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课程改革素质教育问题对策
一、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素质教育理念滞后
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滞后,尤其是教育观念认识不到位,已成了我国当前教育发展和质量提高的一大障碍。受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模式,单调、机械的教育思维影响极深,常常处于“慢半拍”状态,跟不上时代发展,对新时期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教育的模式、教学的内容缺乏足够了解,只是机械地套用了经验而未能对经验进行改造和创新。例如,有的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气死人了,自尊心太强,又不懂尊敬老师,根本就不知道学习,吃饱了睡,睡醒了玩。甚至有的教师向学校要求挑选优秀的学生和班级授课,这些教师往往把教学质量归咎于他人,并为自己寻找借口,以减轻心理压力,有的教师占有欲太强,就是要兼得“鱼”和“熊掌”才能满足,把向学生授课当作一种巨大的心理负担,学生被动的接受者,导致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缺乏师生互动,容易导致学生的反感,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2.责任心不强,素质普遍较低
部分教师没有把校本教研、教学评估、学校管理工作看作是一种事业来苦心经营,而是把教学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有些教师纪律意识薄弱,随意停、调课,迟到或提前下课,教学文件不齐全、不规范,备课不充分,课堂信息量少;有的表现为教学安排随意,不遵守教学计划;这些教师没有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教学态度不端正,素质较低,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缺乏师德和爱心,少部分教师工作中还时而钻学校管理的漏洞,工作敷衍了事,作业批改拖拉、马虎,教学质量差,也是引起学生“不敬”的原因。
3.教学方法不科学,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教学方法体现出一名教师的教学思想、理念,运用到实际行动中,则会成为教学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有些教师教学方法单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师生缺乏互动;依赖参考书或者作业,对教材内容缺乏理解,既教师只是采用简单的教学方法,活动过程之中又没有辅以任何教具时,就不难理解学生为什么会表现出厌学情绪了。并且教师没有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思维活动的结构等实际情况实施教学活动,讲课只是照本宜科,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讲授和丰富的例证吸引学生,学习积极性低落。这样一来,这种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不高,从而学生兴趣淡薄。
二、对策与措施
1.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效率
进一步明确方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势必造成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没有活力,没有激情。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打破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充分理解素质教育的本质,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基础,彻底抛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树立素质教育的整体育人观,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教育与以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目,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逐步引导老师由关注“教”向“教”“学”并举以“学”为主的方向,转向在教师指导、督促和启发,教给方法,授之以“渔”和学生“以学为主”的学法的教学策略,把学生“爱学”,通过“授之以法”引导学生“会学”,要让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要使得学生好学力行,勤学好问,挖掘了潜能,促进了发展。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中应体现出多样性、综合性、灵活性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认识,不搞简单的“一刀切”和“强制命令”,同时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竞争,指导他们合作,确保学生在在政治思想素质和学习水平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只有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主动活泼地学习,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索者和主人,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因此,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水平,引导学生增强学习意识和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
当今社会正处在在稳中有升的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开放的不断深入。因此,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师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个别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精力投入少,学生反映教学效果差,学校必须多渠道、分层次、经常化地开展师德教育,对师德表现突出的教师要大力宣传和表彰;对师德行为不规范,师德表现欠佳的教师,要及时纠正,多次劝解仍然我行我素的,要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以提高和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它广泛活跃于教学活动之中。构建和谐、完善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条件,只有让学生愿意“亲其师”,才能促使学生“信其道”。教师要想得到学生的信赖、支持,就得具有“烈火”一样的热情,真心真意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要打击学生自尊心,尊重学生的意愿,给学生优先说话权、评价权,做学生学习上的伙伴和榜样。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师教得心情舒畅,学生学得得心应手,使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达成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学校教育的意义在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的成长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关键。为此,高校必须重视对他们的培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其快速成长。只有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更好地做好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志山.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学刊,2008,(3):102.
