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语文从整体上看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识拼音;有些同学古诗会背但不会写,或写不正确;至于改病句做过练过考过再考还是做不正确。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学生在做相关内容的选择题时错误率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阅读能力不强
阅读短文,许多学生不能从文中提取正确信息,学生的语言的概括能力不强,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至于赏析句子,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教给的方法进行答题。
(3)作文水平不高
从作文批改的情况来看,较多学生作文的字数不足,文章的段落少,语句不够通顺,中心不明确,有的同学作文只是从阅读短文中抄些内容,甚至个别同学一个字也不写,写作态度极差。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作为教者要强化基础知识、阅读和作文教学,使本年级的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提高。改变态度,关爱学生。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情感的交流是我们工作的突破口,用情感到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我们的策略是:扶特---促中---培优,通过个别辅导和分散培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扶特培优,具体做好四个字:细,从细节、小事入手。盯,盯紧特殊学生,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帮,建立帮扶制度,建立课后辅导机制。活,开展竞赛,开展活动。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优秀生和特殊生,也要关注中等生和下等生,努力提高整体成绩。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4.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创设情境
用一首陕北民歌引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新课的讲授。.
【讲授】课前检查
一、读准字音:
搂(lǒu)定白羊肚(dǔ)手巾糜(méi)子
黍(shǔ)类油馍(mó)气喘(chuǎn)
二、解释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
(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3)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4)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三、作者作品简介
贺敬之,1924年生于xxx峄县。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已出版《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回答今日的世界》等诗集。1945年在集体创作著名歌剧《白毛女》中担任执笔,此剧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80年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间离开整整10年。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21·世纪*教育网
【新课鉴赏】
一、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阔别10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的兴奋和喜悦
二、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三、会亲人,欢聚话今昔
描绘与亲人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四、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描绘了延安新貌,赞美十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
五、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美好的明天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三、四部分。
(1)指名朗读,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节的中心句——“母亲延安换新衣”。
(2)讨论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总——分——总”;讨论夸张、排比、拟人、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的。
(3)总结归纳,然后学生齐读。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然后明确:本节是抓住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进一步深化主题的。
(2)结合自读提示,讨论诗人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体会末两节的含义。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诗歌三至五部分先画出一个亲人欢聚的特定场面,然后写“老爷爷”“社主任”“团支书”三代人的欢喜和变化;然而选取典型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起兴,使人产生联想,然后诗人展开联想的羽翼,飞跃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极简练地写了从“宝塔山”到天安门,从新民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战斗历程中延安对革命的贡献。
【课文要点概要】
1.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寿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2.鲜明的地方色彩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3.夸张手法的运用
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夸张的写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4.修辞
【练习】知识巩固
(一)下面句子中说法正确的只有一项请选择。
A.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西的一种民歌。
B.贺敬之是一个严谨创作的诗人,(回延安)是他的饱满的政治热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发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怀念之情的优秀诗篇。【版权所有:21教育】
C."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这一节诗句只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二)按下边的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
1.通过对话和动作的描写来抒情:
2.通过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
3.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
4.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
【作业】知识延展
一、背诵全诗。
二、模仿《回延安》的形式,试着创作一首信天游。
回延安教学实录余映潮是对先前《回延安》教案的一个实录呈现,并附有课后练习,做到当堂反馈、延伸
单位:胡集镇青萍初中年级:七年级(下)设计者:吴昌生时间:2009.5
(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师:同学们,民歌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听了这样一首民歌你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回延安》。
生(1):声音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和谐悦耳。
生(2):给人一种轻快高昂的感觉。
生(3):激情四溢,将对毛主席,对人民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
师:这是一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歌曲。那么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呢?
生(齐答):陕北民歌。
师:提到陕北,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革命圣地——延安。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收集,说说你说了解到的延安?
生(1):延安是一座旅游名城,有”中国革命博物馆城”之美誉。
生(2):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
生(3):安塞腰鼓在香港、澳门回归庆典活动中,雄伟宏壮的表演打出了国威,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豪情壮志。
生(4):延安有许多的红色旅游景点,比如说枣园革命旧址、营扎寨四八陵园、杨家岭革命旧址、王家坪革命旧址、瓦窑堡革命旧址、王家湾革命旧址……
生……
师:看来大家对延安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感受诗人贺敬之对延安有着什么样的深刻情谊?
(投影课题《回延安》)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预习,说说作者、背景。
生(1):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生(2):诗歌写于1956年。诗人从1940年至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年,在久别10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师: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读诗歌,想一想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流露了什么样的情感?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认真听并思考问题)
(四人小组交流并热烈地讨论自己的发现。老师行间巡视并适时指导或参与讨论)
师:好。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讨论得很热烈。现在我请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生(1):诗歌一开头写了作者10年后回到延安感触万千、心潮澎湃、激动喜悦之情。
生(2):诗歌中写到的内容有诗人回到延安与亲人相见,描写与亲人团聚的场面。
生(3):还写了回忆延安生活和延安新貌。
生(4):诗歌最后一部分还歌颂了延安历史和展望未来。。
师:很好。同学们概括得很全面。其实我们可以简单地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回延安——忆延安——说延安——看延安——祝延安。那么,这些内容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生(1):诗人10年后再次回到母亲延安时显得万分激动,倍感亲切。
师:从哪些词语可以反映出来呢?
生(1):“莫要”“莫把”“抓”“贴”等词语可以反映出来。
师:分析得很好。你能不能把这一部分读一遍?
(生深情地读)
生(2):诗人描写当年延安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延安和延安人民哺育之恩的难忘之情。
生(3):作者歌颂延安历史,满怀激动,满腔热情,我喜欢这一部分。
师:你能不能给大家满怀激情地朗读一遍?
(生读)
回延安教学实录余映潮周末有幸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涤。线上学习了第十二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即名师课堂研讨会。聆听了专家们的报告,开拓了自己的眼界,转变了一直以来固守的观念,自己获益匪浅。
首先作报告的是衡水中学校长助理信金焕老师带来的《做学生生动的生命教材---从叙事教育到叙事文学》,老师从她的“信手拈来栏目”开始讲起,结合一个个教育案例讲述自己从教以来的教育感悟,总的来说就是教育不是简单机械地灌输和传授,而要转变教学思维:学生是有感情、有思想的人,作为初中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作为老师要深入地了解他们,不管是学生管理还是课堂教学都要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作出判断并准确引导,并用情感教育渗透。
特级教师程翔老师带来了《高中议论文写作》指导,授课思路清晰,联想—分层---再分层层层推进,将抽象的作文教学程式化,整堂课学生思维一定有了很大提高。老师文化底蕴深后,值得反思自己。
杜郎口校长张代英带来了杜郎口新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探究成果,张老师说的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任何教学模式的改革都不是照搬照抄,需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不断摸索前进,切勿激进。
潍坊高级教师崔丽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教学课让我对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思路更加清晰,那就是诵读—积累---探究,与我们平时授课的读—译-悟—练异曲同工。
最后,来自各地的教授、专家高屋建瓴地剖析了当前改革,当前语文不仅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科,无论是学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
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珍惜每一次成长的机会。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