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汇报指将已经完成的某一时期的工作进行全面系统地检査、分析、研究和归纳,形诸文字或报送上级领导机关或在本单位有关会议上报告工作情况的一种总结性公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1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要求,现就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奉行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温州”和“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建设,市人大常委会给予了极大关注和支持,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市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医疗服务和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截至20xx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5794家,医疗机构床位总数44058张(其中重症医学科床位461张),医疗卫生人员总数85431人(其中卫技人员70248人);按户籍人口测算,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6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3.51人,每千人口床位5.29张。全市人均期望寿命81.71岁,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70.08/10万,孕产妇死亡率3.17/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97‰,婴儿死亡率2.01‰,主要健康指标均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医疗卫生战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经受住了空前严峻的考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赞誉。
(一)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共设立乡镇卫生院19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89家,村卫生室2281家,“20分钟医疗服务圈”基本形成。投入流动社区卫生服务车151辆,偏远山区、海岛群众实现“家门口就医”。坚持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服务模式优化。率全省之先建成19个县域医共体,实现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全覆盖,xxx医共体省级试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洞头区在医共体建设中探索慢病分级诊疗试点等特色做法,获国家、省两级卫健委领导点赞;xxx在全省率先实现与辖区4个医共体的一次性谈判、集体签约,得到省政府成岳冲副省长批示肯定。启动实施基层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xx年基层基本建设投入8.45亿元,新改扩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38家,改造提升村卫生计生室216个。全省首推“全专融合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建设,组建队伍2107支,建立基层健康管理服务基地13个、服务点91个,完成15.6万户低收入农户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签约服务率达38.67%,其中十类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75.12%。推进温州-上海嘉定全科医生培养合作项目,每万户籍人口全科医生数同比提高15.43%。全市累计招录定向培养基层医生1703人,全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现场会在温召开。探索开展慢病医防融合试点,基层糖尿病防治项目通过全国唯一专项评估。20xx年,全市县域就诊率平均增幅达5.14%,基层就诊率达65.16%,居全省前列。
(二)疾病预防控制水平持续提升。传染病早期发现和预警能力进一步增强,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覆盖近335家医疗机构,建成覆盖市、县两级的疾控机构实验室检测网络,全市12家疾控机构均建有PCR实验室,市疾控中心检验能力始终排在全省前列。实施智慧预防接种服务,研发医疗机构产院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县级疾控系统疫苗出入库追溯全覆盖,实现流程更便捷、接种更安全、信息更透明。传染病控制成效明显,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未发生因防控不力导致的甲、乙类暴发疫情,经受住了登革热、新冠肺炎等疫情的严峻考验。慢性病防控效果显著,省级慢病示xxx创建实现11个县(市、区)全覆盖,创成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2个。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小学生“明眸皓齿”工程,打造儿童青少年近视和龋齿综合防控的温州样板。职业健康管理不断加强,启动实施尘肺病攻坚行动,在矿山、冶金、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开展专项治理,重点行业职业危害风险评估、重点职业病监测与风险评估县级开展率均达 100%。
(三)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全面加强。院前急救能力不断提升,全市急救站点增至92个,其中市区17个;抢救监护型救护车增至219辆(其中负压救护车增至19辆),达到每 5 万人配备 1 辆救护车的标准;将洞头区纳入120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实现四个区急救站点120 统一调度;院前急救市区平均反应时间为11.62 分,相比15分钟的国家标准提速3.38分钟,各县市均低于15分钟。卫生应急能力不断加强,11个县(市、区)创成省级卫生应急示xxx,创成国家级卫生应急示xxx1个,启动浙南卫生应急保障基地建设,探索形成海陆空立体式快速救援模式。血液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全市献血服务点增加到52个,20xx年无偿献血首超十万人次,血液采集人次增速领跑全省,临床供血总量稳居全省首位,血液酶免检测覆盖率和血液核酸检测覆盖率达100%。持续升级输血管理信息系统,强化采供血机构与医疗机构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推进临床精准输血和科学合理用血。
(四)卫生综合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初步形成全行业综合监管格局,市本级建成“智慧卫监”平台,深入开展医疗乱象整顿、公共卫生监督、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和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切实规范医疗秩序,保障公共卫生安全。20xx年,共出动执法人员3.89万人次,监督检查各类机构3.29万家,依法查处违法行为3018件。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开展高频次的执法巡查,执法巡查力度、行政处罚力度及问题检出率均居全省前列。
(五)重点人群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妇幼保健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建成覆盖城乡的三级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妇女“两癌”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覆盖面不断扩大,孕产妇、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低位稳定。精神卫生服务不断完善,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和流浪精神病人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9.37%,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初步形成“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养医签约”的多元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全市共有医养结合机构24家,开设床位4533张,设置医疗康复护理型床位6582张,每千名老人医疗康复护理床位达4.35张,打造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获批全国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城市,启动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不断提高老年人健康获得感和健康水平。
