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简短的党史小故事1
五四运动唤醒民众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努力最终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5月4日下午1点左右,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大游行,正式拉开帷幕。学生们火烧了赵家楼曹x霖的住宅,痛打了章宗祥。学生的爱国行动,更是赢得了全社会民众普遍的支持。上海工人很快发起了反帝爱国大罢工。工人罢工后,就和学生一道展开各种爱国活动,散发宣传品、上街游行。从5月4日北京学生运动的爆发,经过6月5日“三罢”斗争迫使6月10日曹、章、陆被免职,再到6月28日中国代表巴黎和会拒签和约,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10个简短的党史小故事2
首译宣言传播真理
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但是,多数人却并不知道,它的第一个中译本是在浙江一个小山村里诞生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正处在时局大动荡和思想大解放的状态,各种新思潮来势汹涌,冲开了传统的思想禁锢,围绕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态度,那几年里知识界先后发生了三次论争。通过三次论争,马克思主义理论脱颖而出,成为新思潮中的主流。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论争中廓清了思想上的迷雾,逐步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0个简短的党史小故事3
酝酿建党各地响应
1919年6月9日,“五四运动”进入高潮阶段,陈独秀起草了《xxx民宣言》传单,提出包括取消北京政府丧权辱国的对日签约;免除曹x霖、陆宗舆、章宗祥等卖国贼官职等五项要求。11日晚,他约好李大钊、高一涵去新世界游艺场散发传单。不料,一到那里就被暗探跟踪,在屋顶花园撒传单时当即被警察拘捕。北京政府原本以为逮捕了陈独秀,便可以遏制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便可以压抑风起云涌的反帝爱国运动。北京当局本意是想控制陈独秀,却想不到适得其反,逼出了陈独秀到上海的秘密旅程,成就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历史佳话。
10个简短的党史小故事4
一大首聚开天辟地
1921年7月23日晚8时,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一大会址就设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李书x与其弟李汉俊的寓所。一共有15位出席者。会议原定由陈独秀主持,由于他在广州公务繁忙未能出席会议,大会临时推选张国焘主持,毛泽东、周佛海担任记录。7月24日,大会召开第二次会议。7月27日、28日、29日,大会举行第三、四、五次会议。会议集中讨论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7月30日晚上,按原先计划,代表们仍聚集在李公馆举行第六次会议。准备在这次会上通过《纲领》和《决议》,选举中央机构,宣告中共一大闭幕。但就在此时,有密探闯入,使得会议临时中断。随后,部分代表们转移到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进行了最后的会议决议。至此,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闭幕。中国共产党肩负着民族复兴的期望和人民解放的重托,在灾难深重的中国正式诞生了。
10个简短的党史小故事5
反帝反封工运高潮
中共二大于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召开,其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从1922年1月开始,到1923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形成第一次高潮,前后持续了13个月时间。在这一系列工人运动中,最著名的有安源路矿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国际工人阶级的声援,鼓舞了京汉铁路工人的革命斗争。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虽然遭到残酷的镇压,但却是一次伟大的成功,它和其它工人运动一道,开启中国工人运动的新篇章。
10个简短的党史小故事6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他没喝,把那个墨水给喝了。但是他浑然不觉啊,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就是写这本书(翻译《共产党宣言》——编者注)。于是由此就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背景故事链接:
