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学范文!

当前位置:爱学范文网>>实用资料>>语言学纲要读书笔记【四篇】

语言学纲要读书笔记【四篇】

标签:
时间: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言学纲要读书笔记【四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一】语言学纲要读书笔记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

第一、二章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1.认知语言学是解释性的。

2.语言是认知的高级阶段。

3.一元论,经验论,体验,与环境的交互而产生认知,非先天。

4.认知语义观继承“意义是抽象的”,摈弃“镜像反应”,强调认知加工。

5.两代认知科学比较

第一代:乔姆斯基天赋论,语言来自遗传,独立于人脑。客观主义,二元论。

心理学基础:用计算机研究心智语言,信息加工处理。

语言观:天赋观,自治观。句法是心智的生成部分,和语义无关。符号与意义是任意的。

第二代:心智后天发展习得,体验哲学概念基于身体,隐喻思维。

心理学基础:否定信息加工,接受了结构论,互动论,连通论(神经元,权重和关联)。智力成长:适应(同化+顺化)+组织。平衡-不平衡-平衡。

语言观:体验论,互动论。句法由语义决定。语言非先天。象似性。

6. 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an accumulation of former applications of a word to refer to specific things meant.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其先前指称特定事物用法的积累。因此一个词会有许多不同的可能用法,这些用法就形成了一个“义域”area of meaning。只能通过情景理解。而情景就像光圈聚焦,只突出一个意义,其他淡去。

第三、四章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

一.范畴与范畴化

1.范畴,概念,意义(三位一体)

范畴:人们在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应,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型”概念构成的。

概念:人类的认知基于体验,始于范畴化,先获得范畴,形成概念,概念体系是根据范畴组织起来的,因此范畴化是范畴和概念形成的基础,范畴和概念是范畴化的结果。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思维形式的最基本单位。范畴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概念(意义)形成的过程。

意义:与概念通用。

PS.语义:概念(意义)在语言层面上的反映。

2.范畴化:使得同一范畴内部诸成员的相似性最大化,不同范畴的相似性最小化。

二.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

1.经典the classical theory of categories/ logical view of categorization

范畴用特征束(the cluster/ checklist of features)或者一组充要条件(a set of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来定义。范畴边界是明确的,没有模糊性,两分法(all-or-nothing membership);范畴成员隶属于集合的程度是相等的,没有核心和边缘之分。先验的猜想(a priori speculation)。

2.原型the prototype theory

人类不能完全客观地认识世界,隶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不存在共享所有特征的现象,充要条件不能很好说明,这些成员只具有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s),地位不平等,范畴边界模糊。

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性AB,BC,CD,DE…;game),Berlin & Kay(颜色词),Labov(vase, mug, bowl, cup),Rosch (prototype,成员隶属度级别,非对称性Asymmetries), Lakeoff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ICM理想化认知模型),Taylor (和lakeoff认为语言也有原型效应,可进行范畴化)

三.“何谓原型prototype”的两种观点:

1具体的典型代表

Prototypical exemplar/ focal exemplar/ typical member,基本层次范畴的代表,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

维特根斯坦:当人们掌握原型后,就可以以此为出发点,根据家族相似性的原则类推到其他实例中,从而了解到范畴的全部所指。因此范畴是围绕原型这个参照点建立起来的。

2.抽象图示表征schematic representation/属性集合

原型是范畴的平均属性和集中趋势,是对范畴进行抽象的图示表征。

如此,人们就可能有两种基本的范畴化方法:依据原型代表进行范畴化,依据图像表征进行范畴化。

Langacker:儿童先通过原型识别范畴术语,找出共性建立低层次图示表征,当遇到新的属性,就再建立更高层次的图示(图示也起到了原型的效果)。两种方法都有可能,以前者为基础。

四.经典范畴与原型范畴理论的区别

五.范畴化的基本层次

基本层次结构可用格式塔感知、心智意象、动觉运动来描写。(gestalt perception, mental imagery, motor movements)

在基本层次上,人们对真实世界的分类分得最为精确,这一层次与同一范畴的其他成员共享的属性最多,与其他范畴的成员共享属性最少,也最接近客观自然的分类。

特点:经验感觉上的完整性,心里认识上的易辨性,地位等级的优先性,行为反应的一致性(功能),语言交际的常用性,相关线索的有效性,知识和思维的组织性。

六.范畴化的上义层和下义层

七.范畴层次与词语表达

对不同范畴概念在构词功能上的认识差异导致——

汉语:更注重意念范畴,定中构词法(偏正),用基本层次词作义类标记,缺乏词性后缀。

英语:更注重词性语法范畴,广泛使用后缀。

我认为,汉语的偏旁部首既是基本范畴,以象形性更加直观地代表。Eg,松柏杨柳

第五章意象图示

一.意象图示的形成及特征

1.现实—互动体验—意象图示—范畴—概念—意义—语言

2.几个基本定义:

递进关系:感觉--知觉--表象--意象图示

感觉: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Eg.黄、甜、梨形

知觉:……………各种属性……总体反映。Eg.黄+甜+梨形+..=对“梨子”的感觉总和印象。

表象(mental image心智图像/心象):感觉与心智的心智表征。在无具体事物存在与现场的情况下,仍能通过想象唤起该事物的意象。

图示:常规性认知结构。

意象图示:比心象更抽象。人类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体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常规性样式,起意象性抽象结构的功能。是最重要的语义结构。J&L认为,意象图示是一种神经结构,位于感知动觉系统中。

3.基本的意象图示包括:容器、路径、连接、力量、运动、平衡、对称、上下、前后、部分整体、中央边缘。

基本的意象图示—认知模型CM—多个CM构成理想认知模型ICM—范畴化—范畴、概念、意义(三位一体)

二.动觉意象图示与形式空间假设

1.意象图示具有动觉特征和基本逻辑。动觉意象图示是一种主要的意象图示,与空间概念相连。

主要有六类:容器图示container schema,部分-整体图示part-whole,连接图示link,中心-边缘图示center-periphery,始源-路径-目的地图示source-path-destination,其他图示other。

2.形式空间化假设spatialization of form hypothesis SFH

内容:概念结构是从物理空间到概念空间的隐喻映射结果。意象图示主要以空间关系为基础,再通过隐喻等方式扩展到其他认知域。

三.意象图示与句法构造

Lakoff:人类在对空间各种关系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意象图示化的空间概念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语法。

Langacker:现实体验形成概念化了的典型事件模型,然后形成句法。

Turner:句法来自故事结构(story structure)。

第六章认知模型理论

一.基本概念CM&ICM

1. CM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是一种相对定型的心智结构,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模式,由概念及概念间相对固定的联系构成。

2. ICM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是指特定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做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由许多CM集合而成,具有完型整体性。

3. CM可分为:基本CM(时间,空间,颜色,温度,感知,活动,情感…)和复杂CM(结构性结合,完型性结合)。

4. ICM=CM1+CM2+…CMn

5. ICM分为四大类:命题模型,意象图示模型,隐喻模型,转喻模型。前两个,模型解释了ICM的内容和基础,后两个是ICM的扩展机制。

区分原型prototype与常规stereotype:前者是指实际的人或物,后者是一种抽象说明,是典型的属性表;前者指某一范围内特定的某人或某物,后者表明某一可能的范围。

ICM≈抽象域

CM≈认知域domain≈辖域≈框架frame≈图示schema≈常规关系steretype

框架是与以特定意义相关的知识网络,常指客观性的命题意义,但忽略了人的主观因素,只是ICM的一种。框架包括静态性和动态性事件,后者主要由脚本来描写。

脚本script,是框架的一种,包括:情景脚本,角色脚本,工具脚本。

二.心智空间和融合理论

心智空间mental space是人们谈话或听话时建立的临时域。是人们为达到当下理解和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是通过框架和认知模型所形成的结构。主要在短期记忆中工作,形成确定的心智空间后就被储存于长期记忆中,需要时可提取到短期记忆中进行概念整合。

概念融合/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涉及四个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一个融合空间blended space。解释了产生的新生意义,可解释隐喻。

三.ICM和语义理解

ICM与真实客观世界是有差异的。原型效应正是来自于此。ICM是由许多CM组成的原型,而删除修改或突显某一个或一些模型,就会得到这个范畴的非原型。

某一表达涉及的CM越多,就越靠近原型概念范畴,处理越容易。

四.ICM与转喻

转喻一般发生在同一个ICM或ECM中,可用其中的组成要素互代,或组成要素与整体之间互代。

社会常规概念social stereotype是有意识的,有文化期望值的;典型成员是无意识的,自动化的。两种理解范畴的模型:原型模型,常规模型。两者结合可产生复合原型结构a structure with a composite prototype。

第七章事件域认知模型

1.背景:Langacker弹子球模型和舞台模型,Talmy力量动态模型,Lakoff将动态意象图示分为六种,并建立SFH(spatialization of form hypothesis),Schank & Abelson脚本理论。

