,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使学生不断拓宽知识面,通过日积月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读懂课文,了解文中所描述的五个校园场景。
(3)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体会校园生活的美好。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读中想象场景,体会感情。
(2)联系实际,读懂内容,感受校园生活的美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校园生活的美好。
(2)体会作者对校园生活的留恋及对老师的热爱与赞美。
教学重点:
读懂内容,感受校园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生动形象的优美语言和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教学课件。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品析、欣赏文中的优美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生动。 2。畅谈感受,体会校园生活的美好及作者蕴含于文字间的情感。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图片。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课文:
(一)课件出示词语“汲取、储积、恬静、花瓣、鸣啭、丰硕、欣喜、绚丽多彩、水上芭蕾、硕果累累、书声琅琅、生机勃勃”。
1、学生自由读。
2、齐读。
(二)说说文中选取了哪五个富有特色的场景来描绘多彩的校园生活。
1、指名学生说一说。
2、全班总结。
教师小结、导入: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文中那美妙的语言,去感受绚丽多彩的校园生活。
二、朗读课文,体悟情感。
(一)自主阅读,思考领悟。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思考: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领悟到什么?
(二)研讨交流,畅谈体会。
同桌交流:自己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领悟到什么?
三、自主选择,品析欣赏。
(一)从文中所描绘的五个场景中,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最喜欢的一个,用心读一读。
(二)小组交流,畅谈各自的阅读感受,并相互议一议。
(了解感受学习方法,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打基础。学习方法:读主题文章——交流感悟文中的比喻、想象与象征,体会课文中传达出来的美好情感——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带着自己的感受多种形式读主题片段。)
(三)小组合作,指导学生用已有的学习阅读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其他四个主题的片段,交流汇报。
(四)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1、蜂巢:
在知识的大海里采集、探索、积累。像金色的小蜜蜂在花海里采集花粉,嗡嗡嘤嘤地飞鸣、渴求。在各自的蜂房里忙碌地储积着蜜。
(1)理解比喻手法的运用。
(2)体会“我们”在课堂上收获知识的甜蜜。(3)练习有感情朗读。
2、鸟岛:
歌声,笑语,像海潮的喧哗中,鸟儿倾心地鸣啭。体会“我们”下课后在校园里尽情活动的欢乐。
3、花瓣:
啊!飞来的花瓣,变成一朵朵馥郁的鲜花,开在老师的心间。体会那满含思念与祝福的贺卡带给老师无限的欣慰与幸福。
4、喷泉:
望着喷泉,听着哗哗的水声,似乎,欢乐的歌伴着婀娜的舞。这里,可有老爷爷的汗水?可有他劳动后的欣慰?
体会“我”对那为美化校园而辛勤劳动的老爷爷的崇敬与怀念。
5、树根:
(1)当繁花满枝,当硕果累累,我们谁也不会忘记哺育我们的树根,是它默默地汲取大地的营养传递给我们。体会“我们”对默默哺育“我们”成长的老师的崇敬与感激。
(2)啊!让我们去做根的事业,长出亭亭华盖的大树。体会“我们”决心以老师为榜样,学会无私奉献。
课件出示:赞美老师的名言。
(结合学生的反馈,品析文中生动的表达,了解比喻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体会作者蕴含于文字间的深情,感受校园生活的美好。)
四、回顾全诗,整体感受。
1、分组读五个片段,整体感受散文诗的文字美。
2、教师介绍散文诗,拓展学习。
(散文诗是精短的、有着内部韵律的、文字精美的、哲思的文字。它的内容具有跳跃性,以凝炼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并且多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扩大内容和容量,这就留下较多可供读者自由大胆地进行想象的空间。)
3、教师总结。
同学们很快就要离开学习生活了六年的学校了,回顾这六年的小学生活,它一定会给你们留下些不寻常的记忆,请带着你们各自的感受,再次读这首散文诗。
五、尽情赛读,深化拓展。
1、选择最喜欢的场景在小组内朗读比赛。
2、各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展示、交流。
3、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深化认识:
(1)表达生动形象,语言清新优美。
(2)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作。(3)将写景、叙事与抒情有机结合。 5。结合自身经历,谈谈校园生活的感受。
(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回顾课文,引导学生融入角色中,体悟美好的校园生活,并结合自己的真实体验,达到感悟美好情感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
1、摘抄、积累让你感动的优美词句,做做读书笔记。
2、选择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27、校园交响诗
蜂巢——教室
鸟岛——校园
美好回忆
花瓣——来信
感恩之心
喷泉——汗水
参天大树
树根——老师
校园交响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如何采用比喻的手法来描述事物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学会“汲、琅、恬、袅、婷、蕾、吮”7个要求会认的字和“汲、恬、瓣、砌、硕”六个会写的字;掌握“汲取、储积、恬静、花瓣、芭蕾、砌着砖、丰硕、硕果累累、袅袅婷婷、书声琅琅、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等词语。
4、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启发想象,拓展创造思维。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融入角色,读懂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对为他们付出辛勤劳动的教职员工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去细细地品味并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交响乐《命运交响曲》,激发兴趣。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创作。简介什么是交响曲和交响诗。交响曲一般是由四个乐章组成,而只有一个乐章的就被称为交响诗。交响诗的创作往往是根据某一著名的文学作品进行构思和想象,并通过音乐加以体现,即用音乐的手法来解释或表达诗人、文学家或哲学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书:“交响诗”)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由音乐中的交响诗联想到了文学作品,创作了这首——“校园交响诗”。(板书:“校园”)
2、请读一次课题。
3、引导生就课题谈谈感受:联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诗情。
(一)、明确要求: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1、读准字音;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同桌互教互学生字词。
3、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二)检查生字词。
出示生字词:“汲取、储积、恬静、花瓣、砌着砖、丰硕、硕果累累、书声琅琅、生机勃勃、绚丽多彩、水上芭蕾”
1、指名读、分组读、齐读词语。
2、教师相机正音。
3、指导写字“储、瓣、砌”。
教师范写“瓣”,学生写3个字。
4、指导学生把感情带入词语中,读出词语所要表达的情感。(硕果累累、书声琅琅、生机勃勃、绚丽多彩、水上芭蕾)
(三)根据学生反馈难读的段落,进行范读指导。
(四)感知课文的内容。
课文以“校园交响诗”为题,描绘了校园中多姿多彩的生活,文中五个小标题“蜂巢”“鸟岛”“花瓣”“喷泉”“树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以比喻的方式描绘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三、再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一)教师明确要求:自由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思考:诗中选取哪些富有特色的场景描绘多彩的校园生活?
2、引导学生边读边画出自己欣赏的优美词句。
(二)汇报学习情况。
1、诗中选取哪些富有特色的场景描绘多彩的校园生活?
2、摘取了哪些优美词句?
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朗读,积累。
⑴通过有滋有味地赏读优美词句,让学生感受语言上遣词造句的优美。
⑵谈感受:读了这些优美的句子,有什么感受?
⑶初步了解散文诗的语言特点。
⑷指导学生读出“诗”的美。
(三)分组读全文,回归整体。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所读的交响诗十分优美,请你回去好好地练习朗读,走进美丽的文字当中,去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感受文章的清新优美吧。
五、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校园交响诗》教学设计3篇(扩展3)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学设计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
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贝多芬耳聋仍创作音乐的故事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贝多芬。
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 “乐圣”。
2.介绍乔治·桑。
(师生共同回忆。)
乔治·桑(1804~1876),法国小说家。她一生写了100卷以上的文艺作品,20卷的回忆录《我的一生》以及大量书简和政论文章。她的小说创作大致可分四个阶段:早期作品被称为激情小说,代表作有《印第安娜》《瓦朗蒂娜》《莱莉亚》等,都描写爱情上不幸的女性,对生活感到失望,不懈地追求独立与自由,充满了青春的热情与反抗的意志。第二阶段作品为空想社会主义小说,代表作有《木工小史》《康苏爱萝》《安吉堡的磨工》等。在这些作品里,她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妇女的命运问题,尽管没能明确地指出*的道路,但作品毕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罪恶,攻击了资本主义的财产制度和婚姻制度,进而提出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第三阶段作品为田园小说,代表作有《魔沼》《弃儿弗朗索瓦》《小法岱特》。乔治·桑的田园小说以抒情见长,善于描绘大自然绮丽的风光,渲染农村的静谧气氛,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第四阶段作品为传奇小说,代表作有《金色树林的美男子》。她的作品描绘细腻,文字清丽流畅,风格委婉亲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介绍“田园交响乐”。
《田园交响乐》是音乐巨人贝多芬在他双耳完全失聪的情况下写成的。贝多芬不仅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并且热爱大自然。他曾经对朋友说过:“周围树上的金翅鸟、鹑鸟、夜莺和杜鹃是和我在一起作曲的。”可见他是在用心灵感受田园、感受自然、感受乡村生活。这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
《田园交响乐》是贝多芬交响乐中惟一的标题音乐。标题音乐通常具有故事性、情节性,表现文学概念或绘画场面。贝多芬怕人误解他的作品,明确地说:“《田园》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
4.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5.联系课文,学生闭眼听田园交响乐。
6.学生交流听音乐的感受。
7.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本文是乔治·桑对这部伟大音乐作品的诠释与解读。她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独特感悟,用清丽流畅的文字,细腻传神地描绘出了贝多芬的乐思: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是创造生命的根基,人在自然里可以获得对人生的感悟。大自然的安谧寂静能让人进行深刻的思考,并集中内心力量去追求人生的理想境界。
可以这样说,这是文学与音乐艺术大师心灵的碰撞与交流。
三、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把听觉上的东西化为视觉上的感受的?
明确:通感的运用;意蕴深厚的意象。
(师生共同找出子在课文中的相应文字。)
2.作者为什么能把听觉上的东西化为视觉上的感受?
明确:(1)联想和想象;(2)人生感悟。
3.语言特色。
明确:(1)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如通感;(2)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乔治·桑独特的抒情方式,极富表现力。
4.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该听什么样的音乐?如何去听?
四、作业
听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下自己的感悟。
附:板书设计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
乔治·桑
听觉 视觉
通感 意象
倾诉式语言
《校园交响诗》教学设计3篇(扩展4)
——《儿童诗》教学设计10篇
《儿童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会读生字“丫”,读读写写“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趣、乐。
3.感受“安、悠、爬、染”等动词的精妙,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4.通过想象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趣,初步培养鉴赏儿童诗的能力,激发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背景
1.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首诗,诗里有我们的梦想和憧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儿童诗两首》。
2.齐读课题。
3.这两首儿童诗是——(“我想”“童年的水墨画”),从这两首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估:学生预习过课文,大部分能基于所知的"内容作个简要的表述,如:“我想”是“我”所展开的想象,童年像水墨画一样美等。少部分学生此时才会关注到题目与内容的联系。)
4.简介背景。
《我想》是我国著名作家——(高洪波)在初春时,带着自己四岁的女儿到公园里和女儿尽情地享受阳光,欣赏春天,欢快游乐后写下的。《童年的水墨画》则是作家——(张继楼)在80岁高龄时,根据自己的所见及童年生活的回忆写成的一组诗,分别是由“街头、溪边、江上”这三首小诗组成的。
二、初读感知初感文体
1.自读诗歌,运用“借助注释”“同桌交流”的方式解决初步的疑问,思考诗歌主要讲了什么。
2.个别读,师生共同参与正音、断句。感知诗歌主要内容。
(学情预估: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好生字“丫”,较流畅地读好“我想”,“童年的水墨画”则有可能出现断句等困难。“我想”从儿童的视角书写,浅显易懂,但概括仍存在一定的困难。“童年的水墨画”能大致知道所描写的几个场景。)
点拨策略:“我想”提示每小节“我”想像了什么,“童年的水墨画”提醒在“街头”等地方分别做了什么。
3.课文为什么要把《我想》《童年的水墨画》放在一起呢?这两首诗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学情预估:“一语惊醒梦中人”,一部分学生会意识到这两首诗歌富有童真,都是写童年美好幸福生活的。可能少部分学生则比较茫然,会讲到两首诗的具体内容上。还可能会有学生指出两首诗的不同点。)
4.小结。
这两首儿童诗都是富有童真、童趣,都是与童年有关,而且,主要还是写给你们——儿童看的呢!
三、品读体情体会精妙
《我想》
1.读了《我想》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学情预估:“我想”能从自己的读中体会到诗歌的趣,作者的“奇思妙想”,也可能会认为作者是在异想天开。)
点拨策略:尊重学生个性的感受,点出童年是个爱想象的年龄,看到世间万物都可能会展开自己的奇思妙想。
2.指导想象,朗读体会。
点拨策略:以“作者分别看到了春天的什么景物展开自己的想象?”引导学生体会是盎然的春意启发了作者的想象,以第一小节为例,想象画面,指导朗读,通过“悠啊,悠——”破折号中声音的延长,读出诗歌的趣。
3.方法迁移,品读诗歌。
点拨策略:指导学生运用第一节诗的想象画面的方法,交流自己的感受,并通过朗读调动情感,体味诗境。
5.在这首诗中,你觉得哪些词用得特别好呢?
点拨策略:引导学生发现诗中“安、接、装、种”及“悠、长、望”等动词,通过换词等方法体会动词的准确、精妙。
《童年的水墨画》
1.在“童年的水墨画”中是否也有一些动词用得特别好呢?请大家细细读读,想象一下画面。
点拨策略:根据学生感悟的情况,进行适当点拨。《街头》引导感受诗中闹市静读的画面,让生简介“黑旋风”在水中大战“浪里白条”的情节来帮助想象,进而品味“漾”“爬”动词的精妙、诗中“乐”的情感。《溪头》则引导学生从动词“”染“立”中体味画面的静、美,而“碎”则是画面从静到动,垂钓之乐通过这几个动词的品味,则不难体会了。《江上》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以小故事: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如鸭群般在江里自由自在地嬉戏,为了争夺一撑船用的篆杆,一不小心打在了门牙上,至今对那“一阵浪花,两对虎牙”忘记犹新。童年就如同一幅幅淡淡色彩的水墨画,留存在作者心中。
四、联系生活真情表达
1.读了这两首儿童诗,你有什么感受?联系自己的生活,你又有什么感受?