[2]杨贵仁.我国学校教育工作的发展设想[J].成人教育,2009,(3):20.
[3]管水法.对中学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分析[J].福建教育,2010,(2):39.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通过对随堂听课的分析和与众多一线教师交流,感悟到要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落实核心素养,全面科学地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采取相应的有效策略,努力改变当下课堂教学存在的七大问题,真正实现教学的转型升级。
问题一:教学活动重“形式”轻“实质”。
对策:要树立“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第一要素”的观点;要以“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和组织活动;应提升教师对活动的指导水平。
问题二:教学手段重“新潮”轻“重点”。
对策:首先,必须认清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其次,要研究不同学科中现代教育技术究竟怎么用。这里也不能不提到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要防止先进技术走偏向。比如,有老师在讲到牛顿第二定律时,就用了模拟实验,随着屏幕动画上物体的运动,相应的数据在变化:拉力多大,加速度多大,或者说,质量多大,加速度多大等等,他就从这么一组数据得出,加速度与受力成正比,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这个结论。屏幕上这个实验的仿真图以及数据,都是老师自己设定的,怎么让学生相信呢?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现代技术与传统实验进行整合,现代技术才可以优化实验教学。在什么地方表现出来呢?
1.提供物理实验的社会、生活背景,例如,汽车由于有惯性,碰撞是非常危险的,不便直接实验演示,在教学中,教师就可用多媒体播放模拟人在汽车相撞时冲向汽车前面的挡风玻璃,撞碎了挡风玻璃的危险情景;再如,用多媒体播放并分析排球运动员在发球过程中的几个阶段等等。
2.把不能做,不便做,不准做的实验,用多媒体画面把实验的实况播放出来。如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这是不能做的实验,我们就可在实际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呈现理想实验画面,对实验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明白它的道理。很多老师讲超重与失重,都依托了人在电梯中上、下时出现超重与失重的例子。上课时不便带学生到电梯中去观察,老师就借助于信息技术将事先录制好的画面播放出来让学生分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再例如:托里拆利实验中用到了水银,国家明文规定不准把水银带进实验室,那么这托里拆利实验就成了不准做的实验,我们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播放实验的录象,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识。
3.针对实验目的、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采集、实验现象记录与分析、实验的结论和评价等等作出显示或分析,例如有的老师讲到电场线,头发丝在油中为什么会显示电场线在它所在处的场强方向呢?学生比较难懂,老师就通过一个多媒体画面,作动态分析,学生就清楚了。又比如,球在重力,弹簧拉力作用下上、下运动,则绳的拉力如何变化?也可由多媒体画面动态显示,作一个重要的补充等等。
4.摆脱实验观察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把一些空间范围很小,看不清的;(例如:原子物理、分子动理论中的一些实验)或者空间范围很大,不可能全面观察的;(例如:天体的运动或者时间经历很短的;或者时间经历很长的实验的情况都可借助于信息技术展现出来,提高实验效果。
但是必须注意,要尽量让学生多接触科学的真实,因此凡是能动手做的实验,尽量不要用多媒体模拟,在此举一个例子:点电荷电场的电场线,书上画的是平面上的情形,但实际上电场是在空间范围内的,电场线应该是个立体,有位老师就在这方面下了工夫,他把整个立体的电场线用三维动画作出来,非常生动形象。但是,我们认为可用带电小球贴上纸带,带电后让附在球上的小纸带向四面八方散开,效果要好得多,达到尽量让学生多接触科学的真实。所以,现代技术要用得合理,用得恰到好处,用得具有不可替代性;现代技术要与学科教学进行高度融合,但现代技术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绝不能用它来替代教学。
问题三:师生对话“过频”。
对策: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应体现障碍性、趣味性、开放性、差异性和实践性。师生互动要体现真正意义上的思维互动,而不是形式上的无思考含量的一问一答,要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问题四:评价语言“过甜”。
对策:评价要有针对性和引导性,评价语言要体现鼓励性而并非只是表扬性。
问题五:探究的“泛化”(特别是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
对策: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陈述性知识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不适合学生探究或发现(否则探究变成低层次和庸俗化了)。程序性知识是有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更适合通过探究性学习来掌握。
问题六:合作的“形式化”。
对策:注意合作学习的价值;合作学习必须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中的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目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