2..王寅事件域认知模型ECM (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

Event事件域

Action行为 Being事体

A1,A2,…….An 子行为/子动作 B1,B2,………Bn 子实体/子概念

D1…Dn C1…Cn

注:C,D是典型的特征性或分类性信息。C可以是动作的结果,修饰名词事体的成分,句法上一般作定语。D反应动作的方式、状态和类型,语法上表现为动词的曲折变化,或修饰谓语的副词成分做状语。

3.理据:儿童习得母语的规律。

4.优点:兼顾线性层级性分析,同时适用于动静场景,可解释概念结构和句法构造的成因,具有认知上统一的解释性。

5.强调转喻metonymy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

转喻:词语和实际事物之间存在部分与整体的转喻关系,而且语句表达与实际场景之间也存在部分与整体的转喻关系。转喻基于对各种事件域的体验认知基础上形成的。

第八章认知语义学

一、语义研究简史

1.指称论:直接将语义与所指对象联系。

2.观念论:Frege现代语义理论开创者。语言符号—sense观念—客观外界,强调观念是中介;但认为指称关系是客观独立于心智的,忽略了主观因素,属客观主义。语义三角理论。区分了系统意义sense和外指意义reference(Sense和语境无关,仅涉及语言成分内部关系意义,是意义的中心;Reference表明词语与语言外部的关系。)

3.实证论,真值论(命题的真值)

4.行为论(心理学革命):Bloomfield意义是刺激-反应过程。Austin,Searle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话语意义等同于言语行为的意义。

5.认知论:意义与概念相通,意义对应于范畴,范畴始源于对现实的体验。也就是说意义来源于人类对现实的感知与认识,来源于实践。

二、客观主义语义观与非客观主义语义观

1.客观主义与形式主义

客观主义:镜像反映,符号运算,客观模型。形式符号—集论模型—真实世界。

形式主义:一脉相承,逻辑实证。乔试图揭示自然语言句法结构的数学特征,让形式主义语言学进入新阶段。

认知主义批判:认知具有主观能动性,模糊性(认知遵循经济原则,导致范畴、意义模糊)。

2.客观主义语义学

认知客观语义学 : 真值对应论(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

客观语义学真值条件论(the theory of truth conditions形式语义学)

非认知客观语义学:所指论Plato,Aristotle,维氏前期

认知客观语义学(cognitive objectivist semantics):通过sense认知能镜像地反映客观。

非认知客观语义学(non~):语言无需借助sense可直接对应外界,如所指论。

3.非客观主义语义学:认知语义学

Langacker:一个观察者经验的形成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生物特征和进化史的约束,是种系学phylogenetic和个体发生学ontogenetic的结果。

现实-认知-语言:“现实-认知”强调意义来自对客观外界的体验实践,是物质活动的内化。“认知-语言”意义借助语言符号外化为感性存在物,实现交际。

三、语义外在论与语义内在论

1.语义外在论

指称论,观念论,真值论,内涵论

2.语义内在论

结构内在论:索绪尔,语义由横组合纵聚合关系中的值共同确定,语义空间是封闭的,与外界无关。

心智内在论:乔氏,意义存在于心智。

体验内在论:认知,意义基于体验,并假设在记忆中存储感知的方法与词语的意义是同形的。Meanings are on the embodied basis...The way we store perceptions in our memories has the same form as the meanings of words.

四、认知语义学

1.体验观the embodied view of meaning/ the view of body-based meaning

用身体(包括各种感官),通过互动方式,去体验空间(地点、方向、运动等)。

另:时间的表达是空间的延伸,时间是空间的隐喻。

2.概念化the conceptualization view

语言萌芽于理性并随着理性的成长而成熟起来。

3.互动观the interactionism view

4.百科观the encyclopaedia view

5.原型观the prototype view

6.意象图示观the image schema view

7.隐喻观the metaphor view

一词多义的基础是ICM,主要以意象图示为出发点,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映射而形成。

8.寓比观the parable view和概念融合观the conceptual blending view

9.象似观the iconicity view

10.认知模型观the cognitive model view

11.联想观,激活观the association view, the activation view

句法构造是扩散式激活的对象,激活的分布可由意象图示结构预测出来。

Economy经济(Fauconnier):语境中的任何语言形式具有激活大量认知构造的潜力。当我们尝试详细阐明后台认知时,极度简洁的语言形式与非常丰富的对应意义构造之间的鲜明悬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2.整合观the integration view

第九章认知语法与构造语法

一、背景

CG是在对TG的批判上形成的:

1.理论上:词汇语法是连续体,不可被切分成独立的模块;语言不是自治的,句法语义不可分离;语法语义构造因语言而异。

2.实践上:TG模块论对idiom无法解释,而构造语法始于对idiom的分析。

CG根据三要素对idiom做出分类:词语选用,句法排列,语义解释。提出语义解释是否正常是区分习语非习语的关键要素。

二、主要概念

认知语法的主要任务——分析语言如何通过象征单位建构起来的。

1.象征单位:CG的基础

认知语法的三个单位包括音位单位phonological unit,语义单位semantic unit,象征单位symbolic unit。象征单位=音位单位+语义单位,即语言就是象征单位的集合体。词素、词、短语、句子、语篇都是象征单位。

语言具有象征性,语言是对概念化的符号化。

2.构造:CG的核心

构造Construction是形义的配对体form-meaning correspondence,指有两个或以上的象征单位形成的构造。最小的构造就是有两个词素或两个象征单位构成的词。构造也是象征单位,是在语音串和语义串这两个层面上同时进行的整合运作。

没有必要对词法与句法作出区分,因为词法与句法(大于词的结构)是连续体,构造相同。区别仅在于词法主要是由粘着词素构成的,而句法更自由。

Langacker用象征单位和构造这两个概念统一解释语法。

分析语言的最小需要就是语音、语义以及两者之间的连接。

构造的解释力:将语音语义直接相连,把词法句法都作为象征单位统一处理。Taylor象征单位理论是语言理论的最简方案

3.两种自治观

TG强势自治观Strong autonomy:语法单独构成表征的一个层面,需用一套专门的最简语法元素irreducible grammatical primitives来描写。

认知和功能语言学接受弱势自治观Weak autonomy:语法不能根据意义和其他独立因素作出完全的预测。是连续体不能切分。

三、Langacker构造语法理论LCG

1.是构造不是规则。

2.词汇句法连续体。词汇范畴不是事先被确定的,而应参照其出现的构造来描写。

3.规则性类型是构造的一个特例。

4.对“形”的理解:主要是音位结构,还包括其他符号化媒介如书写、姿势等,不包括语法形式。语法或语法形式本身并没有对语义结构进行符号化,而只是包括了语义。

第十、十一章认知与语篇(王寅)

一、术语

语篇的连贯性:具有概念上的照应性,命题发展的索引性,语用推理上的顺应性。

衔接与连贯(cohesion & coherence):缺少衔接手段或充满衔接手段,语篇不一定不连贯。语义内容才是决定连贯的必要条件,而不是衔接手段。语篇的连贯是靠心智上的连贯性取得的。

认知世界:人们在体验基础上经过认知加工形成的各种知识,内化储存于心智中,既是人们共享的知识,也可是在当下语言交际中建立起来的知识。

认知世界=ICM(命题模型、意象图式模型、隐喻模型、转喻模型)

+背景知识(具体细则性知识)

ICM与背景知识两者有互动性,界限模糊。

二、动态分析

CDS(current discourse space)当前语篇空间Langacker:一个分句对应于一个心智中的视窗,每个心智视窗代表着被观察到的场景和听说双方在特定时刻的行为场景。

三个视窗(语篇框架):负框(对应于输入的CDS),焦点框(正在加工),正框(被加工的焦点信息成为已知信息)

三、话题与连贯

参照点原则the reference point principle:要在拥有无数概念的认知世界中确定一个概念,首先要划出一个大致范围,建立一个心智接触,找到一个认知参照点,然后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确定一个概念。语篇中,起语Initial作为认知参照点。

英语属于主语突显型语言,汉语属于话题thesis突显型语言。话题-述题Thesis-Express,即是IS和VO。ISVO(起主谓宾)是核心句型。

第十二、十三章隐喻认知理论

一、隐喻分类

亚里士多德:以属喻种,以种喻属,以种喻种,彼此类推。

Black:消亡extinct隐喻,潜伏dormant隐喻,活跃active隐喻。

L& J:结构性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系统性)

方位性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空间概念)

本体性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具体化)——实体物质隐喻,容器隐喻,拟人隐喻

从表现形式分类:显性隐喻(明喻),隐性隐喻(暗喻)。

从派生性角度分类:根隐喻root metaphor,派生隐喻derivative metaphor。前者指概念性隐喻,位于一个概念结构的中心,本体喻体常被视为同一物体,在此基础上派生其他隐喻。根隐喻常已成为一种基本信念,为人所意识不到。