(学情预估:大部分学生会从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快乐的来谈。可能个别学生会发出“自己都没经历过这么好玩的事”的感叹,还可能有个别学生会提出自己的童年生活不美好,整天参加培训班等。)
点拨策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享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同时点出课改正在努力地为学生减轻负担,及教师也会努力让学生有个快乐的童年。)
2.童年是多梦的,是美丽的,是难忘的。回家后,可以找《童年的水墨画》的另外三首小诗《花前》《树下》《林中》,或其它的儿童诗来读读,还可以模仿这两首儿童诗其中的一首来写一写,作作小诗人。
《儿童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会读生字“丫”,读读写写“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趣、乐。
3.感受“安、悠、爬、染”等动词的精妙,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4.通过想象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趣,初步培养鉴赏儿童诗的能力,激发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背景
1.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首诗,诗里有我们的梦想和憧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儿童诗两首》。
2.齐读课题。
3.这两首儿童诗是——(“我想”“童年的水墨画”),从这两首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估:学生预习过课文,大部分能基于所知的内容作个简要的表述,如:“我想”是“我”所展开的想象,童年像水墨画一样美等。少部分学生此时才会关注到题目与内容的联系。)
4.简介背景。
《我想》是我国著名作家——(高洪波)在初春时,带着自己四岁的女儿到公园里和女儿尽情地享受阳光,欣赏春天,欢快游乐后写下的。《童年的水墨画》则是作家——(张继楼)在80岁高龄时,根据自己的所见及童年生活的回忆写成的一组诗,分别是由“街头、溪边、江上”这三首小诗组成的。
二、初读感知初感文体
1.自读诗歌,运用“借助注释”“同桌交流”的方式解决初步的.疑问,思考诗歌主要讲了什么。
2.个别读,师生共同参与正音、断句。感知诗歌主要内容。
(学情预估: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好生字“丫”,较流畅地读好“我想”,“童年的水墨画”则有可能出现断句等困难。“我想”从儿童的视角书写,浅显易懂,但概括仍存在一定的困难。“童年的水墨画”能大致知道所描写的几个场景。)
点拨策略:“我想”提示每小节“我”想像了什么,“童年的水墨画”提醒在“街头”等地方分别做了什么。
3.课文为什么要把《我想》《童年的水墨画》放在一起呢?这两首诗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学情预估:“一语惊醒梦中人”,一部分学生会意识到这两首诗歌富有童真,都是写童年美好幸福生活的。可能少部分学生则比较茫然,会讲到两首诗的具体内容上。还可能会有学生指出两首诗的不同点。)
4.小结。
这两首儿童诗都是富有童真、童趣,都是与童年有关,而且,主要还是写给你们——儿童看的呢!
三、品读体情体会精妙
《我想》
1.读了《我想》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学情预估:“我想”能从自己的读中体会到诗歌的趣,作者的“奇思妙想”,也可能会认为作者是在异想天开。)
点拨策略:尊重学生个性的感受,点出童年是个爱想象的年龄,看到世间万物都可能会展开自己的奇思妙想。
2.指导想象,朗读体会。
点拨策略:以“作者分别看到了春天的什么景物展开自己的想象?”引导学生体会是盎然的春意启发了作者的想象,以第一小节为例,想象画面,指导朗读,通过“悠啊,悠——”破折号中声音的延长,读出诗歌的趣。
3.方法迁移,品读诗歌。
点拨策略:指导学生运用第一节诗的想象画面的方法,交流自己的感受,并通过朗读调动情感,体味诗境。
5.在这首诗中,你觉得哪些词用得特别好呢?
点拨策略:引导学生发现诗中“安、接、装、种”及“悠、长、望”等动词,通过换词等方法体会动词的准确、精妙。
《童年的水墨画》
1.在“童年的水墨画”中是否也有一些动词用得特别好呢?请大家细细读读,想象一下画面。
点拨策略:根据学生感悟的情况,进行适当点拨。《街头》引导感受诗中闹市静读的画面,让生简介“黑旋风”在水中大战“浪里白条”的情节来帮助想象,进而品味“漾”“爬”动词的精妙、诗中“乐”的情感。《溪头》则引导学生从动词“”染“立”中体味画面的静、美,而“碎”则是画面从静到动,垂钓之乐通过这几个动词的品味,则不难体会了。《江上》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以小故事: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如鸭群般在江里自由自在地嬉戏,为了争夺一撑船用的篆杆,一不小心打在了门牙上,至今对那“一阵浪花,两对虎牙”忘记犹新。童年就如同一幅幅淡淡色彩的水墨画,留存在作者心中。
四、联系生活真情表达
1.读了这两首儿童诗,你有什么感受?联系自己的生活,你又有什么感受?
(学情预估:大部分学生会从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快乐的来谈。可能个别学生会发出“自己都没经历过这么好玩的事”的感叹,还可能有个别学生会提出自己的童年生活不美好,整天参加培训班等。)
点拨策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享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同时点出课改正在努力地为学生减轻负担,及教师也会努力让学生有个快乐的童年。)
2.童年是多梦的,是美丽的,是难忘的。回家后,可以找《童年的水墨画》的另外三首小诗《花前》《树下》《林中》,或其它的儿童诗来读读,还可以模仿这两首儿童诗其中的一首来写一写,作作小诗人。
《儿童诗》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快乐场面。
【设计理念】
在儿童的眼睛里,世界是那么美丽;在他们的世界里,生命是那么自由,所以,在他们看来,梦想可以无限飞翔,快乐可以无限传达。因此,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朗读,让他们读个够,读个透,结合诵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并且鉴赏诗歌写法,用诗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建议】
1、重视朗读训练:
《我想》节奏齐整,韵律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很好的朗读材料,教学中,在不同的环节安排朗读训练,但要注意层次性,提升朗读的质量。《童年的水墨画》则应重在读出每个活动场景的.趣味性。
2、鼓励大胆想象,如:
《我想》一诗,学生通过想象一个个心愿的画面,感受童年的异想天开,《童年的水墨画》通过想象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3、借鉴诗歌写法:
学生自主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借鉴诗歌的表达方法,诗化自己的表达方式,及时抒于笔端。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比较两首儿童诗表达方式上的区别,领悟儿童诗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找几首儿童诗读一读。
2、了解《水浒传》里面的英雄人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想》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⑴ 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尤其是孩子们,这一环节能令他们畅所欲言,一吐为快。孩子的愿望是那么多,又那么美好,教师从中更真切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⑵ 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
(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
2、初独诗歌,明白大意:
指名分小节读诗(注意“丫”、“汲”的读音)。
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并想一想,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师随机板书。)
3、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⑴ 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
⑵ 诵读最神往的愿望,品读这一节诗句,想象画面。
(读通诗句,读好诗句,调动多种感官体验诗歌描绘的意境,学生大胆想象: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会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感觉;把眼睛装在风筝上,还会看到什么,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还会变成什么……)
⑶ 想象“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有感情地朗读。
4、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⑴ 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⑵ 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⑶ 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⑷ 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1、自由读诗:
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2、理解大意:
⑴ 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⑵ 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⑶ 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⑷ 学生质疑,释疑。
3、赏析诗句:
⑴ 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⑵ 欣赏交流佳句,如: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⑶ 感情朗读。
4、鉴赏写法:
⑴ 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⑵ 交流感悟。
⑶ 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⑷ 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⑸ 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⑹ 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三、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练习设计】
1、我的梦想是……
2、仿照课文尝试写首诗歌。
【补充资料】
爱之歌
黑塞
〖德国〗
我是一头鹿,你就是那小鹿,
小鸟是你,我就是那树,
太阳是你,我就是那白雪,
白天是你,我就是那梦。
夜晚,从我入睡的嘴飞出,
一只黄金鸟,飞向你,
歌声嘹亮,翅膀斑斓,
它对你唱一支爱之歌,
它唱着我给你的歌。
《儿童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比较两首儿童诗表达方式上的区别,领悟儿童诗的写法。
课前准备:找几首儿童诗读一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音乐《童年》响起
一、导入新课
出示“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齐读)
再改变为:
童年
是一幅画
画里
有我们五彩的生活
童年
是一首歌
歌里
有我们的幸福
和欢乐
童年
是一个梦
梦里
有我们的想象
和憧憬
(指名读)
师:一段优美的文字,转眼间就是一首美妙的诗。梦从“我想……”开始,而五彩的生活则定格为《童年的水墨画》(出示:我想 童年的水墨画)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儿童诗两首》(揭题)
师:何谓“儿童诗”?(生略谈)
二、整体感知
诵读诗歌,说说两首诗各写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诗。
根据反馈出示:《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好的幻想;《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
三、学习《我想》
(一)指名读诗歌
1.其他同学思考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2.交流
3.填空完成:
1。“我”想把手安在( )上,使它( )。
2。“我”想把脚接在( )上,使柳树长得更( )。
3。“我”想把眼睛装在( )上,使它看到( )的东西。
4。“我”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 )上,使自己更( ),更( )。
(二)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1、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请你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说说理由。
2、齐读1—4节,领悟写法
根据反馈出示: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三)尝试仿写一节诗。
师:了解了这个孩子一连串的梦想,是否激起你美好的遐想。
出示:发挥你的想象,你还想……
学生练笔:我想
交流。
师:心有多远,我们的"想象也有多远,想象终归是想象。
出示: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
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齐读)
师:我们走得太远,爸爸妈妈会担心。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同样精彩,同样生活得有情趣。(出示:童年的水墨画)
师:在“街头”,在“溪边”,在“江上”,我们的快乐无限。(依次出示:街头 溪边 江上)
三、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一)自由读诗
想想每节诗的主要内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诗的主要内容。
交流反馈出示:阅读 钓鱼 戏水
(二)赏析诗句
师:如果说“街头”是一幅画,你在这画中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指名说,随机解读诗句)
用同样的方式学习“溪边”和“江上”这两幅画。(学生自由学)
交流
感情朗读。
(三)鉴赏写法
1.体会这两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2.交流感悟。
3.师小结:
⑴ 《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
⑵ 《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⑶ 《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语言比较跳跃。《童年的水墨画》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四、拓展延伸
欣赏儿童诗,包括:数学诗、图像诗、童话诗、可以表演的诗、你也可以创作的诗
出示:
儿童诗的特点:
盎然的儿童情趣、丰富的儿童想象、天真而纯粹的语言、童稚而优美的意境。
五、总结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有人说童年是人生的春天,那是最美的季节,我们何不采撷其中的一些,写下来。你也可以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出示:创作儿童诗)
课后反思: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落实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略读课文教学“粗知文章大意”和“运用方法自己读懂文章”两大任务。我们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自觉阅读——自由阅读——自能阅读——自得收获,即激发阅读的兴趣,自觉走进文章;以弄清诗歌主要内容为任务自由阅读;以详学一首,略学一组为教学安排;最后获得知识、情感、能力方面的收获。
在实施中,感觉有几点做得还不错。
一、变细碎的讲解为学生的品析。如学习《我想》时,在了解了这个孩子一连串的梦想后,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来诵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尽管在学生交流时,这个随机还是有痕迹,但至少让学生能有个性地来解读文本。如学习《童年的水墨画》时,选其中的一首重点讲:“如果说街头是一幅画,你在这画中看到了什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诗歌的意境。
二、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上课一开始从一段话引出两首诗,整体感知,接着学习两首诗,最后把两首诗放在一起来比较它们表达上的异同,从而领悟儿童诗的写法。其次,课外诗歌的补充,也让学生对儿童诗的特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从课内自然引向课外。整体性、延续性都还不错。
三、课中实现了两次动笔。一次是概括幻想;一次是仿写。前者是课文知识方面的积累,后者是能力方面的锻炼。
综观整节课,学生的自能阅读能力培养还不够,表现为独立阅读的深度不够。如果能在课外让学生来创作一首儿童诗,或许更能检测到本堂课学生的收获有多少。
《儿童诗》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
《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快乐场面。
【设计理念】
在儿童的眼睛里,世界是那么美丽;在他们的世界里,生命是那么自由,所以,在他们看来,梦想可以无限飞翔,快乐可以无限传达。因此,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朗读,让他们读个够,读个透,结合诵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并且鉴赏诗歌写法,用诗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建议】
1、重视朗读训练:
《我想》节奏齐整,韵律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很好的朗读材料,教学中,在不同的环节安排朗读训练,但要注意层次性,提升朗读的质量。《童年的水墨画》则应重在读出每个活动场景的趣味性。
2、鼓励大胆想象,如:
《我想》一诗,学生通过想象一个个心愿的画面,感受童年的异想天开,《童年的水墨画》通过想象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3、借鉴诗歌写法:
学生自主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借鉴诗歌的表达方法,诗化自己的表达方式,及时抒于笔端。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比较两首儿童诗表达方式上的区别,领悟儿童诗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找几首儿童诗读一读。
2、了解《水浒传》里面的英雄人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想》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⑴ 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尤其是孩子们,这一环节能令他们畅所欲言,一吐为快。孩子的愿望是那么多,又那么美好,教师从中更真切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⑵ 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
(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
2、初独诗歌,明白大意:
指名分小节读诗(注意“丫”、“汲”的读音)。
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并想一想,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师随机板书。)
3、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⑴ 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
⑵ 诵读最神往的愿望,品读这一节诗句,想象画面。
(读通诗句,读好诗句,调动多种感官体验诗歌描绘的意境,学生大胆想象: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会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感觉;把眼睛装在风筝上,还会看到什么,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还会变成什么……)
⑶ 想象“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有感情地朗读。
4、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⑴ 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⑵ 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⑶ 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⑷ 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1、自由读诗:
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2、理解大意:
⑴ 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⑵ 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⑶ 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⑷ 学生质疑,释疑。
3、赏析诗句:
⑴ 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⑵ 欣赏交流佳句,如: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⑶ 感情朗读。
4、鉴赏写法:
⑴ 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⑵ 交流感悟。
⑶ 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⑷ 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⑸ 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⑹ 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三、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练习设计】
1、我的梦想是……
2、仿照课文尝试写首诗歌。
【补充资料】
爱之歌
黑塞
〖德国〗
我是一头鹿,你就是那小鹿,
小鸟是你,我就是那树,
太阳是你,我就是那白雪,
白天是你,我就是那梦。
夜晚,从我入睡的嘴飞出,
一只黄金鸟,飞向你,
歌声嘹亮,翅膀斑斓,
它对你唱一支爱之歌,
它唱着我给你的歌。
《儿童诗》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比较两首儿童诗表达方式上的区别,领悟儿童诗的写法。
课前准备:找几首儿童诗读一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音乐《童年》响起
一、导入新课
出示“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齐读)
再改变为:
童年
是一幅画
画里
有我们五彩的生活
童年
是一首歌
歌里
有我们的幸福
和欢乐
童年
是一个梦
梦里
有我们的想象
和憧憬
(指名读)
师:一段优美的文字,转眼间就是一首美妙的诗。梦从“我想……”开始,而五彩的生活则定格为《童年的水墨画》(出示:我想 童年的水墨画)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儿童诗两首》(揭题)
师:何谓“儿童诗”?(生略谈)
二、整体感知
诵读诗歌,说说两首诗各写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诗。
