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理解为何要开展研究性学习,继而回顾授导型教学和探究型学习,并对两者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概念、重要意义和主要环节。
传统的课堂讲授的确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到人类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规律性知识。但是,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知识呈爆炸性增长,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所呈现的各种矛盾,特别需要综合素质强、能不断吸收新知的创新型人才来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新课程教学改革努力探索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旨在改变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模式,为其建构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从而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即是人们借鉴科学研究的形式,在总结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而提出的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为了便于描述,本课程将一般的教学方式归纳为两种主要类型,即授导型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也可称为探究型学习。本课程对于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并没有刻意区别。这里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既包括探究型教学方式,也包括研究性学习课程。为了便于统一,除了有特殊的语境需求外,我们统一使用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
授导型教学:
授导型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与演示为主,引导学生通过操练及练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问题化学习等方法获得对现成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围绕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尝试问题解决过程,来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形成价值观的学习方式,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研究性学习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并从中发现问题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在开展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更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建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素质,在多元评价体系的支持下全面积极地评价学生,有利于激发其巨大的学习热忱,在相互配合、友好协作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获得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更有利于达成隐形、终极化的教学目标。因而,相较授导型教学,研究性学习有着独特的优势。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包括:确定课题、组织分工、收集信息、整理分析信息、创建答案/解决方案、评价与展示作品等几个步骤。
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简析二篇一、研究性学习简述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对自然、社会、生活,以及学科学习中所感兴趣的、力所能及的一些问题、专题或者课题进行研究和解决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式学习而言的,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的特点:(1)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专题或课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2)研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的态势;(3)研究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4)研究性学习注重结果,但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二、研究性学习相对接受性学习所具有的优越性
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两种相对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偏重接受性学习,忽略研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主要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学生学习的是间接经验。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理论知识缺乏活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健康发展。而研究性学习在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上都不同于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教,主要不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书本知识,而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提供服务、指导和帮助,学生学的方式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获得体验。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都是必要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偏向接受性学习,忽视研究性学习,难以实现教学目的。新课程改革就是要重视研究性学习,通过教师教的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三、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符合中学政治课程教学改革,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茶地进行着,在全国许多地方研究性学习实验的开展及取得的成效基础上,研究性学习已经被国家纳入课程计划,作为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并且还将逐渐在初中和小学开设同样的必修课。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实施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研究性学习理念日益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学科教学的面貌。中学的课程教学以研究性学习为取向的改革探索正在进行之中,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与实际密切结合,学生对学习内容拥有了一定的选择权。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增强了兴趣、学会了方法、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质、发展了个性。
2.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解决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学生知行脱节的问题。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引入课程教学中,封闭的课堂教学必然走向开放,使得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既不脱离书本,又不局限于书本。若课程教学从“以教材为中心”转向“以问题为中心”,学生则可根据自身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书本理论,确定研究问题或课题,并通过查资料、访问调查、实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讨论辩论等实践活动,增大理论知识,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并以之指导生活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研究性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还给了学生,同时又使学生承担起了学习的责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这符合学生的好奇、探索的心理特点,尊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自主决策、自我实现等心理需求,所以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长期的课程教学实践证明,依靠课堂知识传授的方式很难实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具有创新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建立在尊重学生学习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学生在教师充满鼓励和关怀的指导下,在同学的勉励中,心灵从限制和压抑中解放出来,学会从书本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满怀探究的欲望,带着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大胆地想象,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发散创造性思维,使创造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研究性学习过程就是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活动探求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发展能力和个性的过程。
4.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传统的教学课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不仅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压抑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张嘴、一支笔、一本教材讲到底”是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写照。虽然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中学教学课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仍是课堂的主要任务和形式。研究性学习则以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研究性学习树立的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转,为其提供帮助和指导。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确定的研究课题,不受书本的限制,往往来自于生活实际,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只有靠自主探索才能解决问题,通过亲身的探索实践激发创造力和取得巨大进步,而教师也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保姆”,从学生“学习的保姆”角色中解放出来,从繁重而效果未必良好的讲授任务中解放出来,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节省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加强自身学习,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完善自我。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是在反思、批判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基础上产生的教学理念。它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索实践中,学会学习,得到锻炼,获得发展,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中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对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简析三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得到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语文学习富含乐趣并且认识到学习的本质,同时通过探究性学习,还可以使学生增长见识,得到思考能力的锻炼。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便于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提升
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不能凭空进行的,在单纯的情感活动中也获取不到情感体验,而是需要积极主动地思考与持续不断的情感活动。顾名思义,情感体验的基础就是情感,想要实现情感的升华,就需要学生的参与并产生相应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体验到深刻的情感。对于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而言,教师应当在课程的开始就充分地投入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探究兴趣的充分激发,从而使其产生探究的思维,基于此,教师再按照学生的思维对其进行恰当的引导,最终使学生在认知、思考、感悟与理解的过程中逐步得到情感体验的深入。
二、便于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养成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注重的关键,并且将主要目标放在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上。通过探究性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会发生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的权威,而是切身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扮演着指导者与参与者的身份;同时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通过主动的探究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面对问题会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也会通过自己搜集的知识与方法尝试对问题进行解决,从而实现知识的积累,最终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会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寻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而是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得到发现问题能力的提升,从而使其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得到创造性的培养。
三、便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探究性学习存在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学生需要全员参与和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探究是小学生的本能,并且对探究存在浓厚的兴趣,因此,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在充足的空间内对自己喜欢的知识内容进行选择,并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最终寻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答案。在实践的过程中,小学生不仅会掌握好自己选择的知识,还会体验到探索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小组的划分,按照每个学生选择的知识,按照相似的原则对其进行分组。这样一来,每个小组中的各个成员就会通过互相之间的合作,得到学习热情的充分激发,并且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积极努力,对搜集到的资料与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也可以适时地给予一定的帮助。基于这种探究性的学习,学生在自己与集体的努力过程中会获得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从而产生乐于学习语文的心理。
四、便于学生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
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与科学研究方式之间存在一些相似之处,虽然这种研究与真正的科学研究并不一样,不具备很强的严密性,但是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能够掌握一些课本中没有涉及的知识,而且通过自己的探究,学生还能掌握一些学习上的技巧,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动手能力的增强。
很多文化与创新因素都蕴含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教材赋予了工具性与思想性。“课题小研究”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此过程中学生或者教师可以将一些同生活密切相关的小题目提出来,学生主动地参与,积极地思考,使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与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通过这种形式的探究式学习,小学语文可以得到教学内容与构成的极大丰富,学生也会因此得到语文学习兴趣的提升,进而获得合作意识与探究意识的增强,也会使学生得到认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最终使语文教学得到教学效果的极大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在小学阶段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小学生的天性,开展探究性学习有着诸多现实意义。文章从便于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提升、便于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养成、便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以及便于学生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四个方面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式学习的意义,希望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借鉴。
【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简析三篇】相关文章: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和理论基础范文(精选6篇)
2、关于脱贫攻坚的意义【六篇】
3、党史故事 有意义的党史小故事九篇
4、十四五和2035目标深刻历史意义1500字【三篇】
5、2021试述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重大意义【3篇】
6、20xx年重阳节活动的目的及意义三篇
7、学生参观企业的目的和意义
8、大学生三下乡支教意义
9、如期打赢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10、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简析
11、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意义
12、组织生活个人意见意义50条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