以相似性在认知中的作用分类: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创造相似性的隐喻。

从词类角度分类: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介词性隐喻。

从语言层面分类:语音,词句,超句,语法隐喻(语法模仿的是自然,其起源部分归于自然)。Halliday区分了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其中,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ideational和人际隐喻interpersonal。概念功能通过及物系统表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概念隐喻通过结构与现实的差距,用物质过程喻说心理过程,即用一个过程隐喻另一个过程。而人际功能主要通过语气和情态来体现的,人际隐喻是用一种语气表达另一种语气的交际功能,或者用不含情态成分的表达情态意义。

从新奇性角度分类:死隐喻dead metaphor,新奇隐喻novel metaphor。语言经历了“直陈-隐喻-非隐喻化”的发展过程。

从要素共现角度分类:本体、喻体和喻底(解释说明相似性)的排列组合。

二、隐喻的工作机制及理解过程

1.基本隐喻综合理论(L&J)the integrated theory of primary metaphor:

隐喻起源:二者不区分,并存,跨域联接。

生理基础:并存,即是共同激活两个概念域,激活的两个神经元之间形成永久性横跨神经网络的神经联接。

基本隐喻(原子隐喻):二者区分,

复杂隐喻(分子隐喻):BT概念融合理论(blending theory)的四个空间,主要解释新奇隐喻。

2.关于形象思维

左脑语言脑,右脑创新形象思维。西方拼音文字的民族抛弃了许多形象信息,走向了表音文字方向,在形音义三信息中侧重音义的结合,他们的大脑左右分工明确;而中国象形表意文字的民族,信息储存于“形义—形音”程序中,大脑两叶均衡。

第十四、十五章语言符号象似性

一、象似性

定义:语言符号在语音、语形或结构上与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强调人类基于对客观外界的感知之上,经过认知加工形成语言(认知学者承认一小部分天赋因素的作用)。

映照性:语言形式与所指意义之间所具有的对应性理据关系。

相似性:相似性包括象似性,象似性以相似性为认知基础。语言形式与所指意义之间的相似性是以某一点或数点的相似为理据基础的,即象似点。

二、象似性与任意性之争

任意性(唯名论、约定论、习惯论):亚里士多德、洛克、卢梭、索绪尔、乔

象似论(唯实论、本质论、自然派):柏拉图、皮尔斯、许国璋、王寅

弱势象似性理论:语言形式与所指意义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象似的。

强势象似性理论:讲话者生理和物理的基础是形成语言形式与所指意义之间象似的条件。

卢梭:即便存在某种约定,那也只能是人与自身的心智的约定。

索绪尔:集唯名论大成。能指与所指是任意的,二元符号模式。语言内指性,语言自治。

拉康:佛洛依德的潜意识的结构与语言的结构相似。

注:

映象符:包括听觉上的拟声词,视觉上的形象象似的词形。

拟象符:句法象似性。

成分象似:语言形式与所指意义两层面的成分之间的一一对应象似,一形对一义的现象。语言中不存在绝对的同义。

关系象似:语符间的关系和意义结构间的关系所存在的象似现象,语言结构在某一方面可以直接反映现实或概念结构。

任意性不能全盘否定,人类的认知存在差异性,句法具有灵活性,语义流有多变性。Haiman:随着语言发展,任意性慢慢潜入语言。原本象似性极高的语言受到扭曲素distortion和腐蚀剂erosion(如:经济性、概括性、关联性、灵活性、丰富性、易操作性等)的影响,有些象似性被削弱、覆盖,直至消失。

对教学的启示:追根溯源,解释现象。若能把外界的关系、人类的经验结构和认知方式与语言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描述清楚,便能大大加深语言理解。

象似性原则的语用分析:某话语类型与某特定交际目的之间存在较高的对应性,这就是拟象性话语,可用来解释特定的语用行为。

【篇二】语言学纲要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篇一:有关语言文字学的专著训诂书?黄侃认为:一切文词学术,皆以章句为始基;25种书可以囊括一切,是治各门学问的根柢,这25种书为:经学十五书(十三经加?大戴礼记?、?国语?;史学四书(〈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典〉;子部二书(〈庄子〉、〈荀子〉);集部二书(〈文选〉、〈文心雕龙〉;小学二书(〈说文〉、〈广韵〉)。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前面讲的训诂专书,一种是注释书,它们解释字义的大原则虽然一致,方法却不尽相同。训诂专书是脱离了某一具体的解释对象而做总括性的训解,因此它的训释趋于一般,不可能照顾到某一词语在某一句子、篇章乃至整部书里的有个性的用法;而注释书则因依附它所训释的对象而进行解释,所以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结合文章解释得比较深入细致。一、训诂学专书训诂专书指的是纂集训诂资料而形成的训诂著作,具有工具书性质(1)字书字书是解释文字形音义的专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字典。字书的主要内容是释义,所以也属于训诂著作。著名的字书主要有《说文解字》、《玉篇》、《类篇》、《康熙字典》等。《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编者是东汉许慎。此书共十四篇,加序共十五篇,收字9353个,重文(异体字)1163个。提出了“六书说”。《说文解字》的体例:《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下面用“某也”的格式来释义。凡说“某也、某也”都是讲字义的,凡说“象某、从某”都是讲字形的,而字义与字形又都是统一的。如:“束,缚也。从口木。”前句是解释字义,后者是解释字形。?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著名四大家和五部书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2)韵书与类书1.韵书的主要内容也是解释字义,只不过是按字音编排的,实际上是同音字典,古代重要的韵书有《切韵》、《广韵》、《集韵》等1、《集韵》2.类书:类书就是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并依内容或字、韵分门别类编排供寻检、征引的工具书。宋初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文苑英华》(3)一般辞书:1、《经籍纂诂》(清)阮元主编内容所收资料为唐以前的古籍,是纯客观的训诂资料汇集,没有编者的自己的解释。训释材料的收录范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唐以前经史子集注疏中的训诂资料第二、古籍正文中的训诂资料第三、训诂专书的训诂资料2、《经传释词》(清)王引之撰这是一部对虚词进行精深研究的专著。专为补充或纠正前人对西汉以前典籍中虚词注释的不足或错误而作。共收西汉以前典籍中难释的虚词160个,以中古三十六字母顺序排列,分成十卷。该书的释词方法有举同文以互证、举两文以比例、因互文而知其同训、即别本以见例、因古注以互推、采后人所引以相证等六种。?二、注释书(一)五经正义:“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被儒家奉为经典。到了唐代由于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命孔颖达对前代繁杂的经说进行统一整理,融合各派经学的见解,编出了统一的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正义就是准确解释经义并对前人注释中的讹误加以绳正的意思)?关于“传、注、笺、疏”的解释:?传:是传述之意,用以解经。注:本义是灌注。在解释字义的同时,又传述经意的内容。?笺:本来是一种小竹片,古代读书的时候随手记录心得体会,系在相应的简上,以备参考。后来成为注解的一种。疏:又叫“义疏”,是疏通义理的意思。它既解释经意、疏通经意,又注释前人的注释,所以又连称为注疏。(二)孟子章句、楚辞章句章句:古人解经,往往在解释字词的基础上,分析章节句读,对文意进行串讲,甚或指出中心思想,这叫章句。如:汉代赵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三)前四史: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yè)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对《史记》的注释历来被人们所重视,著名的《史记》三家注是人们公认的《史记》旧注的代表作,它们是:刘宋裴的《史记集解》(是最早的《史记》旧注)、唐司马贞的《史记索引》、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最早给《三国志》作注的是南朝宋的裴松之。(四)文选注:文选是梁·召明太子萧统编的一部代表汉赋和六朝的诗、骈文的总集。唐代的李善写成现在流传的《文选注》。(五)清人的新注、新解:?陈奂的《诗毛氏传疏》、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焦循的《孟子正义》、王先谦的《庄子集解》等。?三、笔记、札记(略)影响中国的一百本书:第九十五《尔雅》第九十六《广雅》第九十七《说文解字》第九十八《广韵》第九十九《方言》第一百《释名》一、《尔雅》(一)总说:《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引申为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即“雅言”。“尔雅”就是“近正”,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1]的语言。《尔雅》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汉书·艺文志》将《尔雅》列为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唐朝时,是学馆生徒必读书之一。(二)成书《尔雅》成书的上限不会早于战国,因为书中所用的资料,有的来自《楚辞》、《庄子》、《吕氏春秋》等书,而这些书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书中谈到的一些动物,如狻麑(suān,即狮子),据研究,不是战国以前所能见到的。《尔雅》成书的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初年,因为在汉文帝时已经设置了《尔雅》博士,到汉武帝时已经出现了犍为文学的《尔雅注》。狻麑(suānní,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