根据反馈出示:《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好的幻想;《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
三、学习《我想》
(一)指名读诗歌
1.其他同学思考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2.交流
3.填空完成:
1。“我”想把手安在( )上,使它( )。
2。“我”想把脚接在( )上,使柳树长得更( )。
3。“我”想把眼睛装在( )上,使它看到( )的东西。
4。“我”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 )上,使自己更( ),更( )。
(二)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1、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请你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说说理由。
2、齐读1—4节,领悟写法
根据反馈出示: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三)尝试仿写一节诗。
师:了解了这个孩子一连串的梦想,是否激起你美好的遐想。
出示:发挥你的想象,你还想……
学生练笔:我想
交流。
师:心有多远,我们的想象也有多远,想象终归是想象。
出示: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
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齐读)
师:我们走得太远,爸爸妈妈会担心。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同样精彩,同样生活得有情趣。(出示:童年的水墨画)
师:在“街头”,在“溪边”,在“江上”,我们的快乐无限。(依次出示:街头 溪边 江上)
三、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一)自由读诗
想想每节诗的主要内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诗的主要内容。
交流反馈出示:阅读 钓鱼 戏水
(二)赏析诗句
师:如果说“街头”是一幅画,你在这画中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指名说,随机解读诗句)
用同样的方式学习“溪边”和“江上”这两幅画。(学生自由学)
交流
感情朗读。
(三)鉴赏写法
1.体会这两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2.交流感悟。
3.师小结:
⑴ 《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
⑵ 《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⑶ 《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语言比较跳跃。《童年的水墨画》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四、拓展延伸
欣赏儿童诗,包括:数学诗、图像诗、童话诗、可以表演的诗、你也可以创作的诗
出示:
儿童诗的特点:
盎然的儿童情趣、丰富的儿童想象、天真而纯粹的语言、童稚而优美的意境。
五、总结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有人说童年是人生的春天,那是最美的季节,我们何不采撷其中的一些,写下来。你也可以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出示:创作儿童诗)
课后反思: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落实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略读课文教学“粗知文章大意”和“运用方法自己读懂文章”两大任务。我们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自觉阅读——自由阅读——自能阅读——自得收获,即激发阅读的兴趣,自觉走进文章;以弄清诗歌主要内容为任务自由阅读;以详学一首,略学一组为教学安排;最后获得知识、情感、能力方面的收获。
在实施中,感觉有几点做得还不错。
一、变细碎的讲解为学生的品析。如学习《我想》时,在了解了这个孩子一连串的梦想后,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来诵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尽管在学生交流时,这个随机还是有痕迹,但至少让学生能有个性地来解读文本。如学习《童年的水墨画》时,选其中的一首重点讲:“如果说街头是一幅画,你在这画中看到了什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诗歌的意境。
二、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上课一开始从一段话引出两首诗,整体感知,接着学习两首诗,最后把两首诗放在一起来比较它们表达上的异同,从而领悟儿童诗的写法。其次,课外诗歌的补充,也让学生对儿童诗的特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从课内自然引向课外。整体性、延续性都还不错。
三、课中实现了两次动笔。一次是概括幻想;一次是仿写。前者是课文知识方面的积累,后者是能力方面的锻炼。
综观整节课,学生的自能阅读能力培养还不够,表现为独立阅读的深度不够。如果能在课外让学生来创作一首儿童诗,或许更能检测到本堂课学生的收获有多少。
《儿童诗》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童年图,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
儿童诗两首(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
预设:《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童年美好幸福。表示动作的词既准确又形象,如安、接、装、种、悠、长、望、飞
《童年的水墨画》使我感受到童年快乐
3.小组内读诗,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五)感情朗读,背诵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六)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儿童诗。
2.学写儿童诗
3.办儿童诗主题手抄报
《儿童诗》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读读记记“花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像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引入
1、听《童年》,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2、导语引入。
二、初读
1、自由读。
2、同桌合作读。
3、指名读。
4、默读,说说你的感受。
三、学习《我想》
1、再读小诗,勾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说一说为什么?
2、四人小组交流。
3、汇报,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4、小结:
想像力的丰富,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动词的准确使用。
5、续写小诗。
四、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1、自由读小诗:
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有何感受?
2、同桌交流。
3、指名汇报,其他人补充:
街头:鲜明的对比(喧闹与宁静)。
溪边:动静结合,色彩艳丽。
江上:点面结合。
4、指导朗读。
五、拓展
学完这课,你想说些什么?
《儿童诗》教学设计9
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要充分注意到课文的体裁特点,读诗要边读边想象,要重视形象感悟、整体把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领会儿童诗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媒体:
教学《儿童诗两首》一课时,配合电教媒体,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想象儿童生活的画面,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入领会课文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想》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2.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
(二)初独诗歌,明白大意
指名分小节读诗(注意“丫”、“汲”的读音)。
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并想一想,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师随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1.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
2.诵读最神往的愿望,品读这一节诗句,想象画面。
3.想象“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一)自由读诗
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二)理解大意
1.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2.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释疑。
(三)赏析诗句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3.感情朗读。
(四)鉴赏写法
1.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交流感悟。
3.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4.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5.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6.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三、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儿童诗》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朗读课文,读出童年的幸福快乐。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4、通过学习诗歌,会仿照《我想》前四小节写诗句。
评价设计:
1、目标1通过课前预习,课上检查的方式了解和指导,使全班100%的学生会读生字"丫",认识"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目标2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课堂观察、教师点评、读悟结合的方式,使全班80%以上的学生会读出童年的快乐。
3、目标3通过课堂观察学生的表情,以及学生回答问题来检查。
4、目标4通过课堂小练笔来检测。
过程预设:
一、谈话引入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 儿童诗两首 (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教师范读,激*感。
三、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四、品读诗歌,深化情感。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
《童年的水墨画》使我感受到童年快乐
3、小组内读诗,
4、全班齐读此诗。
五、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六、再读诗歌,升华情感,背诵诗歌。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七、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儿童诗。
2、学写儿童诗
板书设计: 儿童诗两首
美好的愿望 街头读书
丰富的想象力 溪边钓鱼 快乐
《校园交响诗》教学设计3篇(扩展5)
——《儿童诗》教学设计10篇
《儿童诗》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快乐场面。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
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1、比较两首儿童诗表达方式上的区别,领悟儿童诗的写法。
2、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语言特点,学说学写。
课前准备:
1、教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内容。
2、学生:预习课文内容,收集自己喜欢的儿童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导入:诗古诗现代诗儿童诗
2、环节设计。师: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草长莺飞、遍地春光;春天,是个想象的季节,神游四野,上天入地。在春天里,你会想象些什么?
(学情预估:学生可能会想象春天实在的景物)
3、点拨入题。高洪波是个著名作家,他以《我想》为题,写出了一个孩子春天里的美好想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儿童诗两首》的第一首《我想》。
二、初读,感知内容。
1、环节设计。师:初读诗歌,我们不仅要读准确,还要用心去感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把字音读准确,还要把声音放轻一些。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情预估:学生比较重视把诗歌正确地读下来,不很在意对诗歌的感受。)
2、点拨策略。引导学生一节一节地体会:在美好的春天里,我把自己想象成什么?
三、再读,体验情趣。
1、教学环节。你能通过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学情预估:学生一般能说出诗的大意,但不容易体会诗中的情趣。)
2、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点拨策略。主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味。老师引读课文,用语言描述调动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引入想象世界。师:在那桃花盛开的春天,我想象自己的小手安在了桃枝上(读第一节);旭日、和风,垂柳拂岸,我想象自己的脚丫接在柳树根上(读第二节);春天是放风筝的季节,蓝天白云,风筝飘飞,给人们带来多少欢乐,我把自己的眼睛装在风筝上,体验春天的快乐(读第三节);阳春三月,绿草成茵,花繁似锦,我把自己想象成了大地(读第四节);我是个向往自由的孩子,也是听话的孩子(读第五节)。
四、三读,鉴赏表达特点
1、环节设计。
师:只要找到窍门,我们也可以当小诗人。作者的小窍门是什么?大家看看每一节诗,作者写了自己身体哪个部位的变化?(学情预估:学生对把自己的什么部位变为什么,容易局限于课文的事物,要把打开思路作为指导重点。)
2、点拨策略。是春天的桃花、柳树、风筝,还有充满绿意的大地启发了作者的想象,春天的细雨、燕子,夏天的荷花、小溪和鸣蝉,秋天的桂花飘香,冬天的雪,都可以启发我们想象。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事物作为想象的凭借,然后展开想象,并把它写成一首小诗。
五、学习创编,合作交流
1、环节设计。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事物作为想象的凭借,然后展开想象,并把它写成一首小诗。(学情预估: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想象,是学习创编的难点。)
2、让学生独立思考、模仿创编,老师及时点评,激励学生积极创作;然后小组交流,最后班上交流。
六、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1、自由读诗
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2、理解大意
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释疑。
5、赏析诗句
6、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7、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七、鉴赏写法
1、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3、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4、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5、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八、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九、作业设计:
仿照课文尝试写首诗歌。
十、补充资料:
山村孩子的话
邱易东
云是画面的主角
让阳光渲染它的模样
暖一抹,冷一抹
在小溪的天空漂浮
树是画面的主角
让风涂抹它的年轮
浓一笔,淡一笔
叶的眼睛在崖畔张望
泥土是画面的主角
让幻想展示它的富有
深一脚,浅一脚
山路上印满秋天的芬芳
教学反思:
在儿童的眼睛里,世界是那么美丽;在他们的世界里,生命是那么自由,所以,在他们看来,梦想可以无限飞翔,快乐可以无限传达。因此,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朗读,让他们读个够,读个透,结合诵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并且鉴赏诗歌写法,用诗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重视朗读训练。《我想》节奏齐整,韵律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很好的朗读材料,教学中,应在不同的环节安排朗读训练,但要注意层次性,提升朗读的质量。《童年的水墨画》则应重在读出每个活动场景的趣味性。
其次要鼓励大胆想象,如:《我想》一诗,学生通过想象一个个心愿的画面,感受童年的异想天开,《童年的水墨画》通过想象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最后指导学生借鉴诗歌写法,自主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借鉴诗歌的表达方法,诗化自己的表达方式,及时抒于笔端。
《儿童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童年图,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
儿童诗两首(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
预设:《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童年美好幸福。表示动作的词既准确又形象,如安、接、装、种、悠、长、望、飞
《童年的水墨画》使我感受到童年快乐
3.小组内读诗,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五)感情朗读,背诵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六)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儿童诗。
2.学写儿童诗
3.办儿童诗主题手抄报
《儿童诗》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儿童生活的快乐。
三,教学过程设计
( 一)导入新课
1欣赏儿童歌曲。( 推荐曲目:《小白船》《 春天在哪里》)
2师导:童年是一支歌,一支清新明快的歌;童年是一个梦,一个充满幻想和憧憬的梦;童年是一首诗,诗中飘荡着快乐和希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九课《儿童诗两首》,走进童年,感受童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读顺。
2指名读诗并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情感。
(三)交流读诗感受。
1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诗。
2交流读诗感受及对诗歌的理解。(可结合诗歌朗诵来谈)
第一首诗《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的美妙的幻想,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第二首诗《童年的水墨画》撷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儿童生活的快乐。
(教师相机指导并完成板书)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1说说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
2说说怎样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
3指名试读并评价。
4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5再读课文。
(个人读 ,齐读。小组读,分男女读,全班齐读 。 )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它们分别是( )和( )。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诗,亲近童年,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其实,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能说说你的童年吗?或者读一首有关童年的诗歌,或唱一首有关童年的歌曲也可以。
(六)课堂练习
仿写儿童诗。
(七)作业 收集自己喜欢的儿童诗,出一期手抄报
板书设计
9儿童诗两首
(一)我想
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美好的愿望
眼睛-------装在风筝 奇特的想象
自己-------种在土地上
(二)童年的水墨画
街头
溪边 美好快乐的生活
江上
《儿童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会读生字“丫”,读读写写“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趣、乐。
3.感受“安、悠、爬、染”等动词的精妙,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4.通过想象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趣,初步培养鉴赏儿童诗的能力,激发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背景
1.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首诗,诗里有我们的梦想和憧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儿童诗两首》。
2.齐读课题。
3.这两首儿童诗是——(“我想”“童年的水墨画”),从这两首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估:学生预习过课文,大部分能基于所知的内容作个简要的表述,如:“我想”是“我”所展开的想象,童年像水墨画一样美等。少部分学生此时才会关注到题目与内容的联系。)
4.简介背景。
《我想》是我国著名作家——(高洪波)在初春时,带着自己四岁的女儿到公园里和女儿尽情地享受阳光,欣赏春天,欢快游乐后写下的。《童年的水墨画》则是作家——(张继楼)在80岁高龄时,根据自己的所见及童年生活的回忆写成的一组诗,分别是由“街头、溪边、江上”这三首小诗组成的。
二、初读感知初感文体
1.自读诗歌,运用“借助注释”“同桌交流”的方式解决初步的.疑问,思考诗歌主要讲了什么。
2.个别读,师生共同参与正音、断句。感知诗歌主要内容。
(学情预估: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好生字“丫”,较流畅地读好“我想”,“童年的水墨画”则有可能出现断句等困难。“我想”从儿童的视角书写,浅显易懂,但概括仍存在一定的困难。“童年的水墨画”能大致知道所描写的几个场景。)
点拨策略:“我想”提示每小节“我”想像了什么,“童年的水墨画”提醒在“街头”等地方分别做了什么。
3.课文为什么要把《我想》《童年的水墨画》放在一起呢?这两首诗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学情预估:“一语惊醒梦中人”,一部分学生会意识到这两首诗歌富有童真,都是写童年美好幸福生活的。可能少部分学生则比较茫然,会讲到两首诗的具体内容上。还可能会有学生指出两首诗的不同点。)
4.小结。
这两首儿童诗都是富有童真、童趣,都是与童年有关,而且,主要还是写给你们——儿童看的呢!
