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是一个中文单词,拼音是Lù西北&En、 “论文”一词常用于古典文学,意思是对话修辞或思想交流。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世界经济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的文章6篇 ,欢迎品鉴!
第1篇: 世界经济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
受新冠疫情冲击,2020年世界经济出现深度衰退。2021年世界经济仍可能在疫情阴影笼罩之下,但经济活动将有所恢复,经济增速将有明显反弹。世界经济的恢复程度和增速反弹力度取决于新冠疫情本身的发展趋势,全球价值链的调整,美国政府的对外经济政策,各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力度和效果,以及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性等关键因素。
世界经济呈现八大特点
受新冠疫情冲击,2020年世界经济出现深度衰退,总体上表现出八大特点。
一是全球GDP大幅负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2020年全球GDP增长率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约为-4.4%。这是二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最大幅度的产出萎缩。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经历了六次名义GDP的萎缩,2020年是少有的一次实际GDP大幅萎缩。
二是失业率明显上升。疫情暴发前,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失业率均处于历史低位。疫情暴发后,很多国家失业率明显上升。秋冬季疫情反弹,全球失业状况进一步恶化。
三是通货膨胀率普遍下降。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货膨胀率均有所下降,部分经济体出现了通货紧缩。疫情及疫情防控导致各国供给和需求同时减少,但是通货膨胀率普遍下降的现象表明,各国需求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大一些,全球宏观经济形势总体上表现为总需求不足。
四是国际贸易显著萎缩。受中美两国经贸摩擦以及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冲突影响,全球国际贸易在2019年出现了萎缩。2020年受新冠疫情冲击,国际贸易继续萎缩,且萎缩幅度显著扩大。2020年一季度和二季度,世界货物出口额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4%和-21.3%。比上年同期降幅分别扩大4.0个和18.1个百分点。
五是国际直接投资断崖式下跌。疫情不仅使投资机会减少,而且使已有的国际投资项目不得不推迟甚至取消。2020年上半年,全球FDI流入额比上年同期下降49%。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2020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量将比2019年大幅下降40%。
六是全球金融市场大起大落。2020年全球疫情暴发后,主要经济体资本市场出现大幅震荡,美国股市四次熔断。各主要中央银行实施大力度货币宽松政策,并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进行救助,推动各国股市重新走高,在实体经济衰退过程中制造出了股市繁荣。
七是全球债务水平快速攀升。受大规模经济救助和刺激政策影响,2020年全球政府债务水平大幅度攀升,且发达经济体政府债务水平上升幅度明显高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发达经济体政府总债务与GDP之比一年之内提高20.2个百分点;新兴市场与中等收入经济体提高约10个百分点,总体上超过国际社会通用的所谓60%的警戒线;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提高约5.5个百分点。各国企业债务也在2020年快速上升,但全球居民债务水平在疫情暴发后反而有所下降。居民债务水平下降主要是因为疫情限制了居民消费,同时也是因为政府救助缓解了居民收入下降。
八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涨跌不一。2020年全球燃料价格指数下跌了约30%,除燃料以外的其他商品价格上涨了约15%。在燃料以外的其他商品中,食物价格指数上涨10%;农业原料价格指数上涨3%;矿物与金属类商品价格指数上涨20%,其中贵金属价格指数上涨约30%,矿物与非贵金属价格指数上涨13%。
第2篇: 世界经济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
截至2020年5月11日,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确诊患者已经超过419万人,波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死亡人数超28万人,并且还处在以指数级增长速度爬坡的阶段。世界卫生组织(WHO)在4月15日召开的新冠病毒疫情发布会上表示,尽管新冠病毒大流行已历时数月,目前仍处于新冠病毒大流行早期阶段。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4月3日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了题为“新冠病毒大流行将永远改变世界秩序”的专栏文章。基辛格指出,新冠病毒之后,世界将不再是原来的样子。新冠病毒对人类健康的攻击是暂时的,但它所引发的政治和经济动荡可能会持续几代人。笔者认同基辛格的判断,并认为,疫情过后,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将呈现如下十点走向。
走向一:疫情冲击可能堪比1929年全球“大萧条”,远超2008年金融危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14日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表示,世界经济增长正在遭受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打击,预计今年全球GDP将萎缩3%。IMF强调这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全球第一次出现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同时进入衰退的情况。报告补充道,由于新冠病毒疫情前景的高度不确定性,如果疫情在下半年继续恶化,全球经济增长将遭遇更大打击,今年全球GDP可能会萎缩6%。如果疫情持续至2021年,明年全球GDP可能会萎缩2.2%。
IMF预料全球经济遭受“大萧条”以来最严重衰退,而且情形可能更糟糕,这场“大封锁”衰退将是接近一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并警告说,如果冠状病毒徘徊不去或者卷土重来,世界经济的收缩幅度和复苏步伐将比预期的更糟。