(六)医疗卫生服务质效大幅提高。医学高峰建设加快推进,启动实施区域标志性医学中心、品牌学科建设和市直医院人才学科双倍增行动,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获批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入选xxx十大医学重点培育专科;温医大附一医呼吸介入科获省级重点实验室,另有2个专业入选省级重大疾病诊治技术研究中心;高血压专病华东中心落户温州;全市3家医院科技影响力进全国100强,21个临床专科进全国50强,社会办医活力持续释放,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全市共培养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引进“国千”“国万”“省千”“省万”等高层次人才7人,温医大李校堃校长成为第一位本土产生的中国工程院生命健康方向院士。加快融入“长三角”,建立合作专科44个,名医(院士)工作室16个,与上海大学就共建医工结合温州研究院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市中心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顺利挂牌成为上海大学附属医院。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推进,20xx年全市医疗服务水平同比提高1.31%,公立医院百元医疗收入的医疗支出同比降低4.66元。智慧健康服务加快发展,市级医院高峰排队平均时间2.42分钟,县级医院排队平均时间2.46分钟,门诊和病房智慧结算率分别达72.32%、69.17%;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医学影像云平台,实现检验检查互通,获国家健康惠民优秀案例;启动5G云诊疗平台建设,创新智慧医疗新模式,群众看病就医更舒心、更便捷。
(七)健康温州共建共享加速形成。探索健康影响评价试点,xxx被国家卫健委列为第三批全国健康促进区试点名单,瑞安、乐清等地积极开展健康促进县(市、区)建设。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健康促进行动,实施健康教育“百千万”工程和健康素养进农村文化礼堂等活动,提高群众健康知晓率和参与度,20xx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5.76%,同比提高2.39个百分点。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市区(鹿城、龙湾、瓯海、洞头)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综合评估,5个县巩固国家卫生县城顺利通过复审,省级卫生乡镇实现114个乡镇全覆盖。深入实施“五五健康基础工程”,打造各类健康场所、健康元素,全市确定健康县城试点2个、健康乡镇试点21个、健康村(社区)试点69个、健康单位试点60个、健康家庭7072户、省健康促进金牌学校5家、银牌学校57家,创成省健康促进医院6家、市健康促进医院23家。加快推进农村卫生户厕改造工作,提高病媒生物控制水平,市区通过C级确认,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二、存在的问题
在这次疫情应对中,我市在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足,迫切需要我们采取坚决有力的举措切实加以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全市医疗资源总量逐年提高,但人均资源配置不足,区域医疗布局不够均衡,尤其是基层薄弱问题更为突出。截至20xx年底,全市共有床位数44058张,千人床位数4.74张,按全省平均5.98张测算,床位数缺口10592张,主要是传染病、精神病、妇女儿童等专科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床位配置存在较大缺口。现有综合医院、中医院感染病区专业设施与能力建设相对薄弱,尚不能在突发大规模传染病疫情时快速改造成“平战结合”的感染病房,隔离病房、负压病房的数量储备还不充足;部分县级医院发热门诊建设亟待加强。
二是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亟待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一直被视为公共卫生的“守门人”,承担特殊的使命和责任,在防范重大疫情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但目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定位还不够清晰,仅作为技术指导机构,没有发布疫情数据和部署防控措施等行政权力,“吹哨权”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建设不充分,在经费投入、资源配置、激励机制等方面相对薄弱,造成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引才留才难。
三是医防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的医防融合还有很大空间,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相互联动还不够紧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设置传染病诊室、缺乏传染病专业培训,对传染病的早期辨识和筛查能力不足。院前急救体系与重大疫情防控需求还有差距,负压救护车的数量(疫情初期仅6辆,现增至19辆)无法满足病人转运尤其是确诊病人转运的需求。实验室检测能力亟待加强,以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筛查需求。
四是药物器械应急保障体系亟待建立。面对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日常医疗物资储备并不能满足应急需求,保持应对疫情的生产能力尤为重要,而我市药物器械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在这次疫情应对中,医疗物资短缺问题十分突出,在应急医疗物资生产、储备、采购、物流、保障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迫切需要建立平战结合的医疗物资储备供应体系。
三、下步工作安排
目前,我市已启动xxx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注重从体制机制上创新,着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推动重大政策创新、重大改革落地、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到20xx年建成与有效应对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挑战相匹配、与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覆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全过程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实现基层社区公共卫生治理、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院前急救保障、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应急医疗求助、应急物资保障“六大能力”全面提升,打造浙南地区公共卫生高地。
(一)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
一是完善应急指挥机制。健全各级政府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建立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制度,进一步完善指挥体系、强化技术支撑。在市疾控中心设立市级公共卫生研究院,搭建公共卫生高层次研究平台,提升公共卫生事件指挥决策参谋能力。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健全不同级别和规模事件的监测、预警、报告、救治、管控等应对处置方案。依法明确应急响应的主体、等级、程序和方式,形成分级分层快速灵敏的应急响应机制。
二是完善监测预警机制。以新发突发传染病、重大传染病、食源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等为重点,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预检分诊系统,完善各类监测哨点布局。优化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立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之间的信息推送、会商分析和早期预警制度,加强公共卫生安全相关场所、人员、行为、物流和气候等特征分析与疫情追踪,及时监测预警高危区域、高发季节和高风险人群。各级疾控机构依法、独立、准确、及时发布疾病风险提示和预警信息。医疗机构和个人诊所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更好发挥医疗机构疫情“吹哨人”的作用。
三是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综合应急、卫生健康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落实地方党委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推进长三角、市际公共卫生合作,建立防控工作的平时会商和战时会战机制。坚持把城乡社区作为防控工作的最前线,落实基层政府和自治组织的公共卫生责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机制,推动专职网格员、社区全科医生、基层公安民警、社区干部等多方联动,培育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志愿者队伍,筑牢公共卫生基层治理体系。推进疫情、舆情、社情综合管控,统筹防风险、战疫情和保稳定各项工作。
(二)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持续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县域医共体框架下的乡村卫生人员队伍建设,重新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数量,到20xx年底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至少达到省级标准最低水平以上,20xx年底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至少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设康复护理床位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标准配备编制。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科室设置,其他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专门部门和专职人员负责公共卫生工作,推进村级卫生室公共卫生哨点建设。做好学校和托幼托育机构医务室(保健室)建设,配备专职或兼职卫生技术人员。