三、品读体情体会精妙
《我想》
1.读了《我想》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学情预估:“我想”能从自己的读中体会到诗歌的趣,作者的“奇思妙想”,也可能会认为作者是在异想天开。)
点拨策略:尊重学生个性的感受,点出童年是个爱想象的年龄,看到世间万物都可能会展开自己的奇思妙想。
2.指导想象,朗读体会。
点拨策略:以“作者分别看到了春天的什么景物展开自己的想象?”引导学生体会是盎然的春意启发了作者的想象,以第一小节为例,想象画面,指导朗读,通过“悠啊,悠——”破折号中声音的延长,读出诗歌的趣。
3.方法迁移,品读诗歌。
点拨策略:指导学生运用第一节诗的想象画面的方法,交流自己的感受,并通过朗读调动情感,体味诗境。
5.在这首诗中,你觉得哪些词用得特别好呢?
点拨策略:引导学生发现诗中“安、接、装、种”及“悠、长、望”等动词,通过换词等方法体会动词的准确、精妙。
《童年的水墨画》
1.在“童年的水墨画”中是否也有一些动词用得特别好呢?请大家细细读读,想象一下画面。
点拨策略:根据学生感悟的情况,进行适当点拨。《街头》引导感受诗中闹市静读的画面,让生简介“黑旋风”在水中大战“浪里白条”的情节来帮助想象,进而品味“漾”“爬”动词的精妙、诗中“乐”的情感。《溪头》则引导学生从动词“”染“立”中体味画面的静、美,而“碎”则是画面从静到动,垂钓之乐通过这几个动词的品味,则不难体会了。《江上》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以小故事: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如鸭群般在江里自由自在地嬉戏,为了争夺一撑船用的篆杆,一不小心打在了门牙上,至今对那“一阵浪花,两对虎牙”忘记犹新。童年就如同一幅幅淡淡色彩的水墨画,留存在作者心中。
四、联系生活真情表达
1.读了这两首儿童诗,你有什么感受?联系自己的生活,你又有什么感受?
(学情预估:大部分学生会从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快乐的来谈。可能个别学生会发出“自己都没经历过这么好玩的事”的感叹,还可能有个别学生会提出自己的童年生活不美好,整天参加培训班等。)
点拨策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享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同时点出课改正在努力地为学生减轻负担,及教师也会努力让学生有个快乐的童年。)
2.童年是多梦的,是美丽的,是难忘的。回家后,可以找《童年的水墨画》的另外三首小诗《花前》《树下》《林中》,或其它的儿童诗来读读,还可以模仿这两首儿童诗其中的一首来写一写,作作小诗人。
《儿童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渗透写法,尝试写儿童诗。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1.(将导读前三句改成一行行诗一样的排列形式)。投影出示这三句,指名读,师生配乐读这三句。让学生谈谈读后感受。师:这短短一组排比句就像一首诗,描绘了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快乐。这节课我们一起读几首描写童年的诗。
二、学习《我想》
1.自读感知。师:初读诗歌,不仅要读正确,还要用心去感受。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可以从诗中的某个字、词、句中去体会,可以从整首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从思想上去感受。)
2.点拨感悟:
(1)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认识生字:“丫”(这个字形像什么?怎么记住它?)“汲”(给这个字换个偏旁,比较“汲”和“吸”)。
(2)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在美好的春天里,作者有哪些愿望呢?你觉得“我”的想法美吗?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指导学生抓住“安在、带着、牵着、悠;接、伸进、汲取、长等词及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边读边想像感悟。)
(3)感情朗读
师:从这首简短的小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孩子神奇的幻想和美好的向往,感受到了儿童诗语言的美妙,怎样才能读出我们的感受呢?我们也要边读边想像,才能入情入境,请同学们自由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作者美好的愿望,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赛读时老师读最后一节。师:读了这两句诗,我有一种疑惑,你们看这首诗的前几节都写想像,而且句式也基本一致,这两句却写回了现实,写法上也与前面不同,放在这里好像与整首诗显得不和谐,你们觉得呢?
3.领悟写法:默读诗歌,看看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生谈自己的发现,师引导小结:
(1)每一小结的结构基本相同,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读起来琅琅上口。(结构一致)
(2)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双音词,如“悠呀,悠――”“长呀,长――”这样的语句。(句式相同)
(3)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所以我们要学会用词,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
4.尝试创写: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师:是春天的桃花、柳树、风筝,还有充满绿意的大地启发了作者的想象。春天的细雨、燕子,夏天的小溪、鸣蝉,秋天的桂花飘香,冬天的雪,都可以启发我们想象。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事物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写一节小诗,可以不严格遵照课文的写法,提倡创造哦!)
三、学习《童年水墨画》
1.自读提示:
(1)边读边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借助文后注释或互相讨论解决。用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2)边读边想像:读《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
2.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自悟。
3.交流点拔:
(1)指名读并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学生提出疑问,讨论解决;指名说说:如果这首诗是一幅画,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根据学生讲的画面,抓住一些有特色的句子进行引导,让学生发现语言里的画面: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水战‘浪里白条’”。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
(2)师:同学们用心去读书、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出情趣,我们一起读一读。
四、比较鉴赏,尝试创写
(一)这两首诗的比较
1.比较本课中的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小结。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组诗围绕一个主题写的一组内容不尽相同的小诗,组诗根据内容可以有独立的小标题。)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幻想,《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生活的真实情景。(儿童诗在内容上可以是想像也可以是真实的,非常广泛)
(二)扩展鉴赏:读下面两首小诗,读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是一条比目鱼 作业本下/藏着一本书/我悄悄地看/轻轻地翻/老师走过来/我赶紧提起笔//我是一条比目鱼/一只眼睛看老师/一只眼睛看书。
长和短 星期一很长/星期天很短/上课很长/看动画片很短/家里吃饭很长/吃肯德基很短/奇怪/为什么时间也有长有短?
(三)尝试写诗:
读了这些诗,你有没有想写首诗的冲动呢?那就写一写吧。
《儿童诗》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朗读课文,读出童年的幸福快乐。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4、通过学习诗歌,会仿照《我想》前四小节写诗句。
评价设计:
1、目标1通过课前预习,课上检查的方式了解和指导,使全班100%的学生会读生字"丫",认识"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目标2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课堂观察、教师点评、读悟结合的方式,使全班80%以上的学生会读出童年的快乐。
3、目标3通过课堂观察学生的表情,以及学生回答问题来检查。
4、目标4通过课堂小练笔来检测。
过程预设:
一、谈话引入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 儿童诗两首 (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教师范读,激*感。
三、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四、品读诗歌,深化情感。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
《童年的水墨画》使我感受到童年快乐
3、小组内读诗,
4、全班齐读此诗。
五、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六、再读诗歌,升华情感,背诵诗歌。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七、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儿童诗。
2、学写儿童诗
板书设计: 儿童诗两首
美好的愿望 街头读书
丰富的"想象力 溪边钓鱼 快乐
《儿童诗》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会读生字“丫”,读读写写“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趣、乐。
3.感受“安、悠、爬、染”等动词的精妙,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4.通过想象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趣,初步培养鉴赏儿童诗的能力,激发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背景
1.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首诗,诗里有我们的梦想和憧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儿童诗两首》。
2.齐读课题。
3.这两首儿童诗是——(“我想”“童年的水墨画”),从这两首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估:学生预习过课文,大部分能基于所知的内容作个简要的表述,如:“我想”是“我”所展开的想象,童年像水墨画一样美等。少部分学生此时才会关注到题目与内容的联系。)
4.简介背景。
《我想》是我国著名作家——(高洪波)在初春时,带着自己四岁的女儿到公园里和女儿尽情地享受阳光,欣赏春天,欢快游乐后写下的。《童年的水墨画》则是作家——(张继楼)在80岁高龄时,根据自己的所见及童年生活的回忆写成的一组诗,分别是由“街头、溪边、江上”这三首小诗组成的。
二、初读感知初感文体
1.自读诗歌,运用“借助注释”“同桌交流”的方式解决初步的疑问,思考诗歌主要讲了什么。
2.个别读,师生共同参与正音、断句。感知诗歌主要内容。
(学情预估: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好生字“丫”,较流畅地读好“我想”,“童年的水墨画”则有可能出现断句等困难。“我想”从儿童的视角书写,浅显易懂,但概括仍存在一定的困难。“童年的水墨画”能大致知道所描写的几个场景。)
点拨策略:“我想”提示每小节“我”想像了什么,“童年的水墨画”提醒在“街头”等地方分别做了什么。
3.课文为什么要把《我想》《童年的水墨画》放在一起呢?这两首诗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学情预估:“一语惊醒梦中人”,一部分学生会意识到这两首诗歌富有童真,都是写童年美好幸福生活的。可能少部分学生则比较茫然,会讲到两首诗的具体内容上。还可能会有学生指出两首诗的不同点。)
4.小结。
这两首儿童诗都是富有童真、童趣,都是与童年有关,而且,主要还是写给你们——儿童看的呢!
三、品读体情体会精妙
《我想》
1.读了《我想》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学情预估:“我想”能从自己的读中体会到诗歌的趣,作者的“奇思妙想”,也可能会认为作者是在异想天开。)
点拨策略:尊重学生个性的感受,点出童年是个爱想象的年龄,看到世间万物都可能会展开自己的奇思妙想。
2.指导想象,朗读体会。
点拨策略:以“作者分别看到了春天的什么景物展开自己的想象?”引导学生体会是盎然的春意启发了作者的想象,以第一小节为例,想象画面,指导朗读,通过“悠啊,悠——”破折号中声音的延长,读出诗歌的趣。
3.方法迁移,品读诗歌。
点拨策略:指导学生运用第一节诗的想象画面的方法,交流自己的感受,并通过朗读调动情感,体味诗境。
5.在这首诗中,你觉得哪些词用得特别好呢?
点拨策略:引导学生发现诗中“安、接、装、种”及“悠、长、望”等动词,通过换词等方法体会动词的准确、精妙。
《童年的水墨画》
1.在“童年的水墨画”中是否也有一些动词用得特别好呢?请大家细细读读,想象一下画面。
点拨策略:根据学生感悟的情况,进行适当点拨。《街头》引导感受诗中闹市静读的画面,让生简介“黑旋风”在水中大战“浪里白条”的情节来帮助想象,进而品味“漾”“爬”动词的精妙、诗中“乐”的情感。《溪头》则引导学生从动词“”染“立”中体味画面的静、美,而“碎”则是画面从静到动,垂钓之乐通过这几个动词的品味,则不难体会了。《江上》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以小故事: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如鸭群般在江里自由自在地嬉戏,为了争夺一撑船用的篆杆,一不小心打在了门牙上,至今对那“一阵浪花,两对虎牙”忘记犹新。童年就如同一幅幅淡淡色彩的水墨画,留存在作者心中。
四、联系生活真情表达
1.读了这两首儿童诗,你有什么感受?联系自己的生活,你又有什么感受?
(学情预估:大部分学生会从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快乐的来谈。可能个别学生会发出“自己都没经历过这么好玩的事”的感叹,还可能有个别学生会提出自己的童年生活不美好,整天参加培训班等。)
点拨策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享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同时点出课改正在努力地为学生减轻负担,及教师也会努力让学生有个快乐的童年。)
2.童年是多梦的,是美丽的,是难忘的。回家后,可以找《童年的水墨画》的另外三首小诗《花前》《树下》《林中》,或其它的儿童诗来读读,还可以模仿这两首儿童诗其中的一首来写一写,作作小诗人。
《儿童诗》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读读记记“花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像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引入
1、听《童年》,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2、导语引入。
二、初读
1、自由读。
2、同桌合作读。
3、指名读。
4、默读,说说你的感受。
三、学习《我想》
1、再读小诗,勾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说一说为什么?
2、四人小组交流。
3、汇报,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4、小结:
想像力的丰富,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动词的准确使用。
5、续写小诗。
四、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1、自由读小诗:
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有何感受?
2、同桌交流。
3、指名汇报,其他人补充:
街头:鲜明的对比(喧闹与宁静)。
溪边:动静结合,色彩艳丽。
江上:点面结合。
4、指导朗读。
五、拓展
学完这课,你想说些什么?
