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亚太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这些国家农村教育还存在数量、质量、均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农村教育仍然比较薄弱。针对这一现实,亚太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做法有:强化国家行为,重视教育扶贫;政府办学为主,鼓励社会各界和家庭参与;学校教育为主,兼用多种办学形式;提倡基于学校的管理,发挥学校办学自主性;等等。这些经验对我国发展农村教育的启示是: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同时继续鼓励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农村教育应发挥多种功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地制宜,制订切合的教育规划和政策措施;加大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实现全民教育目标。
[关键词]亚太发展中国家;基础教育;农村教育
一、亚太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数量问题
在世界银行宿务研讨会上,亚太发展中国家同行就农村学生进得来、留得住问题请教了中国代表团。中国专家对其他亚太发展中国家的农村教育情况也给予了关注。有一组数据让人触目惊心:世界上发展中国家30%的学龄儿童在校外闲散或做童工;82%的失学儿童在农村;世界上80%以上的文盲在亚太国家。亚太农村教育成败与世界全民教育进展息息相关。这些国家虽然小学、初中的入学率逐年上升,但普遍的辍学现象让各国头痛。越南、泰国、印度均已实施免费的小学义务教育,但由于农村小学生中途辍学者多,至今未能真正普及。东帝汶义务教育的辍学率甚至达16%。亚太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占80%,辍学主要发生在农村。导致辍学的原因虽各不相同,但家庭贫困、教师水平低、课程内容偏难或脱离农村实际、女生人群不稳定是共同的原因。学校布点不合理,有些地方没有学校,学生离校太远,则是哥伦比亚教育部指出的首因。在印尼、菲律宾等多岛国家,交通不便、旧的习俗、缺乏教师也会成为制约因素。墨西哥教育部还认为,就学与健康也有关系,疟疾、霍乱会导致部分群体性辍学。
(二)质量问题
亚太发展中国家普遍重视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让学生“学得好”的问题已开始得到关注。然而,长期以来这些国家农村教育条件落后、师资薄弱、缺乏教研的状况,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老挝教育部同行介绍:本国寄宿制学校不足,学生上学远,到校不整齐,组织教学不容易。老挝虽小,却有49种在用语言,教师难以熟悉学生母语,交流沟通存在障碍,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越南、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情况亦然。墨西哥研究表明,贫困影响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很多人看来,三年级不会写书信,五年级不能解应用题,七年级不能讲日常外语就表明学生没学好。而这种情况,在亚太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司空见惯。
(三)管理问题
在亚太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农村地区,教育管理水平低的问题普遍存在。一是农村教育的管理体制过于强调地方负责,中央政府作用发挥较小,各地自行其是,不易整合力量。二是农村学校管理理念有待更新,管理手段比较落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校长的专业化水平低,未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三是对学校评价的标准和程序尚未普遍做到科学全面,不能对多数学校以有力的引导,帮助其提高管理水平。四是农村学校的安全问题比较突出,道路交通状况不良,周边环境脏乱情况比较常见。
(四)均衡问题
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机会均等,是国际社会的理想。但在教育普及和基本质量尚未做到的情况下,亚太发展中国家基础教育不均衡的问题较为严重。最突出的是,城乡办学条件差别大。笔者曾在不同年度到泰国、印度、柬埔寨、菲律宾、墨西哥、斯里兰卡、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等亚太发展中国家考察过农村教育,亲眼看到这些国家的农村学校在硬件和软件上均与其城市学校存在较大差距。亚太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实际上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教育。农村学校的校舍、设施、管理都比较差。当然,农村教育差,最主要的是差在农村教师队伍上。泰国、老挝、越南、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同行称:本国农村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工作条件差,农村教师要在简陋的环境中付出辛勤劳动;二是因为生活条件差,工资、津贴低,住房没保障;三是因为发展机会少,接受培训、经验交流等每年不到一次,有的教师教学能力多少年原地踏步。在教育落后的状态下,一些亚太发展中国家往往把有限的资源向一部分学校集中投入,因而建窗口学校、重点学校是普遍的做法。在菲律宾,当地安排参观的也是其重点学校,而且校内还有按学业成绩组成的重点班。近年来,墨西哥致力于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分配教育资源,但由于整个社会形态落后,因而出现教育效率低下、缺乏生机活力的情况。