二是健全稳定长效的基层卫生运行保障机制。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改革,严格落实政府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责任,建立专项补助与付费购买相结合、资金补偿与服务绩效相挂钩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新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由政府按定项定额购买的办法给予补偿;对民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进行合理补助,并将符合条件的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执行与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同的医保支付和报销政策。
三是持续强化基层卫生专业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采取新改扩建等形式,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基层卫生应急业务用房建设,到20xx年底前,中心镇卫生院基本建成标准化感染性疾病门诊,其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相对独立的传染病诊室。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加大基层医疗设备配置,加快推进基层医疗机构5G 网络全覆盖,建立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改善基层卫生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深化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模式转型,全面推广互联网+签约服务,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慢病连续处方、第三方配送和线上续方,落实签约差异化医保支付政策,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三)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一是探索建立符合xxx情的管理体制。深入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完善机构设置和功能定位,强化疾控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的统筹、协调、谋划和管理职能,形成具有技术管理为基础和业务管理相协同的新型体制机制。配套落实市、县两级疾控人员编制,至20xx年底前逐步配齐配足。推动将疾控机构纳入政府考绩体系,将公共卫生工作纳入对医疗机构的考核内容,通过绩效考核督促各级疾控、医疗机构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巩固提升疾控业务水平。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实施疾控网底工程建设,强化以疾控为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干,市、县两级公立综合医院为主要救治力量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网络,合理构建统一质控、资源联动、信息共享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打通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的人员柔性双向流动通道,允许疾控机构人员在医疗机构执业,建立临床医师在疾控机构的规范化培训制度。探索建设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充分依托和利用温州医科大学的教学和科研资源,建立公共卫生人才定向委培机制,培养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每年培养100名本科以上毕业生。
三是优化运行管理保障机制。实施疾控硬件设施提升工程,“十四五”期间建设市疾控中心实验大楼、P3 实验室和应急消洗中心,改善仪器装备条件,统筹满足区域内快速检测需要,提高传染病、健康危害因素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加强信息数据网络建设,建设覆盖城乡的市级公共卫生大数据中心,实现对各类公共卫生信息的实时监测、动态管理、综合分析和预警研判。
四是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爱国卫生工作常态化机制,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联动推进美丽田园、美丽乡村、美丽城镇、美丽xxx建设,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创建成果,扎实推进卫生村镇创建。深入实施健康温州行动,持续推进健康素养促进行动、“五五”健康基础工程和健康素养进文化礼堂等系列活动,全面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发挥各级爱卫办、文明办、工会、共青团、妇联和社会团体作用,引导支持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爱国卫生运动,营造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
一是实施硬件设施提档升级。落实专项经费,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建成高效严密的重大传染病三级救治网络。改善县级发热门诊、急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等业务用房条件,更新换代医疗装备,完善医疗废弃物、污水处理等后勤保障设施。二级以上医院建成规范化感染性疾病门诊。提高患者收治能力,实现每个县(市、区)至少1家医院具有独立的达标传染病楼(感染病楼),县级医院应具备在疫情发生时迅速开放传染病病房的能力。建立健全全市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库,按照平战结合原则,加快推进市六医二期和三期、浙南公共卫生紧急医疗救援基地等市本级,以及25个县级公共卫生重点项目建设,争取项目早实施、早建成、早投用,全面提升我市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能力。
二是加大医疗救治能力储备。强化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储备,按传染病类型组建不同专业医疗救治专家团队。加强常态化备战管理,每年至少开展1次重大疫情医疗救治及个人防护培训,组织1次模拟演练。依托温州医科大学优质教学资源优势,继续深化全科医生定向委培、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等工作,强化全科医生培养。加强可转化病区建设,每个县(市、区)重点改善1家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基础设施条件,扩增重症监护病区床位达医院编制床位的2%-5%,并配置呼吸机等必要医疗设备,发生重大疫情时可立即转换。加快推进检测能力和实验室安全性建设,两年内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实验室达普通型P2实验室标准,三级综合医院实验室达加强型P2实验室标准。引导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参与医疗联合体、医疗共同体建设,完善社会办医疗机构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参与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办医疗机构作用。
三是构建高效医疗救治体系。充分发挥温州医科大学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依托温医大附一医、附二医等综合医院平台,组建专家团队,深入开展重症治疗基础、应用和临床研究,切实提高重症救治能力和水平。加大医疗卫生高能级科创平台、医学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等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校地合作机制,加强联合科研攻关,积极打造浙南闽北医学高地,增强专业力量支撑。建立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物资储备制度,分区域、分层级落实物资储备和调配机制。加强基层采供血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完善应急响应动员献血机制,优化血液采集和血液运输应急保障。加强市县两级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的标准化建设。着力提升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挖掘整理经典中医药预防、救治、康复药方,不断完善中西医联合救治机制。加快推进市级远程医疗平台建设,实现全市传染病房、重症监护室、集中隔离收治点信息和视频数据共享,提升医疗救治效率。组建专业化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
(五)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
