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在前面的章节中对于概念和知识点的介绍,基本都是从哲学意义出发的。而在针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研究的本章中,知识点与现实的联系显而易见地增加了。其关于「社会」概念的探讨淡化了相对更具独立性的文化,而强调了政治、经济意义,即在不同社会制度的交替变更(包括复辟)中所发生的推动社会向前的因素。要研究这个问题,对于以下两个已经在前章中阐释过哲学原理的概念,我们需要在社会历史领域重新解释:
第一,发展。发展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量变引起的质变。马克思视域中的社会发展「就是人类不断提高自身的主体能力、不断由必然走向自由、不断获得自身解放、追求自身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活动过程」,因此马克思也将社会历史发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人群共同体阶段,物的依赖性阶段和个人全面发展阶段,也就是人的价值不断实现的阶段。
从个体转到社会历史的宏观维度上,社会的发展就是社会性质的变更,从原始社会阶段,到奴隶制、封建制度、资本主义社会阶段,再到共产主义社会阶段。这其中的每一个质变之间,又还包括了经济水平、社会管理、科教文卫等等维度的量变。
第二,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在社会历史领域,事物的矛盾可以是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之间的矛盾,物质生产分配的矛盾,精神文化建设中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因素在社会领域也呈现出对立统一的趋势。在讲矛盾的时候我们讲到过: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在矛盾斗争和对抗中形成力量对比的变化,在社会领域也不例外。
2.社会矛盾类型
(1)社会基本矛盾
本章的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当中提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这个道理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进程。生产力是社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第二,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第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决定了社会的制度形态。高中文综历史考试分析题中基本遵循一条铁则:经济决定一切。虽然这是极为笼统的说法,但我们在分析社会历史的过程中,确实可以发现这两组矛盾是社会一切其他矛盾的基础。譬如,在封建社会中,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下,资产阶级力量跟世袭的贵族政治之间出现了矛盾。这种原始的基本矛盾也就扩张到了其他的具体领域,比如不同阶级之间的思想摩擦,政治力量与财富不成正比,在这种矛盾不断激化至不可调和的程度,就会出现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包括了如英国不流血的光荣革命,也包括了法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无论哪种都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2)社会主要矛盾
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两者之间并不是包含关系。基本矛盾是一个凝练的概念,而「主要矛盾」是与次要矛盾相对的概念。基本矛盾在社会的不同方面和领域表现和折射为不同的具体矛盾,这些具体矛盾便会根据实际再区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如下图,我国目前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便来自于生产发展问题中的矛盾。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阶级斗争: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社会革命:社会形态的质变
4、改革: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
5、科技: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
社会主要矛盾是某一个具体的社会矛盾,因此它在不同历史时期会发生转化。譬如,课本135页举到的例子是西安事变前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阶级矛盾向民族矛盾的转变。反革命的危机被亡国灭种的危机盖过,这种转变带来第二次国共合作,兄弟阋墙外御其辱。
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常有这种的表述:「登上历史舞台」「历史任务」「历史的选择」,显得十分唯心、玄而又玄。我们现在站在研究者的角度去看历史,他们是「历史的」;而在历史中的人们看来也就是我们书中所讲到的「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换言之,「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果在西安事变之后国共两党没有即使抓住已经变化了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及时进行对抗日本侵略者的政治军事合作,那么后果实在是不堪设想。
有意思的是,从蒋介石的角度来看,他当时面临着的是这样的困境:如果不和共产党合作,那么国民政府会彻底失去民心,而且也难以抵御日寇的侵略;而如果和共产党合作,就相当于「让一支你无法掌控的军队侵入你的领地(《1945:中国革命和美国的选择》)」,最终国民党也是难以保住中国的江山。所以最后我们才看到国民政府如此拧巴扭捏地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那么为什么国民党的处境这么尴尬呢?其根本原因就是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是一个反动的政权,它建立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尸骨上,生于不义,不为人民考虑,因此并未得到人民支持,只能依赖于国家机器艰难的维系运营。而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共产党是人民的选择——这就是下一节的内容,将由其他同学为大家讲解了。
这里所举的例子是抗战中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这是我们在研究历史问题中常遇到的两个矛盾,这两种矛盾一定程度上是对立的。从法国大革命开始,民族主义思想席卷欧洲并影响全世界,在这种思想中,民族矛盾大于阶级矛盾,也就是在民族国家内,兄弟阋墙外御其辱;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我们认为阶级矛盾是大于民族矛盾的,也就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国家概念也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消亡。共产主义者没有祖国,「共产国际」就是一个跨越国籍的无产阶级革命组织。
然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国际的领导者,信奉阶级矛盾大于民族矛盾的苏联,在苏德战争的后期,面对反共产主义、反苏的纳粹德国,前线士兵用于鼓舞自己的口号却不会是为了共产主义,为了无产阶级,而是「为了我们的俄罗斯母亲」。
很显然,民族主义仍然是主流。在我们目前所经历的所有历史中,暂时还没有一个时期具备「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条件。甚至可以说,如果躺在马克思的这句话上固步自封,反而才是不可取的。
因此列宁也丰富了马克思的国家学说,也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率先实现,而不是囿于马克思主义原教旨。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具象化后与社会现实结合形成的,因此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事实上也就是把握社会历史主要矛盾的体现。
从历史回到现实,我们国家的社会主要矛盾,就在最近才刚刚变过。初中时背的都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高中就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说不定过两年,随着我们的经济不断壮大,社会不断发展,我们的社会主要矛盾又会随之变化。
而只有把握的社会主要矛盾,才能正确地解决社会问题。
那么,社会矛盾是如何解决的呢?