(三)体例这19篇的前3篇与后16篇有显著的区别,从内容的类别来看,可以分为六类:一专门解释字义词义的,有《释诂》、《释言》、《释训》;二有关人事和生活用器名称,为《释亲》、《释宫》、《释器》、《释乐(yua)》;三有关天文的,《释天》;四有关地理的,《释地》、《释丘》、《释山》、《释水》;五有关动物的《释鸟》、《释兽》、《释畜》、《释虫》、《释鱼》;六有关植物的《释草》、《释木》。其中“释诂”是解释古代的词,它把古已有之的若干个词类聚在一起,作为被训释词,用一个当时通行的词去解释它们。“释言”是以字作为解释对象,被训释词大多只有一两个。“释训”专门解释描写事物情貌的叠音词或联绵词。尽管作为语文词典来说,它的注释过于笼统,许多条目仅仅是同义词表,但是远在公元前2世纪就能产生出这样的著作,就是在世界词书编纂历史上也堪称第一了。《尔雅》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其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等4篇解释的是亲属称谓和宫室器物的名称。《尔雅》后16篇相当于百科词典。在汉代,儿童在完成识字阶段的教育后,要读《论语》、《孝经》和《尔雅》这3部书。尽管用如今的标准来看,《尔雅》的知识容量相当有限,但是在古代已经非常可观了。所以有人说,《尔雅》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五)注本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尔雅》3卷20篇。唐朝以后将它列入“经部”,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现存《尔雅》为19篇,与班固所说的20篇不同。有人认为这主要是分篇的方法不同,而清朝的宋翔凤则认为原来有一篇“序”失落造成的。郭璞花18年的时间研究和注解《尔雅》,以当时通行的方言名称,解释了古老的动、植物名称,并为它注音、作图,使《尔雅》成为历代研究本草的重要参考书。[4]《十三经注疏》中的《尔雅注疏》采用的是郭璞的《尔雅注》和北宋邢昺的《尔雅疏》。清人研究《尔雅》的著作不下20种,其中最著名的是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和郝懿行的《尔雅义疏》。今人注有徐朝华的《尔雅今注》,文字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并附有笔画索引,最利于翻检、学习。二、《方言》总说:悬诸日月而不刊”语出汉代扬雄《答刘歆书》。扬雄在这封信里,引用张伯松赞美他的《方言》稿本的话:“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刊,这里是掉下的意思。所谓“輶轩”就是古代使臣所乘坐的轻便的车子,在汉末应劭的《风俗通义?序》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輶轩之使,采异代方言。”这即是说:周秦时代,每年八月在五谷入仓之时,就由最高统治者派遣一些使者坐乘轻便的车子,到各地采集诗歌、童谣和异语方言等,并以这些材料考查风俗民情,供执政者作参考。到了西汉的扬雄,就把这些采集来的材料加以分类编纂,成为一集,这就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后因这个书名太繁,所以人们都简称之为《方言》。《方言》不仅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对方言词汇进行比较研究的专著,在世界语言学史上也是一部开辟语言研究的新领域,独创个人实际调查的语言研究的新方法的经典性著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构成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辞书系统。(一)作者扬雄早年极其崇拜司马相如,曾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为已处于崩溃前夕的汉王朝粉饰太平、歌功颂德。故后世有“扬马”之称。字子云刘禹锡《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三)体例何九盈先生怀疑最后2卷可能原来是分作4卷的(扬雄自己说全书是15卷),且扬雄生前并没有把《方言》写完,现在的后2卷原本只是写作提纲。后扬雄因病去世,没有来得及把这2卷中有关方言的对比写进各条之下,以致成了未最后完成的书稿。13卷的《方言》所收的词条计有675条(据周祖谟《方言校笺》统计),每一条下,作者往往先提出一个或几个同义词作为条目,然后或用一个词来解释它们,或分别说明各个词的使用地域,所以实际词目远远超过了条数。例如:①跌:蹷[jué]也。(卷13)同“蹶”摔倒;比喻失败或挫折.②焬、烈:暴也。(同上)焬yì古同“焲”,火光。焬xī干貌。③怃、怜、牟:爱也。韩郑曰怃;晋卫曰;汝颍之间曰怜;宋鲁之间曰牟,或曰怜。怜,通语也。(卷一)④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卷1)例①、②这种释词方式见于卷12、13,缺少了方言词的比较和通行区域的说明。例③、④大体是全书的通例。所谓“通语”、“凡语”,指的是当时没有区域限制的通行语;某地语或某某之间语指某地区或某两地区方言而言,最后两种情况也有通行区域广狭之分。在记录方言词汇时,扬雄已敏税地觉察到,某些方言同的区别,是方音不同造成的,他把这种情况称之为“转语”或“语之转”。例如:⑤庸谓之倯,转语也。(卷3)[sōng]释义:1.懒。2.愚蠢。⑥鼅鼄:??或谓之蠾蝓。蠾蝓者,侏儒语之转也。(卷11)鼅鼄zhīzhū1.蜘蛛。蠾蝓zhúyú[释义]蜘蛛的别名。篇二:1语言学史的基本内容整理1语言学史的基本内容?语言学史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它是语言学学科的历史,人们语言研究的历史,也就是过去人们是如何研究语言的,把语言学这门学问一直追溯到它的开端,回到先民开始对自己的语言产生兴趣的时候,观察各个时期的人们怎样思考语言问题,怎样研究各种语言,这样的考察就是“语言学史”了。在古人眼里语言是极神圣的东西,以为它一定是天赐的。比如像《圣经·创世纪》里说的那样,上帝不但造世界、造人,还帮助人造了语言。因为,假如不把语言给予人,他就不是完整意义的人。这是西方的神话。世界很多民族都有类似的神话,说到语言是怎么来的。我们汉民族有没有类似这样的神话呢?似乎没有。大家想必都听过女娲造人的传说:“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应劭《风俗通义》)可是造出了人,故事便完了,不提语言的由来。2语文学从古代就开始的语言研究,目前能见之于史册而又有显著成绩的主要是印度、中国、阿拉伯、古希腊罗马。它们被认为是语言研究的四大发源地。不过当时的研究并不是以研究语言为直接目的的,而大多数是局限于本族语言的范围,重在对前人的典籍文献作注、考证、诠释,旨在让人读懂。虽然当时的研究在方法上多失之零散、静止、片面,但它们却为以后的语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欧洲在19世纪以前,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的语言研究,都属于这一范畴。这一阶段被人们称为“语文学”阶段或语言学的“前科学期”2)19世纪的历史语言学?从1786年英国爵士琼斯提出印欧语有共同来源,标志着语言学诞生,语言学已有两个多世纪的历史了。琼斯的发现,启发了语言研究者的想象。此后的100多年里,除了语言历史比较研究外,其他方面的研究都黯然失色了。学者们的著述大多是比较语法方面的,接着开始构拟原始印欧语。在这种风尚的影响下,19世纪的语言学家都忙于印欧语各语言间的历史比较,并重建那个假拟中的母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三大奠基人?19世纪中叶,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语言进化的理论也自然包括其中了,运用进化论研究语言的代表人物是施莱赫尔。