一是推进院前急救体系一体化管理。制定出台xxx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方案,加快发展与城市国际化水平相匹配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完善院前急救机构三级设置,县(市、区)建立独立建制的急救分中心,健全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急救站(点)的建设与管理体制。按标准提升(改造)一批、新建一批急救站点,到20xx年底前达到xxx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3-5公里,乡镇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10-15公里(原则上每个乡镇至少设1个急救点)的目标。
二是提升院前急救业务水平。加强院前急救宣传培训阵地建设,市级配置急救科普体验馆,各级院前急救机构根据当地实际合理配置急救科普宣传点;推进xxx急救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健全院前、院内联动培养机制。强化社会参与和法治保障,提高“平战”结合的专业化、常备化水平,培养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研究完善相关法规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及激励体系。加强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探索建立海陆空联动急救网络,提高重大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水平。
三是加强急救车辆配置水平和人才队伍建设。逐年增加急救车辆配置预算投入,逐步配置高性能底盘日常急救车辆、负压救护车和城市应急特种车辆(深涉水救护车、急救指挥车等),到20xx年底,争取达到常住人口每4万人/辆的目标,其中负压救护车辆比例争取达20%。科学设置与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相匹配的急救队伍编制,建立院前急救人员定向委培制度,完善院前急救人员转岗流动的保障机制,落实人才培养经费,鼓励院前急救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
(六)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应急医疗救助机制
一是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大病保障政策,加大大病保险统筹力度,夯实大病保险市级统筹,提高大病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稳步提高筹资水平和个人筹资比重,医保财政补助优先向大病倾斜。进一步调整大病保险待遇水平,逐步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下调起付标准。进一步完善大病保险保障内容,探索将部分重特大疾病治疗必需的诊疗项目纳入大病保险支付范围。
二是健全应急医疗救助机制。在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时,卫生健康部门制定相应诊疗方案,明确救治必需的药械清单,医保部门可临时将其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完善医保基金预付制度,针对收治患者较多的医疗机构,医保部门及时预付部分资金,确保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
三是加大特殊人群医疗保险倾斜机制。适当降低贫困人群大病保险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进一步减轻贫困患者医疗负担。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完善大病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商业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鼓励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探索建立重大疾病补充保险制度。
(七)加强医疗卫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医疗卫生应急物资统筹调配机制。针对重大和新发传染病等突发事件,建立各类应急物资目录体系并动态调整,科学测算需求规模进行战略储备。科学调整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效能。通过政府采购、捐赠、定向配备等方式筹集物资,确保医疗机构防护用品储备一般不少于10天用量。建立医疗卫生应急物资统筹调配机制,制定物资调拨管理工作、防控应急物资库房管理等制度,实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统筹、储备中心采供、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全方位闭环管理。建立生产、流通、储备、使用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战时状态下的应急扩容能力。完善基层防控物资保障机制。
二是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和专项资金。依托浙南公共卫生紧急医疗救援基地,建设市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中心。依托大型药械流通配送企业,建立健全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运营机制,按照平战结合的模式,平时可作为药械物流功能合理使用。探索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解决建设资金。落实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专项资金。加强对统筹调配的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的基地建设、采购存储、运输调配、管理使用、日常运维等经费投入,由各级财政予以保障。支持医疗卫生应急物资的生产流通储备。
三是建设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化体系。加快推进市级远程医疗平台建设,建设覆盖市域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院前急救、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化体系,实现全市传染病房、重症监护室、集中隔离收治点信息数据共享。搭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市级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发挥支撑作用,为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应急能力提供信息化保障。
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2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xxx卫计局的坚强领导下,我院按照公益办院的宗旨,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入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工作得到较快发展,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下面,我将***中心卫生院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县东南部,版土面积*平方公里,辖*个村和*社区,总人口*万。***中心卫生院始建于*年,占地面积*㎡,业务用房面积*8㎡,担负着全镇人民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周边四个乡镇的部分医疗急救服务。现有职工91人,开设病床*张,年出院***人次,门诊**人次。打造了完备的现代化医疗信息系统、远程会诊平台,具备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诊治能力。全镇下辖*家村卫生室,在编村医50人。
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一)基础建设卓有成效
我院于*年新建了行管公卫综合楼,
*年又耗资*对业务综合楼进行了重新规划布局与装修,住院部分科设置,达到“四化”标准,病人诊疗更加舒适方便。分年度对全镇*家村卫生室进行了优化建设,均达到了“五化”标准,卫生室服务环境大为改善,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二)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我院通过“外引内修”,不断提高专业技术队伍素质,夯实发展内涵。一是加强人才引进,近三年共引进大专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9名,为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增添了强大动力。二是与上级医院签订人员培训协议,三年来选送31人到县级以上医院进修,214人参加市县级短期培训。每年邀请上级医院专家来院授课10余次,每月均请上级专家来院指导手术、会诊。三是强化院内培训。加强“三基三严”训练,每年组织院内培训30余场次,举办技能操作竞赛、业务技能考核不低于4场次,不断强化医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
(三)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一是完善质控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对全院各科室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对日常工作定期进行考核,全面贯彻落实18项医疗核心制度,不断优化就诊流程,改善服务态度,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近几年无医疗事故和大的医患纠纷发生。二是强化急诊急救,护佑生命安全。加强院前急救和急诊工作的管理,提高应急救治能力。对急、危重病人畅通绿色通道,实行先诊疗后付费。“120”年接诊病人**人,急危重转诊**人,未发生因急诊急救处置不力而引起的矛盾纠纷。三是加强特色专科建设。今年在“国医堂”的基础上,单独成立了中医康复理疗科病区,形成了以中医药适宜技术和现代康复理疗相结合的特色诊疗科室;成立了烧伤治疗专科,填补了区域空白,社会反响良好。