《儿童诗》教学设计9
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要充分注意到课文的体裁特点,读诗要边读边想象,要重视形象感悟、整体把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领会儿童诗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媒体:
教学《儿童诗两首》一课时,配合电教媒体,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想象儿童生活的画面,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入领会课文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想》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2.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
(二)初独诗歌,明白大意
指名分小节读诗(注意“丫”、“汲”的读音)。
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并想一想,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师随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1.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
2.诵读最神往的愿望,品读这一节诗句,想象画面。
3.想象“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一)自由读诗
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二)理解大意
1.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2.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释疑。
(三)赏析诗句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3.感情朗读。
(四)鉴赏写法
1.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交流感悟。
3.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4.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5.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6.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三、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儿童诗》教学设计10
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要充分注意到课文的体裁特点,读诗要边读边想象,要重视形象感悟、整体把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领会儿童诗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媒体:
教学《儿童诗两首》一课时,配合电教媒体,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想象儿童生活的画面,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入领会课文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想》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2、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
(二)初独诗歌,明白大意
指名分小节读诗(注意“丫”、“汲”的读音)。
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并想一想,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师随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1、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
2、诵读最神往的愿望,品读这一节诗句,想象画面。
3、想象“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一)自由读诗
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二)理解大意
1、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2、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释疑。
(三)赏析诗句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3、感情朗读。
(四)鉴赏写法
1、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交流感悟。
3、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4、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5、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6、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三、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我想:丫汲
儿童诗两首街头阅读
童年的水墨画溪边钓鱼、
江上戏水
教学反思:
本文是略读课文。课堂中,我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再拓展学生的思路,交流自己童年生活的快乐的事。课后让学生模仿《我想》写出自己美妙的想象,或画出童年生活时的图画。这样做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校园交响诗》教学设计3篇(扩展6)
——《木兰诗》教学设计10篇
《木兰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在朗读中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诗歌主题。
3.在有感情地朗读中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把握主题,理解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熟能成诵;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大家听过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首诗歌。
二、走近作家作品: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它是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首乐府诗,与《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诗又叫汉乐府。秦时有乐府机关,是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汉武帝时重建乐府,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把由乐府机关搜集整理的诗歌,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与“诗经”“楚辞”鼎足而立。
二:朗读课文,熟能成诵
1.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句式特点,感知课文内容。
师提问:这首诗歌的每句有几字?
点拨:这首乐府民歌以五字句为主,还有七字句和九字句,骈散结合,整齐中有变化,不显得呆板。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又有变化,不会形成顺口溜。
2.朗读诗歌时要注意的特殊字音:
军帖(ti) 帖(ti同“贴”)花黄
可汗(kèhán )十二转(zhun )
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
3.找出每一小节的韵脚,读出诗歌韵味。
4.划分节奏,有节奏地读课文。
老师点拨: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五字句划分为二三节奏);
不闻/爷娘/唤女声(七字句划分为二二三节奏);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九字句划分为二四三节奏)
5.朗读节奏训练,读出文言味道。
方法:同桌二人一起学习《经典咏流传》中学堂孩童摇头晃脑打节奏,同时在划分节奏处带上延长音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出文言韵味。
6.体会每一小节的朗读语气、语调和语速。
师问:你觉得每一小节都用同一种语气读吗?每一小节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体会边讨论,指多名学生朗读展示自己的体会。
(2)师总结点拨:
第一小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要读得轻快;“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要读的忧愁低缓,“女--叹--息”中间要有延长音。
第二小节,后四句写木兰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要读得铿锵有力,读出木兰的“男儿”气概。
第三小节要用到连读,四个“买”之间不要停顿,一气呵成,读出木兰临行前紧张而有序的准备过程。两个“旦”字引领的句子之间也不要停顿,读出木兰行军紧急、匆忙,侧面反映战事吃紧。而句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和“不闻爷娘唤女声”和“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之间要放缓节奏且声音低沉,读出木兰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才能突出木兰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凡人的真实情感。
第四小节前四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要语速加快,读出战事紧张、战斗激烈的意味。“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要读的低沉、缓慢、悲壮,体现战争的惨烈。
第五小节要读出对木兰的赞许,特别是“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更要读出木兰急于归家的迫切心情和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淡泊。
第六小节要读出喜气洋洋的气氛,特别是“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更要读出那一种欢乐喜庆的氛围。写木兰“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既要读出木兰穿上女儿装时无法掩饰的欣喜之情,更要读出邻家女孩的那种小女儿态。“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要读出伙伴们惊讶的口吻,如果加上瞠目结舌的表情就更形象生动了。
最后一段“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最后这个反问句,更要读出那种得意之感。
6.师问:大家有没有发现段落与段落之间还有连接的词句?
点拨:“归”,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这个段落间就不要停顿,要快速连读,才能有一种流水潺潺的感觉,也有一气贯通的畅快之感。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女生、男生分两个声部,接龙式试背诵课文。
三、师总结: 我们在每一小节读法的讨论中,了解了诗歌内容,也懂得要根据诗歌内容来确定语气、语调、语速的朗读技巧,希望大家在今后学习诗歌时,都能用上这些朗读技巧。
四、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把握诗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
一、观看尚雯婕演唱《经典咏流传·木兰诗》的视频,引入新课。
二、复习:
1.提问诗句:(1)木兰替父从军的句子是:
(2)木兰出征前做准备工作的句子是:
(3)写木兰不远万里行军急速的句子是:
(4)写战斗激烈的句子是:
(5)写战争惨烈的句子时:
(6)表现木兰立下赫赫战功的句子是:
(7)写木兰不愿做官的句子是:
(8)写木兰归家后心兴奋心情的.句子是:
(9)写家人对木兰深切思念,热烈欢庆她回归的句子是:
(10)表达赞颂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句子是:
二,理清故事情节
1.用一个词概括每段内容:
学生板书:身份 原因 出征 征战 凯旋 团聚 赞美
2.哪些内容详,哪些内容略?为什么?
点拨:作者刻意略写战争,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倦,突出表现主人公木兰的形象。
三、人物形象分析:
问:你喜欢木兰吗?喜欢她的什么?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我喜欢木兰,因为她_______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句结果,老师板书:勤劳 善良 孝顺 心系国家 声明大义 英勇善战 淡泊名利
师总结木兰形象:
木兰不仅是一位女英雄,在国难当头、家庭危机时,她深明大义,挺身而出,替父从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英勇善战,舍生忘死、保家卫国。
她同时又是个勤劳、善良、孝顺的女孩子,她热爱和*幸福的家庭生活,她的身上体现着*传统女性的优秀品质。
她也是个邻家的女孩,她也叹息忧虑,也喜欢“著我旧时裳”,也喜欢“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也喜欢和朋友们开个玩笑:“寻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正是因为以上三点,花木兰才成为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的形象。
四、体会写作特点:
1、问:请把你喜欢的诗句大声读出来,体会它们都用了哪些修辞?
2、老师讲解:
(1)排比、对偶、顶针、互文修辞手法的多次使用,使句子朗朗上口,感情充沛,上下连贯,一气呵成。
2.押韵:几乎句句押韵,使诗歌韵味十足。
3、具有乐府民歌的特点:开头一问一答,语言质朴明白。
五、再次齐背诗歌。
六、作业:把《木兰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可以加上合理的想象,对人物和场景做一些描写。
《木兰诗》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复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2、能有节奏地诵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歌语言的形象和优美。
3、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并认识对偶和互文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赏析人物形象。
2、对偶和互文的知识以及一些生僻字的认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围绕课后思考与练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试串译课文,解决生字词。
2预习课后练习二,与同学们交际。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串译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试背诵课文。
课文导入:(2分钟)
在历史上,有许多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她们横刀跃马,慷慨赴难,像穆桂英,梁红玉,她们是女中豪杰,而花木兰更是她们的楷模。今节课就让我们穿透历史的烟云,一睹这位金戈铁马的女英雄吧!
文本疏通,整体解析。
1检查预习情况,解决不懂的生字词。(5分钟)
2朗读课文,(要求:朗读时注意有节奏,声音响亮。
A:指名读,B:集体读。(8分钟)
3、课文串译。(12分钟)
4再读课文,思考:(8分钟)
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结合插图,说说全诗可分几部分,按什么顺序来写?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7分钟)
6、教师小结:略。(2分钟)
三:布置作业。(1分钟)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继续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并认识对偶和互文这两种修辞手法
引入新课。(5分钟)
背诵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尤其对文言和诗歌,背诵更是不二法门。上节课的背诵《木兰诗》的作业完成得怎么样呢?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齐背……
问题探究,品读赏析。(33分钟)
1、文章开头从木兰的停机叹息写起,写出了什么,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性格。(6分钟)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第3节写了“东……西……南……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3分钟)
3、第3节写“旦辞……暮宿……不闻……但闻……”
“旦辞……暮宿……不闻……但闻……”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5分钟)
(认识对偶,反复咏叹的修辞手法。)
4、作者如何写出木兰十年的征战生活,运用什么的修辞手法?(5分钟)
(认识互文的修辞职手法)
5、试列举课文还有哪些修辞手法。(5分钟)
6、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7分钟)
7、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小组讨论)(3分钟)
课堂小结:(5分钟)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通过种种艺术手法造了木兰这个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
布置作业:
(2分钟)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木兰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分析形象,探究主题。
教学重点:
创造性复述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文章详略安排的巧妙用意。
教学资源及手段准备:
学生日记中想象的画面朗读法背诵法讨论法
教学思路:
先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情况,并让两位学生谈自己的背书心得;再分享学生日记中描述的想象故事情节的画面,让学生学习创造性复述,学会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体会,实现个性化阅读;最后,解决本课的问题——“文章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
为解决此问题,先让学生归纳故事情节,从中体会文章表现了木兰怎样的优秀品质;接着,让学生找出文章是怎样安排详略的?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从而,得出文章的主题:赞美了花木兰的优秀品质,表达了爱国爱家的思想感情,歌颂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情怀。
在教学的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之情,思考自己爱国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抽查背诵:
请学生举手背诵,并请两位学生介绍自己的背书心得。
二、创造性复述故事情节:
展评学生日记。
按照段落顺序,依次展示七位学生的日记,并点评其想象的优点,如加入“心事重重”的心理,突出了思念之情,体现了人物品质,运用了对话、动作描写,添加了人物神态等。
三、分析文章详略安排的剪裁特色:
(一)请一生朗读后概括故事情节。
(二)思考:
你喜欢本文塑造的木兰形象吗?你特别欣赏她的哪一点?请结合诗中描述,用下面句式来发表你的意见。
“我喜欢木兰,因为她____,你看____。”
由此,归纳出木兰的优秀品质:机智勇敢、忠孝两全、勤劳朴实、热爱生活、深明大义、不慕名利等。
(三)讨论:
对木兰的描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明确:除“征战沙场”略写外,其余详写。
(四)探究:
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用意何在?
明确:
1、围绕“木兰是女郎”安排详略,以丰富女英雄形象。
2、突出主题:赞美了木兰的优秀品质;歌颂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国爱家之情。
四、拓展延伸:
(一)你还知道哪些知名女性?与大家交流。
学生发言。
《木兰诗》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北朝名歌的相关知识,包括其的记叙内容,常用的修辞及写作手法和其语言特点。
2、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常识和常用的字词句的读写、翻译。
3、熟读并背诵课文,知道课文内容并能大致复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言翻译能力。总结出花木兰这个巾帼英雄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中的爱家爱国主义精神。
4、就文章详略叙述,修辞手法及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人物的传奇性和戏剧性。
二、教学重点
1、重点文言字词及文言句式的学习和积累。
2、北朝乐府名歌的叙述内容、语言特征、记叙手法等文学常识的学习和积累。
3、对于故事情节的梳理,花木兰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故事主题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文中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学习,详略安排的写作目的及好处。
2、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利用稍微简短的时间,介绍北朝乐府名歌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写作特点。
2、问题法。通过引入式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同学们进入课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故事情节、人物分析、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详略分配对应进行提问,就问题的难以程度,选择直接请同学回答或小组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回答,问题就学生回答情况做出相应调整,提问时所注意的是不将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和叙述描写脱离并控制时间。
3、朗诵复述法。通过朗读熟悉生词,通过复述大致翻译文章内容
4、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一些关于花木兰的绘画作品,通过这些作品的直观展示,体会出花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
5、课堂练习法。让同学们制作一张花木兰的名片,名片上的内容包括:姓名、生存时代、身份介绍、性格介绍。
五、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提出问题,引出课文
向同学们讲述花木兰的故事,但在故事当中将“花木兰”名字隐去用“一位女子”代替。
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故事当中的主人公是谁吗?“
回答:”花木兰“
对回答正确同学进行表扬并引出课文:“恩,很好,故事中的人物正是花木兰。花木兰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我们的课本中也有一篇文言文是叙述这位了不起的女子。
(二)讲授文学常识
向同学们介绍《木兰诗》选自于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和《孔雀东南飞》称为“乐府双壁“
(三)朗诵课文,清点字词
请全班同学一起大声朗诵课文,并稍作点评:“大家读得很有力量,但还是要注意一下个别的字词和停顿。”接着播放录音,在播放录音的过程中,在黑板上书写重点字词:“机杼(zhù)、军帖(tiě)、可汗(kèhán)、愿为(wèi)市鞍(ān)马、鞍鞯(jiān)、辔(pèi)头、流水鸣溅溅(jiānjiān)、 万里赴戎(róng)机、朔(shuò)气传金柝(tuò)、赏赐百千强(qiáng)、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磨刀霍霍(huòhuò)、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待播音结束后,简单教读以上字词并延伸出课文中的两个成语“磨刀霍霍”“扑朔迷离”。再让同学们结合注释自由朗读一遍,边朗读边试着翻译。朗读结束后,让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句子并逐一解答,控制在三到四个句子。若没有同学提问,则自行讲述几个重点句子的翻译:“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四)布置课堂小练习,提出问题,引出人物形象的分析
1、让同学们结合课文叙述和自己的理解,制作一张花木兰的名片,名片上的内容包括:姓名、生存时代、身份介绍、性格介绍、生*经历。
2、大概4分钟后,请三个同学朗读自己制作的名片内容,并就其内容分别做相应点评,总结出相似点。
3、展示花木兰的绘画作品(挑选一些花木兰男儿身骑马作战的作品)
提问:画中花木兰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
回答:男儿形象,英雄形象,伟大的形象,了不起的战士,勇敢坚强的女子等
继续展示美国动画作品《花木兰》中花木兰女儿身的形象
提问:这作品中的花木兰又是什么样的形象
回答:漂亮的古代淑女形象,温柔的大家闺秀形象,美丽大方的姑娘等
就回答再进行提问:那为什么这么温柔的淑女要让自己变身成为那么坚韧的男子形象呢,请找出文中的语句来问答该问题
回答: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得出答案后继续提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木兰已经决定替父从军了,那在她准备出征之前她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在送她出征的路上,木兰和木兰的爹娘有什么表现呢,同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回答:“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就回答讲授课本知识,主要针对修辞进行讲解并举例说明比兴、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结合重点句子的分析,再就木兰认真准备出征的过程引申出木兰重视国家安危,准备为国家做贡献的献身精神。
讲解完后,继续提问:“描写木兰战场生活的语句有哪些?’