重视语言历史变化的学风推动了语言理论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以德国莱比锡大学为中心的一批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变化是有规律的,,进而认为语音变化无例外。被人们戏称为“青年语法学派”的理论,他们这种重视客观材料的研究方法,的确把语言学向前推进了一步。3)20世纪初期到中叶的描写语言学?到了20世纪,语言研究的重点开始从语言变化转向语言描写。这种转变的发起人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他在1915年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反复并明确地强调了前人从未有过的观点:语言学的目的是研究语言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语言要素的价值是由它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的,语言就是由这些要素精密交织而成的一种结构。从而创立了结构语言学。索绪尔之后,结构语言学迅速发展,不久便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学派、伦敦学派和莫斯科学派。它们分别从功能、音位、语符等不同的角度发展了结构语言学。尤其是美国学派,其代表人物L·布龙菲尔德等人,为后代的语言研究建立了一个极有价值的方法论。4)20世纪中叶到近期的转换生成语言学?1957年,年仅29岁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师乔姆斯基,出版了《句法结构》一书。这本仅120页的小册子,使语言学发生了新的转变。描写具体话语的语法是描写语法,运用一系列规则来生成合格的话语和辨认不合格话语的语法是生成语法。乔姆斯基开创了生成语言学时代。?乔姆斯基认为,布龙菲尔德学派的研究范围太窄,胃口又太大。想从一堆语言材料里发现一套适用于任何语言的分析和描写方法,是不现实的。语言学家关心的不该是一堆语言材料,即语言行为,而应该是语言能力,即人脑中先天具有的一种能够认知和生成无限多合格话语,同时又能辨认错误句子的能力。语言学家应当对语言的这个内在系统先有一个推测和假设。3学习语言学史的意义?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历史的产物;任何一门成熟的科学都有明确的历史意识,并有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学科史。例如,数学有数学史,哲学有哲学史。语言学也不例外。它不但有自己的历史,而且对其历史的考察已形成一种专门的研究。?研究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当前的形势,以利未来宏图的规划。倚靠历史的背景,运用发展的眼光,我们对事件和思潮、学派和人物、成就和不足才有可能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历史告诉我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造从来就很少,而无谓的重复劳动却很多。?3、当代西方的语言学史研究?20世纪初,Thomsen(1902)撰成第一部西方语言学通史。继之,pedersen著有《十九世纪末以前的语言学史》(1931)。至1960年代,已有多部语言学通史,并出现了一批专门治史的学者。那时语言学史已是“一个教学和研究的领域,在英国和其他国家的大学里已被列为一门课程”。sebeok也谈到,当时语言学史已成为美国各大学语言学系的常设课程。1964、1968年举行了两次语言学史专题研讨会。但语言学史真正从普通语言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是在1970年代。学术建制上的一系列举措巩固了语言学史的分支地位。?1973年,第一本专业杂志《语言科学史》创刊,由Koerner主编。继之有法国的《历史—认识—语言》(1979—),德国的《语言学史论集》(1991—)。1978年,法国人最先建立起语言学史研究者的学术团体“语言科学认识论和历史学会”。继之有英国的“亨利·斯威特语言思想史学会”(1984—);北美的“语言科学史协会”(1987—);德国的“语言学史研究会”(1990—)。第一届国际语言科学史大会1978年在渥太华召开,以后每三年一届,迄今已召开八届。第一本西方语言学史书目问世于1978年。?当代西方的语言学史研究,已从自发、单一的编年史上升至有意识、多层面的史学探索。西方学者治史,讲究史学理论和方法的运用。讨论得很多的问题是:自然科学史提出的“范式”概念是否适用于语言学史?语言学史上的“革命”与自然科学史上的革命是否可比?能否建立某种普遍的模式,对语言学史作更适当的描写?广义而言,语言学史是科学史、思想史的组成部分,其中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如何等值得探讨。?西方学者对自身的传统,即根源于希腊罗马语法传统的西方语言学史研究得最多,同时兼及印度语言学史。另有少数人专门研究阿拉伯语言学史。阿拉伯语言学传统其实也是基于屈折语言的语法分析,又因为地缘关系,与印欧语言学传统较为接近。至于远在东亚的中国语言学传统,由于并非起步于语法分析,而是以“字”为中心构筑起语言研究体系,便让西方人感到陌生。虽然也曾有一些汉学家如高本汉探讨过中国语言学史,真正深入的研究并不多见。近年来西方学界认识到,不把中国传统包括进来,就谈不上世界范围的语言学史考察,因此在撰写通史时都为中国语言学史留出一定篇幅。?4、当代中国的语言学史研究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三个分支——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在1930年代已有本领域的专史。现代写法的学科通史则以王力1981年的《中国语言学史》最早。岑麒祥的《语言学史概要》(1958)中外兼顾,是中国人写的第一本世界语言学史。50年代中,我国一些大学仿照苏联高校做法,开始设置语言学史课程。当时的中国语言学界与国外同步,颇有一种探索本学科历史的兴趣。可惜这一兴趣为文革中断,史的探索直到80年代初才得以恢复。?在编撰中国语言学史的过程中,讨论较多的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古代的语言研究是属于“语言学”还是“语文学”,二是对中国语言学史如何分期。?王力从现代角度回观历史,认为中国古代有语文学而无语言学,他的立场遭到多数史家批评。但王力的处理也并非毫无根据。“语言学”这一学科概念可大可小,若是指研究语言的学问,古代自然已经有了;而如果限于指现代意义的语言学,特别是以普通(理论)语言学为基础、以人类所有语言为对象的语言科学,古代自然不会有。在考察语言学史时,对“语言学”以取其广义为妥。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分期:先秦(?——前3世纪)?两汉(前2世纪——3世纪初)?魏晋南北朝(3世纪——6世纪)?隋唐宋(6世纪末——13世纪)?元明(13世纪中叶——17世纪初)?清(17世纪中叶——19世纪)“外国语言学史”至少可分出:印度传统,阿拉伯传统,源自希腊罗马的西方传统。对印度语言学史和阿拉伯语言学史,国内研究得很少,有待熟通其语言的学者深入探发。与中国语言学通史一样,西方语言学通史的撰著要想进一层次,也须致力于个案考察和史料发掘,运用新视点、新方法重探历史。?1)对重要人物单独立项研究;2)对每一流派、学说作专题的研究;3)对西方语言学史作国别的研究。英、美、法、德、俄等国,一般统称“西方”,实则各有各的民族语言研究传统,须以国别语言学史分出头绪。苏联语言学已成过去,对中国现代语言学发展有过很大影响,尤其需要单独处理。4)西方语言学要著的翻译和解读。这是西方语言学史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过去已有相当的积累,如商务版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1980)、布龙菲尔德《语言论》(1980)、萨丕尔《语言论》(1985)、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1997)、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1998)等书,都是公认的经典作品。第一章语文学第二章一、古希腊哲学家、语文学家对语言的看法和语法分析1、概说2、古希腊语言研究的开端公元前2000至前1000年间(约前14世纪)迈锡尼人的音节文字─→公元前1000年到9世纪的字母文字公元前5、6世纪的古典时期,希腊开始有语言科学的记载。3、古希腊哲学家的语言研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曾对语言问题作过论述,但本人没有留下什么有关语言的论著,只是在色诺芬的一些著作和更为著名的他的学生柏拉图的《对话录》中,提到他的一些论据和观点。柏拉图(前427-前348)在其对话录《克拉底洛篇》中曾专门讨论语言问题,另外在他的其他几篇对话录中,也提及了语言和语言分析问题。尽管柏拉图自己没有把自己分散的言论汇集在一起,但后来的著作家狄奥泽尼·拉厄梯斯说,柏拉图“最先探讨了语法研究的可能性”。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在柏拉图的观点的基础上,发展了他自己的思想。他有关语言的学说,也要从散见于他的一些修辞学和逻辑学的著作中去搜寻,在这些论述中,语言问题也只是附带提及,或夹杂在其他问题的讨论中,所以是不系统的或模糊的且存在争议,但还是可以看出,他的学说进一步发展了柏拉图取得的研究成果。亚里士多德除了接受柏拉图对句子的语法区分以外,又增加了第三类句法成分(syndesmoi),这类成分包括后来划分出来的连词、冠词和代词。另外,亚里士多德还给词下了正式的定义:词是句子的组成部分,本身具有意义,但不能进一步分为有意义的单位。亚里士多德之后在语言学史上最重要的是由芝诺(Zeno,公元前315年)创立的哲学学派——斯多嘎学派。斯多嘎学派创立于希腊化时期,分别探讨了语音学、语法学和词源学,提出了形式和意义之间的二分法,在语言中区分“能指”和所指,其对语言地位的认识与今天语言学的某些观点非常相似。语言学特别是语法学,是在斯多嘎学派时期才首次在哲学中获得独立地位的,斯多嘎学派最重要的贡献也是在语法学方面,他们从理论的角度,确定了语法范畴,提出了“格”的名称。?关于“词”与“物”关系的争论?(1)按性质和按规定?争论焦点:词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有无必然联系。?按性质:有必然联系。这一派又称为“自然派”。物的名称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语言受自然支配,是自然产物,它来自外部原则,人类对语言无能为力。斯多葛派持这一观点。?按规定:没有必然联系。这一派又称为“惯例派”。名称能指称是由于惯例的原因。语言是约定俗成的,随人类习惯发展起来的,人类可以改变语言。亚里士多德持这一观点。?争论意义:使语言研究和哲学研究联系起来,有利于语法学的发展,促进词源?(2)规则论和不规则论?争论中心:在语言中,规则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不规则性在多大程度上成为语言的特性。?规则论:继承惯例派观点,认为语言既然是人为的,就一定有其中的规律。努力研究其中的规律,把词汇分门别类,编成词形变化表,作为共同遵守的规则,逐渐纠正例外现象。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规定语法范畴。规定哪些词是正确的用法,哪些不是。?不规则论:继承自然派观点,认为天然形成的东西没有规律可言。侧重研究不规则词汇。语言不能完全按照规则来描写,而应该特别重视用法。语言如何使用就应该如何描写。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也是不规则的,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成就和局限:他们对于语言,对于语言现象的许多看法曾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他们所造出的许多术语直到现在还为一般语言学家和语法学家所采用。希腊古代哲学家对于语言的许多悬想都是先验的和抽象的,并没有事实上的根据,所以他们所作出的结论也多是错误的。例如他们有些主张语言是出于天然的,语言是有规则的,因此相信任何的词我们都可以就它们的形式求出它的来源和真正的意义。他们对于这些现象都只是从思想方面去认识的,并没有注意到与它们相适应的语言的形式,甚至没有想到要把它们列成任何有实用意义的规则。他们在那个时候虽然已经分出了一些词类和范畴,但都只是从思想方面去分的,而不是从语言的表现方面去分的。把这些名词从思想的领域转移到语言的领域,从逻辑的范畴转移到语法的范畴,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4、古希腊语文学家的语言研究自公元前三世纪起,许多希腊古代的典籍就已经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了。那时在希腊京城亚历山大里亚(Alexandria)和贝尔加木斯(pergamus)这两个地方分别聚集了一批学者专门从事校订和出版的工作,尤其是关于古荷马史诗的校订和出版的工作。他们从各地收集来的稿本是不相同的,有些甚至差别很大。其中哪些形式是荷马史诗中所能容许的,哪些不是,他们都要经过一番仔细的考究才能确定,并且他们所要出的不是一种普通的版本,而是带有评注的版本。从事这种工作的分成了两个不同的派别,分别由亚里士塔尔库斯(Aristarchus)和盛诺多图斯(Zenodotus)领导。他们时常互相批评和指责,这更促使他们不能不对古代希腊语的语法结构作出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希腊古代语文学家既然要把语言的研究从思想的领域转移到语言的领域,于是对于以前一般哲学家所拟出的术语不能不重新加以估计。比方我们在上面说过,“冠词”这个名词是由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拟出的,在古代希腊语叫做arthron,原是“关节”或“枢纽”的意思。在他看来,凡一个句子的不同成分依靠它来转动的都叫做“冠词”。他们认为在一个句子中,指示代名词是第一个枢纽,关系代名词是第二个枢纽,因为句子中的一切成分都要依靠它们来转动,他们甚至把一切代名词都叫做“冠词”。其后盛诺多图斯第一个从里面分出了一个人称代名词叫做antonymiai,把“冠词”只限于指名词前的成分,而arthron的意义就起了变化。