中国学者郑永年教授也认为,三点原因致使本次疫情引发的危机可能甚于1929年“大萧条”:一是当前的高度全球化;二是危机当前大家往往不能“有难同当”,开展国际合作非常困难;三是缺乏有力的领导者。新冠病毒疫情引发的不仅是经济危机,还有恐慌引发的社会危机、政治治理危机以及国际秩序危机,是多重危机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爆发,是“并发症”,和2008年比较单一的“病症”有很大不同,也更加危险。
走向二:全球稳定的政治及经济合作两大基石可能被打破,新冠病毒大流行将永远改变世界秩序。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新冠疫情是“联合国成立75年以来最大的挑战”。这次危机的形式非常特殊,现在全球经济和社会生活处在一种停滞状态。
全球宏观环境的稳定需要依靠两种基石,分别是国际政治合作与全球经济交流。新冠疫情爆发之后,其破坏力之强,让全球面临“至暗时刻”,必将深刻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生态。之所以会下如此判断,是因为当下人们遭遇了一个自“冷战”结束以来近几十年里都从未有过的困境——政治、经济两种稳定基石同时出现问题,宏观环境已无托底力量。与应对金融危机时相比,此次国际合作的成效乏善可陈。中美两个大国更是吵得不可开交。WHO面对疫情的爆发显得手足无措,美国更是激烈抨击WHO,停止缴纳会费,并威胁永不缴纳。大国之间的原则性分歧,让G20会议很难复制当年的高效与决断。国家之间各自为政,主权政府已开始逐步收回曾向国际机制让渡的权力。
所以,郑永年和IMF把当下形势与1930年代的“大萧条”类比,并非是一种夸大。正如“霸权稳定论”提出者金德尔伯格所总结的,世界各国协调合作的缺失与政策的恶性竞争,是导致“大萧条”难以控制的关键原因。现如今政治、经济两种稳定基石的同时缺位,将不可避免地让人类社会遭遇近几十年来从未遇见的最大危机。
走向三:美国深陷疫情泥潭,复不起的工,防不住的疫,不排除后续疫情继续严重导致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民生人道危机、政治危机、严重骚乱暴乱一起到来的严重社会失控局面。
急于从新冠病毒疫情暴发之中迅速复工复产,是美国经济决策者的艰难选择。早在疫情暴发初期的不作为、消极应对,已经为当下的美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埋下了祸根。虽然美联储推出无限量量化宽松政策,虽然美国财政部推出2万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但美国当下的经济社会仍然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防,防不住;抗,抗不起。美国经济社会已经被新冠病毒逼入几近无解的困局。
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对疫情下的美国经济形势研判如下:
2001年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兹:若特朗普在下半年美国大选中获胜,将使美国陷入第二次“大萧条”。现在这里像个第三世界国家,公共社会保障体系已经不起作用了。美国的失业率在疫情期间或将飙升至20%或30%。
2008年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美国在真正重启经济前,还需等待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可能最终损失数万亿美元的GDP。
2013年得主罗伯特•希勒:我们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重回巅峰了。
走向四:疫情过后,因为难保世界第一的危机意识,不论特朗普是否连任,美国下届政府可能极大幅度加大挤压中国发展力度,战略性反弹,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意识形态竞争、发展模式竞争、地缘政治竞争等,将在新的全球形势下加剧。
疫情危机会让美国自身产生强大的危机感,疫情一缓解地差不多,美国就会报复性回击,展现力量。美国的力量还很强大,要极其重视美国,不要轻视。美国及美国大公司拥有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美国在科技创新等很多方面仍然非常强大。
基辛格是现实主义者,与中国沟通良好,但读他最近的文章,能够感到他对美国可能失去领导世界地位的深深忧虑,这种情绪在美国精英层是很普遍的。他们希望美国能够发挥经济领导力和防疫的科学领导力,借以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但说实话,和当年的美国不一样,这两点美国现在都做不到了。
佐利克警告,中美陷入冲突的代价和危险不可估量。《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2月14日发表佐利克的文章称,今天的美国否认中国能够在美国自己构建的体系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否认中国能够做出贡献,否认中国能够以增进美国利益的方式行事,甚至否认中国有这样做的意愿。但这样做的结果是,美国实际上是在刺激中国去建立一个与既有体系的规则完全不同的独立的平行体系(aparallel,separatesystem,withverydifferentrules)。佐利克警告,美国需要提高警惕:发生误判和非预期后果的风险正在增加。中美两国陷入冲突——无论出于有意还是无意——都将导致无法估量的代价和危险。
走向五:中美经贸及科技将加速“脱钩”。经济全球化可能大幅倒退,未来的全球化,或许是“一个世界、两个市场”,产业链去中国化加剧。
在当前疫情下,中美关系的性质进一步发生根本转变。中美战略竞争的核心原因一是中国的崛起速度太快,改变了二战后美国和西方主导世界的格局,美国不再是唯一的制定国际规则的国家。二是美国和西方认为中国的体制和发展模式挑战了美国和西方的模式。三是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攀升太快。
在中美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美国对华有三派,一是贸易鹰派,二是安全鹰派,三是人权鹰派。疫情期间,美国的强硬派会利用疫情推动与中国经济和科技的进一步“脱钩”,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中国第一波疫情中推动制造业回流。即使在欧美国家发生第二波疫情大爆发之后,这些鹰派分子也不顾美国民众的利益,继续推动中美“脱钩”,打击华为等科技企业等。
就连纽约州州长都在记者会上抱怨口罩、呼吸机、防疫服甚至检测试剂全部都是MadeInChina。疫情让很多国家认识到公共卫生安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成为美国推动中美“脱钩”的新借口。近日美国等国表示要本国企业迁出中国并出台各种鼓励政策,全球化有回归“经济主权”时代的态势。未来的世界经济有可能形成两个平行的国际供应链,一个以美国为中心,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经济上反思全球化的趋势将日益明显。这次疫情让越来越多国家认识到,和本国民众生命安全直接相关的东西不能任其流失。从这个角度说,疫情是一次改变世界发展进程的大事,因为它影响了整个社会心态。换句话说,疫情之后人们的“活法”会变,国家的想法也会变。
走向六:疫情过后,美国可能深刻反思,凝聚全球联盟。
很多西方国家,不喜欢的只是暂时的特朗普,而不是美国,相比信任中国,一定是更信任同文化的美国。
疫情确实重创了美国,但美国不会就此衰落,美国如果经过反思,重视传统盟友,欧美会抱团。如果特朗普连任,他会选择反击,如果特朗普下台,美国全球政策可能会回归奥巴马时代,也将更加重视盟友,美国盟友的力量可能远超今天。
