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管理类论文
想要写一篇关于管理类的论文吗?那么论文的内容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管理类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是高职高专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具备专业性、艺术性与实践性的一门学科。本文探讨的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如何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将传统意义的纯理论教学加以实践化,让学生达到知晓企业如何真正来管理这一程度。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课;实践型;教学方法
一、传统意义的《管理学原理》教学方法
《管理学原理》这门课不只是在本科高校作为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高职高专学院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在整个大学管理类专业教育中占据着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学生了解管理、学习管理最基本的入门课程之一,且书中理论知识并不复杂,对于大学生来说,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学习,其完全可以掌握整本书的理论知识。传统意义的《管理学原理》教学是以课本为基础,单纯性的由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理解概念,或者背诵概念,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填鸭式的教育。通常情况下,学生可以通过单纯的记忆来获取一定的管理学概念和知识,但仅仅是获取,大多数的学生并不能真正将其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
二、探索《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必要性
在当今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知识与信息更新速度极快,准确的说,《管理学原理》这本书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时代的管理需求,也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运用,为证实这一观点,本人抽取了《管理学原理》这门课中一个基本概念,对大三的10名学生进行调研,探究高职高专大三学生是否可以准确理解出大一上学期所学习的《管理学原理》这门课中的这一简单概念。因此,可以从调研结果来看,学生在学过《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的两年后,96%的学生已经完全忘记这一概念,有3%的学生可以通过理解讲出一部分,只有1%的学生可以回答准确。这一结论无疑是让管理专业老师感觉遗憾的。所以,这也是探讨实践型《管理学原理》教学方法的必要性之一。
三、《管理学原理》实践型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的实践型教学方式实际上是以如何使学生有效学到管理知识,培养管理技能为出发点,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主导,尽可能大程度的开发学生的管理思维、分析能力以及运用能力。《管理学原理》实践型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案例分组讨论;深入企业探究现实案例;虚拟公司的建立两大部分来进行教学。
1.课堂案例分组讨论
《管理学原理》这门课地教学不仅仅是概念的灌输,还需要让学生彻底理解每一个名词和概念,以达到“会用”的目的。因此,在案例分组讨论部分需要让学生在知晓管理学名词、概念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1)管理学理论是基石。尽管说《管理学原理》这门课并不需要学生的死记硬背,更不赞赏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但是,需要强调的是管理学基本概念以及理论是一定要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来向学生讲授,也是这门学科的基础。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抓住重点,用浅显易懂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对基本理论有初步的.解读。同时也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尽可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对《管理学原理》这门课感兴趣。(2)课堂分组案例讨论是进阶。在对基本理论有了初步认知后,教师就需要搜集一些经典管理类案例来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讨论。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对教师提出的教学案例进行多轮分析、探讨,形成一份切实可行的案例报告。以此为方法,既可以提升学生们对《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的兴趣,也可以启发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融会贯通,真正的理解书中管理学知识的含义。教师在收集案例时,要抓住以下几点要素。即,内容新颖、具代表性、讨论点多。(3)案例观点阐述是升华。在学生们分组进行完案例讨论后,观点阐述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以小组为基础,每位同学参与,将讨论过后的案例观点展示出来。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对观点的统筹把握,是否可以自圆其说。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胆量。不失为一种一举多得的提升课堂知识掌握程度的好办法。
2.深入企业,实地探究现实案例
要达到课堂全员参与、学生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关键在于授课教师课堂引导及课下辅助。课堂引导的方法在前篇已有分析,本篇幅将重点谈论教师如何做到课下辅助。在我看来,“深入企业”不失为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良策。(1)深入企业考察教师可以通过多方途径为学生提供一处优良的实地考察企业,在与企业方恰当沟通后,由教师引导带领各组学生深入企业考察。要求对企业各项业务及规模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根据课本所学理论知识,寻找可以作为案例研究的板块,目标或是人力资源,或是销售部门,或是组织架构,或是处理投诉等等。(2)寻找研究案例以小组为单位,确定本组的目标板块,进而加深研究。通过与目标板块核心人物以及基层员工的沟通交流、业务咨询等来丰富案例讨论的内容。在丰富案例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指正,并给予合理的建议。并对每组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打分。(3)形成案例报告形成报告是企业实地考察的最后一步,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切身考察、分工、研究、组织等将所学所见通过文字组织起来。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学生们依然可以发现问题,并不断地修改完善。用“深入企业”的方式来强化学生对于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真切的理解理论的真谛。另一方面,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本人在教学中发现,其实学生对于企业实地考察的热情超乎预期。鲜活的管理案例会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身临其境、脑洞大开。他们会根据课本上的领导职能理论来分析该企业的领导风格和领导艺术;会结合课本上“决策”的五大原则来对比该企业的决策方式;会引用课本上“沟通的技巧与说话的艺术”来对比自身和企业工作人员的沟通方式;会参考课本上“组织架构设计”来描述该企业整体架构。用此种方法,可使学生达到真正理解课本概念,而并非仅是熟记概念。
四、《管理学原理》实践型教学的意义
《管理学原理》这门课虽说是管理类专业在校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但其却是大学生对“管理”知识学习的入门课程,也是大学生对“管理”的认知课程。对于今后走入工作岗位,尤其是行政管理类岗位的大学生,《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确是极为重要且必需的。对于《管理学原理》这门课实践型教学的意义有以下几方面:1.实现“教”与“学”统一对于本篇探讨的《管理学原理》实践型教学,老师在结合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主动解决,真正的实现“教”与“学”。这样的尝试并非是完全摒弃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而是在基于理论灌输之上的一种参与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让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中去,并通模拟演练、实际训练等达到完全掌握课本中的知识点。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新的尝试,虽然过程略显繁琐,但却不失为一个真正“教会”学生掌握管理学知识的好方法,实现“教”与“学”统。
2.增强学生对于《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兴趣
从之前学生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调研来看,75%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做到认真听课,但却只有4%的学生可以掌握《管理学原理》这本书中的内容。由此可见,比例还是相当低的。因此,在本人看来,只有将学生对于“管理”这个概念的兴趣真正调动起来,才有可能实现培养管理类人才的目的。而本文所阐述的实践型教学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有代入感,并可以认为自己就是管理者,是可以做决策的人。这样,学习兴趣便会大大挺高,从而对于知识的记忆便会更加深刻持久。
参考文献:
[1]黄敏,温廷新,邵良杉.基于网格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框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02期.
[2]马江宝.Web2.0技术在图书馆员个人隐性知识管理中的应用[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年01期.
[3]岳丽娜,聂怀勇,曹岩.基于Web2.0的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模型[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