篇三:二十四诗品的读书报告《二十四诗品》读书笔记《二十四诗品》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座高峰,是上继《文心雕龙》下启《人间词话》的一部文学理论经典。它用四言韵诗的形式来论24种风格的审美特色,以不落言筌的韵律宣告了中国意境学的真正奠基。《二十四诗品》体现了“思与境偕”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特点,体现了中国美学史和哲学史的儒释道合流的趋势。一、《二十四诗品》真伪之我见然而,近几年来《二十四诗品》的作者问题却成为疑问,其理由是目前为止尚未找到晚唐至元代期间确切署名作者和书名的《二十四诗品》,其间只有宋代苏轼曾引用司空图“二十四韵”,但这不足以证明《二十四诗品》的作者就是司空图,近年来学术界对司空图《诗品》的真伪问题,也产生了许多争论。《二十四诗品》的真伪及作者问题到现在仿佛也尚未定论,但是从目前有关研究发展的情况看,尚无确切证据证实它不是司空图所作,然而从司空图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及其生平思想和诗论著作的深入分析来看,反倒可见《诗品》的作者是司空图可能性很大。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今山西虞乡县)人,生于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卒于公元908年(梁太祖开平二年)。在司空图二十二岁前,即唐会昌、大中年间,政局还算是稳定的,少年、青年时期的司空图,日子过得很安稳。可是,此后的人生中,因宦官专权、朝臣倾轧、军阀争夺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再加上灾荒和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唐王朝一天天走向灭亡。当时的知识分子大都丢掉了盛唐时期的雄浑豪迈,也放下了中唐时期的沉郁忧国,转于心灵内部营造着自己的清空疏远的静寂的个人空间。身为官僚地主的司空图,日子也越来越难过。少有俊才,其“平生之志”,不在“文墨之伎”,而“欲揣机穷变,角功利于古豪”,意欲济世安民,为李唐王朝尽犬马之劳。生平两度经历战乱,看到“朝廷微弱,纪纲大坏”,李唐王朝颓势已成,不可挽回,于是只好隐居避祸,以诗酒自娱。司空图虽长期隐居,但是,他不能忘情于李唐王朝,隐居是迫不得已的。他的心情是凄苦的,只好到佛老思想中去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二十四诗品》以“雄浑”开篇,然而“冲淡”之韵居多。这正是作者既期望于社稷复兴,又伤于历史的冷漠的心态在作品中的折射。另一方面,从纵向而言,与《诗品》相贯通的思想精神也体现在司空图的其他作品中:“名应不朽轻仙骨,理到忘机近佛心。”(《山中》)“从此当歌唯痛饮,不须经世为闲人。”(《有感》)他是由感伤、悲观、绝望而转向任其自然、置身物外、冲淡恬静的道家精神的,又幻想着从佛教的空寂中寻求人生的解脱。尤其到了晚年,日与名僧高士咏游,于“泉石林亭”中与野老同席,“曾无傲色”。并且他“预为寿藏终制,故人来者,引之圹中,赋诗对酌。人或有难色,图规之曰,达人大观,幽显一致,非止暂游此中,公何不广哉”!佛道思想也从他的诗歌创作与评论活动中表现出来。这足可见《二十四诗品》为司空图所作的可能是很大的。最近钟情于茶道,了解茶文化在中国的历史渊源。忽然觉得茶也是可以作为《二十四诗品》确生于晚唐的一个证据之一。茶文化产生之初在魏晋之时,其时天下大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终日高谈阔论,作为饮宴之物的酒使得大多文人都成为酒徒。而茶则可以常饮而保持清醒,于是清谈之士渐渐转向好茶。到了佛教昌盛的唐朝,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形成。虽然陆羽《茶经》成在唐代初年,但真正在社会上形成饮茶风尚的是在宋朝,此时茶成为士大夫的普遍饮品。人们对于品茗的追求已由过去单纯的解暑止渴上升为陶冶情性的饮艺活动,宋代朝廷也特别崇尚品饮,在地方建立了贡茶制度,地方为挑选贡品形成了评定茶叶品位高下的特殊方式,“斗茶”之风由此产生。因为茶性淡而味深,体现了道家观念和自得的中国传统人文美学修养需求,其浮散之态可喻世事之情,所以中国知识分子文人认识茶,品味茶,以生命融于茶开始于儒释道合流而更追求人格完善的北宋。晚唐和北宋在人文多有近似,所以《二十四诗品》体现了“思与境偕”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特点,但是恰恰是这种茶的滋味,在作品中却始终没有出现茶的字眼。文中有酒,鹤,菊,琴,竹,樵等意象,惟独无茶。《二十四诗品》广引庄子意象,追慕陶渊明的风神,一切以道家为宗旨,如果历史时间允许,是不可能没有茶的出现的。这足可为证。二、《二十四诗品》的文学旨趣《二十四诗品》是一部文学批评的著作,同时也是批评的文学作品——一组美丽的写景四言诗,用种种形象来比拟、烘托不同的诗格风格,并能得其神貌,并在诗歌批评中建立了一种特殊的体裁。如果说庄周是一位诗的哲人,那么司空图就是一位思的诗人。在《二十四诗品》中,他借助于道家的理论范畴把自己的审美体验贯通起来。一是道。司空图崇尚老庄,而老庄哲学认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是道,所以,司空图认为诗歌的意境必须体现这个道。他在《二十四诗品》中反复强调这一点。如“真体内充”、“返虚入浑”(《雄浑》),“乘月返真”(《洗炼》),“饮真茹强”(《劲健》),“俱道适往”(《绮丽》),“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含蓄》),“由道返气”(《豪放》),“道不自器,与之方圆”(《委曲》),“俱似大道,妙契同生”(《形容》)。这里的道、真、真宰等都是指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没有对它的把握,一切无从谈起。二是静。老庄哲学认为要体会道,必须“心斋独忘”、“涤除玄览”,必须保持虚静的状态。《诗品》中“素处以默,妙契机微”(《冲淡》),“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高古》),“体素储洁,乘月返真”(《洗炼》),都是强调诗人必须超越世俗的欲念、成见的干扰和束缚,使心灵处于虚静的状态,进而提升精神境界。“《诗品》以《雄浑》居首,以《流动》终篇,其有窥于尺地之道也。”清人孙联奎在《诗品臆说》的判断,把握住了《诗品》旨意的关键。三、《二十四诗品》的审美特点和影响司空图的诗歌理论,主要强调“思与境偕”,“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以及“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二十四诗品》的每一首都精美深邃,富于形象性、思辩性和哲理性。它蕴含着有无相生,虚实相形,主客相通,诗思谐和的审美意蕴。它所蕴含的可能性,具有极为丰富的“象外之象”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二十四诗品》以精美的简约的文字,构筑了恢宏的诗歌宇宙,展示了广褒的艺术时空。它是关于诗歌的理论,更是诗,是一部体大虑周的艺术哲学著作。《二十四诗品》产生以后,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后世文学史上,标榜“神韵”、“性灵”等的重要流派,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理论依据。篇二:20XX读书小结及部分评论20XX年读书小结(癸巳年春节前为止)趁着群里有活动,稍微回忆了一下20XX年的读书记录,以前都没有做过这件事情,最多整理一下笔记;不过开列书单还是对于未来的读书计划有所帮助的,同时也给群里的朋友提供一些书目;书单中有些是以前看过的,今年重新看一遍,有些是新买的,也有电子书和图书馆淘出来的;了解、浏览、通读、细读、精读各有不同,我坚信没有严谨细节支持的思想是空想,甚至比没有思想危害更大,所以对于某些(通读以下)书籍我不轻易发表意见。书单肯定有所遗漏,毕竟很多笔记放在家里,一时回忆不起来。详细情况(包括上述信息和简略读书笔记等等)本来想要在寒假期间整理出来,后来发现每天花1个半小时,如此30天,还是远远不够??果然书籍整理是一件繁杂浩瀚的事情,正好手边有一本《古诗文要籍叙录》,再翻开看看,不由得让我对目录学的前辈又多一分敬佩。所以这里先简单给出部分书籍的评论和推荐度吧。如果有朋友对于某本书籍的情况有兴趣,可以联系我具体了解。【哲学】林中路海德格尔/孙周兴译路标海德格尔/孙周兴译面向思的事情海德格尔/陈小文译通向语言的途中海德格尔/孙周兴译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弗雷格/王路译算术基础弗雷格/王路译谈谈方法笛卡尔/王太庆译数理哲学导论罗素/晏成书译语法哲学奥托·叶斯柏森/何勇译第一哲学胡塞尔/倪梁康译知识考古学福柯/谢强、马月译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纯粹理性批判第1版、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初始依据)康德/李秋零译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道德形而上学)康德/李秋零译哲学研究乔治·摩尔/杨选译基督教的本质费尔巴哈/荣震华译唯一者及其所有物施蒂纳/金海民译dieheiligefamilieoderkritikderkritischenkritikmarx,engelsdiedeutscheideologiemarx,engels现代西方哲学夏基松道德运气伯纳德·威廉斯/徐向东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论自由约翰·密尔/许宝骙知识社会学问题舍勒/艾彦【文学】穿行书林断简葛兆光非此即彼克尔凯郭尔文心雕龙刘勰诗品钟嵘二十四诗品司空图岑参集校注岑参/杜确注,陈铁民,侯忠义参校杜詩詳注杜甫/(清)仇兆鳌注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迦陵著作集)叶嘉莹迦陵杂文集(迦陵著作集)叶嘉莹中国辞赋研究龚克昌周邦彦清真集笺周邦彦/罗忼烈注西方的没落斯宾格勒/江月译宋詩選注钱锺书蒙田随笔集蒙田/马振骋译悉达多黑塞/杨玉功译诗人玉屑魏庆之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修辞论美学王一川湖上閑思錄錢穆审美教育书简席勒/张玉能译selectedpoemsofwilliamshakespearewilliamshakespeare【历史学与历史】秦漢史錢穆中國史綱張蔭麟现代西方史学张广智,张广勇中国史学史论集白寿彝南史李延壽等唐書劉昫等中国历史地图集世界历史地图集【政治学】参与和民主理论佩特曼/陈尧译政治科学研究方法菲利普斯·夏夫利/郭继光译政治学的邀请萨瓦尔特/魏然译现代政治分析罗伯特·a·达尔/王沪宁译社会主义思想史g·d·h·科尔/何瑞丰、俞大畏【法学】法理学初阶付子堂法律基础教程肖毅敏,安毓秀中国法学史何勤华国际法邵津【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第五版)曼昆经济学(第十九版)萨缪尔森政治经济学理论斯坦利·杰文斯/郭大力译论货币和贸易约翰·罗/朱泱译利息理论刘占国经济分析史熊彼特/朱泱译【国学及语言】中国语言学史王力漢語音韻學董同蘇訓詁學郭在貽洛陽伽藍記杨衒之傷寒雜病論張仲景外台秘要王焘太平圣惠方官修经学抉原蒙文通文字学概要裘锡圭汉藏语论集黄树光【科普】超越时空加来道雄/刘玉玺、曹志良译上帝粒子莱德曼/米绪军译地质旅行夏树芳何为科学真理罗杰·g.牛顿/武际可译无之书约翰·d·巴罗/何妙福,傅承启译深奥的简洁约翰·葛瑞本/张宪润译【其它】中国国家地理20XX年各期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辑)永宁摩梭施传刚/刘永青译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古塔,弗格森/骆建建译中国地质学史二种叶良辅,章鸿钊怪诞心理学1、2理查德·怀斯曼/路本福译当代符号学译丛——青春期的符号和意义达内西/孟登迎,王行坤译中国民族的形成李济中国文化的开始李济素描的诀窍伯特·多德森/蔡强译形式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中国方志学通论傅振伦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中国雕塑史梁思成篇三:国学经读书笔记国学经典与教学读书笔记之一重庆工商大学的熊笃学教授为我们开设了《国学经典与教育》的讲座,并且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教育的作用;教育的对象;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及原则与要求。关于教育的作用,先贤们认为其作用比刑法更有效,更重要。先秦儒家因此主张德治为主,法治为辅,而法学中的依法治国,由于国学教育针对的是青少年学生,应该做到在德治礼教范围,可谓施教是治国首务,育才是长远方针。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认为人的天赋秉性相近,这是中国最早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即为天下培养君子贤人。本次的学习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实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更应围绕教学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针及教育评价开展工作国学经典与教学读书笔记之二本讲主要讲国学经典与师德修养的关系。一、国学与经典国学是中国在晚清到民初提出的虚拟性概念。学数、学文、学理,中国之学是学文化,重在学文的综合和缜密。国学就是我们说的传统的思想文化成果,包括,文、史、哲、经等。中国话称为国话,喝茶称为国饮,技艺文化包括琴棋书画,民俗文化包括节日文化等人文文化:如四书五经,二十四史教师要学习领悟其中所包含的教师的师德修养的内容,如在论语、春秋、先秦诸子、庄子、墨子等著作中找到规范教师的内容。教师的首要责任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韩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德的本质是树人和育才,把人培养成人,培养成有才能的人。教人的目的是教化,学习的目的是要为己用。是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养自己的浩然之气。(21分钟)