二、革命和改革
1.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列宁对「阶级」所下的定义是: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的集团。其区分标准为取得财富的方式和财富的多寡。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此处的「利益冲突」很显然是指经济利益的冲突,也就是不同集团就生产资料的占有比例不同引发的不公所产生的矛盾。因此,阶级和阶级斗争是只有当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不同集团之间经济利益的尖锐冲突,才会出现的社会现象。
阶级对立很显然就是一种矛盾,而矛盾在斗争中实现力量对比的变化并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因此,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此处的书中还提到了一个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我将移动到本节最后与社会现实一起阐释。
2.社会革命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无论所处的社会制度,革命通常都是暴力的。因为原有阶级不可能轻易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反动阶级之所以为反动阶级,便是由于拒绝沟通,拒绝改变,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利用一切工具来压迫和剥削被统治阶级。譬如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也包括文化大革命。(虽然文化大革命的出发点是毛主席对我国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错误认知,但仍然可用于佐证此问题。)
这是在阶级社会中的理论,在我国三大改造以来理论上认为是不存在阶级对立的。但是事实上,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则尤为明显地存在着强势利益阶层和弱势利益阶层,也就是「先富起来」的人与「后富起来」的人之间的矛盾,这从「996」问题引爆以来,逐渐走到了人们的视野中。而包括马云、刘强东等在内的许多企业家的风评与几年前相比,很显然已经出现了下跌趋势,「人民富豪」也无法掩盖其「资本家」的实质。可见,在我们引入资本之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在社会发展中劳资对立的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成为了社会重要矛盾之一,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
但是很显然,我们不可能针对社会的每一个矛盾都用革命来解决。这也就带出了我们的下一个知识点:改革。
3.改革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措施。
改革的最普遍形式就是立法,通过法律将社会问题以一种稳定的形式加以解决。历史上有许多不触动根本体制的改革,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等。但是这些变法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也就是步子迈得太大,以至于既得利益者或社会公众无法在短时间内接受。
这里就要举另一个例子,我国明年将施行的民法典。在民法典的编撰过程中,有许多法条其实可以加以更改,但由于民法典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其体系性编撰,为了减小出台阻力,并没有对法条进行太大的改变。这就带出了改革与革命最重要的不同:循序渐进。循序渐进的变革有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避免革命所带来的一系列诸如人员伤亡、社会动荡等不可避免的流弊。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对于如前面提到的劳资关系问题,我国便可以通过加强劳资关系立法来保障工人权益,避免财富过于集中、两极分化。
必须注意的是,在阶级社会中,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统治阶级的意志也就是统治阶级的「选择」,其中不仅包含直接符合其利益的,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限制地主阶级权力,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律;也包含不符合其利益、但体现了被统治阶级(或说被压迫阶级)愿望的法律,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些涉及工人社会保障的法律。
但是,这些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为了社会稳定、避免冲突而作出的分让自己利益的妥协,并不是真的处于被统治阶级利益的考量。换言之,为自身目的而实行的施舍。(统治阶级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被统治阶级仍然处于弱势,他们的权力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施舍。在阶级社会中的改革只是一个过程中的权宜之计,并不能彻底地解决社会问题。
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与归宿,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进行,具有革命意义。
4.革命和改革的区别与联系及现实映射
回顾一下,生产力是社会变革(也就是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是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而改革和革命就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方式,因此虽然形式不同,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发展。而根据前面所讲到的改革与革命的概念,我们可以归纳出通常意义上改革和革命的区别:
关于改革和革命的区别与联系,最好的实例就是距离我们相当近的,上世纪末的苏东剧变。或者可以延展到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开始不断探索脱离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最为知名的就是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与后来波兰明显反共的团结工会运动不同,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仍然坚守社会主义本质,其口号是「人性的社会主义」,主要内容有放开出版管制,减少计划、扩大市场等等。
事实上其中的具体举措在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看来,也是相当保守的,但是对于那时的苏联和其他华约国家而言是非常激进的表示,甚至对苏联来说是背叛社会主义的信号,因此最终被苏联出兵镇压,改革以失败告终。
