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公众的多年期待中,新医改方案千呼万唤始出来。农历已丑年新年前夕,中央政府给全国老百姓送上了一份别致的新年贺礼。伴随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立医院改革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等五项改革,预计3年内各级政府将为此投入8500亿元资金。
医疗、教育和住房被坊间称为“新三座大山”,它们一起成了困扰人民大众的首要问题。而医疗改革则是焦点中的焦点。有鉴于此,中共十七大报告将医疗问题作为六大民生问题之一,明确提出到20xx年要建立一个“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目标,并且强调这项制度要覆盖城乡全体居民。而新医改方案,正是秉承中共十七大报告的宗旨。
但是,在新医改方案出台前,一直存在两大争议――“政府主导”和“市场化”之争与“补供方”和“补需方”之辩。前者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20xx年北大、清华关于宿迁医改“针锋相对”的调查报告。“政府主导”派北大认为,宿迁“看病‘贵’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老百姓的医疗负担反而加重,潜在医疗卫生问题令人担忧”。“市场”派清华认为,“宿迁瞰的尝试,其经验和教训,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乃至全国的医卫体制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近日,笔者随机采访了九三学社xxx委干部侍孝洁与xxx残联干部任庆华等。他们都说宿迁医改最大变化是医疗机构变多了,服务态度变好了,医疗费用降低了;但并不觉得宿迁可以成为全国医改样板,也一致认为“看病贵”问题没有根本解决,都期待通过新医改把医疗费用降下来,并说,“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任庆华表示,宿迁经济欠发达,在政府财政无力投入的情况下,“走市场化道路是一个途径”。但他认为医疗机构放开再彻底一点,布点多一些,通过竞争价格就降下来了。否则,政府投入再多,公立医院搞成垄断,价格就可能居高不下。他举例说,上海东方医院宿迁分院,药品与诊疗费价格就比市人民医院低。
政府的投资应该投向哪里?
20xx年的“非典”肆虐,使我国公共卫生投入严重欠缺的弊端暴露无遗,此后,要求政府加大公共卫生投入的呼声愈发商涨。
“补供方”派的观点认为,政府应通过预算拨款的方式,支付公立医疗机构运转的全部或部分成本;“补需方”派的观点认为,政府应出钱购买医疗服务,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双方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可却有理有据、各执牛耳。事实上,政府对公共卫生投入的长期亏欠,目前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不到6%,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15%~20%,即使许多不发达国家的投入也多超过7%。在这种情况下,现有的医疗服务补偿和激励机制均不到位,难以有效调动医务工作者和医疗机构的积极性,扭曲的补偿和激励机制甚至迫使医院、医生为自身利益过度医疗,致使医生、患者、医院三者之间彼此都存有怨言。
据九兰学社xxx委干部侍孝洁透露,宿迁医疗市场现在出现混乱现象。九三学社成员医生比较多,侍孝洁对卫生系统现状显得知根知底。“以前公立医院收费高,现在有的医院乱看病”。侍孝洁亲戚在县医院作妇科检查(小肿瘤),在最终结果没有出来的情况下,医生很武断的下结论,让患者先住院,意思不管肿瘤是良性或恶性,都作切割手术。侍孝洁说,“这是为了赚钱,非常恶劣。”类似的还有:农村生小孩,按理应该自然生产,可现在都是剖腹产。剖腹产收费几千元,而自然产收费才几百元。
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投入趋于萎缩,个人承担的卫生支出陡然上升,成为“看病贵”的重要原因。据《20xx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显示,在20xx年的卫生总费用中,政府卫生支出占18.1%,社会卫生支出为32.6%,个人卫生支出是49.3%。而在1980年,这三者的比例依次是36.2%、42.6%和21.2%。“看病难”、“看病贵”,使寻常老百姓陷入十分窘迫的境地。
新医改方案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采取折衷与平衡的方法,追求“公平效率统一”,提出“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从全局出发,兼顾供给方和需求方等各方利益”。如此一来,两大争辩似乎可以划上句号。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最近表示:社会事业的发展需要采用某些市场机制,鼓励有序竞争,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引导社会资金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但绝不能把经济改革的原则照搬到社会事业中来,也不能把市场原则全盘引入到社会事业发展中来。
上个世纪70、80年代,中国人人有医疗保障,曾被联合国认为是奇迹。今天,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实质上就是普惠医疗制度的回归。
中国医改彻底失败一、关于医疗保障的总体水平
财政不宽裕,只能向人民提供低水平的医疗保障,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没想到,这篇讲话明确说了,医疗保障只能是最低水平。
"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任何社会保险制度都只能有一个最基本的保障水平,既不能向美国、欧洲看齐,也不能向一些东南亚国家看齐。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无论如何做不到。中国目前还建立不起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钱呀!"