陈望道是中国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他翻译了中国第一版《共产党宣言》,担任过《辞海》总主编。1920年4月底,陈望道历时两个月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5月,陈望道将《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稿带至上海,交由陈独秀和李汉俊校阅,并于8月在上海印刷出版。随后平民书社、上海书店、国光书店等相继出版,截至1926年5月已刊印17版。
10个简短的党史小故事7
甘祖昌与龚全珍的故事
我向大家介绍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同志,她是老将军甘祖昌同志的夫人。甘祖昌同志是江西老红军、新中国的开国将军,但他坚持回农村当农民,龚全珍同志也随甘祖昌同志一起回到农村艰苦奋斗。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龚全珍同志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并当选了全国道德模范,出席我们今天的会议,我感到很欣慰。
背景故事链接:
1957年8月,在被授予少将军衔后不到两年,甘祖昌主动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带着妻子龚全珍,回到家乡xxxxxx坊楼乡沿背村务农。原因很简单:为了带领乡亲们一起建设家乡,让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妻子龚全珍也全力配合丈夫,到当地学校当老师,把自己工资的大部分花在支援农村建设上。1986年,甘祖昌因病去世,他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是一只铁盒子,里面用红布包着3枚闪亮的勋章,那是1955年他荣获的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与二级解放勋章……
10个简短的党史小故事8
“半条被子”的故事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xxx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半条被子”的故事让人民群众认识了共产党,把党当成自己人。正因为有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我们党才能走过辉煌历程,取得伟大成就。沙洲村是“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今天我专门来这里看望乡亲们。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要不断接受教育、接受洗礼。我们党坚持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坚持不懈的实际行动。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接下来要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让老百姓生活更加富裕、更加幸福。
背景故事链接:
1934年11月,红军长征途经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在村民徐解秀家,看到徐家简陋的床铺上只有一件蓑衣和一条破棉絮,她们便拿出仅有的一条行军被,和徐解秀以及她一岁的儿子合盖。几天后,部队临行前,3名女红军执意要将行军被送给一贫如洗的徐解秀,但徐解秀说啥也不肯接受。你推我让之际,一位女红军用剪刀将被子剪成两半,将半条被子交给了徐解秀。
10个简短的党史小故事9
英雄母亲邓玉芬
北京密云x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这是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怒吼,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宣言。
背景故事链接:
邓玉芬,1891年出生于xxx密云x水泉峪村,后嫁到密云x张家坟村,一生务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她舍家纾难,无私奉献了数位亲人的生命,被当地人民誉为“当代的佘太君”。
10个简短的党史小故事10
三千孤儿入内蒙
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创造了“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重点学习党史,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特别是要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