(四)惠民政策有效落实
一是公共卫生服务全面覆盖。切实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治未病”意识,规范开展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创新服务方式,开展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实施健康管理,打造健康小屋,开展健康教育,有效控制慢性病的发病率与危害,不断提高全人群的健康水平。二是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专人负责药品网上采购,基本药物使用率100%,运行已经走入正轨。三是严格执行医保政策,提高参保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近三年,全镇参保率均在99%以上,三年来共为群众报销医疗费用1427.2万元,惠及群众7.9万人次。四是是开展保障基本医疗服务改革试点,自20xx年*月*日起实行按床日定额付费,通过控制药品、耗材、辅助检查费用,开展临床路径管理,最大限度控制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呈现出“三下降一提高”(例均费用下降、例均床日下降、患者例均自付费用下降,实际报销比例提高)的良好局面。
(五)医院文化引领发展
我院始终把建设自己的医院文化,打造“区域诊疗中心”作为“内功”来修炼。确定了院训、院徽,愿景,创办了院报,目前已发行48期,开通了医院微信公众平台,搭建了与辖区群众沟通的桥梁。通过经常性举办演讲竞赛、文体比赛、岗位练兵等活动,大力倡导敬业精神和事业成就感,凝集人心,积聚合力,增强了干部职工团结协作、争先创优意识,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六)健康扶贫精准有效
一是开展精准扶贫对象慢性病门诊免费医疗工作。对贫困对象身患高血压、糖尿病需长期服药的逐人建立台帐,免费发放日常治疗药品,进村入户开展健康体检,为贫困对象提供了健康保障。二是全面落实我县健康扶贫“三提三免三兜底”措施,最大限度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切实解决贫困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三是开展结对帮扶助力脱贫。经常性深入挂点扶贫村,开展入户调查走访,帮助完成帮扶工作计划,为贫困居民提供医疗援助和健康保障,助力村民脱贫致富。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与医疗业务发展不匹配,服务能力提升遭遇瓶颈。现有业务综合楼建于**年,使用已达30年,且多次维修改造,已成危房;上级编制床位数仅64张,实际开放床位146张,仍时常需要加床,病区负荷已达极限。
不能满足老百姓的就医需求,同时也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二是基层医疗队伍人才不足。因基层医院xxx直医疗机构待遇相差较大,县级绩效工资为基准线的1.6~1.8倍,乡镇卫生院才1.2倍,目前医院仍有临聘人员54人,编制无法解决,人员经费不足,高水平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人才流失严重,基本每月都有流动人员,致使医院服务能力萎缩。同进村医养老保障问题未解决,导致老村医退不出,新培养的村医安置不了,村级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
三是医疗设施设备落后。特别是缺乏CT等大型诊疗设备,每年有大量患者因不能明确诊断赴上级医院诊治,加重患者就医负担,贻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机。
四是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跟不上发展需求。现在医院执行的还是20xx年出台的医疗服务收费价格标准,其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与现阶段医院配置标准和社会发展现状不一致,也不能充分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
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3
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推进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城市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支撑。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社区卫生工作,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积极探索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一、基本情况
市xxx社区卫生大部分归属市卫生局管理,属船山管理的有6个,其中通过省卫生厅验收合格4个,分别是高升、南强、灵泉、育才,在建2个(广德、凯旋),社区卫生服务站1个(顺城社区卫生服务站);占地面积8930.37m2,设备总额102.9万元,开设床位122张,有人员175人(其中执业医生64人,执助18人,注册护士25人,医技人员18人,公共卫生18人)。基本建立起了以城市大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前哨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二、主要成效
1、加强领导,切实履行政府职责。区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任组长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社区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制定了社区卫生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加大了财政投入,近3年区财政每年安排40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2、健全规章,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市卫生局也下发了《xxx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技术服务实施准入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做到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同时还进一步规范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制度》、《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社区医务人员道德规范》、《社区双向转诊制度》等规章制度,为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运行提供了保障。
3、合理布局,科学配置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区政府按照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指导意见》和《xxx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基本标准》,及时出台了配套文件及政策,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了整体规划。
4、加强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近两年,先后举办和参加省市社区卫生管理及技术培训学习,培训30人,有效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5、完善服务,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将预防、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精神卫生、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融为一体,积极开展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医药咨询、免费体检、慢性病管理等,普遍为辖区内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对老年人实行上门服务,对慢性病人定期检查、跟踪服务,构建起温馨和谐的医患关系,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存在问题
社区卫生自建立以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受到了市民的普遍欢迎,但具体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顺。社区卫生设置、规划、管理由市卫生局负责,目前船山所辖的6个街道办事处仅有高升街、育才路、凯旋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隶属我局管理,其余镇江寺、介福路、南津路的社区卫生属市局管理,不属我区管理的广德、灵泉、富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又归我局管理。
2、业务用房困难。尽管政府要求街道办事处为社区卫生机构提供优惠政策和必要投入,如免费或低价提供业务用房,但从我区目前管理的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看,无1个是由街道投资或无偿提供。
3、缺乏全科医疗服务人才。社区卫生服务需要合格的全科医疗人员。现在的20名全科医生是专门负责到社区居民家收集信息人员,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