综上所述,亚太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比较薄弱,有其共同的原因。首先,自然条件制约。这些国家或山区较多,或岛屿较多,群众居住分散,交通相对不便,学生走路远,家长不放心。其次,经费保障不足。虽然近年亚洲经济发展较快,但由于底子薄,世界上三分之二每天生活水平在两美元的人口在亚洲;发展中国家60%的人口在农村,世界上四分之三的赤贫人口在农村,亚洲居住着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口。在一些亚太国家,贫富差距加大,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更是如此,失业者众多。再次,亚太发展中国家社会变动较大,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人口流动加速。印度、印尼、越南、墨西哥等国都面临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问题,城市学校容量不断受到挑战,贫民窟中的教育谈不上什么质量。
二、亚太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的基本做法
(一)强化国家行为,重视教育扶贫
农村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必须保障的事业。各国中央政府注意发挥政策引领、项目推动、资金支持、督导评估的重要功能,对全民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进展予以投入、统筹和监测。
为了资助农村贫困学生,一些国家的中央财政出资启动了有关项目。至2009年初,亚太地区有20个国家启动了“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计划”(CCT,即Conditioned Cash Transfer)。中央政府出资,通过银行进行拨付,资金直接发到受益者,减少中间环节,运行费不超过5%。贫困程度越深,得到资助越多。孟加拉国1997年开始实施对小学40%的贫困学生和初中所有的女生实施资助。2008年底,在哥伦比亚,CCT项目每年出资3.5亿美元,约占GDP的0.04%,让150万家庭受益。墨西哥政府协调财政、教育、健康、社会发展部门一起行动,筹集31亿美元,于1997年启动了CCT项目,取名“机会”(Opportunidades)。其旨在为农村学生和其他处境不利学生提供成长和发展机会,进行教育与健康干预,采取补贴贫困学生、提供干净用水、保证学生营养等措施。资金额度从每人每月22美元至100多美元不等。资金使用效益可观,从1997年到2006年,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从23%提高到65%。泰国、柬埔寨、孟加拉国实施学校用餐计划,由政府出资,免费向农村学生提供午餐,作为吸引儿童少年留在学校的一种手段,效果也比较好。 (二)政府办学为主,鼓励社会各界和家庭参与
公立学校是农村学校教育的主体,由于政府支持力度加大,公立学校在不断改进。印尼、菲律宾的公立学校开始重视提供全面发展的教育。印度长期以来公办教育薄弱,私立学校条件较好,但收费昂贵。现在,这种一般平民百姓难以问津的状况也出现改善迹象。但从总体上看,政府举办的农村学校还只是具有了初步教育条件,尚不能满足全社会各类人群的需要。所以,各国政府并不包揽农村教育,而是鼓励社会部门积极参与。哥伦比亚全国咖啡种植者联盟负责人杰拉米罗(Palbo Jaramillo)介绍,该联盟与政府、大学、筹款机构、非政府组织保持合作,组成理事会参与举办农村教育。杰拉米罗坦言:私营部门投入教育不是为了慈善。在他们举办的学校和教育机构里,课程包括学校与咖啡、信息技术和学校与食品安全,这些课程贯穿初中、高中及成人补偿教育。他断言,在21世纪,传统的种植方式缺乏竞争力,而受过较好教育的咖啡种植者必将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在咖啡生产和经营方面更具竞争力。
为调动基层办学积极性,鼓励社区筹集资金,孟加拉国地方政府乐于提供配套资金。如果基层社区筹集到一定的办学经费,地方政府则支持其同样额度的资金。“孟加拉国农村提升中心”(BRAC)动员社区筹集资金,实施非正规教育。社区负责维护学校设施,保证学生按时就学,确保学生安全,举办家校会议,协助学生6年级后向正规学校转学。据该项目主任伊斯拉姆(safiqul Islam)2009年2月10日在宿务对笔者说,在孟加拉国有714个非政府组织创办了8250所这样的农村学校,覆盖了24.8万名小学生。
柬埔寨教育部指出,要扩大社区参与,以保证所有学生入学,调动社会支教资源,监督教师出勤情况。其他国家代表认为:有必要强化跨部门协作,比如教育与农业部门要加强在农村教育方面的合作。还有必要整合教育资源,鼓励高校参与农村教育,在培训教师、提供技术支持方面发挥作用。
世界银行研究表明:政府为主举办教育,决不排斥公民个人对教育的贡献。私人对公立教育可以发挥明显作用。…支持学校发展,家庭亦不应免责,家庭对学校的赠与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同时,家长有权为学校发展提出建议,甚至组成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而不是学校举办家长学校,教训家长。学校允许家长观察教师成长,观察孩子在校是否专注。在哥伦比亚,家长至少每两个月要到学校一次,确保学生按时就学,讨论学生学习情况。