【篇三】语言学纲要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王力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是一部叙述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期的汉语研究发展的历史。该书以研究对象为线索分类,分为训诂为主的时期;韵书为主的时期;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西学东渐时期,这种分类方式虽然与其他的以时间为线索的分类方式不同,但也基本上与之相吻合。

按照王力先生的观点中国语言学史,真正的语言学始于五四运动以后,之前的各种研究均属于语文学研究,或称为语言学的萌芽时期、积淀时期。本书从先秦时期的零星的语文学知识开始叙述到解放以前,应视为广义的“语言学”研究,严格来说,应称为汉语言研究简史。

王力先生对中国语言学史的分期,简单来说可称为“两个阶段,四个时期”第一阶段,从汉代到清代末年,这是封建主义文化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1899年到1949年,这是资本主义文化的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分期,是以第一部语法着作《马氏文通》的问世。

按照四个时期来说,第一个时期是经学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以疏解经义为目的,其中重要的着作《说文解字》、《尔雅》。秦汉时期有很多编纂的识字课本,当时国家对语文教育非常重视。直到《说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语言学史的一个阶段,童蒙识字课本阶段。汉代崇尚经学,“训诂”由此兴起,但读古书,在学校讲授经书,不能随便乱讲,《汉书·艺文志》又说“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读书应尔雅”就是讲解应该正确,《尔雅》实际上是一种故训汇编。

第二个时期是佛学与理学时期,在这一时期经义虽也还算重要,但主要不在于字义的辨析,而在于章句的阐述,于是语言学的重点转移到音韵学上,以与文学上的声律,哲学上的佛教相配合。韵书产生的原因是为了适应诗赋的需要。莫有芝《韵学源流》说:“今韵者,隋唐以来历代诗家承用之谱也。”莫氏的话可以说明韵书的性质。在韵书为适应诗赋需要的同时,出现了超过这种需要,而进入语言学领域的《切韵》,虽然已经亡佚,通过学者的考释以及《广韵》前面的作者的《切韵序》,可以将《广韵》的语音系统看成是《切韵》的语音系统。王力先生认为《切韵》的语音系统是以一个方言的语音系统为基础(可能是洛阳话),同时照顾古音系统的混合物。另一部韵书《中原音韵》同样具有重要价值,《中原音韵》由于是为北曲而作,使用范围狭小一些,影响也相对较弱,但是从中国语言学史上看,《中原音韵》的价值,比起《切韵》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它基本上是以实际语音为根据的。

第三个时期是经学复兴时期,经学家们遥承“汉学”,作风与“宋学”迥然不同。清儒在研究方法上超越前人,“小学”硕果累累,同时甲骨文的出土,铜器的增加,有条件认识汉人所未识的文字,在一定程度上比汉人多了解远古的语言。清代是小学的黄金时代,《说文解字》的研究在这个时期最盛,因此,乾嘉间的《说文》之学被认为是文字学的复兴。清代说文之学,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校勘和考证的工作;第二类是对《说文》有所匡正;第三类是对《说文》做全面研究,多所阐发;第四类是补充订正先辈或同时代的着作,其中以第三类最为重要,并且出现了“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说文四大家。在甲骨文和铜器的影响之下,在清以后,出现了古文字学的极盛时期。