4、社区卫生服务经费保障不足。一是预防保健经费不足。社区卫生机构一方面要为自身生存获取收入,另一方面还要承担社区公共支出,出现了预防保健做的越多,垫付经费越多的现象,使社区卫生服务难以维继。二是保健教育经费缺乏。目前健教、保健咨询等宣传材料费用均由社区卫生服务承担,因费用短缺,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处于两难境地。
5、有关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尚不配套。由于现行医疗保障制度限制,公费、劳保、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报销尚未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范围,许多病人因报销问题,而不能参加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许多可以在社区中得以治疗的病人,只能滞留在大医院,加重了病人的医药费开支。
6、保健意识淡薄。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知识了解较少,自我保健意识不强,健康投入意识差,给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大难度。
四、对策建议
为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切实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精神卫生、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八位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专项经费投入。市、区政府要建立稳定的筹资和投入机制,应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人口定额补助工作经费,适当给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次性建设经费,对其设备更新和业务培训给予适当的补助,并将以上项目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要尽量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业务用房。
2、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公开招聘全科医学、护理学大中专毕业生等优秀人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制定优惠政策,对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从编制、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按照《xxx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川编办[xx年]4号)给予落实,对工作绩效优异的人员给予奖励;鼓励医务水平较高的离退休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并给予相应待遇。
3、进一步完善大中型医院对口帮扶社区卫生制度。通过设备援助、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学科建设、医疗协作等方式,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扶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
4.按照省、市政府的要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扩大其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项目,进一步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定位;要实行政府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药品,实行医药分开以减轻群众药费负担,从而引导群众积极到社区医疗机构就诊。
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4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区委、区政府通知精神,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区卫生系统基本情况
××区卫生系统现有全民医疗卫生机构31个,科级建制13个,股级建制18个,财政全额预算单位25个,额差预算单位6个(区人民医院60%、妇幼保健院60%、区二院70%、三个办事处卫生院80%)。xxx有:区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所、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卫生学校、合作医疗经办处8个单位及××、凤凰、南市3个街道办事处卫生院,农村有姚店、李渠、蟠龙、临镇、南泥湾5个中心卫生院和15个乡镇卫生院。全系统干部职工990人,其中离退休及离岗人员195人,在职职工795人;专业技术人员709人;科级领导干部44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28人,专科159人、中专446人、其它76人;正高职称2人、副高24人、中级244人、初级439人、未评职称86人,高、中、初级职称所占比例4%、34%、62%。全区每千人均卫生技术人员3.2人,每千人均病床2.93张。
二、近年来的卫生工作开展情况
(一)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自20**年以来,全区累计筹资2325万元(其中区财政投资1330万元,中、省市项目投资995万元),先后对区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结防所进行了楼房加层,疾控中心除加层外新建了实验楼,全区新建卫生院5个,扩建卫生院13个,累计增加医疗卫生业务用房9817㎡,目前正在新建卫生院1个。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先后投资1600余万元购置了螺旋ct、彩超、电子胃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数字化影像系统、心电工作站、麻醉机、呼吸机等大型医疗设备80多台(件),全区的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不仅区级医院可以开展先进的技术服务,而且农村也有四分之三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b超、胃镜、心电、x光机、生化检验等的技术服务。目前,全区20个乡镇卫生院投入使用的设备达到2**7件,639元。集镇卫生院基本都配置了巡回医疗车,城乡医疗救护车达到17辆,双向转诊能力增强,群众急诊救治条件明显改善。
(二)社会卫生工作不断提高
(1)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一是实现了疾病预防控制职能和资源的整合,由区疾控中心统揽xxx疾病防控工作,在xxx设立9个预防接种站,彻底改变了过去工作滞后的面貌,疾控工作成为全省先进县(区)。二是区政府推行了一类疫苗的免费接种政策,从20**年1月1日起,全区免疫规划工作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三是推行一体化管理的创新机制,在辖区所有医院实行出生婴儿首针建卡建证制,有效消除了免疫空白,疫苗控制传染病发病达到国家标准。四是全面推行了计划免疫网络化技术管理,提高了科学管理水平。五是建立了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实现了横向到医院、纵向到乡镇的现代化管理。六是完善职能体系,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得到充分发挥。目前疾控中心、结防所,科室、设备、人员健全,五大卫生监测、地方病防治、结核病防治、艾滋病筛查都能很好地开展,并有较强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20**年,我区被评为全省“免疫规划先进(县)区”,“结核病防治先进(县)区”,区结防所被卫生部授予“结核病防治先进集体”称号。20**年全区儿童建卡建证率分别为98.9%和100%。五苗单苗接种率为:卡介苗100%、乙肝98.6%、百白破97.6%、脊灰97.6%、麻疹99%;五苗覆盖率95.1%;流脑、乙脑接种率分别为97.2%、98.6%。新生儿首针乙肝、卡介苗接种率分别为95.8%和95.6%。。地方病控制在稳定状态,布病得到有效控制,地方性甲状腺肿防治达到省级消除标准,克山病和大骨节病无新发病人。
(2)妇幼卫生工作。妇幼卫生工作主要抓了管理机制的创新和基础质量的提高。从20**年起全面推行了政府购买妇幼卫生服务政策,用新机制改变旧的管理模式,全区妇幼卫生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是大力加强产科建设,中心卫生院、集镇卫生院全部达到了标准化产科要求,提升了农村生育安全保障;二是实施“降消”项目,开通孕产妇绿色通道、实施贫困孕产妇救助、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20**年,全区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9.8%,儿童系统管理率96.63%,住院分娩率99.7%,无孕产妇死亡,婴儿死亡率10.79‰,无新生儿破伤风发病。20**年4月,我区被省卫生厅授予“降消”项目先进集体。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建设是近年来的重点也是难点,全区卫生工作的首要问题就是缺乏骨干技术人才。这几年采取的主要办法一是补充、二是培养、三是引进。自20**年以来,在区政府的重视下从人才库通过考试聘用120名医学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卫生院工作,有效缓解了农村医技人员短缺问题。区卫校充分发挥业务培训阵地作用,加强在职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20**年全区共举办业务培训21期,培训卫生人员815人次,送出进修人员46人。引进中级以上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33名。**年至今,我们与浙江台州医院结为友好关系,每年为我区代培专业技术人员,至目前共代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可批39名。