(三)学校教育为主,兼用多种办学形式
农村教育的主体是学校教育。农村学校教育须符合农村实际,课程和教学体现相关性。各国专家普遍认为,农村学校应为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和农村扫盲教育提供必要支撑。除此之外,各国还提倡多种形式办学。拉美19个国家启动了“信心与快乐”(Fev Alegria)项目。这是在全纳教育理念引领下的多种形式办学,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广播教育、教师培训等。这个项目自1955年创办以来,非常关注残疾儿童、贫困学生、贫民窟中的学生,帮助他们接受教育,完成学业。
复式教学是亚太发展中国家高度关注并津津乐道的教学形式。越南、老挝、泰国、蒙古、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专家认为,针对偏远地区学生分散、缺乏教师的情况,复式教学不失为提高就学率的重要措施。越南教育部制订了复式教学指南,给担当复式教学的教师提供津贴和进修机会。2008年,越南接受复式教学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3%。泰国教育部代表说,本国43.5%的学校不足120人,对为每个班都配备一名教师感到困难,表示复式教学要作为全国性政策在全国推进。当复式教学的作用受到质疑时,与会倡导者辩驳道:复式教学有用有效,它并不是随便一个乡村教师敷衍了事的,真正从事好复式教学,对教师要求其实很高。复式教学中,教师充当协调员,而不是高高在上、单向传递。教师还需结合当地实际对教材内容做适当调整,以增加儿童兴趣,或提升教学内容与当地实际的相关性。
印度尼西亚从2005年实施“单顶学校”(One Roof School)评建项目,采取灵活办学形式,帮助偏远农村少年完成学业。选点要求是:地处偏远、孤立、困难地区;学生数量30人为宜;离其他公立或私立学校不少于6公里;原学校校舍基本可用;当地社区提出申请并表示要积极支持。如属新建项目,则另外还有两个标准:一是至少有2500平方米的用地;二是地方政府要承诺聘任校长和合格教师,提供运行经费,配备教学设施。至2008年“单顶学校”已新建和修缮学校2791所,其中2191所为教育部拨款,另600所系地方政府贷款兴办。
(四)提倡基于学校的管理,发挥学校办学自主性
基于学校的管理,在过去的十年里,成了很多国家的流行做法。这与基础教育地方分权的现实以及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的呼吁是一致的。倡导者认为,好的教育不光是资源上的投入,还包括改善学校和教学的鼓励措施。基于学校的管理方法,就是要给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激发其办学积极性。选择、竞争、诉求可以影响实践,绩效机制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促进工作,改善效果。各国与会者认为:基于学校的管理,首先要划分好校长与各种管理委员会的关系;其次要取得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教师支持;再次要得到社区和家长的拥护,形成合力,共同努力。
(五)制订基本办学标准,构建儿童友好型学校
亚太发展中国家重视制订农村学校基本的办学标准,要求利益相关者为达到此标准而共同努力。在国际机构的倡导下,儿童友好型学校(child Friendly School)的标准成了一些国家农村学校的基本目标要求。儿童友好型学校的提法如同环境友好型城市、资源节约型经济、用户友好型界面一样,在很多国家已经比较流行。会议期间。笔者参观了马波咯(Mabolo)小学的儿童友好型学校。校长泰佳娜(J.B.Tejano)介绍,儿童友好型学校有7个目标:鼓励儿童在学校和社区的参与;注重儿童健康和福祉;确保学生安全;鼓励全勤,遵守纪律;保证儿童取得良好学业成绩;提升师德水平和育人动机;动员社区支持教育。每个目标下又细分了4~11项具体指标。依据这些标准和指标,马波咯小学提出“5H教育”,即:善于用脑(Head),富于爱心(Hearl),能够动手(Hands),保持健康(Health)和家庭参与(Home)。菲律宾教育工作者认为:教学要以儿童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还提倡年长学生对年幼学生的照顾。为此,在教师培养培训、课程资料开发、设施设备配置、考试评价安排过程中都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六)分析问题症结,促进教育性别平等
推进女童教育、实现性别平等是全民教育六大目标中最为薄弱的方面。促进性别平等,亚太发展中国家还要走很长的路。除了个别国家更需关照男童外,促进性别平等就要加强女童教育。女童就学问题是一个老问题,涉及入学率和完成率等指标。制约女童进入学校的原因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家庭因素。有的因家境贫寒不能交纳由于就学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开销;有的家长认为送男孩上学日后更可得到回报;有的认为学校教育对女孩未来的生活帮助不大,或担心女孩离家到学校后可能会受到性骚扰,莫不如尽早让她们在家里料理家务,照看弟妹;有的父母甚至较早地安排了女儿的婚姻。二是学校因素。学校离家较远,路途中可能会招致安全问题;校内缺少女生专用设施,特别是卫生设施跟不上;教育工作者对女生不公正,认为女生理所当然地要帮学校干些后勤事务;一些教师断定女生学业不如男生,因而在教学中缺乏对女生鼓励,给予提问、辅导的机会较少。