美国作为西方阵营的领导者,这次抗疫的表现很糟糕。基辛格之前发表的文章认为,此次疫情将会重塑全球格局,希望美国能够借此机会深刻反思自己目前已经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改革,来应对新的世界格局。不要小看美国,这个国家在遭受重大挫折之后,复苏和调整能力不容忽视。如果拜登上台后,对盟友的凝聚会取得多大的成功,将值得高度关注。疫情之后,美国上下进行反思和战略调整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走向七:全世界将一段时间处在一个“负时代”。
全世界可能一段时间里处在一个“负时代”。第一个是负利率,第二个是负增长(经济增长),第三个是负作用,第四个是负能量。
什么是负作用?美国的领导力倒了,负作用正在蔓延。除了“退群”以外,“美国优先”体现的是典型的民族主义思维,特朗普反复地自己也承认说他就是一个民族主义者。所以全世界现在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在起一个负作用,并不是一个榜样。
什么是负能量?未来10年,将会是一个民粹主义高涨的时代,种族主义抬头,将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在政治上,这次疫情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种族主义抬头。欧盟国家都回到了主权国家的时代。大家又走向了自私。资本可以在全球流动,知识可以在全球流动,但老百姓不能自由流动,贫困也无法流动,政治权力更是无法流动,所以各国主权意识势必日益强化,民粹主义日益高涨。
走向八:新冠疫情中前所未有的石油需求暴跌或将永远改变石油行业。
高盛3月30日表示,由于低迷后拥有优质资产的公司越来越少,新冠疫情中前所未有的石油需求暴跌或将永远改变石油行业。华尔街银行警告称,尽管经历了上一次价格下滑以及2015-2016年之后另一轮“精简、曲折”的行业整合,但经历了这次价格暴跌的公司的资本支出将受到限制。高盛分析师在文章中写道:“大型石油公司将整合业内最好的资产,而去掉最坏的资产;当行业从这场低迷中崛起时,资产质量更高的公司将会减少,但资本约束仍然存在。”
走向九:中国对外贸易复苏遥遥无期不容乐观,对外开放难度将持续加大,“一带一路”及“四个革命、一个合作”中的合作,将比以前更难推进。
中国对外贸易的前景颇为黯淡。哈佛大学一个疾病研究团队的研究结论表明,全世界民众到2022年底之前可能都需要间歇性地进行某种程度的社交隔离。根据世界贸易组织4月中旬发布的预期,乐观情境下,2020年全球货物贸易会下降13%;悲观情境下,全年货物贸易降幅更是可能高达32%。IMF预测,如果疫情持续至2021年,明年全球GDP可能会萎缩2.2%。如此情况下,中国近两年面临的经济压力将比较大。随着“逆全球化”的持续,以及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打压加大,中国对外开放难度将持续加大,“一带一路”及“四个革命、一个合作”中的合作,将比以前更难推进。
走向十:未来将取决于国际合作开展情况。
虽然目前看来困难重重,但我们能依靠的似乎也只有国际合作。当下的“美国优先”与对中国的遏制战略,让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无诚意领导国际合作。如同历史上美国对其他挑战者的打压一样,当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其三分之二时,美国已经难以容忍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让中国承受国际宏观环境恶化的损失,其战略优先级已经超过领导国际合作所带来的收益。而目前的中国,还难于凝聚西方世界,也不具备独立担当国际治理领导者的能力。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政治的逻辑将超越经济的逻辑,成为影响全球宏观环境稳定与否的关键。
第3篇: 世界经济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
【摘要】当前,世界经济正发生一些重要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美国走出“新经济”破灭的阴影,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期;日本经济受惠于中国经济强劲增长,从2000年下半年起复苏;欧盟年货币一体化后,经济也开始快速增长。专家预计2002年2016年世界经济年增长将达到60%以上。
【关键词】世界经济发展总体趋势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和政策取向
1当前世界经济总体趋势
⒈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改变了世界经济结构,发达国家通过不断创新提升技术标准,在新一轮竞争中拥有更大优势。当前由微电子及信息技术带来的新技术革命,促进了不同产业间的联合,带动了传统产业的内部调整和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对推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世纪,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作为新技术革命的领导者,通过不断创制和颁布工业产品的最新技术标准,成为其竞争的核心力量和利润的增长源泉,在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中获取了超额利润。资料显示,在年美国经济增长中有20%来自科技的贡献,到2000年则达到了60%以上;日本经济增长的科技贡献率也达到了40%;欧盟达到了45%;而目前发展中国家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足20%。纵横向的发展数据对比表明,知识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将进一步提高。
⒉以推进全球自由贸易和区域经济协作为特征,从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内加深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一是贸易自由化进一步深入。世纪年代以来,全球贸易规模增长了近倍,2006年达到万亿美元。总体上来看,世界各国传统的贸易保护壁垒正逐步削弱,贸易规则发生新的变化。二是经济一体化范围进一步扩大。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到新澳自由贸易区,全球具有一体化性质的区域经济组织超过个,所包含和正在申请的国家达多个。三是区域经济合作领域进一步深化。从资金、技术、劳务合作到建立商品和资本共同市场,从联合开采矿产资源到合作开发科学技术等。特别是欧盟,从年代建立煤钢关税同盟到现在货币和金融一体化,区域合作已由经济合作层面开始转向政治合作层面(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