除了布拉格之春还有1956年波匈事件,波兰的波兹南起义和匈牙利的十月事件。后者在西方的记录中基本所用的表述都是「HungaryRevolution」,将匈牙利历时12天的反苏社会运动称为一场革命,失败的反共产主义的革命。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内部矛盾,也就是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第一动力,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东欧剧变中最大的因素的绝对不是美国和西欧的和平演变,而是因为不断被苏联干预而失败的社会改革。假设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改革能够顺利走下去,如南斯拉夫取得了极大成功的工人自治一样,那么在不考虑美国等国家的干预下,基本不可能会在世纪末如多米诺骨牌一样集体剧变。
社会主义在东欧的失败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共产主义并不是人心所向。除了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以外,基本上东欧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不是自主选择的社会主义,而是被苏联扶植的红色政权,东欧国家也因此被称为苏联的卫星国。「苏联的坦克开到哪里,他们的政治也随之而至。」
冷战东欧的这一段历史是改革不断失败,最终社会矛盾无法内部调和而迫不得已促成的革命,又被称为「颜色革命」。我们刚刚讲到,革命是什么?革命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
但是我们绝不能因为国际共运的低落而对本国体制失去信心。苏联在东欧地区强制推行的社会主义已经不是革命的社会主义了,而是反动的修正主义。第一节课老师讲哈耶克的时候曾经讲到他反苏、反计划的政治倾向,「把苏联的过错指责给马克思、指责给共产主义,是无妄之灾。」
我们能从苏东历史中得到什么教训呢?就是社会矛盾如果长期无法得到解决,只会愈发尖锐;如果无法通过改革缓解,最终只能是按耐不住的革命。正因如此,我们才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一个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也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及时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革,保障社会的健康与稳定,促进健康发展。
5.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在刚才讲到东欧剧变时提到过一嘴西方的和平演变。和平演变在我们今天仍然是悬在头顶的一柄剑,只不过我们一般管它叫「境外势力」。自从去年香港动乱以来,「境外势力」在人们的心目中呈现出两种极端,要么是认为境外势力无处不在,几乎所有社会问题都是境外势力的阴谋;要么是认为境外势力乃无稽之谈,甚至是我国政府搬出来唬人的幌子。
而很显然,从马克思辩证法的角度看,两种极端思维都是不可取的。对于境外势力的判断,课本上已经讲得很明确了: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美国处于自身利益考虑,仍然在世界的不同地方输出着颜色革命的价值观。而作为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剧变中坚持了政体的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在国际上是毋庸置疑受到意识形态敌意的。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的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的矛盾。
我们既要吸收改革失败的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训,把握好社会主要矛盾,不断深化改革,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又要提防真正的境外势力阴谋,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避免步苏东国家的后尘。
三、科学技术
关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课本中提到: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以中国古代社会为例,当铁犁牛耕出现的时候中国社会便出现了第一次变革,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出现了诸子百家的思想,这些思想对推动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也就进而促进了改革家的出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通过改革富国强兵,争霸、兼并,从历史的角度看,就是推动了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这一切都是从铁犁牛耕的发明开始的。此后的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等都是同理。
从我们的课本上内容来看,似乎科学技术是与前面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改革相区分开来的补充部分,但在现代社会中,科技与政治的关联也密不可分。在第一节课上老师就曾经提到哈贝马斯的一个理论:「科技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
这个理论的构造是:科学技术是一种目的理性活动,按照技术规则进行,通过有条件的预测和绝对命令、技能和资格评定,解决问题,或惩罚失败,从而实现生产力的提高和支配技术力量的扩大,并为现存统治提供合法性基础的功能,用哈贝马斯的话来说即:「第一位的生产力——国家掌管着的科技进步本身——已经成了‘统治的’合法性的基础。」
技术的合理性成为社会的组织原则和政治的合理性,生产和技术的分配手段就成为与社会和政治密不可分的、先验地决定着这些手段的生产以及使用和发挥这些手段的操作系统在运转。
科技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负载价值的。前文,提到法律是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之一,那么此处我们可知,科技也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之一。它所负载的价值由统治阶级赋予,是社会因素、主体因素与科技因素渗透融合的产物,因此在一定条件下科技就可能发生异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在现实中,资本主义通过科技革命不断地释放生产力,创造更多社会财富、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由此,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便从中生发出来,人们沉迷于物质享受,不再专注于革命了,也便会失去对社会矛盾的把握能力。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意识形态并未衰落,相反却以更强大的无形力量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意识。这是书中所提到的「科技的两面性」中,除了科技带来的灾难以外的另一重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无产阶级革命将为消除阶级对抗、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
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