三是个体因素。不少女生既要做家务,又要上学,身心疲惫。有的感到学校所学的东西与日常生活和未来就业关系不大,缺乏学习兴趣;有的看不到周围有多少成功的女性,学校中女教师也少,缺乏学习动力;有的较早地操持家务、务农或外出打工从而放弃了继续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亚太地区各国女童教育协调员联合体,定期组织讨论,每年一个议题,深入交流看法,共享发展经验。近年来,亚太各发展中国家对性别平等问题开始重视,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一是专门对女童提供经济支持,如助学金、奖学金等。二是为女生提供够用、适用的学校卫生设施。三是在农村地区多聘女教师,以便对女生一些咨询,并让女生看到学习的希望。四是多做家长工作,使之转变落后观念,树立男女平等意识。五是提倡在边远民族地区用母语授课,减少女童学习压力。 (七)加强教师培训,实施课程革新
亚太发展中国家教育部普遍关心如何培养教师、招聘教师、留住教师、提高教师质量的问题。其基本手段包括提高工资、提供住房、组织培训、号召校本进修。马来西亚针对受过培训的优秀农村教师流失现象,采取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予以防止。柬埔寨修订了教师资格标准,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开展教师培训,招聘合格教师,淘汰混事人员。
进入21世纪后,各国为适应新的科技形势,开展了渐进性的课程改革。没有轰轰烈烈,却也不断推进。新课程增加了现代科学知识,删减了庞杂的学科内容,强调发展学生能力,加强教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国家统一规定核心课程,同时给地方和学校一定的空间,实行课程分级管理。爱国主义教育、生态环境保护的分量加大。泰国自2003年来在全国范围进行了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触及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管理方式的变化及教师教学方法的更新。世界银行专家建议:各国的课程革新要制订科学可行的课程标准,强调结果导向,采用合适教法;要加强学生生活技能及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要跟上,体现激励,并照顾男女生的学习特点。
(八)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
首先,信息技术有用有效。世界银行专家阿树涛希(chandra Ashutosh)在对40多个国家在教育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进行调查后认为:在迅速变革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应对信息技术不理不睬,不能让农村孩子远离现代文明。信息技术对城市学校并不成问题,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其实是对农村教育的支援。信息技术可用来改善管理,可用作教师培训,可用作教师特别是偏远地区教师与外部联系及愉快生活的手段。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项目学习常常也需要借助电脑。信息技术让过去只有城市和发达地区学生享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到达山乡,让那里的孩子受益,并使他们了解外部世界。
其次,信息技术只是辅助。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对信息技术在学校运用的效果持非常谨慎的态度。评估表明,若一堂课超过一半的时间用电脑,就会降低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无限夸大。课堂上,既不能以教师为中心,也不能以信息技术为中心,而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概念比较好,机器不应取代人成为主导,也不必任何课都用信息技术。传统的方法不能轻易丢弃,教师作用不能降低。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还指出:将计算机放到教室比建计算机室好;多大年龄引入计算机学习还不确定,但决不是越早越好;如果指望靠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那么及早停止吧,这在拉美国家已证明了是不行的。
再次,信息技术需要条件。政府资金投入、企业参与、社区捐助、电力到达缺一不可。教师是否适应、教学内容是否适合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与世界银行研究结果不同的是,蒙古教育部官员称,在学校设立电脑室是他们国家的做法,由于资金所限,不能让人人拥有笔记本电脑,集中使用比较合算。哥伦比亚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积极推进现代化教育手段,而今却不敢妄称成功。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推介下,柬埔寨、印度等国近年试行“100美元电脑”计划。推介者称100美元就可配一台笔记本电脑。事实上,100美元的电脑功能太差,扩充功能后则超过了200美元。目前,这个计划风声大,雨点小,并未得到大面积推广。
三、亚太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的若干启示