⒊跨国公司数量和规模迅猛增长,相互兼并和投资不断加强,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由年万多家达到了2008年万家,总共拥有万亿美元的资产。2011年,美国沃尔玛零售集团的销售额达多亿美元,超过菲律宾国内生产总值;通用汽车公司的销售额要比南非洲地区生产总值还多亿美元。这些跨国公司下属的万家子公司遍布世界各地,形成了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经营活动占世界生产的23%,贸易的42%,专利与技术转让的26%,国际直接投资的%。与此同时,跨国公司之间强强联合或联盟的趋势不断增强。年全球跨国企业兼并金额达到万亿美元,近几年虽然放缓,但每年也达到了万亿美元以上。跨国公司之间的并购与扩张,推动了发达国家自身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升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和资源密集性产业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跨国企业的经济活动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将进一步提高。
⒋国际金融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球金融市场特别是外汇市场出现明显波动,酝酿着区域性的金融危机。资本在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流动,促进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股价总市值超过万亿美元,第一次超过世界生产总值;全球外汇市场日平均交易量达到万亿美元。世纪年代末,以美元为本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国为维持全球霸主地位,放任美元汇率的大幅浮动,致使几十万亿以美元为结算单位的“热钱”在世界各地进行投机,造成了当前国际汇市的大幅波动。不断扩大的国际游资的投机活动,为世界经济、特别是一些运行不太健康的国家经济带来了空前的风险,酝酿着新一轮的地区性金融危机。
2、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和政策取向
在未来几十年时间里,中国经济将持续高速增长,进一步完成人口城市化和工业现代化进程,但经济增长的速度将会逐步降低。总体上看,由于人多地少资源少等因素的影响,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和政策取向将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逐步增强,积极的财政政策逐渐淡出,货币政策将成为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通过二十年来的发展,目前中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了相对成熟的生产要素市场,市场自主需求、自主增长的力量进一步加强。一是从投资上来看,随着外资和民间投资幅度进一步扩大,国家公共投资规模将会逐步缩小。在2005年近万亿元的社会总投资中,外资和民间私人投资万亿元,占到了18%,而在年外资和民间私人投资仅占社会总投资的2%左右。二是从进出口比例上来看,进口大幅增长。特别是近年来原材料和高新技术设备进口大幅增加,到今年一季度,进出口已达到基本平衡,其中进口达到了亿美元。三是从消费上来看,住房、小车等大件商品成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主导力量。在消费信贷等措施的作用下,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负重之车。在未来经济增长中,随着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作为刺激和控制有效社会需求工具的土地利用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和行政直接干预等措施将逐步退出,以利率为主的货币政策将成为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工具。
(2)能源、原材料进一步稀缺,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将全面强化,“新型工业化”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人口多、资源少是当今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两大主要问题,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壮大,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制约进一步突出。一是能源进一步紧缺。特别是石油严重短缺,目前我国有三分之一的石油需要从国外进口,专家预计年石油进口比例达到五分之四,石油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将进一步突出。如前不久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价格大幅上涨,月日每桶达到了美元的天价,专家估算中国今年为此将多付出亿美元,国内经济增长率也因此从预期8%降到6%。二是原材料进一步短缺。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我国房地产、汽车、钢铁、水泥、石化等行业将迅速扩张,需要大量的铁矿、橡胶、煤炭等原材料。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原材料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特别是铁矿等金属矿产资源需要大量进口,去年仅进口铁矿就达亿吨以上。面对人多资源少的基本国情,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将会进一步加强经济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淘汰落后工艺、落后产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区域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各项政策将逐一落实。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快速发展带动了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区域化进程。在城市化方面,我国城市化还不足50%,但工业化已完成30%,城市化明显滞后工业化;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目前我国沿海岸线先后形成了三大经济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国民生产总值占到了全国的70%,人口占到了全国的20%,税收占了全国的50%。从宏观上来看,滞后的城市化阻碍了国内需求的扩大和升级,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将会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发展差距,两者都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可以预见,在城市化方面,户口等有关政策樊篱进一步拆除,同等社会保障制度将逐步建立,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战略的实施,这些地区经济开始起飞。对中部经济“凹陷”地区,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