在教师方面:部分教师误把“合作”等同于“合并”,认为提几个问题,再把桌子拼一拼,前后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就达到了合作的目的,而很少考虑小组成员安排的合理性及具体分工,导致学生对如何合作无从下手。同时部分教师给出的讨论题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想在哪讨论就在哪讨论,甚至于学生讨论的题目并不具备讨论的价值也要在小组里讨论。有时讨论的时间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老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
在学生方面:讨论中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从表面看很热闹,实际上,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小组中只由学习好的学生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彼此不友好合作或合作程度不够,彼此不注重倾听对方意见,小组间的交流很少,没有真正的讨论合作,基本停留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层次之上。
这样的合作学习有名无实,只流于形式,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合作学习。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实效,教师应加强指导,让学生学会交流。其一,小组的安排要合理,分工要明确。其二,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价值。其三,讨论学习的时间要适度。其四,交流的方式、学习结果要反馈。只有这样才能把合作学习落实到实处。这样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习、交往、表达的频率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形式,不能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分享和交流,贡献各自的经验,发挥各自的优势,激发彼此的灵感,建构出新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鼓励学生互相表达和倾听,使各自的想法、思路外显化,同时明白别人对问题的不同解释,更好地反思自己的理解和思维;鼓励互相质疑和争论,可以更好地引发认知的冲突,深化、修正自己的认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
问题七:“有效”理解不够。
对策:首先要认识何为有效?
无论课堂教学如何改革,最终必须落在是否有效上。所谓有效,就是指通过一段时间教学后,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若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相应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教师如果能按以上所述策略进行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和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使物理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效。
其次,如何做到有效?
物理课堂教学一定要十分注重课堂教学结构。因为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结构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功能,决定了能不能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此外,从学习论的观点来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头脑中的知识不断结构化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结构就显得格外重要;第三,从教学论的观点来看,课堂教学结构是学生有效发展的载体。很明显,如果一堂课的课堂教学结构不完整或者存在缺陷,依照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想要学生得到有效发展,将是十分十分困难的。因此我们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一定要注重课堂教学结构。
最后,根据广大教师成功的教学实践,对课堂教学结构明确提出下面三个建议。第一,课堂教学结构要简洁明快;第二,课堂教学结构要“详”、“略”得当;第三,课堂教学结构要重点突出。
例如,在讲“超重和失重”这节课时,“超重和失重”从物理学的内涵来看的话,核心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三个力:一个是物体本身所受的重力,第二个力是物体所受支持面的支持力或是悬挂物的拉力,第三个力这就联系到超重失重了,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反过来对悬挂物的拉力,这么三个力。超重的“超”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第三个力大于第一个力;失重的“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第三个力小于第一个力。我们一定要从受力分析的角度来让学生理解这特定的物理内涵,因此,要从三个力的分析,作为建立这堂课的教学结构的基本出发点。在听课活动中,凡是讲课成功的,得到肯定的,都是比较好地把握了这一点,而且从这一点出发,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课堂教学结构。反之,没有把握好这一点的,教学结构就显得支离破碎,就显得顾此失彼,不完美。
再如,有一位老师在讲牛顿第二定律课时,气垫导轨实验设计得相当完美、数据采集也很好,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接下来的分析十分简略,使课堂教学结构不均衡、不协调、不完善,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关键词]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一、存在问题
1.教材处理不当
挖掘不深不透,对教材理解肤浅,不能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挖掘不到位,只注重表面知识,教学中抓不住重点,突不出难点。如何引入、如何联系实际、如何根据知识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如何设计有效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阶梯式练习等方面研究不到位。缺乏整体观念,理不清知识点的联系或孤立静止地教学某一部分内容,前后脱节,或忽视内容的特点及其前后联系,不着边际生搬硬套,系统不清。