党史经典故事精选3篇1、1949年10月1日,彭德怀在张治中、陶峙岳等人的陪同下,来到迪化市。彭德怀走着走着,忽然在沸腾的人流里发现自己的画像,浓黑的眉毛顿时拧了起来。他一个箭步冲过去,挡住了那几个抬着画像游行的人。抬画像的群众一下子没认出彭德怀,诧异地问:“你要干什么?!”彭德怀指了指他们抬着的画像,说:“这个人模样太难看,你们就不要举着他过街了!”抬画像的人一怔,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彭德怀竟伸手一把扯掉了画框上的画像。抬画像的人气愤至极,一把揪住彭德怀,大声叫道:“你知道我们抬的是谁吗?这是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常胜将军彭德怀!”几个民兵见状也围拢过来,指着彭德怀:“快!把这个坏人抓起来!”彭德怀不由得笑了:“同志们,同胞们,我就是彭德怀,就是这个画像上的人!”大伙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彭德怀接着说:“你们不用害怕,我只是想给你们提一点要求,以后不要抬着我的画框子来回走了,你们要举,就举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举象征革命的红旗!”众人闻言,热烈鼓掌。
2、1980年1月,主持总参工作的杨勇,为欢送调离总参的李达、张才千,欢迎调来总参工作的张震,在京西宾馆请他们吃饭共花去400元。事后有人举报他们公款吃喝,当时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的黄克诚知道后,并没有因为杨勇、张震是老部下且事情不大而放宽要求。他严肃批评了这一做法,指示:“要查,不管涉及天王老子都要查,不仅要查,还要处理,谁出主意谁出钱。”在旁人看来,黄克诚这种做法是撕破脸皮,不顾杨勇、张震和他当年共同浴血奋战结下的深厚战斗情谊,其实不然。听说黄克诚要查这件事,杨勇当时认为这是在小题大做,心生不快。但当黄克诚给杨勇打电话说:“你官大了,老虎屁股摸不得了!”杨勇放下电话,立马就赶到黄克诚那里,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说不用查了,是我的主意,随后杨勇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400元补上饭钱。并作了检讨,了结了此事。
3、1952年11月的一天,xxx吴江x人民政府x长杨明突然接到一封北京来信。信中写道:“x长同志,中财委陈主任的姐姐陈星……据说x政府对她很照顾,谢谢你们……请你们查一下,每月接济陈星多少钱(或多少米),已经接济了多少次。陈主任讲,现在补贴增加了,干部家属不必再要公家接济。请你们于12月份起,即停发陈星的接济费用,不必客气。以后由陈主任自行帮助解决。盼你们即(及)早复一回信,至盼!”信末署名为“中财委办公室”,时间是1952年10月27日。信中所说的陈主任,就是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中财委)主任的陈云。接到来信,杨明感到非常突然,他清楚当时国家工作人员的经济状况。而陈云一家七口,需要接济的亲戚又多,是当时中南海有名的困难户,其“自行帮助解决”,实在有点难。因此,杨明并没有照来信说的去及时办理。不料,一个月后,北京的第二封信又来了。信上说:“吴江x长同志,我们于上月27日寄去一信,请于12月份起停发陈主任之姐在你x所领的家属优待费,但至今尚未接到回信。因陈主任现在供给较前提高,所以提出应自己补助其姐。但究竟过去由x政府补助多少,请即告知。并请即告处理情况,为盼!”这次的署名是“中财委秘书室”,时间是11月28日。这两封信,虽然不是陈云亲笔所写,但很显然,表达的都是陈云本人的意思。原来,陈云自小家境贫寒,且两岁丧父,四岁丧母,尽管生活上有外婆和舅舅一家照顾,但年幼的陈云一直由姐姐陈星照看。因此,陈云一直把照顾好姐姐的事放在心上。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考虑到陈星当时年过半百、独自一人生活、又没有收入来源,陈云便托当时的苏南行署主任管文蔚给陈星捎过一些钱接济她的生活。1950年4月,又将陈星接到北京想更好地照顾她,因陈星不习惯,在北京只住了6个月就回到了吴江。陈星重新回到吴江后,当地政府根据情况对陈星发放了一定的家属优待费。
4、1959年,王树声在军事科学院上班时,他天天拿着饭盒到公共食堂排队买饭。接待外宾和出国访问时,外宾送他一些大小礼品,他都如数上交国库。一次,新来的勤务员几次将小礼品拿到车上说:"王部长,人家说了,这礼品是送给首长您个人的。"王树声却严肃地说:"我这个国防部副部长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外宾打交道的,礼品怎么会是赠送我个人的呢?公私分明,是我们革命战士的一个起码准则,今后务必牢记啊。"
5、60年代初,总军械部建制撤销,王树声的住房成了其他单位的属地,有关部门为了方便他的工作和生活,决定另选地点为他建造新居。他们先是为他选择了一处某自治区的驻京办事处,这里环境相当幽静,王树声看后感到也满意。但当他了解情况后摇起了头,连说:"不妥,不妥,这有违我们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几年以后,他们又在东x为他找到了一个旧院落,独门大院,相当理想,但当王树声得知这里原是一个民主党派的机关,只因工作人员都被红卫兵赶跑了而空着时,又摇起了头:"这是违反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最后,他们又在五渊潭附近为他选择了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如画的宅基地,王树声先很满意,可当他注意到为自己建房要迁走几户老百姓的民房,还是摇起了头:"我看这件事还是算了吧!不要因为我建房而把老百姓赶走了"就这样,王树声大将在他进京时修建的那座平房里,一住就是18年,直到他长辞人世。