回答:“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就回答进行讲授,说明繁简的处理方式的作用,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讲授结束后继续提问:“在这样初步了解文章内容之后,同学们按小组讨论说说你们觉得木兰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品质。”
回答:“勇敢,孝顺,爱家爱国,以大局为重,巾帼不让须眉等“
就个别小组的回答做出总结,并讲授木兰的精神品质和形象特征。
讲授结束后,继续提问:“如果你是花木兰,你当时会怎么做,为什么“
回答1:“会和花木兰一样替父从军。”
就此回答提问:“沙场的生活艰难困苦并且有生命的危险,你为什么还想替父从军呢?”
回答:“父亲年长家中无大儿、国家形式迫在眉睫等。”
就此回答让同学们感受木兰孝顺并且忠心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延伸出当时北朝民族人民勇敢顽强的精神品质。
回答2:“不会和花木兰一样替父从军。”
就此回答提问:“那这样的话,你年长的父亲就要挑起重担了,你会让你的父亲出征吗?”
回答:“父亲虽年长但也可以担负重任;觉得自己身为女儿不应出征沙场。”
就此回答对这部分思想的学生进行相应引导并继续提问:“如果你是木兰,你会接受天子的赏赐吗?为什么?”
回答1:“不会接受,自己为国家效力是应该做的而不是为了赏赐。”
就此回答延伸出木兰不为功名利禄,谈薄名利的精神
回答2:“会接受,给家里带去一笔财富;是自己应该得到的。”
对此回答不做否认态度,就其接受原因作无褒贬含义的评价。
该环节结束后,对木兰的整体形象进行总结点明文章主题。
六、练习
1、背诵《木兰诗》
2、以《木兰诗》为基础,写一则小故事。500-600字
七、板书设计
故事情节:
详1、木兰叹息---点明原因,替父从军
2、出征准备---排比铺陈,繁忙准备
3、送女出征---恋恋不舍,木兰思亲
4、木兰归乡---婉拒赏赐,辞官归乡
5、归家换装---家人欢喜,战友迷惑
略沙场生活-------英勇杀敌,艰辛顽强
人物形象
作为女儿孝顺,顾家,恋家
作为战士英勇,顽强,坚韧
作为臣子坦然,淡薄名利
《木兰诗》教学设计5
【学生分析】
在*,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学生可能大多了解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可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刚强的女英雄,她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和普通女子一样,爱美,爱她的亲人,爱朴素*淡的生活。所以,学习《木兰诗》,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的。
【教学建议】
1、这首叙事诗字面意义浅显,可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
2、《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是*诗歌史上的一支奇葩,它的多种艺术手法如铺排、互文、对偶等对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等起着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
3、体会本诗的选材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4、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责任感。
5、指导朗诵,争取当堂背诵。
建议一课时完成。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在这个传奇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疏通文意。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2、了解故事情节。
学生讨论空白处填写恰当词语:
木兰停机( )──决心( )──从军( )──奔赴( )──十年( )──拒赏( )──与亲人( )
明确:叹息、出征、准备、沙场、征战、辞官、团聚
三、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讨论:
1、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诗中哪些描写刻画了她这一形象?
两处:
⑴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如飞。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⑵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前者烘托渲染了军旅生活的艰苦与惨烈,从正面塑造了一个勇敢刚强的战士形象。后者通过写天子的赏赐之多,侧面表现出木兰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女英雄。
2、木兰既是一位传奇英雄,又是一个普通的女性。诗中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她的女性心理?
⑴ 停机叹息时的心理描写:既为家里着想(父亲年龄大了,弟弟还小),又为国家大计着想(保家卫国是子民的责任)这种焦虑矛盾正是女子所特有的心理。
⑵ 远征沙场时的思乡心理的描写。远在边塞的木兰看到眼前一草一木都忍不住触景生情,想起家中慈爱的双亲,想起家的温暖。
⑶ 辞官还家后“著我旧时裳”和“对镜贴花黄”的行为描写。木兰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还原成“女儿身”,从她“开、坐、脱、著、理、贴”一系列欢快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木兰一颗爱美、爱生活的心。
3、你认为诗中刻画她英雄形象的笔墨多一些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明确:诗中既写出了她的英雄气,更写出了她的儿女情。正是这样一位柔弱女子在国家需要、家庭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毅然奔赴艰恶的沙场,在战争中屡建奇功,这样的奇女子怎么不令人心生敬佩之情?所以作者这样选材更有利于刻画一个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
4、读完此诗,你觉得我们应向木兰学习哪些精神品质?
略。
四、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指导过程中串入对本诗修辞手法的简要讲解。
〖教学反馈〗
1、解释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⑴ 惟闻女叹息( )
⑵ 问女何所忆( )
⑶ 愿为市鞍马( )
⑷ 万里赴戎机( )
⑸ 策勋十二转( )
⑹ 安能辨我是雄雌( )
2、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⑴ 《木兰诗》出自我国南北朝时期一首著名的五言抒情诗,它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
⑵ “归来见天子”段,突出了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质。( )
⑶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几句作为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是恢复女郎装束的木兰见伙伴的喜剧性的场面。( )
⑷ 《木兰诗》全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劳动生活的向往。( )
3、用原文填空:
① 旦辞爷娘去,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声,________。旦辞黄河去,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怕,________。
② 策勋十二转,________。
③ ________,对镜贴花黄。
④ 文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⑤ “扑朔迷离”一成语是由该诗中“________, ”得出,现常用来比喻________。
4、请从课文中再找出一句与例句使用修辞方法相同的句子。
例⑴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例⑵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例⑶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例⑷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问答题:
① 木兰替父出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②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表达了木兰怎样的心情?
③ 写出“开我东阁门,……对镜贴花黄”一段中所用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④ 你认为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案例推荐】
案例一
〖教学目的〗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
〖教学要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字词、字义、朗读、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正字音
机抒 zhù(织布梭子)
可汗 kè hán
鞍鞯 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 pèi(缰绳 )
燕山 yān
胡骑 jì(战马)
戎机 róng(军事)
朔气 shuò(北方)
金柝 tuò(打更用的梆子)
红妆 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 zhuó(穿)
傍地走 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当户 惟 可汗 市 但 朔气 金柝 铁衣 明堂 策勋 强 不用 郭 著 帖花黄 扑朔 迷离 安能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二年归:(互文)“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
四、朗读全诗
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六、分析第一部分
(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七、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详略叙述的恰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部分
二、(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导继续分析后文
1、分析第二部分:
⑴ 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⑵ 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2、分析第三部分:
⑴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⑵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3、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4、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5、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
此外还有比喻、顶针、夸张等。
6、本诗主题:
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安定生活的愿望。
7、学生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三、课外延伸
学生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木兰诗》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目标要求:
1.背诵诗歌,领会诗歌大意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魅力。
3.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4.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教师:问题导读单、训练单、拓展单。
学生:课前做好结构化预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花木兰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的形象,自20xx年起,河南商丘每年举办“*商丘木兰文化节”,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作为一首民歌,《花木兰》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木兰诗》,走近花木兰。
今天我们的口号是:确立目标,合作探究,挑战成功。
二、检查预习。
检查导读单完成情况。
老师:1、听取组长的汇报。2、抽查。3、指导解决存在问题。
期望学生:1、各小组长汇报本组完成情况。2、学生纠错。
三、朗读诗歌。
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感知文意,初步体会诗歌的声韵美。
老师: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2、指导朗读诗歌的语气。
期望学生:1、小组内讨论用怎样的语气?2、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四、疏通诗意。
老师:指导个别难懂的词句。
期望学生:借助工具书诠释全诗。
(小组互动合作,讨论交流,讲解诗意。)
五、生成问题。
整理预习过程中的疑难和疑问,生成问题。
老师:指导各小组整理、归纳,生成问题。
期望学生:生成有价值的问题。
六、课堂总结。
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诵。
二、合作探究。
老师:1、指导学生小组就生成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2、指导学生展示交流,并作出评价。
期望学生:小组成员明确分工,深入讨论,广泛交流,达成共识。
三、展示成果。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师生评价。
教师(旁白):现在进入小组展示阶段,各小组代表请上台。
学生:小组代表上黑板讲解本组探讨的答案。
四、训练巩固。
完成《问题训练单》。
学生:1、自主完成习题。2、学生小组探讨疑难。
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是一首风格刚健质朴的地方民歌,诗歌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繁简相宜的笔法美、强劲刚健的爱国情调美等吸引了历代读者,让人临之怦然心动,读之欣然于色,思之慷慨击鼓。让我们在欣赏中体味木兰柔婉的女儿情、豪迈的英雄气,学习她的爱国精神,在新世纪的道路上展示自己的一片风采,装扮祖国,哪怕是一丝绿,哪怕是一点红。
六、布置作业。
完成《问题测验单》。
附板书:
木兰诗
代父从军深明大义
踏上征途不畏艰险
征战沙场英勇善战
辞封拒赏不慕功名
返家团聚热爱和*
七年级语文第10课《花木兰》导读单
班级:设计者:审核人:
【查询资讯】
1.作者简介:《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2.背景资料:《木兰诗》反映的历史背景当与北魏与柔然之间发生的长期战争有密切的关系。柔然,亦称蠕蠕,四世纪中时,在蒙古高原鄂尔浑河和土拉河流域建立*。经常骚扰北魏。这次出击柔然,迫使柔然退到大漠以北。在北魏十多年的经营下,到这时才结束了从304年开始的一百多年的黄河流域战乱,*北部重新统一。这次战争是进步的,符合人们愿望的"。木兰参加了这十多年的统一北方的战争,打败了敌人凯旋而归。正因为这样,《木兰诗》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木兰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传颂和赞扬。
【积累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机杼() 朔气() 辔头() 可汗()胡骑()
金柝()阿姊()燕山()戎机()军帖()
2、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金柝:
云鬓:
郭: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双兔傍地走: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找出句中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
根据原文填空。
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2)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3)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
(4)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5)表现战争残酷的句子是:
5.多读读这首诗,练习背诵。
小组评价:学生评价:老师评价:
七年级语文第10课《花木兰》问题训练单
一、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按示例各举一例。
(1)借代:
(2)互文:
(3)对偶:
(4)排比:
二、对诗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形容北方苦寒,极言战地生活的艰辛,以环境衬托主人公勇敢坚强的性格。
B.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北方的寒冷气候,衬托战地生活的艰辛。
C.每天夜里站岗放哨,听着打更的声音,受着严寒的袭击,突出北方战场的苦寒。
D.形容北方天气的严寒,战斗生活的艰苦,突出主人公的勇敢坚强。
三、议一议(分析木兰形象)。
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又是普通的女性。
1.诗中那些细节描写了木兰的女英雄形象?
2.那些细节又描写了她的女性心理?
3.作者是刻画她英雄形象笔墨多一点,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写?
4.这一形象的意义何在?
四、交流(写作特色)。
1.这首叙事诗在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2.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三句运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你知道是什么吗?
小组评价:学生评价:老师评价:
七年级语文第10课《花木兰》问题测验单
班级:设计者:审核人:
一、翻译下列诗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二、下列诗句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D: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三、出自这首诗歌第三段的成语是(),其意思是()。
四、拓展延伸。
1.历史上不独有花木兰这一个巾帼英雄,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让我们仰慕。你还能再举出一些中外历史上巾帼英雄的例子吗?
2.古代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很多,你能写出几句描写战争的诗歌吗?
小组评价:学生评价:老师评价:
沫沫
《木兰诗》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复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2、能有节奏地诵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歌语言的形象和优美。
3、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并认识对偶和互文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赏析人物形象。
2、对偶和互文的知识以及一些生僻字的认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围绕课后思考与练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试串译课文,解决生字词。
2预习课后练习二,与同学们交际。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串译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试背诵课文。
课文导入:(2分钟)
在历史上,有许多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她们横刀跃马,慷慨赴难,像穆桂英,梁红玉,她们是女中豪杰,而花木兰更是她们的楷模。今节课就让我们穿透历史的烟云,一睹这位金戈铁马的女英雄吧!