(4)人口老龄化和就业压力问题相互交织,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将成为当务之急。中国的人口总量仍居世界首位,目前达到亿,年将达到亿,年前后达到峰值亿。一是人口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04年底我国年满岁的人口亿,占亚洲老龄人口的,老龄化率达到了30%,已经超过%的老龄化标准,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预计到年我国老龄化率达到50%,年达到60%,年将达到70%的顶峰。由于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减弱,这一部分人的养老问题将成为重大社会问题。二是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目前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其中还不包括农村隐形失业人口,专家预计现阶段实际失业达到了55%左右。而在未来的时间里,中国将新增劳动人口亿,解决这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也是一个重大难题。
第4篇: 世界经济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
摘要:在当前,我国双重模式转换阶段出现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而找出其形成的趋势及原因和特点,从而“对症下药”采取对策,是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稳健,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趋势
20xx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发展仍面临着复杂的形势。从内部环境看,国内经济回升的内在动力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通货膨胀严重,就业形势严峻。因此,当前中国经济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积极与消极因素并存,国内与国际问题交织。
第一,中期通胀压力并没有解除。从短期来说,明年将不存在通胀问题。但是,随着全球大宗商品和股票价格的下跌,美欧虚拟经济将带动实体经济下滑,甚至不排除再次陷入衰退之中;西方将开动印钞机大发钞票,一旦经济再次启动,通胀还会卷土重来。
第二,20xx年上半年,我国将受到滞涨冲击,高通胀态势难以扭转。下半年经济步入新的增长周期,显著标志是GDP同比增速稳定上行,通胀压力将随着经济减速、供给增加、预期好转和宏观调控部分缓解,物价明显回落。预计明年各季度CPI同比涨幅分布为3.9%、3.9%、3.5%、2.4%,全年达到3.5%。20xx年我国潜在GDP增长率约为10%,如果实际GDP增长率为9.2%,将低于潜在GDP增长率0.8个百分点。
第三,消费减速。出口下滑,必定带来消费增速减缓。我们预计受股票市场走低和出口下降的影响,20xx年中国消费会缓慢减速。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
1、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
假如政府不管制房价,房价这个泡沫又太大,不可收场。这造成两难。解决的根本在于央行控制滥发货币的政策,这又牵涉太多问题。
其中最敏感的一个问题是,假如央行不滥发货币造成虚假经济繁荣,我们还能保8吗?假如我们的经济没有保8,我们最近的所谓经济成长和财富增加方面真实的成就有什么?这样探讨下去会动摇执政基础的,这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房价一跌,地方政府失去最大的财政收入,而地方政府已经变得臃肿庞大,谁来养活他们?中央收入年年高速增长,养活京官,地方就依赖对民脂民膏的抽刮全赖房事,这房事可不是一定让你高潮的事。
所以为了配合两级政府各方面利益,央行只能采取极度宽松的银行政策,只要不断滥发,就会不断通胀。
2、政府主导的投资体系
众所周知没有监管的政府投资体系效率低,腐败多,但官员乐此不疲,一是容易出业绩,二是容易捞外快。
3、联系汇率制度
三、控制通货膨胀的建议
在这种复杂形势下,20xx年xx政府应注意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一、大部分经济学家普遍赞同2011年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也有的专家反对紧缩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相比,始终应放在次要位置。且当前通胀是成本推进型的,紧缩型货币政策无益于通胀问题的解决,只会压低企业发展生产的动力。他建议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保增长,使用财政政策加大补贴对抗通胀。
二、价格问题,物价上涨首先得弄清楚物价上涨的成因,根据成因综合采取各项政策,而不能简单看到CPI过3%就盖一个通货膨胀的帽子,单一采用货币政策进行调控。
三、货币政策,总量稳健,定向扩张,用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的总规模,防止流动性在20xx年紧缩后大规模扩张,从而抑制通货膨胀和房价。
四、要进一步强化和健全政府金融机构,理顺中央银行同各专业银行的关系。我国的经济发展需求借助政府的力量,特别是融资活动方面,必须有一批国家政策性银行,以其资金力量,贯彻执行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协调经济发展,实行宏观战略。在工作方法,中央银行要改变目前对专业银行管得太具体、统得太死的弊端,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力盈研究宏观金融政策。
五、有必要从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转为总量调控与结构性调控并重。我国通过采取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利率政策以及调控信贷规模等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来应对通货膨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局限性也很大。货币政策的结构化,会更加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从紧的货币政策,要分阶段推进,避免急转弯
第5篇: 世界经济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金融风暴直至欧债危机带来的经济不景气,加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毕业生逐年递增,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突显,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本文从当前就业形势与环境、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就业对策与措施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形势;对策;措施
一、当前就业形势与环境