6、1935年,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一天,红四方军总指军徐向前在雪山上来回巡视正在爬雪山的部队。突然发现一位红军战士背着一只大锅,一步一喘,艰难地行进着。这位战士没有穿棉衣,身上只披条草袋。他立即发话:"快去把连长找来!"不一会儿,九连连长跑步来到徐总指挥跟前。徐向前严厉批评道:"这个同志还披着草袋子,冻成这样儿啦?你们是怎么搞的,去把司务长找来!"连长胆怯地报告道:"徐总指挥,他就是司务长,叫肖永正,他的棉衣临出发时脱给房东老乡穿了。""什么,他就是肖永正!"徐总指挥走到这位叫肖永正的红军战士面前,从他背上接过锅,把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肖永正裹在身上……部队下山后,徐总指挥在方面军全体干部会上,提起肖永正仍然是激动不已:"有个连队司务长,棉衣发下去了,战士们都穿上了,他却把自己的棉衣送给没有衣裳穿的房东,自己披个草袋子过雪山,背上还背着一口锅!他就是三十九团九连的司务长,叫肖永正!""肖永正是个正派的粮草官。我们有这样的粮草官,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7、一生清廉的粟裕也曾走了一次“后门”。大儿子粟戎生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从一名普通士兵干起,在祖国的南陲驻扎了4年。当这支部队调回内地的时候,恰逢中苏边境形势紧张,珍宝岛燃起战火,粟裕托“关系”走“后门”把粟戎生送到前线。次子粟寒生入伍后,一直在条件艰苦的海军舰艇上工作,因长期海上作业,寒生落下了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根。
8、1944年秋,马口维持会会长梁某自当上会长后,勾结日寇,助敌作恶,拒交抗日税费,傅玉和奉命带领十余名队员化妆为马帮,通过了日军两道岗哨,进入马口镇内,把梁某抓了起来。傅玉和并没有枪毙这个汉奸,而是向他宣传新四军政策,望其按规定上缴税款,随后将其释放。三日后,梁某居然如实向新四军缴纳税款。此后,梁某还主动协助新四军购买药材等军需物资。还有一次,傅玉和带队前往商户家征收税款时,却被告知已经收过了,并有字据为证。抗日税款竟然有人敢冒领,傅玉和当即下令,“严查此事。”事情很快查个水落石出,原来是傅玉和的堂弟带人来收税款,立了假冒的字据,并私吞了税款。依据新四军的规定,私吞税款超过5块者当被枪毙,而傅玉和的堂弟足足私吞了20余块大洋。军法如山,傅玉和虽和堂弟感情很深,还是下令将其枪毙。
9、1977年初夏,王建安到厦门某军视察,军、师领导准备开车陪同前往却被拦下。王建安一脸不悦地问:“你们来干什么?”领导们说:“给首长带带路。”王建安反问道:“怕我丢了不成?你们去,我就不去了。”说罢,领导们只好退下。
10、1956年,杨明松刚刚接任贺炳炎的警卫员。前任警卫员交接时告知,司令员有四个子女在成都军区八一小学寄读,每个星期六下午要接司令员子女回家度假。杨松明想,八一小学距军区大院有7里多路,难不成接几个娃娃还要去挤公共汽车?杨明松于是自作主张,向司机“发号施令”派车,“周师傅,出个车,把司令员的娃娃接回来!”当天傍晚,一辆苏制吉姆牌高级轿车从八一小学开回贺炳炎居住的院子。在学校憋了一个星期的孩子们欢叫着冲出车门,嬉闹声惊动了正在客厅休息的贺炳炎。贺炳炎走出门外,顿时两道浓眉拧得紧紧的。他把警卫员杨明松叫进客厅,严厉地说,“以后,我的娃娃不能用我的车去接。你坐公共汽车也行,喊个三轮车去接也行,这个专车是我工作用的,娃娃不能用!”杨明松低下了头,红着脸默默地听着。从此,他再也不敢用司令员的专车去接娃娃了。
11、1970年,吴永光调任武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后,配了一部专车。但他除了外出办事,一般很少用车,上下班20多分钟的路程从来走去走回。一次,他最喜欢的小女儿吴笑娜请老师到家里教小提琴,离开时突然下起了雨。小女儿想用车送送老师,吴永光坚决不同意,说:“你送老师是私事,不能用公家的车。”最后,女儿只好打着雨伞,一步一脚泥水,送老师去坐公共汽车。后来,吴永光病重,长期在军区总医院住院,而他的汽车停在大楼门口。二女儿吴笑春在隔壁楼上班,一天又是下大雨,她赶着要去火车站买出差的火车票。吴永光的司机看不过去了,说:“我开车送你吧!”吴笑春婉言谢绝了:“爸爸都不随便用车,我办自己的事就更不能用了。我还是坐公共汽车去吧。”说完,就撑伞走向了瓢泼大雨之中。
12、解放后,吴德峰长期担任政法战线的领导工作。有一次,他继母的一个侄儿因为当过国民党特务而被人民政府逮捕,亲戚前来求情,他严肃地说:“我们是共产党,不是国民党,求情无济于事”。亲戚无功而返。镇压反革命时,吴德峰的胞弟吴世悉被群众举报,当地政府认定他有罪,便派人到武汉将其抓回xxx。亲属们到武汉求时任xxx长的吴德峰帮忙,让他给当地政府打招呼关照。吴德峰不但没做打招呼的工作,反而一直说服亲属,要严格按照当地政府的政策办。吴德峰任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期间,原来的部下曾有人求他解决一些个人问题,每次都遭到他的拒绝。他对来人说,“正因为你原来是我的部下,我才更要严格要求你、爱护你。我们都是党培养多年的干部,可不能拿党的原则当儿戏!”由于吴德峰总是把前来疏通关系的亲朋好友拒之门外,他的勤务员常常感慨,“要走吴老的后门算是没门,他叫你连窗户都爬不进去!”
