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PBL模式是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简称,起源于医学教育领域。这种学生指导模式也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不同,PBL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PBL模式的教学特点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专业问题,被作为案例提前引入到学习过程中,从而实现了对新知识的主动获取。研究表明PLB模式具有承接理论教育和现实实践之间鸿沟的作用。研究认为PBL教学能够显著地提高学习技能、知识构建和认知能力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并能将知识概念引申到对新问题的解决中来。随着PBL模式在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中的广为运用,人们也开始逐渐认识到其局限性。在教学实践中,PBL模式中问题的提出和界定会因学习者获取信息渠道不畅而受到限制。当学生进入PBL模式的开放式教学过程中时,总会或多或少地习惯于用课堂式教学的方式来认识和解决问题。《环境学导论》是环境学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核心基础课程。也是环境相关专业本科生接触到的第一门环境类专业课。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环境科学导论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急待解决区域性环境问题的社会需要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性新兴学科。它涉及到化学、生物、生态、水利、工程、伦理和法律等多个自然人文学科。因此该课程既具有理论性同时还具有大量的实践性。为了让学生对环境领域形成全面的认识和理解,需要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与探索,这也是在环境学导论中引入PBL模式的前提和必要性。
二、环境学导论中的PBL教学执行过程
目前,全世界有数百所学校采用了PBL教学,对从传统方法过渡到PBL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因而在实施时各有所异。但核心思想只有一个,就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环境学导论作为环境科学的基础课程,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还期望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初步掌握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宗旨与PBL教学模式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在环境导论教学中采用PBL模式教学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在环境学导论的PBL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基于某一特定教学目的单元而提出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识,但尚需进一步获取信息才能够解决的。当学生面对所提出的问题时,PBL教学过程也就开始进行。这些教学过程包括:
1.教师结合环境学相关单元内容,依照教学目标给学生讲解相关基础概念和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问题,如: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如何实现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需要注意的是,PBL模式中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面和思考能力,但又须通过小组讨论和知识更新才能解决。
2.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提前训练学生应用参考书、工具手册和相应的检索工具查阅资料文献的操作技能。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要指导学生掌握如何利用互联网来获取有价值信息的工作方法。由于环境科学的特殊性,大量的环境现象、事例以及民众反馈信息来自于网络、报刊,甚至微博等媒体途径。合理利用各种媒体途径提供的信息资源有助于更有效地开展讨论和拓展学生的视角。
3.在环境学导论的PBL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学习。大部分环境问题或多或少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讨论过程可以由学生自主进行。但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应给予一定指导,避免在讨论过程中分歧过大,无法顺利进行下去的现象发生,同时要指导学生做好记录、汇总分析工作,最后每一小组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4.由各小组代表分别对自己的解决方案加以陈述,教师组织课堂汇总,展开课程讨论,弥合分歧加深认识,最终获得问题的圆满解决方案。
三、PBL与传统讲课教学的差异
1.学生参与PBL教学法后对知识概念的掌握程度较高。主要表现在,学生对环境学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有所加深,大部分学生具备了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显示出应用所掌握的知识概念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通过PBL模式获取的知识在学生认知中具有更长久的持续性。通过学习,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时间内学生都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3.通过PBL模式教学可以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对概念的综合理解、进一步解释和初步应用具有较高的执行能力。
4.PBL模式中指导老师要对教学过程具有高度的控制观以保证教学顺利开展。在这种干预式的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如何选择阅读材料、设计不同阶段教材所需解决的问题,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引导。此外,教师还要做大量的文献查阅和研讨,以提高教学过程的保证率,但即使如此也无法完全避免不可预知的情况出现。
四、PBL教学模式的影响因素
1.协作行为对PBL教学的影响。PBL教学过程中的协作行为活动对于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工作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促进作用。协作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协作技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的内涵。但一些研究表明,在PBL模式中,有时个体独立工作比集体协作的效果要好得多。可见,在PBL模式下,是采取协作工作还是独立工作要依据所提出的问题和背景来决定。有鉴于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PBL教学活动可以采取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满足个体和小组对学习需求,同时也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其能够各司其长,因材得教。
2.PBL模式中问题的设置。除了实践活动对PBL教学有效性具有重大意义外,提出一个令人感兴趣的PBL问题,能够使学生感觉更具有挑战性而充满激情,而有助于学习的顺利开展。
3.教师的指导作用。在PBL教学过程中,在什么情况下教师给予方向性的指导,什么时候给予细节性的指导,给予这些指导是有利于还是不利于学生利用所掌握的消息解决问题。这些都极大程度地影响着PBL教学效果的优劣。
五、环境学导论开展PBL教学面临的挑战
1.如何拓展学生的视野。PBL教学中,要求学生针对所设立的问题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从而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但现实情况往往是,由于学生的知识主要来自于课堂教学,思维局限性强,同质性现象严重,最终导致小组讨论达不到预期效果。
2.资料来源。PBL教学要求对学生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保证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目前尽管开放式互联网提供了大量的交互式资源,但在面对专业性问题时,免费的互联网资源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而现状下国内各大学的数据库资源也还是比较有限的,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3.资料查阅及应用能力局限。互联网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学习平台,提供了大量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共享。但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以课堂灌输为主,因此大多数学生不具备良好的资料查阅和文献阅读能力。在应用文献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严重限制着PBL教学的应用效果。这也导致学生对环境学导论PBL模式教学的配合和参与不足。
4.对教师要求高。PBL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较传统讲堂式更严格。在环境学导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能够全面地掌握和阐述环境科学基本原理,还要善于运用手中的资源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如果教师在教学前没有提前融入这个多重身份角色,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极有可能导师教学活动的中途中断,损害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PBL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教学中心,通过让学生主动自觉学生来获取和掌握的知识。与传统的讲堂式教学不同,在环境学导论的PBL教学中学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面对一系列更接近实际的环境问题,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PBL教学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到终身难忘的知识,学会用逻辑和创新的方式思考和解决环境问题,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而且能够培养团队意识,服务社会,取得更高的成就。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