(一)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民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更是我们每一个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为之担忧而令人深思的问题。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暴,直至欧债危机带来的经济不景气对我国经济和就业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下,使得原本严峻的就业形势将延续。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正经受着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猛烈冲击,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国内外复杂的环境和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就业问题的产生是必然的。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3年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212万)高峰期的到来至今,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根据相关资料报道,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99万人,10年来增加了487万人,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
(二)国家和各地相继出台了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积极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党明确提出,努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为积极有效应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各省级工作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继续实施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到村任职”等已有基层项目。
(三)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毕业生的首选是期望在北京、上海、沿海等发达地区就业,其次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却很少有人愿去。因此,人才过剩、毕业生就业难相对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沿海、内地省会城市等发达城市而已,在西部地区和市、县、乡镇农村地区,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还是不少。
二、以我校美术类(含艺术设计)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从近几年我校美术类(含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而言,就业中反映出以下现象:
(一)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状况
从我院近几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显示,美术教育专业就业情况呈逐年下降趋势,表面上呈现出供大于求现象,但是,据了解我们部分基层中小学事实也上存在着专业结构分配不合理的现状,尤其是小学美术教师编制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实用性较强,就业灵活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就业情况较好,尤其是室内设计专业,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房地产业的兴旺,为家装行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室内设计专业处于供不应求之势,以此显示了两类不同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高校学科结构不尽合理、专业设置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二)学生综合素质问题
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一些综合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有社会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但是,有部分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专业成绩一般,动手能力不强,人际沟通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同学,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屡屡碰壁,从而就业较难。
(三)就业观念问题
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来看,大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逐步有所转变,但是,仍然有少数毕业生对就业期望值过高、自身定位偏颇,没有正确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具体表现在偏远地区、私营企业不愿意去应聘等等,这样无形中也丧失了许多就业机会。
三、就业对策与措施
大学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难是诸多原因造成的,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只能立足本职工作,面对实际结合各专业的实际情况与特点,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调整课程结构,拓宽就业出口
作为我们高校教学改革一定要围绕着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方面要满足和适应市场所需。在突出自身专业特点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课程结构,增加相近专业选修课程等,例如:美术教育专业适当增加设计类课程选修,以增强实用性技能和就业渠道;鼓励学生积极报考和获取一些实用性职业资格证以拓宽就业出口,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二)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培训
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与培训。例如:邀请劳动就业服务部门、企业成功人士给毕业生分别以“就业的形势及法律、法规、就业相关政策等”“企业成功人士的就业、创业经历”等为主题开展就业宣传和培训指导。