13、梁斌从1948年底到1952年初,在襄阳工作了五个年头,领受了四个第一。即第一任宣传部长,第一任襄阳日报社长,第一任党校校长,第一任团青委书记。在这里留下了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亲手创办襄阳建国后第一张报纸《襄阳日报》等足迹,同时也为孕育《红旗谱》、《翻身记事》等宏篇巨著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最终,梁老以其常人无法想象的执着,为人们留下了以《红旗谱》为代表的数百万字的宝贵文化财富。可是,就是这样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巨匠,一位功勋卓著的革命者,一位完全有资格高官有位、享受特殊的人,却三辞官。梁斌第一次辞官是1952年。那是xxx委书记李先念亲自点将,调他担任新武汉日报社社长。上任不到一年,他就辞官,为写他的长篇巨著《红旗谱》。随后,他调任北京中央文学研究所,只做一个机关党支部书记。第二次辞官,是梁斌辞去中央文学研究所机关党支部书记,以便专心创作他的《红旗谱》。第三次辞官,是梁斌找到中组部的领导要求辞去职务,那位领导准备安排他到天津去当副市长,又被他辞掉了。后来梁老终于如愿,在xxx文联挂了个名,从此专心地创作《红旗谱》。别人是官越做越大,他却主动要求越做越小。
14、1941年,由于受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高潮的影响,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的生活条件极其艰难。办事处的财务工作重担由中共南方中央局常委、统战工作委员会书记董必武掌管。为了维持办事处机关的正常运转,董必武殚精竭虑地拨打着这把“小算盘”,亲自制定机关伙食标准,实行包干调剂。为了改善办事处的生活状况,董必武在处理千头万绪的工作的同时,对办事处机关的伙食开支严格管理和监督,他要求办伙食的同志既要想尽办法改善领导和同志们的伙食,又决不能乱花一分钱。有一个月,在月底伙食费结算时,账面上有六角钱的开支平不了。为此,董必武十分自责,坚持要做检讨,许多身边同志都安慰董老“六角钱不是大数目,没必要小题大做,也不用做检讨”。董老对身边的同志们说:“我们党的经费来得不容易,每分每厘都是同志们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只有精打细算的责任,没有浪费铺张的权力。”之后,董必武执意在机关大会上作了检查,并亲自向党中央写了检讨信。
15、1940年4月,朱老总根据中央决定返回延安,八路军前线总部只留下彭总和左权副参谋长,彭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夏季的一天,彭总翻山越岭到黄山洞水腰兵工厂视察,总务科的同志知道彭总胃不好,不让他吃小米,就做了些面条,还炒了鸡蛋、豆腐、土豆、白菜,凑成四个菜。彭总问:“工人吃的和我们一样吗?”程明升厂长回答:“差不多。”彭总二话没说,背起手就出门了。他来到工人吃饭的地方一看,是小米饭炒白菜,彭总回来问程厂长:“这是谁让做的?”程厂长说:“您有胃病,为您做面条是经伙食委员会研究决定的。”彭总的表情更加严肃起来:“我有胃病你们知道,难道工人中就没有得胃病的吗?你们知道吗?给我打小米饭来,不吃面条。”程厂长知道犟不过彭总,只好把面条给了伤病员。
党史经典故事精选3篇1.延安“窑洞对”又叫“窑洞之问”。1945年,黄炎培在延安窑洞与毛泽东谈到“朝代更替、循环往复”话题时,发出了著名的“黄炎培之问”: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黄炎培说:“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对黄炎培的坦诚直言,毛泽东当即非常自信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就是著名的黄炎培“窑洞之问。”
2.
