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高职教育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教学,更需要通过工学结合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作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与大国工匠精神,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教育管理创新是实现高职院校办学宗旨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创新
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尤为缺乏,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国家亟需的此类人才值得深思。由于我国职业院校的主攻专业不同,其教学模式、管理模式都有一定的差异,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依旧采取传统的理论式教学,这使一些高职毕业学生不符合市场的需求,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经济发展预期中能创新的综合性人才炙手可热,高职院校应该迎合这种市场需求,建立工学结合的教育管理模式,安排学生在校内、校外两种环境下获得知识与技能。所以,高职院校要创新学生管理模式与教学管理模式,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提高高职人才培养水平。
一、转变教育理念,完善管理机制
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中,学校既要实现教学目标,又要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高职毕业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想要实现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学校必须要加强对企业之间的合作管理,为学生能够定岗实习奠定基础。校方可以在合作企业中设立实习管理与协调机构,方便实习学生在企业中的管理,并且能够让校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企业实际运营情况,对实习工作做出适当的调整。同时,通过管理与协调机构能够了解学生的综合情况,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与对学生的实习评价,从而找出现如今经济市场中的就业导向,并与企业一起分析当前用人情况以及对策。学校的教育改革、管理改革都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而促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以及培养专业技能。当学生从校园环境转移到企业环境中,原有的教育环境与教育对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学习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无法实施与展开。所以,学校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企业的实习状况,实施具有针对性、灵活性的教育管理模式。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院校可以将班级管理机制转移到企业实习管理中,由校企双方共同管理。与此同时,针对实习学生较为聚集的单位,可成立实习小组,建立小组组长责任制度,从而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管理。
二、建立与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对于刚刚接触实习岗位的学生来说,该类学生对工作会感到陌生,无法将校内学习的内容很好地应用到企业中。所以,对新员工的岗前培训以及安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在岗前培训中,学校要让学生了解实习的意义与目的、要求与内容、形式与时间等;企业要让学生了解该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发展目标、岗位需求等。与此同时,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保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安全,避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同时,校企之间也要签订《实习管理协议书》,书中要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义务与权利,保证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能够全面实施。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在实习管理中都会配备实习指导教师,该指导教师主要负责专业指导,而没有思想教育与学生管理的指导教师。所以,为了能够完善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必须要建立“双导师”的管理模式,不仅要对岗位实习学生进行专业性指导,同样也要配备思想教育指导教师,如果企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校方可以积极吸纳企业思想意识好、综合素质高的工作人员作为指导师傅,从而进一步提高实习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素养。
三、创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基于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能创新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最主要的就是转变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管理”学生转化为“服务”学生,尽校方最大的努力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人才。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评价标准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网络作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样也是重要的交流渠道。校方学生管理工作要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管理能力,建立一个网络教育平台,利用该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情况,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从而提高工学结合教育管理的水平与效率。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管理模式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合理的工学结合管理模式,不仅能够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而且还可以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1(7).
[2]周冬根.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与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2013(11):67.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