1.劳动就业服务部门侧重于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指导,结合当前全国就业形势的分析;再就业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的主要内容;当地就业情况介绍;劳动保障部门公共就业的服务等等。
2.企业成功人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经验从创业经历;毅力的坚持;业务技能的掌握与提高;做事的原则性;社交能力的培养;科学经营管理;求职材料的准备等方面以自身的亲身经历和经验向学生传授就业、择业应注意的问题和创业及经营管理方面的经历。
(三)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让大学生尽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1.适实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大多数在校学生因为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导致自我认识不足、定位不清晰、职业目标不明确、盲目择业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加强职业规划教育、要通过多种形式、方法传播和普及职业规划理念,帮助在校学生尽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竞争意识和自主择业意识,改变传统就业思想观念,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应对新变化;帮助在校学生学习和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准确的职业定位、科学规划未来、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训,化“被动就业”为“主动择业”。
2.作为毕业生个人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因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要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包括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积极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勇于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习的职业针对性,能在课余时间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从而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积累对将来应聘有利的职业实践经验。
(四)积极搭建就业交流平台,利用各种“关系”努力拓宽就业渠道
精心策划、充分准备学生作品展览既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重点也是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措施,毕业生作品展览既是展示学生专业水平和技能的平台又是人才推荐与洽谈的有机结合。广泛邀请相关用人单位、装饰、设计公司等前来招聘、挑选我们的毕业生,面对面的向用人单位推荐我们的毕业生,让他们全面、细致地了解我们毕业生的情况,供需双方充分交流、沟通促成更多就业机会。同时,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重要作用,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及时提供有效的、实用的就业信息,利用各种“关系”为学生牵线搭桥,促使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结语
今后,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非常复杂严峻,如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是我们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齐心协力从多方面开展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在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努力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
【参考文献】
[1]翟振元.大学生就业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文件).
[3]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2]11号文件).
第6篇: 世界经济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
摘要: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生态形势压力也与日俱增,水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大问题,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城市生活污染物未得到有效控制,工业污染源未得到严格治理,农业污染日益突出,部分河段水质受污染严重,河水发黑发臭,完全失去水质功能。本文主要对城市水环境治理及污染防治对策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城市规划;水环境质量;污染防治;对策
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宜居水平评价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水环境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有着重要的影响。受传统经济发展理念的影响,我国城市水环境污染情况不容乐观。而且在城市扩建过程中还造成了大量周边湿地的消失,造成了城市生态环境、水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从城市规划与发展的角度出发,恢复城市周边湿地环境、改善城市水环境与生态环境。
一、城市水环境的基本特点
1、城市用水的特点
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是城市用水的主要类型,由于城市人员密集、工业化生产程度高,所以,城市用水需要较高的质量、较大的供水量、稳定的供给,这对城市采水、供水和用水来说有着不同于农村的特点。
2、城市用水的依赖性强
城市由于用水量大、供水要求高,所以,单纯依靠城市区域的供给和开采往往难于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大众城市往往需要从城区周边或外地调水来满足城市的用水需要,“引滦入津”、“南水北调”就是这样的举措。
3、城市水环境脆弱