1941年6月3日下午,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的x长联席会议正在杨家岭参议会小礼堂举行。开会期间,突然发生了雷击礼堂事件,参加会议的延川xxxx长李彩云不幸被雷击身亡。偏偏当天固xxx有一位农民在赶集时,帮他拉东西的一头毛驴也被雷劈死了,他便当街大骂:“这瞎了眼的老天爷,为甚不让雷公劈死毛泽东,偏要打死李x长、打死我的毛驴!”“这还了得,这不是反对毛主席吗?必须予以严惩。”当街骂毛泽东的农民,很快被当地干部抓起来,要送中央保卫部门公开处理。
这件事很快传到毛泽东耳朵里。一般人肯定会火冒三丈,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来,毛泽东却非常冷静,说:“骂人又不犯法,骂人也是提意见的一种方式嘛!老乡这样骂我,说明我们工作中存在错误和问题,需要查清改正。”他当即指示有关人员将骂他的农民放掉。后经调查,原来是当地征粮太重了,这位农民心里有冤气,偏偏毛驴又死了,所以才借骂“雷”出气。无独有偶,时隔不久陕甘宁边区的清涧x农妇伍兰花的丈夫在山上犁地时遭雷击身亡。她一边痛哭一边污骂共产党,诅咒毛泽东。当地干部很快将她抓起来并报告中央社会部。该部接报后派人把她拘押到延安并由保卫部门建议判处死刑,呈报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审判和中央审批后打算在清涧x枪毙,以一儆百。
毛泽东从社会部送呈的《情况汇报》中看到后陷入深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遭雷击?为什么他们都骂我毛泽东和共产党?雷击是因为天不好,而当时在陕甘宁边区共产党就是老百姓头上的天,我毛泽东又是共产党的主席,这说明我们党的有些政策不好,我这个主席也没当好。他当即对社会部负责人说:“你们如果不做调查,就这样随便抓人、杀人,共产党跟国民党有什么两样?所以我不同意你们这样做!”当晚叫中央军委总部保卫部部长钱益民把伍兰花带来,经过交谈后得知:她家70岁的婆婆是个瘫痪病人,3个孩子最大的才10岁,全家6口人仅靠丈夫一人养着。中央红军来陕北后给她家分了5亩地,起初还过了几年好日子。但这几年因公粮任务太重,又逢三年旱灾,百姓交不起,尤其是她家,除了种子已无颗粒存粮。可当地干部只管多要公粮,自己还多吃多占,百姓苦不堪言。她丈夫这一死,家里的生活更没指望了,她一时气急就骂天骂地骂共产党骂毛主席。
毛泽东听后非但没有责怪她,还安慰说:“我们共产党跟老百姓是一家人,你家里有困难我们会帮助你克服,你以后有意见还可以提,我叫他们放了你。”生怕被枪毙的伍兰花听后热泪盈眶,要跪下来请罪,毛泽东将她扶起并叫钱益民马上放掉她,还要他派专人护送回家,并带公文向当地政府讲清楚,她没什么罪过,是个敢讲真话的老实人。当地政府要帮助她克服困难。对于当地群众交公粮负担过重的问题,边区政府要认真调查研究,该免的要免,该减的要减,决不能不管老百姓的死活!临行前,毛泽东还让通讯员把自己的口粮送给她,以解她家的燃眉之急。她回村后逢人就讲:“毛主席胸怀坦荡,是咱老百姓的大救星,是个不怕雷轰的英明领袖。”
随后,党中央、毛泽东及时作出决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减征公粮、军民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扭转缺衣少食的困难,根据地的老百姓生活也明显好转。
3.