文本疏通,整体解析。
1检查预习情况,解决不懂的生字词。(5分钟)
2朗读课文,(要求:朗读时注意有节奏,声音响亮。
A:指名读,B:集体读。(8分钟)
3、课文串译。(12分钟)
4再读课文,思考:(8分钟)
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结合插图,说说全诗可分几部分,按什么顺序来写?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7分钟)
6、教师小结:略。(2分钟)
三:布置作业。(1分钟)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继续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并认识对偶和互文这两种修辞手法
引入新课。(5分钟)
背诵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尤其对文言和诗歌,背诵更是不二法门。上节课的背诵《木兰诗》的作业完成得怎么样呢?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齐背……
问题探究,品读赏析。(33分钟)
1、文章开头从木兰的停机叹息写起,写出了什么,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性格。(6分钟)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第3节写了“东……西……南……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3分钟)
3、第3节写“旦辞……暮宿……不闻……但闻……”
“旦辞……暮宿……不闻……但闻……”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5分钟)
(认识对偶,反复咏叹的修辞手法。)
4、作者如何写出木兰十年的征战生活,运用什么的修辞手法?(5分钟)
(认识互文的修辞职手法)
5、试列举课文还有哪些修辞手法。(5分钟)
6、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7分钟)
7、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小组讨论)(3分钟)
课堂小结:(5分钟)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通过种种艺术手法造了木兰这个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
布置作业:
(2分钟)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木兰诗》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
3、背诵全文。
4、掌握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三、一读诗歌。
1、正字音。
机抒Zhù(织布梭子)可汗kèhán鞍鞯ānjiā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èi(缰绳)燕山:yān
胡骑jì(战马)戎机róng(军事)朔气Shuò(北方)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著我旧时裳Zhuó(穿)傍地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2、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3、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四、二读诗歌。
1、诗歌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明确:“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铺排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5、第四段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明确:“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6、分析第三部分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7、分析第四部分。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五、三读诗歌。
小结木兰形象。
明确: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六、4读诗歌。
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明确: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七、主题
明确: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安定生活的愿望。
课外延伸:学生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八、布置作业: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九、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木兰诗》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4、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可同学们却不一定知道这个故事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学习这首诗
二、背景解题,认识时代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它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文学史上的“乐府双璧”
三、诗歌诵读初步感知
1、教师带表情范读让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朗诵时节奏的变化
2、解决生字词教师重点强调:
机抒:zhù(织布梭子) 可汗:kè hán 鞍鞯: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 pèi(缰绳 )
燕山:yān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胡骑: jì(战马) 戎机:róng(军事)
著我旧时裳:zhuó(穿)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傍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3、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情感
4、学生齐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走近木兰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2、《木兰诗》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
时间顺序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教师板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填空:
理清情节:
木兰停机(叹息)——决心(替父从军)——从军(准备)奔赴(战场)——十年(征战)拒赏(厚禄)——与亲人(团聚)
五、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学生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探究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总之,木兰形象特点: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1)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2)第4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3)第5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
从军缘由――详写 出征前准备――详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
(2)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六、体验反思
1、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2、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七、课堂小结
1、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学生查阅资料,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刘胡兰、秋瑾
《木兰诗》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掌握词语读音。
唧唧机杼军帖可汗鞍鞯辔头溅溅燕山胡骑啾啾戎机朔气金柝策勋阿姊红妆霍霍帖花黄著鬓
2、诵读课文,抓住故事情节,品味富有情味的诗歌语言,体会木兰形象及其意义。
3、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在品读过程中,通过再创造来使木兰的形象更加丰满。
4、体会木兰形象的特点,更加热爱我国古代文化,继承中华民族无私质朴、英勇无畏的传统。
教学重点
1、把握情节,品读木兰形象的魅力。
2、多方面理解民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木兰形象的把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国迪斯尼公司曾投巨资将*的花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花木兰在*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学生交流预习内容,关于作品出处、北朝民歌知识、《木兰诗》产生的时代背景等。
1、《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2、一般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北魏统治期间(386~557)。当时北魏曾与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交战地点。
3、北魏是鲜卑族人建立的*,鲜卑族当时已经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
4、北魏末期时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品,因此诗中有“东市买骏马”等。
二、诵读课文
采取散读、指名分节读等方式,进行字词正音、语句质疑等。
三、概括情节
这是一首极富传奇色彩的叙事诗,它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请你围绕故事,说说从中读出了怎样的情节,并加以精练地概括。
(第1~3自然段)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4自然段)十年征战
(第5、6自然段)凯旋而归
(第7自然段)附文赞颂
四、朗读、品味语言的情味
1、朗读第一部分。
(1)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抓住“叹息”“无所思”“无所忆”体会木兰的神情、心理的变化,与家人关切的神态动作,展示她与亲人的密切关系。
(2)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一节,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体会木兰的形象特点。
(3)“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个诗句,一面是亲情,一面是战情;一面是思家之情,一面是卫国之情。木兰毅然服从了后者,勇敢地奔赴前方。爷娘唤女的亲切、关怀、熟悉的声音与黄河水声、胡骑鸣叫声的陌生、凄厉、可怕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反映了木兰复杂、矛盾的心情。“黄河流水鸣溅溅”写自然环境的严酷,“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战争环境的严峻。
2、朗读第二部分。
体会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通过两处侧面描写,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木兰的英雄形象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3、朗读第三部分。
(1)面对“可汗”之问,木兰答语朴实无华、自然*易,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不居功自傲。
(2)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
(3)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
4、朗读第四部分。
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
五、分析木兰形象
1、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
(1)参军前的木兰: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女,*日除织布以外,也练习骑马射箭,“褰裳逐马如卷蓬”;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军,是经过反复深思的。
(2)参军后的木兰:木兰穿上戎装,横刀跃马,英姿飒爽,与男儿无异。在行军途中,她走马如飞,夜晚宿营,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斗,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在战场上,她左右驰突,剑动而敌奔。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颜色*易,毫无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唯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
(3)到家以后的木兰: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她换上了女儿装,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儿。
2、说说诗歌塑造这个形象的意义。
(结合思考与讨论一)历来对这个人物有不同评论,有人认为木兰代表了一种精神力量,她的行动打破了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旧观念;也有人认为木兰是一位抗御外侮的女英雄;还有人认为木兰是一位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忠孝两全的女子。
六、体会民歌语言的特点
说说本诗与以前读过的文人诗歌相比,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讨论明确。
语言上体现了民歌朴素无华、节奏鲜明、句式自由、手法多样等特点。
全诗用口语写成,生活气息极浓,如“唧唧”“溅溅”“啾啾”“霍霍”这些拟声词的运用;“十二”“百千”这些夸张的数字;“阿爷”“阿姊”“可汗”这些新词,都是俗文学的特色,不事雕刻而自然流畅。开头四句自问自答的诗句也是民歌常用的手法。为了渲染欢快热闹的气氛,运用了铺叙、排比、对偶、反复等手法详写场面,将故事推向高潮,增强感染力。
七、写作练习
将木兰回家部分改写成记叙文,采用电影语言形式,尽量展现情景。
《校园交响诗》教学设计3篇(扩展7)
——儿童诗教学设计5篇
儿童诗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朗读课文,读出童年的幸福快乐。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4、通过学习诗歌,会仿照《我想》前四小节写诗句。
评价设计:
1、目标1通过课前预习,课上检查的方式了解和指导,使全班100%的学生会读生字"丫",认识"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目标2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课堂观察、教师点评、读悟结合的方式,使全班80%以上的`学生会读出童年的快乐。
3、目标3通过课堂观察学生的表情,以及学生回答问题来检查。
4、目标4通过课堂小练笔来检测。
过程预设:
一、谈话引入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 儿童诗两首 (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教师范读,激*感。
三、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四、品读诗歌,深化情感。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
《童年的水墨画》使我感受到童年快乐
3、小组内读诗,
4、全班齐读此诗。
五、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六、再读诗歌,升华情感,背诵诗歌。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七、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儿童诗。
2、学写儿童诗
板书设计: 儿童诗两首
美好的愿望 街头读书
丰富的想象力 溪边钓鱼 快乐
儿童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会读生字“丫”,读读写写“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趣、乐。
3.感受“安、悠、爬、染”等动词的精妙,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4.通过想象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趣,初步培养鉴赏儿童诗的能力,激发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背景
1.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首诗,诗里有我们的梦想和憧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儿童诗两首》。
2.齐读课题。
3.这两首儿童诗是——(“我想”“童年的水墨画”),从这两首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估:学生预习过课文,大部分能基于所知的内容作个简要的表述,如:“我想”是“我”所展开的想象,童年像水墨画一样美等。少部分学生此时才会关注到题目与内容的联系。)
4.简介背景。
《我想》是我国著名作家——(高洪波)在初春时,带着自己四岁的女儿到公园里和女儿尽情地享受阳光,欣赏春天,欢快游乐后写下的。《童年的水墨画》则是作家——(张继楼)在80岁高龄时,根据自己的所见及童年生活的回忆写成的一组诗,分别是由“街头、溪边、江上”这三首小诗组成的。
二、初读感知初感文体
1.自读诗歌,运用“借助注释”“同桌交流”的方式解决初步的疑问,思考诗歌主要讲了什么。
2.个别读,师生共同参与正音、断句。感知诗歌主要内容。
(学情预估: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好生字“丫”,较流畅地读好“我想”,“童年的水墨画”则有可能出现断句等困难。“我想”从儿童的视角书写,浅显易懂,但概括仍存在一定的困难。“童年的水墨画”能大致知道所描写的几个场景。)
点拨策略:“我想”提示每小节“我”想像了什么,“童年的水墨画”提醒在“街头”等地方分别做了什么。
3.课文为什么要把《我想》《童年的水墨画》放在一起呢?这两首诗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学情预估:“一语惊醒梦中人”,一部分学生会意识到这两首诗歌富有童真,都是写童年美好幸福生活的。可能少部分学生则比较茫然,会讲到两首诗的具体内容上。还可能会有学生指出两首诗的不同点。)
4.小结。
这两首儿童诗都是富有童真、童趣,都是与童年有关,而且,主要还是写给你们——儿童看的呢!
三、品读体情体会精妙
《我想》
1.读了《我想》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学情预估:“我想”能从自己的读中体会到诗歌的趣,作者的“奇思妙想”,也可能会认为作者是在异想天开。)
点拨策略:尊重学生个性的感受,点出童年是个爱想象的年龄,看到世间万物都可能会展开自己的奇思妙想。
2.指导想象,朗读体会。
点拨策略:以“作者分别看到了春天的什么景物展开自己的想象?”引导学生体会是盎然的春意启发了作者的想象,以第一小节为例,想象画面,指导朗读,通过“悠啊,悠——”破折号中声音的延长,读出诗歌的趣。
3.方法迁移,品读诗歌。
点拨策略:指导学生运用第一节诗的想象画面的方法,交流自己的感受,并通过朗读调动情感,体味诗境。
5.在这首诗中,你觉得哪些词用得特别好呢?
点拨策略:引导学生发现诗中“安、接、装、种”及“悠、长、望”等动词,通过换词等方法体会动词的准确、精妙。
《童年的水墨画》
1.在“童年的水墨画”中是否也有一些动词用得特别好呢?请大家细细读读,想象一下画面。
点拨策略:根据学生感悟的情况,进行适当点拨。《街头》引导感受诗中闹市静读的画面,让生简介“黑旋风”在水中大战“浪里白条”的情节来帮助想象,进而品味“漾”“爬”动词的精妙、诗中“乐”的情感。《溪头》则引导学生从动词“”染“立”中体味画面的静、美,而“碎”则是画面从静到动,垂钓之乐通过这几个动词的品味,则不难体会了。《江上》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以小故事: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如鸭群般在江里自由自在地嬉戏,为了争夺一撑船用的篆杆,一不小心打在了门牙上,至今对那“一阵浪花,两对虎牙”忘记犹新。童年就如同一幅幅淡淡色彩的水墨画,留存在作者心中。
四、联系生活真情表达
1.读了这两首儿童诗,你有什么感受?联系自己的生活,你又有什么感受?
(学情预估:大部分学生会从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快乐的来谈。可能个别学生会发出“自己都没经历过这么好玩的事”的感叹,还可能有个别学生会提出自己的童年生活不美好,整天参加培训班等。)
点拨策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享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同时点出课改正在努力地为学生减轻负担,及教师也会努力让学生有个快乐的童年。)
2.童年是多梦的,是美丽的,是难忘的。回家后,可以找《童年的水墨画》的另外三首小诗《花前》《树下》《林中》,或其它的儿童诗来读读,还可以模仿这两首儿童诗其中的一首来写一写,作作小诗人。
儿童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比较两首儿童诗表达方式上的区别,领悟儿童诗的写法。
课前准备:找几首儿童诗读一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音乐《童年》响起
一、导入新课
出示“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齐读)
再改变为:
童年
是一幅画
画里
有我们五彩的生活
童年
是一首歌
歌里
有我们的幸福
和欢乐
童年
是一个梦
梦里
有我们的想象
和憧憬
(指名读)
师:一段优美的文字,转眼间就是一首美妙的诗。梦从“我想……”开始,而五彩的生活则定格为《童年的水墨画》(出示:我想 童年的水墨画)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儿童诗两首》(揭题)
师:何谓“儿童诗”?(生略谈)
二、整体感知
诵读诗歌,说说两首诗各写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诗。
根据反馈出示:《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好的幻想;《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
三、学习《我想》
(一)指名读诗歌
1.其他同学思考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2.交流
3.填空完成:
1。“我”想把手安在( )上,使它( )。
2。“我”想把脚接在( )上,使柳树长得更( )。
3。“我”想把眼睛装在( )上,使它看到( )的东西。
4。“我”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 )上,使自己更( ),更( )。
(二)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1、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请你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说说理由。
2、齐读1—4节,领悟写法
根据反馈出示: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三)尝试仿写一节诗。
师:了解了这个孩子一连串的梦想,是否激起你美好的遐想。
出示:发挥你的想象,你还想……
学生练笔:我想
交流。
师:心有多远,我们的想象也有多远,想象终归是想象。
出示: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
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齐读)
师:我们走得太远,爸爸妈妈会担心。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同样精彩,同样生活得有情趣。(出示:童年的水墨画)
师:在“街头”,在“溪边”,在“江上”,我们的快乐无限。(依次出示:街头 溪边 江上)
三、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一)自由读诗
想想每节诗的主要内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诗的主要内容。
交流反馈出示:阅读 钓鱼 戏水
(二)赏析诗句
师:如果说“街头”是一幅画,你在这画中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指名说,随机解读诗句)
用同样的方式学习“溪边”和“江上”这两幅画。(学生自由学)
交流
感情朗读。
(三)鉴赏写法
1.体会这两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2.交流感悟。
3.师小结:
⑴ 《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
⑵ 《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⑶ 《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语言比较跳跃。《童年的水墨画》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四、拓展延伸
欣赏儿童诗,包括:数学诗、图像诗、童话诗、可以表演的诗、你也可以创作的诗
出示:
儿童诗的特点:
盎然的儿童情趣、丰富的儿童想象、天真而纯粹的语言、童稚而优美的意境。
五、总结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有人说童年是人生的春天,那是最美的季节,我们何不采撷其中的一些,写下来。你也可以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出示:创作儿童诗)
课后反思: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落实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略读课文教学“粗知文章大意”和“运用方法自己读懂文章”两大任务。我们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自觉阅读——自由阅读——自能阅读——自得收获,即激发阅读的兴趣,自觉走进文章;以弄清诗歌主要内容为任务自由阅读;以详学一首,略学一组为教学安排;最后获得知识、情感、能力方面的收获。
在实施中,感觉有几点做得还不错。
一、变细碎的讲解为学生的品析。如学习《我想》时,在了解了这个孩子一连串的梦想后,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来诵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尽管在学生交流时,这个随机还是有痕迹,但至少让学生能有个性地来解读文本。如学习《童年的水墨画》时,选其中的一首重点讲:“如果说街头是一幅画,你在这画中看到了什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诗歌的意境。
二、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上课一开始从一段话引出两首诗,整体感知,接着学习两首诗,最后把两首诗放在一起来比较它们表达上的异同,从而领悟儿童诗的写法。其次,课外诗歌的补充,也让学生对儿童诗的特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从课内自然引向课外。整体性、延续性都还不错。
三、课中实现了两次动笔。一次是概括幻想;一次是仿写。前者是课文知识方面的积累,后者是能力方面的锻炼。
综观整节课,学生的自能阅读能力培养还不够,表现为独立阅读的深度不够。如果能在课外让学生来创作一首儿童诗,或许更能检测到本堂课学生的收获有多少。
儿童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尝试写主持词,写一首或一节儿童诗。
学习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谈话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儿童诗两首》这两首分别是《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板书)。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是通过同学们的自学来学习的。课前同学们做了充分的预习。老师有个提议,今天我们想采用闯关的形式来学习,有兴趣吗?每一关都有得分,随机加分看谁得分最多,一并计入语文感恩银行。
2、创第一关 必答关学习第二首诗《童年的水墨画》
(1)大声朗读第二首诗《童年的水墨画》,想想这首诗描写了童年的几个怎样的画面?用简短的语言写在小纸片上。
反馈学生的答案。(街头看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随机提问“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2)你最喜欢哪一个画面?说说你的理由。随机体会童年的快乐、情趣、可爱、顽皮,并进行朗读指导。
(过渡:童年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多么快乐。除了童年的生活,同年还有什么?)
