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进入20世纪后半期之后,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速发达、资源的大量消耗,从而导致污染的日益严重,环境的迅速恶化,环境保护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能源,环境)之一。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保护好环境。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 所以环保意识教育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渗透势在必行。
一、 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环保教育必须在充分发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应避免脱离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基础,促使学生在了解教材内容、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中接受环保意识教育。
例如在讲到CO2污染时,结合CO2的性质,介绍CO2含量的增加会引起“温室效应”。而含碳燃料的燃烧、动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都可能产生二氧化碳,尤其是工业生产中废气的任意排放和森林的大面积毁坏,绿色植物的减少,导致空气中的CO2含量大量增加,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界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固有平衡,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气候变暖。有人预测本世纪末地球的气温平均升高2.5-5.5℃,致使冰川融化,许多岛屿将被淹没,并出现气候难民。而防止“温室效应”的有效方法是减少CO2的排放。最简单实效的方法就是大力发展绿色植物,植树造林,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节约用纸等。其次,控制污染源,减少含碳燃料的燃烧,寻找新的、无污染的燃料,充分利用太阳能,开发新能源,例如氢能、水能、风能等。并要积极倡导“低碳生活”,减低CO2的排放,可以教育学生应随手关掉不用的电脑、电灯、空调等电器;在手机充电完成后立即拔掉充电插头;使用节能灯泡,选择节能空调,多步行,骑自行车,乘公共交通工具等;电视机和电脑屏幕不要太亮等。
二、 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化学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化的学习情境和亲身体验的机会,帮助学生增强直观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注重潜移默化的引导示范作用,以身作则,注重实验室的环境保护,避免实验过程中产生污染。
首先要控制反应物的用量,减少废弃物。例如当学生在制取有毒气体时,尽量控制反应物的用量,只要能得到正确的有效的结果,能观察到其物质的存在,了解和掌握它的性质就可以了。如在九年级下册实验固态氮肥和碱性物质混合产生氨气时,就必须控制好反应物的用量,以减少氨气的排放量,并且可增加一个吸收产物氨气的装置,以避免造成空气污染的弊端。
其次要正确处理废弃物,使学生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在化学实验中不仅要减少药品的使用,还要对废弃物进行合理处理,决不能随意倾倒,造成环境污染。例如CO还原CuO实验中未反应完的CO,通过燃烧作无害化处理;易挥发的浓硝酸、浓盐酸等用棕色瓶封闭暗处贮存,以免挥发污染环境。实验完毕,提示学生对废弃物进行处理,使学生养成从我做起,在试验中自觉养成环保行为。
三、 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
课堂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阵地,但在日常生活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使我们的教育更实效,更具有强的说服力,所以还应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时刻牢记保护环境。
首先,注意节约能源。如节约用水,可以把洗菜的水浇花,把洗衣服的水擦地;手机充电完毕后及时拔掉插线板,随手关闭不用的电器等。其次,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如用过的电池不能随意丢弃要及时回收,不乱倒污水。另外,尽量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如含磷洗衣粉、喷发胶等。还要积极参加一些环保活动。如3 月 12 日植树节、5 月 31 日世界无烟日、6 月 5 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还有每年的3月23日全球倡导“地球一小时”,一小时熄灯未必带来实质性节约与环境保护,但是这种共同行动传递共同的环保、节能、绿色理念,也宣誓对保护地球的信仰、对参与改变的意愿。
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结合教材内容,利用化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在巩固化学知识的同时了解环保知识,加深了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增加环保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环保能力。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在老师的示范引导下,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只有这样我们大家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和一个绿色盎然的地球,这也是我们在化学教学教育过程中开展环境保护知识教育的目的。
(作者单位:新疆伊犁特克斯县乔拉克铁热克镇寄宿制初级中学 )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