耿飚是老一辈的革命家,当年的“杨罗耿”,曾经横扫千军,然而在他的回忆录中,很少讲他的金戈铁马,写他的赫赫战功,却说了“一件非常痛心的事”。
1991年,已经退下来的耿飚,重返半世纪前战斗过的陕甘宁陇东某x。晚饭后,他住的招待所外忽然人声鼎沸,黑压压来了一群“告状”的老百姓,诉说他们对一些x乡干部的不满,怎么劝说也不肯离开。
这个x干群关系的恶化,使耿飚感到震动,也深为痛心。耿飚召集省地x的干部讲了一次话——不批评、不责备,却讲了一件往事,提了一个问题——50年前,耿飚任副旅长的129师385旅就驻扎在这里,一个战士损害了当地群众的利益,而且还很严重,旅部决定按纪律枪毙他。老百姓知道了,也是“黑压压”来了一大群人,为这个违纪的战士求情。耿飚对父老乡亲们说,纪律是必须坚决执行的,于是老百姓都跪下了,哭着说共产党都是好人,就饶了这个战士,让他戴罪立功吧!耿飚反复说明八路军的军纪,可老百姓一个也不起来,最后,耿飚只得流泪接受了群众的要求。
故事说完了,耿飚激动地大声问道:“现在,我要问问今天在座的你们这些人,不管哪一个,如果犯了事,老百姓还会替你们求情吗?!”耿飚一问惊人,全场鸦雀无声……
4.
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连载4天。当时,抗日战争已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中国人民正全力以赴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为迎接胜利,推动斗争,郭沫若在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300周年的时候,撰写了《甲申三百年祭》。
文章发表后,立即受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重视,毛泽东多次指出要从李自成起义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并批示,将《甲申三百年祭》作为中共整风的文件之一。其核心是明末政治腐败导致国家倾覆和李岩的悲剧命运,尤其是李自成及部下胜利后的骄奢。
1944年4月至5月间,毛泽东演讲中谈道:“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5.
第一次:南昌起义。南昌起义的历史大家都知道,在此不想多说,说说里面具体的一个细节。党史叶剑英担任张发奎第四军参谋长。当时,周恩来、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聂荣臻、叶挺等准备要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但张发奎同汪精卫勾结很紧,并发现了起义苗头,电令贺龙军长等率部到庐山,意在缴械。这一消息被叶剑英知道了,他赶紧向周恩来等人汇报,所以,南昌起义提前爆发。如果没有叶剑英的情报,不知道有多少起义者还没起义就被屠杀了,那还有后面的南昌起义?
第二次:南昌起义。1935年6月,红军第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这本应是红军在万分艰难之时的一次力量组合,是长征走向胜利的一次转折。然而张国焘权欲膨胀、利欲熏心,置党的利益于不顾,仗着枪多人多,争权夺势搞内耗,私心得不到满足便阴谋分裂中央。给本就在国民党军的穷追猛堵下,业已伤痕累累的党和红军的创口上又撒上了一把盐,险些铸成历史大错。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沉着应对,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粉碎了张国焘的阴谋。叶剑英在此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
在沙窝会议后,红一、四方面军混合编组,分左、右两路北上。张国焘的左路军行至阿坝时便命令部队按兵不动,并以红军总政委的名义,电令在右路军任前敌政委、对张国焘言听计从的陈昌浩,要他带领右路军中的红四方面军南下,并说如遇阻扰,则“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准备铤而走险与中央彻底决裂。当时陈昌浩正在会上讲话,时任前委参谋长的叶剑英先看到了这份电报,他让陈昌浩看了一眼,便将其揣进口袋,假装如厕,快马加鞭的跑到中央驻地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当此危急时刻,毛泽东果断决定率红一、三军团单独北上,以脱离险境。叶剑英为了避免打草惊蛇,随即回到指挥部。后来叶剑英以南下“打粮”为名,带着行动不便的中央直属部队,也顺利脱离了险境,与毛泽东回合。事后,毛泽东摸着自己的脑袋风趣的说:“如果没有叶剑英,我就没有这个了。”
【党史经典故事精选3篇】相关文章:
1、教师党史学习心得体会例文荟萃
2、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学习学史力行心得
3、党史学习发言提纲3篇
4、党史教育专题党课
5、高校教师党史学习心得
6、党史学习教育阶段性总结
7、新民主主义革命党史学习心得体会精选
8、建党百年学习党史知识心得
9、学习党史心得体会青少年
10、简短的党史小故事
11、学党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学习心得
12、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