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章修改历程解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摘要]党章修改的历程是我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佐证。考察党章对形势任务、指导思想和党群关系的不同表述,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丰厚的历史底蕴及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WwW.LWlM.com
党章是对党的性质、指导思想、根本任务、最终目标及组织原则等内容的集中表述,是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的最高行为规范。在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尤其是在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都要对全党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做出新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对全党工作的行动纲领和组织方式做出新的表述,并通过修改党章这一庄严的形式将之固定下来,指导规范全党的工作。在过去的80多年里,中国共产党共召开了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留下了14次修改党章的记录。其中影响深远、意义非同寻常的有“七大”、“八大”、“十五大”和“十六大”对党章总纲进行的重大修改。考察党章修改的历程,可以看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厚历史渊源,从而自觉地继承党的优良传统,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一、从对形势任务的不同表述看中国共产党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代表和反映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阶级和社会集团,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一个政党,要始终坚持走在时代的前列,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就要首先科学分析和判断自己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并据此提出自己的目标任务,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革命的目的在于解放生产力,对于革命政党来说首先要打碎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所以,“一大”《中国共产党纲领》明确提出了“以社会革命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1](P1)的革命目标。从理论上讲,这是一个符合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历史选择。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带有很大特殊性的国度里,是否满足群众的现实要求,能否立即实行,要经过什么样的步骤才能最后实现等等棘手问题,对于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还不可能认识清楚。所以从“二大”到“六大”的七年时间里,在制订和修改的党章或文件中,并没有对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做出全面而科学的表述,这也从一定意义上为创建初期的党历经磨难作出了一个有说服力的注解。“七大”修改的党章中,在增写的总纲部分,用“四个由于”精要而客观地分析了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革命的动力、党的力量和国际条件,旗帜鲜明地提出党在目前的任务以及在将来阶段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它在现阶段为实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制度而奋斗。它的最终目标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制度。”[1](P46)这种主张和政策,是为了砸碎一切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前进的各种枷锁,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建立一个既符合世界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制度,代表了四万万国人的最大心愿。从“七大”到“八大”的11年多时间里,党成功地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如邓小平在“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所有这些一个接连一个的光辉的胜利,无可争辩地证明了党的“七大”所规定的政治路线的正确性,也同时显现了党能够与时俱进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去面对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中心问题——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取得政权、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以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运用这种新制度大规模地致力于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新的建设环境中,中国共产党对生产力标准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形势的变化要求党章做出“一些原则性的改变”。为此,“八大”修订的党章对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做了新的表述:“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了社会生产力以巨大发展的无限前途。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发展国民经济,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有系统有步骤的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中国具有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必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地和不断地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1](P147)。这是党在执政后对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认识的深化,它在实践中涉及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并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作为头等重要的大事来抓。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八大”以后修改的党章对形势和任务的表述则集中在“以阶级斗争为纲”上,偏离了发展生产力的主线。 “十一大”的党章中,虽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但同时提出“在本世纪内,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1](P226),这就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了铺垫。 改革开放以后历次党章的修改无不以强化经济建设为主线,尤其是党的十五大在修改的党章总纲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P1)党的十六大党章则作出这样的表述:“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2](P3)。这些精辟的论述表明,成熟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着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 综观党章中对形势任务的不同表述,可以看出,贯穿于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一条主线,就是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定不移地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道路。中国共产党正是作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先进政党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 二、从对指导思想的不同表述看中国共产党如何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先进的政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必然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先进文化的灵魂。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他们选择革命道路伊始,就认识到了马列主义革命理论对革命运动的指导作用,并在革命民众中积极宣传马列主义。中共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列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写在自己的党章上。但是,找到一种真理,只是在前进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这个科学理论来指导中国的革命运动,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由于在这个问题上的幼稚,中国共产党在早期革命斗争中吃了大亏,致使中国革命一度陷入绝境。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过程中,在同教条主义倾向做斗争的过程中,毛泽东显示出他独特的不唯书、不唯上的勇气,以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胆略、智慧和才干,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也随即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并写入了修改后的“七大”党章。
“七大”党章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WwW.LWlM.com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倾向。”[1](P46)这是“七大”党章修改的一个最大的历史特点。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代表先进文化的思想灵魂,才指引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最后的胜利,指引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科学理论对革命运动的巨大指导意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巨大指导作用,在这里无可争辩地得到了最为充分的证明。
从一定意义上讲,毛泽东思想着重回答和解决的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这个历史任务完成后,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又凸现在共产党人面前。历史的脚步总是曲折前行的,毛泽东在晚年探索实践中犯了严重的错误致使社会主义建设迷失了方向。邓小平理论就是在这种艰难探索与经验总结中产生并逐步走向成熟的,从而把毛泽东思想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共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写入自己的党章:“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2](P7)这是我们经过近2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做出的历史性决策,是我们党和人民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所面临的两大密不可分的基本问题:一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成功建设社会主义。二是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怎样有效地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问题。前一个问题就是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是建设指导思想问题;后一个问题则是执政党怎样与时俱进、搞活自身建设问题,这是党建指导思想问题。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东欧社会主义共产党丧失了执政地位,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凯歌行进的步伐,国内也出现了执政党自身建设的严峻形势。如何协调两大基本问题的内部联系,找到一条同时并举的道路,就摆到了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前。江泽民适时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写入了党的十六大新修订的党章总纲中:“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自己的行动指南”[2]P(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建设和党的历史任务联系在一起,既与时俱进地发展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为中国先进文化指明了方向,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突出特点。
三、从对党群关系的不同表述看中国共产党如何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政党者,所以巩固国家,即所以代表人民心理,能是国家巩固,社会安定,始能达政 党之用意。”[3]由此可见,任何政党的根基都不是靠几个人,一小部分人,或者甚至靠一部分军队,政党必然建筑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上,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又体现在哪里呢?早在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就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它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4](P202)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刘少奇在“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先锋队如果不能在一切时期和一切情况下,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不能及时提出正确的任务、政策及工作作风,不能坚持真理,不能在有错误时及时修正错误,那就要脱离人民群众。”[1](P89)因此,在1945年通过的党章中就明确提出了这样一个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与工人群众、农民群众及其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广泛的联系。”[1](P28)这个思想我们党称之为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通过这种正确的方法建立起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显著特色的三大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批评和自我批评。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有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同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部党的历史,一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解放、独立、富强而英勇奋斗的历史,是实现、发展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历史。 1949年以后,面临着长期执政的新环境,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突出问题是任何处理好执政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邓小平在“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组织工作中的根本问题,是党章中的根本问题,是需要在党内反复进行教育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七大”开始,我们党在自己的章程里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在以后的历次党章修改中都保留了相同或相似的表述,强调党要始终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更是把保持党与群众的联系作为关系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问题提到全党的面前,多次强调加强党群关系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应该看到,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群关系也面临着严峻考验。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历史性转变既给党群关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也使党群关系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因此,十六大新修订的党章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党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2](P8)
可以说,虽然各个时期党章关于党群关系的修改表述不尽相同,但始终贯穿一根红线,那就是,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也必须服务于人民,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WwW.LWlM.com 通过对党章历次修改的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共产党80多年奋斗的丰富经验孕育出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极其丰厚的历史底蕴。 注释: [1]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A].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十六大党章学习问答》[A].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 [3]孙中山.《在北京国民党欢迎会的演说》[N].北京:《民主报》.1912-9-16. [4]毛泽东思想基本著作选读[A].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