(四)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从20**年起,卫生局确定把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卫生工作的重点,成立了专门机构,从现状研究、方案制定、步骤设计和基本设备配备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针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力量薄弱的现状,开展了城市医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选派区医院、妇幼保健院、区疾控中心职称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卫生技术人员下到农村卫生院,通过帮、扶、教,培养基层技术力量,促进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的提高。20**年全区门诊量由原16.65万人增加到25.6万人次,住院由原11**9人增加到18759人次,手术由原1582例增加到2251例,病床使用率由原年27.2%升到49.8%。目前,区上最先进的医疗设备为ct、cr数字检影、彩超、自动化检验等,技术服务能力区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区妇保院达到二级乙等水平。乡镇卫生院房屋、设备、人员综合体系居全省和全市中等偏上水平,一级甲等卫生院占到70%。
(五)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工作。20**年3月1日,我区正式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当年参加合疗农民4**01户,共149609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72.52%。20**年,我区被省政府确定为国家新型农村合作新增试点县(区),参加合疗农民45269户、17**17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85.49%。20**年,全区参加合疗农民47401户,177889人,参合率达89.**%。20**年全区参合农民51743户,187426人,参合率93.**%。全年应筹合疗资金937.13万元,目前到位291.43元。1-6月份,全区参合农民住院4497人,花费医药费1824.57万元,人均花费4100元,补助资金558.91万元,人均补助1210元,补助比例占总医药费用的31%。目前,我区合疗工作基本已达到规范平稳运行,为保障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解决因病致贫、返贫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推进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经营机制改革。从20**年底起我区开展了以院(站、所、校)长聘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城里6个医疗卫生单位和乡镇3个中心卫生院推行了领导聘任制、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制的人事和工资分配制度。在经营机制上,对撤乡并镇后的丁庄、张坪、下坪、碾庄四个卫生院实行了委托经营;对濒临倒闭的××办事处卫生院实行了接管经营。通过改革,扭转了这些单位的被动局面,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两个效益显著提高,达到了国家提出的“保机构、保职能、放经营、放办医体制、加强预防保健”目的,对全区卫生工作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七)积极促进经济健康运行。近年来,卫生局坚持把加大公共积累和固定资产增长作为考核乡镇卫生院的重要指标,对奖金的发放、业务招待费、医疗设备购置、债务偿还及会计履行财务监督职能问题作了明确规定,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且长抓不懈。从20**年起,卫生局对基层医疗单位实行财务集中结算制度,设立1名总会计师和4名片会计,彻底改变了多年以来基层单位财务管理薄弱问题,使乡镇卫生院理财能力明显提高,医院发展后劲得到增强。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的卫生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区的卫生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1.农村群众的自我保健的意识还不够强,仍存在小病拖的现象,凡到医院来看病,大部分为病情较重者,农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仍有存在。
2.资金不足,卫生事业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近年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随之不断提高。但由于资金的不足,我区的医疗条件还不十分好,尤其是部分边远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条件(房屋、设备)还较差,部分业务开展困难,如元龙寺、官庄等卫生院,还无法满足群众医疗、保健的需求。
3.人才匮乏,尤其是农村卫生院缺乏业务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自20**年以来,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卫生工作,大力加强了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建设,卫生服务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人才缺乏,尤其是农村卫生院缺乏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是目前制约卫生事业发展最大的困难,在部分卫生院甚至没有一名执业医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大中专学生招聘不足,力量得不到有效的补充;另一方面由于基层条件相对较差难以留住人才。
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存在困难较多,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按照中、省、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区需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即南市、凤凰、××、柳林、枣园、桥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30个。由于我区三办卫生院在延安城市改造时,均被无偿拆除,现无办公场所,均需新建。但新建存在困难较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规划、选址困难。由于xxx规划建设基本已满,加之规划、土地、建设等部门属市上直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上规划、选址难度非常大。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资金困难。南市、凤凰、××、桥沟、枣园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新建、柳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建及30个社区卫生服站新建所需的建设资金、办公设施及设备配备、人员培训等,共需资金9144万元,按省上文件要求,省财政承担768万元,其余部分由市、区财政承担。另外,根据省、市目标责任书要求,20**年我区需完成南市、凤凰、××山、柳林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任务。为确保完成此项任务,目前只能以租赁形式解决(租期两年)。房屋租赁、装修改造及办公设施配备共需资金940万元,需由市、区财政承担。资金量大,难以落实到位。
(3)现准备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柳林、南市、凤凰、××等卫生院为财政差额预算单位,影响社区卫生工作的发展。
(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不足,工作难以开展。
(5)无专门的社区卫生服务指导机构,仅靠卫生局2-3名工作人员去管理,力量不足。
(6)社区卫生服务宣传不够,城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了解不够,认识不够,不能较好地支持、配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尤其是在建档时,居民家难进问题突出。
5.我区无卫生监督和食品药品监管职能,致使此两项工作监管不力,存在不安全隐患。
四、今后工作建议
1.加大卫生知识普及宣传的力度,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
2.争取省、市、区项目的支持,加大对卫生工作的投入,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
3.继续按照一补充、二培养、三引进的办法,加强人才培养的力度,解决农村卫生人员缺乏的问题。
4.争取与市、区政府的支持和各部门之间的配合,解决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5.继续加强社会卫生工作,深化城乡免疫规划改革,巩固提高农村政府购买妇幼卫生服务工作,加强城市妇幼卫生工作力度,扭转城市妇幼卫生落后的局面。
6.加强同市上协调,建议成立××区卫生监督所和××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加强公共卫生、食品卫生及药品的管理。
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5
尊敬的 各位领导:
大家好!