2.教学方法简单
大部分教师仍是老师讲,学生听,反复讲,反复听,机械地练习,有的课练习形式一个接一个,表面上练的很多,事实上是“一闪而过”,没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多少东西。一些课是老师与优秀生的有来有往,热热闹闹,与中等生的有时有往,学生凑凑热闹,差生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课堂气氛不活跃,死气沉沉,老师不能通过有效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有教师上课时,学生不听,有睡觉的现象。缺乏对学生思想、行为、个性的了解,不能针对不同的学生,适用不同的方法。教学结构不合理,层次不清,顺序紊乱,有时有头无尾,内容安排不恰当,有时联系不紧密,不能有效地创造教学环境,有时过渡不自然,生搬硬套,教学效果差。
3.教师基本功不扎实
教学语言欠精练,语言单调,口头语过多,吐字不清,罗嗦重复。有的教师语调平淡,缺乏起伏和抑扬顿挫,词语缺乏,没有感染力,不能很好地渲染课堂气氛。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差,缺乏应有的应变能力。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完全出乎教师的预料,教师不知怎样去引导,要么不知所措,要么批评训斥学生。板书不规矩,不简洁,随意性太强,字迹不端正,笔划不到位,行列不整齐,更谈不上有艺术性。
4.缺乏人文素质的渗透
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的关怀,更加忽视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总希望能将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一股脑地传授给学生,以为学生听了这么大容量的课,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希望自己在教学上有成绩,希望自己的学生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表现在行为上急于求成,比较急躁,有时会因“恨铁不成钢”而导致对学生不尊重,以至师生关系紧张,影响教学效率。
二、教学对策
首先,教师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敬业乐教,要有强烈的敬业、奉献、求真、协作的精神和高涨的工作热情及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态度。要从对每一个学生的一生的成长发展尽心尽责的角度来加强自己的工作,能以渊博的知识,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来感染学生,真正使其“亲其师,信其道”。
其次,在教学中,要做好“四认真”,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要从整体上认真阅读教材,清楚每章、每节的重点、难点及易错点。理清章与节、节与节的关系以及知识的结构体系,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下对每一个学科教学过程的要求与旧课程标准下不同地方的理解。备课时要认真吃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先替学生设疑,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备课,要备知识、备教学方法、备学生及其学法,非常清楚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整,怎样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如何自然渗透德育,可能发生的课堂意外及处理方法,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何自然引入,课堂如何小结,设置什么样的练习加以巩固,布置什么作业,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如何设计板书等。要认真做好教学后记,包括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知识、技能、能力的培养是否明确、恰当,教学环节是否齐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新课引入是否自然,旧知识复习是否适宜,课堂小结是否突出重点,注意了思想方法,知识的引入是否注意了发生过程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方法是否因材施教兼顾了全体学生,是否体现学生为主体,是否体现了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学法指导是否有针对性,是否体现了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知识密度是否适当,应对课堂意外的办法是否恰当,教学语言是否情真意切、是否精练、有逻辑性等。只有经过这样不断的自我加压,负重奋进,才能不断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认真备学生,分层教学。
第三,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学习和汲取教育改革和教育科研的新成果、新经验,并结合实际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的先进理论,掌握本学科前沿教学动态,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同时要积极参加各种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如“拜师结对”、“集体备课”、“相互听课”、“教学竞赛”、“汇报课”、“说课”等活动,广泛获取教育教改信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第四,以人本化的理念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放下架子,抛弃“师道尊严”,以民主的教学,平等的对话,朋友式的交谈,耐心的帮助去影响学生,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言传,少一点说教。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成绩的第一保障。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