(一)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同时继续鼓励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
缺乏充足经费是亚太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的共同问题。这些国家的理想是,政府大幅度提高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提高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并向农村教育倾斜。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是否重视教育,不在于口号多么好听,关键看这个国家的政府是否一如既往地投入教育。事实上,对学校建设的投入,短期内可以刺激经济增长,长远来看则可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撑。借鉴“有条件现金转移”的办法,对贫困学生的资助,要从暗补变为明补,让贫困学生直接感到受益,激发学习动机。
对于农村教育政府投入为主,不应排斥社会各界和家庭对学校的自愿资助。学校依法接受捐助,是各国的通行做法,不必视而不见。人民群众追求的是高质量的教育,而未见得是省钱的教育。当然,学校必须妥善管理和合理使用各种来源的经费。
(二)农村教育应发挥多种功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我国借鉴亚太国家经验,除保持和发挥农村学校固有的教育教学功能外,还应逐步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当地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社会文化知识传播中心、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中心、精神文明的辐射中心。在农村,分散地建这设施、那场所不一定好,而整合建设和使用学校设施则可一举多得。学校的设施要尽量为农村开放,学生课余可返回活动,家长周末可进去打球,农民农闲可前往接受培训。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村学校应在返乡农民丁培训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动辄课后清校,为人进出的门紧锁,已经不受欢迎。
(三)因地制宜,制订切合的教育规划和政策措施
亚太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中一些发展中国家一直在搞树下上课、非正规教育、社区简易办学。这些国家在交流经验时,对此津津乐道,说既节能又环保,国际机构也较为推崇。然而,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太发达国家,则不去效仿。这说明,因陋就简,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大多数亚太国家的与会者都表示继续扩大复式教学,属无奈之举。毕竟,有比无好,让学生接受复式教育比不受任何教育要强。各国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谋划本国的农村教育。生搬硬套,势必南辕北撤。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当然更多的是应实施正规学校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建立一些寄宿制学校,以控制辍学,减少复式教学,并避免让学生每天走得太远。虽然寄宿制也有弊端,但利大于弊。亚太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中一些有益经验值得借鉴。例如,加强学校管理,实施儿童友好型学校建设,构建和谐校园,项目推动工作,重视典型带动,逐步全面普及。这些措施在我国制订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过程中,可以参考借鉴。
(四)加大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实现全民教育目标
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信息共享,增强了教育工作紧迫感,推动各国如期实现向国际社会承诺的教育目标。因而,国家间教育交流与合作需要继续进行。国际组织启动的“快车道计划”就是一个全面教育合作项目。只是,中国学者参加亚太地区教育会议,特别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同行在一起时,少了新鲜,多了自豪。因为很多时候,这些国家讨论的问题是我们曾经遇到、现已解决的问题。但这不应成为我们浮躁或自大的理由。中国仍然可以从其他国家农村教育中得到启迪。即使不能马上学到新经验,我们也可开阔眼界,丰富思维,坚定信心,少走弯路。亚太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经验,特别是教师培养和培训计划、绩效工资制度很感兴趣。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人口大国,中国也应该与世界共享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艰苦努力、光辉历程和经验教训,为亚太农村教育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