下面,我简要汇报一下我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县辖 镇 街 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面积 平方公里,人口 万。现有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单位 家,其中县级医疗卫生单位 处 镇级医疗卫生机构 处,另有社区卫生服务站 处、村卫生室 个、个体诊所 个。近年来,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抢抓国家强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机遇,不断加强全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县、镇、村横到边、纵到底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一、加强人才培养,壮大卫生健康服务力量
大力实施人才振兴战略,不断加强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建设。自 年开始,我县实行公立医院人员总量控制、自主招聘,建立了灵活的公立医院用人进人机制和政策,对紧缺人才建立绿色通道,公立医院自主招聘后直接报县编办xxx人社局备案,切实解决了优秀人才引进难的问题,为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时,坚持管办分开,稳步开展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实现了县级公立医院决策、执行与监督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提高了医院内部管理运行效率。今年以来,围绕专业需求和学科需要,将招才引智工作纳入招商引资范畴,视同引进招商引资项目。并积极开展医疗卫生系统在外工作人员回 的宣传引进工作,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出台《关于鼓励在外工作人员回 县工作的实施意见》,目前医疗卫生系统已有 名外地工作人员 回 工作。同时,加强在职人员进修培训,截至目前,各单位选派人员到省市进修学习 人次。
二、完善硬件建设,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条件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目前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对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性。为此,我县在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的基础上,统筹推进医疗机构基础设施规范化建设。
一是加强医疗机构疫情防控设施标准化建设。县人民医院建立独立的传染病科、规范的发热门诊,并按照三甲医院建设标准,计划迁建占地 综合院区,建筑面积 万平,配备床位 ,目前已完成立项,选址意见书、建设工程许可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等已办理完毕,正在进行安全文明施工工作,争取 年底投入使用 。
二是加强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造面积 实验室,购置了检测仪器设备,已于 月 日正式启用;县人民医院xxx中医院也先后于 日启动PCR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并与 初投入使用。 县疾控中心、县人民医院将在现有基础上,分别新上一套核酸检测设备,县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中心也将完成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确保全面完成“核酸检测能力备增计划”。加快推进镇街卫生院发热哨点诊室建设,按照发热哨点诊室不低于 平方米的建设标准,正在改造过程中 疫情应急防控能力明显增强。
三是加强镇街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在所有镇街卫生院全部实现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积极推进新建、扩建项目,不断优化基层医疗服务条件。 以上项目建成使用后,我县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将实现全面提档升级。
三、推进能力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县人民医院先后与 签署了对口帮扶和合作协议,为县医院发展注入新动力。加强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三大中心”建设,胸痛中心被列入国家胸痛中心联盟建设单位,卒中中心通过国家卒中中心联盟认证,胸痛、卒中、创伤、放疗项目均处全市上游水平,依托 建立的掌上导管室为xxx首家。 从镇街卫生院选派 名“村级指导医生”对薄弱村卫生室进行帮扶,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的人员组成,由县级医疗机构分片参与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服务签约工作,切实提高了签约服务质量。
四、 规范监管秩序,加强公共场所管理
完善监管机制,建立了领导干部“一对一”帮扶制度,成立 个帮扶领导小组,分别由卫生健康局领导干部任组长,随时对所包保的镇村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加强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队伍配备了现场执法终端设备,确保现场执法过程全记录。加强医疗废弃物和医疗污水监督,组织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大队人员对产生医疗废弃物的单位和隔离病区加强监督检查及业务指导,各单位全部与 公司签订了医疗废物处理协议,所产生的医疗废物由该公司统一集中处置,每年转运处理医疗废物约 吨。
总之,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但与广大群众的期望和需求还有不小差距, 各位领导的到来,是我们相互学习、共同借鉴、增进友谊的一次难得的交流机会,恳请各位领导不吝赐教、传经送宝,为我县的卫生健康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促进我县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谢谢大家!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