3、创第二关 抢答关 学习第一首诗《我想》 比较两首诗
(1)《我想》这首诗中,写了我童年的什么?
(2)写了我几个愿望?哪一个愿望最令你神往?请你把它读出来。朗读指导
(3)课文中的哪些字或词让你读起来感到特别的美?随机感受韵律美
(4)快速浏览这两首诗,请你说出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
(内容不一样:一首诗表达愿望的,一首是表达真实生活学习场景的;形式不一样:一首是一首诗,另一首是组诗;三是第一首比第二首的韵律感强;意境不同)。
4、创第三关挑战关尝试写作
(1)写主持词。创设情景:表演诗朗诵节目。写好后评价。(提示:可用上书上的语言,写两三句即可)。
(2)仿照课文中诗的写法,用诗歌来写写自己童年的愿望和生活场景。提示:写愿望和场景的可写一个或几个小节,视自己情况而定。反馈交流。
儿童诗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学习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我想》
1、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2、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⑴ 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⑵ 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⑶ 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⑷ 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⑸ 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① “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② “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⑹ 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⑺ 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3、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⑴ 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⑵ 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⑶ 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⑷ 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1、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⑴ 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⑵ 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
⑶ 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2、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⑴ 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⑵ 欣赏交流佳句,如: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3、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⑴ 默读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⑵ 生探究、发现。
⑶ 交流感悟。
⑷ 师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⑸ 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⑹ 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⑺ 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4、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校园交响诗》教学设计3篇(扩展8)
——《己亥杂诗》优秀教学设计3篇
《己亥杂诗》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三、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四、朗读这首诗
五、对诗句的理解: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六、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七、名句赏析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
本意虽然是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八、小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十、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 以“落红”自喻
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 寄予爱国情怀
夕阳西下→吟鞭东指→落花自比
浩荡离愁→轻松愉快→有所作为
《己亥杂诗》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2)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课题
课前活动:现在还没有上课,我们先来做做小游戏,放松放松!第一关,看图猜古诗。会背的一起来背背。你们真厉害,张口就来。我们走进第二关,妙语生花用古诗。哇,你们不仅会背,还能活学活用呢。最后一关,只言片语猜古诗。请你猜猜下面的文字说的是哪位诗人?是白居易呢,还是龚自珍呢?哇,这都能猜对,看来你们课外读了不少诗呢。好了,咱们放松的差不多了,准备好上课了吗?好,上课!
1、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龚自珍写的诗《己亥杂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己字可千万不要出头。杂字的最后两笔是点,而不是撇和捺。(板书:己亥杂诗)
2、谁来读读课题。3、我们一起来读读。
二、释诗题
①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
师述:*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己在天干的第六位,亥在地支的最后一位,组合在一起就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②1839年的第二年,也就是1840年,*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吗?
③小结:这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
三、读诗韵
1、下面我们走进古诗,请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下面谁愿意来展示你的朗读?
师:你读得字正腔圆。今天我要教大家一种读古诗方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读得长而轻;三声四声读得短而重。咱们来看第一句,“九”是第三声?所以读得短而重,“州”是第一声?读的时候就要长而轻,注意老师的手势,我手没有收,你就不能停,我来示范读第一句。第二行,你们来,注意,我的手势不停,你们也不能停。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方法要学以致用,请你们自己练习。谁愿意来第一个来试,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者。看着我的手势来,你不仅是勇者,你还是智者,一学就会。
小结:同学们自学能力真强,一学完就能完成得又好又快。
3、男女合作读。
4、师生合作读。
4、全班读。
四、释诗意
同学们读得可真投入啊!诗,咱们已经读准音,读出节奏了。那么诗的意思你读懂了吗?请你借助下面的注释来理解诗意,开始吧!
学生小组自由交流,解决以下内容:
(1)九州生气恃风雷:
1、你读懂了哪里?哪怕一个词也行。你是怎么读懂的?板书:九州生气(我看了下面的注释)嗯,借助注释是我们理解古诗的常用方法。
2、“请你连下来说说。(风雷:①师解:唉,普通的暴风雷电能让祖国生机勃勃吗?一场暴风雷雨之后,大地会怎么样?暴风雷电来临之前,世界是什么样的?(黑沉沉的,死气沉沉的。)那也就是说,*想要生机勃勃,就要靠一场如暴风雷雨般的——改革(板书:改革)②你真厉害,课处的知识真丰富。普通的风雷当然不能让*生机勃勃,所以这里的风雷是指暴风雷雨般的变革)。
(2)万马齐喑究可哀:
①为什么需要“暴风雷雨般的变格”呢?也许第二行会告诉你答案。
②这一行你又读懂了哪一个词语?(板书:万马齐喑)
③正是因为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让人觉得可悲,所以要变革!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①那么该怎么“改革”呢?三四两行也许会告诉你答案。
②“不拘一格”什么意思?拘什么意思?格呢?把他们组合起来呢?(板书:不拘一格)
小结:对于我们不知道的词语,我们可以把他们拆开来解释。这也是了解词语意思的一种方法。
四、悟诗情
(一)、我们大体了解了诗意,从诗意中我们知道了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这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去祖国的大街上看看吧。
(1)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犹自高唱《玉树后庭花》读——,在清朝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难怪龚自珍说要“改革”了。读——
(2)这是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妓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他们忘乎所以,只图贪图宴乐于西湖。读——清朝的官员又何尝不是呢!怪不得作者说要“改革”了。读——
(3)这是当年外国人拍摄*烟民做成的明信片,*的形象世界流传。连林则徐在上表朝庭的奏书中也这样写道:“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啊!这要的局面还不要“改革”吗?再不,就来不及了。读——
(4)百姓流离失所,田不能耕,商不能经,工不能作,哀号遍野的岂止十万百万千万啊!这是当时官府的施粥场景,有这样一个母亲,因为贫病,儿刚死在怀中,可怜的母亲还在心中悲叫着:“儿且勿死,为娘今日趁一粥”,掩怀拭泪不敢哭”而与此形成显明对比的却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改革,读——
②看到这一切,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情绪:(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也同样在龚自珍的脑海翻滚,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大家读读这行诗。
③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风雷变革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
④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板书:九州生气)用*时积累的词语说说。(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
小结: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么不感慨!合起来在读这两行诗。
汇报诗的第二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①那么应该怎样“变革呢”?
他劝谁?怎样劝?(多名学生汇报交流:用自己的话和表演来劝说)谁来劝劝?(读古诗)
小结:
1、一个人的劝告是不够的,第一组来人同学来劝。
2、再多点人吧?请第二组的同学加进来劝!
3、我们都加入这劝告的行列吧。读——
师:他就是这样一遍遍的劝,因为——,因为只有改革才能让——。所以让我们再大声地劝劝天公,劝劝皇帝,劝劝达官贵人吧,读——
5、全班读全诗
6、诗已经在同学们的嘴里,心里,让我们把背出来吧。
五、诵全诗,明情感
1、诗已经在你们的心里了,那么龚自珍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你一定会有更深切的感受。学生交流汇报。所以,想改变万马齐喑的社会政治,让九州充满生气,就要改革,就要不拘一格的任用人才。
2、拓展延伸
龚自珍的已亥杂诗还有很多首,下面我们来看看第5首。
拓展:PPT出示《己亥杂诗》第5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作业:龚自珍还写了很多这样的诗,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找来读读。
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变革
万马齐喑——————九州生气
不拘一格
《校园交响诗》教学设计3篇(扩展9)
——《诗画童年》教学设计3篇
《诗画童年》教学设计1
学习内容
《我想》、《童年的水墨画》、《山村孩子的画》
教学目标
1、能够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学习“想象”“入情入境”等朗读技巧。
3、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并能模仿并创作儿童诗。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
教学难点
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让有绘画才能的同学用画笔画出童年生活的场景,教师课前搜集学生喜爱的儿童诗。
教学过程
一、深情诵歌,重温童年
师: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快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段话像不像一首小诗?请你们一起深情地朗读一下。
师:真棒!今天就让我们在这暖暖的春日里,谈一个温暖的话题。(生齐读课题《诗画童年》)
二、品读诗歌,回味童年
师:有这样一首诗,里面装满了孩子新奇的想象和可爱的愿望,这是怎样的一首诗呢?请自己朗读诗歌《我想》。
(一)品读《我想》
1、这个孩子有哪些愿望?
2、你最喜欢哪一节?读一读,并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喜欢?
3、大家齐读《我想》
师:大家读得真棒,仿佛把我带进了春天的大自然之中,你们就是那群娇嫩可爱的鲜花绿草,《童年的水墨画》又会给你们怎样的感受呢?请大家放声朗读一下!
(二)品读《童年的水墨画》
1、你读过有什么感受?
2、你都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读一读。
3、总结:怎样读诗能把诗读好?
4、板书:“想象”“入情入境”等朗读技巧
5、多种形式朗诵.
(三)拓展阅读《山村孩子的画》
请用上述技巧朗读《山村孩子的画》
三、你言我语,诗话童年
读了这么多,我现在特别想听一听你们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请用一句话或一段话描述你的童年。
(四)你书我画,记录童年
1、仿写《我想》或《山村孩子的画》
2、配图写诗
3、展示交流
结束语:童年如梦,如烟花般,虽然灿烂美好却短暂,正如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所言: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生活却一去不返了。所以请珍惜这短暂的童年时光,用你手中的笔绘出你们如诗如画般的童年,绘出你们精彩纷呈的未来!
《诗画童年》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画面表达诗歌的内容。
2、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象。
重点:幼儿学习用画面表达诗歌的内容
难点:听诗歌,幼儿作画。
活动准备:
1、幼儿在阅读区域活动中已学会了诗歌的`朗读。
2、诗歌录音《下小雨啦》、幼儿美术用书《诗配画》。
过程:
一、听诗歌录音,引出话题:
1、教师播放诗歌录音《下小雨啦》。——“你还记得《下小雨啦》首诗歌的内容吗?”
2、教师请幼儿跟着录音一起朗读诗歌。
二、想象表述:
1、教师引问题:“如果请你将这首诗歌变成一幅画,那画面上会有什么呢?”
2、幼儿自由讨论、交流、畅谈自己的想象。
三、诗配画:
1、幼儿作画,教师轻轻播放诗歌的录音,为幼儿提供联想的空间。
2、幼儿交流作品,欣赏同伴们丰富而奇妙的想象,教师在旁予以指导。——“你特别喜欢哪幅作品?”
《校园交响诗》教学设计3篇(扩展10)
——七步诗教学设计3篇
七步诗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
同学们,*是诗的国度。*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大家曾学过不少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背诵下来吧!(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诗人
1、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板书作者和朝代)
2、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其中两位诗人的了解。
三、学习《长歌行》。
1、教师导入: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哪个同学能为我们背一背呢?(指名背)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
2、(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3、学习向导:(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学习向导”)
(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可见——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长歌行》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园中的葵花绿油油的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的期待阳光。温暖的春天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常常担心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时光流逝像万条江河流东海,什么时候呀它会在向西流淌?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6、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长歌行》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诫诗)
7、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8、教师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9、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教师小结:《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还打比方,说明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11、大家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搜集有关劝诫后人勤奋好学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长歌行汉乐府民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指名背诵《长歌行》。
二、学习《七步诗》
1、导言:同学们从《长歌行》中不仅领略了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比喻,更使我们受到了有益的启发,那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不时地激励我们珍惜时间,不断努力。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
2、解诗人及创作经过。
(1)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沛国谯县人,有政治雄心。他的哥哥曹丕当皇帝后,他受排挤、迫害,终生遭受软禁。
(2)请学生介绍这首诗创作的经过。
3、(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4、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
5、学习向导:(跟随“学习向导”自学本诗。)
(1)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6、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三、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七步诗》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拿来豆子煮豆羹,滤掉豆渣成为了豆汁。豆秸锅下燃得旺,豆子锅里哭啼:咱们本来是同一个跟上生,你为什么迫害我这么急!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5、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6、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四、拓展创新训练。
1、教师导语;这首诗中蕴含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是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为曹氏兄弟为了争夺王位而不顾及兄弟情谊的做法而惋惜,更使我们深深地同情曹植的不幸处境。今天让我们运用我们的智慧与才能重新演绎这个故事吧!
2、学生分头准备。
3、进行汇报表演,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涵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预习《出塞》一首诗。
附:板书设计
七步诗
曹植
豆和豆秸
相煎何急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豪迈奔放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请同学们一起读题目《出塞》。揭题《出塞》。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他擅长写边塞诗。选择边塞军旅生活作为写诗的素材。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地名,又称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汉武帝时李广曾任右北*太守。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度阴山——度,指越过。银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的意思是: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英雄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健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兵马度过阴山的。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五、指导朗读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七、推荐欣赏:(投影)
教师导入: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现在老师在为同学们推荐一首歌颂李广的诗作,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附:板书: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