"在我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只能确定一个最基本的、低标准的保障水平。"
"标准搞高了,实际上落实不了,最后就会变成国家的负担,增加财政赤字。与其定一个比较高而实际上收不到钱的标准,还不如先不要提高这个标准。"
就是一句话,财政不能在医疗保障上多花钱。
二、关于大病支出
大部分的医疗费,都花在大病上面。作为对策,讲话也明确说了,大病支出是封顶的,财政不能多花钱。
"大病花统筹基金要有个封顶线,原则是尽量保证不要超支。经过测算,确定了一个社会统筹医疗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要说明总共就这么多钱,每个人只能花一定的限额,超过这个限额,没有办法支付;否则,如果无限制地从统筹基金里拿钱,就会难以为继。封顶要讲出去,各地都要下这个决心;否则,医疗保险搞不下去。有的地方不敢封顶,那就只能自己背包袱,中央财政没钱可补。"
三、关于低收入者的医疗保障
既然大病支出是封顶的,那么超支的部分只能自费。对于那些付不起的人,讲话也考虑到了。
"亏损企业的职工超出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以外的医疗需求怎么办呢?只能通过社会救济。我们也要建立慈善机构,提倡搞社会捐赠。我们要号召那些收入较高的工商界人士,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搞一点捐献,参加一些慈善事业。"
四个字,"祝君好运"。
四、关于公务员的医疗保障
"机关与企业的医疗保险相比要有不同的办法。当前机关干部的工资水平比较低,在制订医疗保险方案时,不能不考虑这个现实。机关与企业缴纳基本医疗保险金的标准应该一样,机关干部超出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以上的必需的医疗费用要由财政拿钱。以往国家为机关干部付出的医疗费用不能减少,而且还要逐步有所增加。"
财政可以为这部分人出钱。
五、关于卫生系统的改革
这是最匪夷所思的部分:医疗人员太多了,必须下岗一部分人。
"卫生系统与国有企业一样,也存在人浮于事的情况。现在,城市里设了这么多的医疗机构(包括企业的医疗机构),供给大大超过需要,资源相对过剩,必须进行结构调整。要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减人增效。多余的人员要下岗分流,否则,搞那么大的摊子,养那么多的人,医疗费用肯定贵得不得了。"
中国医改彻底失败看病难,吃不起药,是这几年中国老百姓呼声最大,最为不满的社会现象之一。现在,终于有官方机构公开承认,中国近几年的医疗改革是不成功的。这种勇于承认错误,实事求是的精神令人欣慰,但对于失败原因的分析,却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医改的不成功,首先缘于改革脱离了中国的国情和实际,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丢掉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改革的实际进程中,在强行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旧的医患契约的同
时,寄希望新的医患契约可以通过市场手段来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有限资源。这种思维和观点,在实践中证明是非常幼稚和失败的,忽视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谋私利动机和冲动的强大作用。利益集团可以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垄断,变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阶段垄断或者说是链条垄断,从而在改革的大旗下,冠冕堂皇地捞取暴利,并在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和形成利益共同体之后,顽强对抗政府部门实施手段纠偏和行政纠偏的政策,用妨碍改革的托辞将所有为老百姓办实事谋实利的措施统统抵挡回去。药价为什么虚高?信息垄断,流通垄断造成的。药品的真实成本,除了少数药厂的人,以及医务人员等群体知道,绝大多数患者都是不知情的,结果就使得老百姓不得不面临两种吃亏情形:一是花冤枉钱吃药,负担额外加重;二是受到假冒伪劣药品的威胁。这就是信息不透明的危害。而所谓流通垄断,简单的例子就是,当平价药店进驻城市的时候,受到刁难,围攻,举步维艰。这充分证明了流通的某些环节已经形成了垄断,利益集团害怕和不允许打破这种垄断的现象和行为的出现,所以,自然会对平价药店用尽打、压、拉拢、同化等手段,极尽所能地使平价药店走样。在这个问题上,政府的不作为,或者打蛇没有打在七寸上,使得一次次降低药价的行为与尝试都无功而返。
医改的不成功,恰恰是因为对于市场化的理解不深不透所致。市场手段也是具有局限性的,其弊端也是很明显的,幻想通过市场手段可以解决一切医患矛盾和问题,这肯定是行不通的。现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医疗体制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在进行过程中,利益集团在暴利驱使下,将原来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垄断、全垄断,逐渐演变成为了为利益集团服务的小垄断,局部垄断。知情权是市场化手段优越性的首要保障,医改忽视了信息透明,漠视市场终端消费者的知情权,走的是伪市场化道路。闲置的医疗资源与巨大的看病需求两者之间隔岸观望,畸形的医患关系及医患结构性矛盾非常尖锐和突出。医改的方向和目的--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和看得了病,变得越来越遥远,医改逐渐走向了歧途。
类似医疗卫生、教育等等这些社会公共品的市场化,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使用,是必须要有一个大的前提的,才能消除完全市场化带来的弊端和危害。这个前提条件就是政府有效和科学的管制和规范。政府担当着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的重责,是不能任由公共消费品的天然垄断性由于市场化而使得社会公共消费品变成私人消费品及特权群体才能享受的狭隘社会福利,否则,就将激化社会矛盾和影响社会稳定。医改不能走全局市场化的道路,只能在局部或者某些环节市场化,公共资源一定需要计划。
医改的不成功,是典型的官僚主义和书斋式改革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抛弃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重视了手段而忘记和背离了目的的结果。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