在我国北方,城市生活和生产用水大都在简单处理或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环境之中,在日积月累的大量污染的影响下,城市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并且这一现象有蔓延和恶化的趋势,造成水环境的脆弱和生态的破坏,影响城市深入地发展。
4、城市地下水环境恶化
城市地下水环境恶化来源有两个,一是,城市生产和生活中大量污染源渗入地下,造成对地下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破坏;二是,城市地表硬化导致城市地面下渗量的减少,在大量开采地下水的同时,没有必要的补充,出现水环境的恶化。
二、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法
1、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第一点,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现实的水环境保护问题为重点,转变发展观念,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社会,走科学发展道路。
2、优先保护饮用水源
合格的安全饮用水源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水环境治理应突出重点,优先保护饮用水源,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3、强化节能减排、效益原则
与区县减排工作挂钩,把COD削减量考核指标纳入到区县水环境治理目标体系中,明确各区县污水处理率、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等量化指标。切实保障三个达标,即污水处理率必须达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负荷率必须达标、COD的减排必须达标。合理安排资金,对节能减排效果明显,有一定经济基础,技术条件成熟,符合国家和行业产业政策的项目优先考虑。
4、治本方针
突出截污治污。河道沿线村镇、企业密集,污染来源复杂。为此,河道治理将坚持“先截污、后清淤、先治理、后换水”的原则,周密排查河道沿线污染来源,大力实施清淤、截污、生态护坡、河岸绿化等措施,加强河道水体自净和生态修复功能;在突出截污治理的同时,各区县还将坚持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同步建设,大力提升现有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妥善解决污水出路,切实提高河道水环境质量。
5、加强协作,落实责任
市水务局于去年成立了河道水环境考核办公室,将清水工程已治理河道纳入考核范围,各区县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在本辖区内建立水环境管理机构和相关管理机制,有效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果。此外,目前市政府已正式批准本市河道水环境实施“河长制”管理意见,即将公布全市主要河道“河长”名单,构建完善的河道水环境管理长效机制,为今后本市水环境由加强治理向强化管理转变打好基础。
三、城市河流水防治和改善技术的应用
1、底泥疏浚和河床微生态系统修复
在河流洪水、蓄洪功能上,底泥疏浚主要体现在河流利用水面变化增加行洪、蓄洪能力。作为沉积物沉积,有的湖泊水的深度可以被调整,从而减少其调节和存储功能。增加城市河湖疏浚河道水容量后,以确保顺利排出这些河流洪水,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避免了洪涝灾害。底泥疏浚是水环境综合整治的一项重要措施,滇池、巢湖、太湖等水环境综合整治已被广泛使用。可见,合理的疏浚清除污染物,对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人工增氧技术
人工增氧技术是基于城市河流水污染后缺氧的现象,人工的向水体中注入空气或氧气,从而加速水体复氧的进程,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恢复和提高在水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使河流水的污染物净化,从而改善河流的水质。河流氧气一般使用固定和移动站充氧平台两种形式。河道人工增氧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得水质不同时期达到消除黑臭、减少水体污染负荷、促进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的目的。
3、调水引流水质改善技术
贯穿城市的内河河网水系,因为控制结构的限制,使得河流水不能够连接到外部的水体,造成水处于静止的状态,当天气炎热的时候,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浓度就会降低,容易导致水质变坏。通过改进水域水动力条件,提高水体污染物的稀释能力,增强局部水体的自净能力,许多城市在水资源利用和部署中,通过跨流域调水工程,解决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4、植物修复技术
对于河道河流自然恢复应采取生态化措施,主要是通过恢复河岸植被、恢复天然湿地,在河岸种植芦苇、浮萍、睡莲、水生植物和其他湿地植物,以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种植水生植物的城市河流水,一方面能够通过植物的根系的吸收,从而降低和遏制富营养化趋势;另一方面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可以也起到美化水体环境,提高城市的景观的效果。
5、生物净化技术
生物净化技术是充分利用天然水体自净的功能,采用人工措施,创造更有利的环境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并培养出大量的微生物从而增强水体净化能力,以提高纳污水体氧化降解有机物能力的一种净化方法。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生物净化技术是曝气技术、生物膜技术与投菌技术。生物净化技术,其成本低,对环境的影响小,能够有效降解污染物,是水体污染处理的最佳选择之一。生物净化技术及产品的开发,特别是分解菌株的培养也将被筛选到河流水污染控制技术之中,是未来城市水污染防治和治理的发展趋势。将具有特殊分解能力的菌种添加到河边,能够将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分解为无毒无害的物质,从而加速有毒物质的分解、转化,不仅可以提高河流的净化能力,而且也实现了河流的生态修复。生物产品的运用将成为人工增氧、底泥疏浚等现有防治技术的有益补充。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城市河流和湖泊污染情况是非常严重的,城市河流水有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问题。目前,在城市河流污染环境下,需要完善城市管线网络,并建设污水处理厂,具体的水污染防治技术措施有:底泥疏浚、人工增加氧气、引水排水水质改善、植物修复、湿地水净化技术等河流强化净化技术。能够应对不同的城市的污水状况,使得城市河流水污染的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促进城市河流的健康发展。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