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稻秧脱险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生动的语言、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最初我在备课时主要把课文分成了两大部分,即遇险和脱险。抓住这两条主线以及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试图帮助学生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科学的力量。整个教学设计脉络清晰,主次分明,似乎并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当我在反复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这节课的设计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体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本节课的初始设计中,学生只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太过凸显,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则被限制,课堂中学生没有合作探究的环节,自主性不能充分被体现。
二、 学生的朗读体验不多,教师的朗读指导欠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这就说明,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训练手段,不能简单地认为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还原成口头语言,它不但有助于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悟文章的美学因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整体水平。而在整个初始案例的设计中,学生的朗读体验并不多,教师的朗读指导更是未有体现。
三、 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过少,课堂气氛过于沉闷。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资料,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是点拨者,是鼓舞者,是激励者,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某一特定过程或特定结果,以正确鼓励的话语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给予恰当地表扬、赞许,可以强化学生自信、自爱、自尊、自持的信念,增强成就动机,激发学习积极主动性。学生学习活动中成功的体验,会产生通过积极学习获得成功并再次体验成功的需要。教师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发挥激励的教学效应。由此可见,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而在初始的案例设计中,这一点也不曾有特别体现。文章来
【苏教版《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