第四个时期是西学东渐时期,这个时期是以资产阶级语言学为主流,语言学的领域扩大了,方法改进了,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从清末到解放前,西洋的影响,基本上是资产阶级语言学的影响,出现了中国真正的语法书《马氏文通》,在模仿西洋语法的同时,也指出了汉语语法与拉丁语法、英语语法的差异。普通语言学传到中国,学者们对语言研究才有所转变,可以对现代语言学进行静态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突破,例如:记音的方法不再是用反切的旧方法而是利用音标。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是中国描写语言学较早的着作。

王力先生的这本《中国语言学史》内容丰富,写作谨严,观点新颖。在每一个分期之下,描述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其中援引了许多经典着作中的观点,同时也对每一时期的研究对象,重要代表人物和着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了其重要的价值,历史地位,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之处,体现了王力先生严谨的学术态度。这本着作第一次给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做了一个系统的总结建立起一个科学的体系对我国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开创性作用。

关于中国语言学始于五四运动以后的观点,我有不同的想法,西方的语言学成为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初,而我们国家的语言学几乎晚了一个世纪,这差距有点过于悬殊了。虽然我们之前的研究大多针对文字的研究,但也有像扬雄的《方言》研究语言的着作,《切韵》《广韵》研究语音的着作,还有虽然之前的研究只是零星的工作,但也不能彻底否认其中的语言学研究的成就,我认为应该看做不完整,不成系统的语言学研究时期。

【篇四】语言学纲要读书笔记

叶 徐 版语言学纲要 复习重点

导言重点名词概念:语言学、普通语言学、专语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 一、 语言学、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二、 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三、语言学的基本类别 根据研究的对象的不同,语言学分为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专语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 四、语言学流派 各个语言学流派的观点、代表人物有所了解即可,注意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美国结构语言学派(也称美国描写语言学)都属于结构主义学派,是这一学派的三个分支。关于语言学流派的具体内容阐述,不作考试要求。 元音的音色是由舌位的前后、舌位的高低、圆唇与否三个方面决定的。舌位是指发元音时舌头隆起部分在口腔中所处的位置。前,指舌的前部隆起;后,指舌的后部隆起;高,指舌位隆起点距离上腭的位置,口腔开口度越小,隆起点离上腭越近,舌位就越高;低:口腔开口度大,隆起点离上腭越远,舌位就越低;如i.e.a的相同点是舌位前,不同点是舌位高低不同。嘴唇的圆展,指发元音时双唇是拢圆还是自然展开。不同元音的音色就是上述三个方面协同作用形成的。重点掌握8个基本元音的发音和汉语普通话中所有的元音如y.-i.-i.e等,这样既可以弄清楚不同元音之间的差别,又可以为学习其它元音打下基础。 二、辅音 辅音的发音特点可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个方面来认识。 1.发音部位:发辅音时,气流通过口腔受到阻碍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肺部呼出的气流总要在口腔的某个部位受到阻碍,气流受阻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例如发辅音[p],双唇闭合阻挡气流,发[k]时,舌后部抬起,与软腭接触形成阻碍。人类语言所能构成阻碍的部位约有十余种,汉语普通话有六种发音部位,从前往后依次是双唇、唇齿、舌尖前、舌尖后、舌面前、舌面后。 2.发音方法:发音方法就是发音时形成阻碍和解除阻碍的方式。发音部位相同,发音方法不同,也能形成不同的音素。辅音的发音方法主要有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颤音、闪音,汉语普通话有前五种发音方法。此外,根据发音时声带是否振动,辅音还分清音和浊音两类,根据发音时呼出的气流的强弱把辅音分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两类,一般也把这两种方式归入发音方法来认识。第三节 音位一、什么是音位   音位是某一语言中能区分词的语音形式的最小语音结构单位,也就是说,音位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音位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而且音位总是属于一定语言的,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研究音位就没有了意义。 二、音位的对立和互补 1.对立:所谓对立,是指两个或几个音素如果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相互替换后会产生意义上的差别,即改变了原来音节所表示的意义,那么这里互相替换的几个音素,就是一种对立关系,它们不能划为一个音位,而要看作是不同的音位。对立是鉴别一个音素能否成为一个音位的最根本的原则,是划分音位的主要根据。 2.互补:所谓互补,是指几个音素不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它们的出现环境各有分工,我出现在甲处,你出现在乙处,他出现在丙处,各守一个地方,出现的环境相互补充,彼此处于互补关系之中。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几个音素,每个音素都不是独立的音位,它们可以共同归纳为一个音位,因为它们之间没有对立关系,不能构成对立,互相可以替换,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替换以后不影响一个音节所代表的意义。 三、音位变体 音位变体就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如bi.zi.zhi中的i。一个音位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中有不同的发音特点,表现为不同的音素,它们出现的场合不同,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互相替换后不影响意义,属于同一个音位的各个音素,就是这个音位的变体。音位出现在某个语音环境中,总是以具体的变体形式存在着,“音位”只是一个抽象的笼统的概念,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能看到它的真实面貌。音位是一般的,变体是特殊的个别的,一般总是要通过个别表现出来,这就是音位与音位变体的关系。 音位分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种。 ****一般掌握: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由音高、音重、音长等形成的音位)第四节 音位的聚合    重点掌握 音位的区别特征:可结合元音和辅音的发音特点来理解认识。 音位的区别特征就是能够区别音位的语音特征,这个语音特征就是音位的区别特征,一个音位实际上是若干个区别特征的总和。要求掌握常见音位之间的区别特征,并能结合具体的音位进行分析比较。 一般掌握:聚合群。第五节音位的组合重点掌握 音节:音节是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在由音位的组合构成的结构中最重要的就是音节。汉语音节通常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其中韵母又分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根据韵母第一个元音的情况,一般把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合称四呼。声母和韵母是由音质音位构成的,声调由非音质音位中的调位构成。 一般掌握:语流音变第一章 言语的社会功能本章须明确两个大的要点:语言的社会功能,即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主要名词概念:语言、社会、社会现象 第一节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一、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 1.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语言是联系社会成员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成员互相之间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协调社会成员行动一致的工具。 2.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语言,人类社会以外的社会无所谓语言。所谓社会现象是指那些与人类共同体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等活动密切联系的现象。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语言,同时社会的变化也给语言以极大的影响,而离开了人类社会,就无所谓语言可言了。总之,语言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产生、发展等都要受到社会的影响。 语言不是自然现象,一方面,语言同社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社会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变化,也就是说,语言的发展变化是受制于社会的;另一方面,从语言的音义联系看语言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如果语言是自然现象,世界上的语言应该一样的,没有区别的,而实际上世界上的语言多种多样,而且许多语言中还有方言,这说明语言决不是自然现象。 3.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不但是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社会现象可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类,任何一种社会现象,要么属于经济基础,要么属于上层建筑,而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这两者的变化都不会从本质上影响语言。所以,从本质上看,语言是人类共同的交际工具,不分阶级、阶层,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的成员服务,没有阶级性,具有全民性特点。 4.语言没有阶级性:可从这样几个方面思考,首先是看语言工具的服务对象,是为特定的阶级服务还是为大众服务。其次是结合语言自身的结构考察,观察语言在哪一方面体现了阶级性特征没有。再次是看语言产生的社会环境,语言产生于没有阶级的社会,社会上连阶级都没有,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更谈不上有阶级性了。 二、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类传递信息,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除了使用语言外,还可以使用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以及身势、表情等,在一定场合使用,可以弥补语言的一些不足,但是这些交际工具使用范围有限,有的仅用于特定的范围,最重要的是,这些交际工具,都离不开语言,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没有语言,这些手段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

一般掌握:语言和说话的关系 第二节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一、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不但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认识成果的贮存所。思维过程离不开语言,需要借助语言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活动,需要借助语言来形成思想,利用语言把它储存在头脑中,再借助语言把思想表达出来,传达给听话人,同时使听话人产生思想。而且人类思维的成果-概念,还可以通过词语固定下来。总之,思维活动的过程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思维离不开语言,必须借助语言材料才能进行。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二者是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 二、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是各民族不同 思维能力没有民族性,全人类都有,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有差别的,这从不同民族的语言的差异方面可以看出来。不同的语言之间很少有意义、功能、色彩等都完全对应等同的词语。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本章要注意语言是符号、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语言的层级体系三大要点。    主要名词概念:符号、语言符号、任意性、线条性、二层性、组合关系、聚合关系 第一节 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一、什么是符号 1.符号的含义:符号就是由一定的形式构成的表示一定意义的记号或标记,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其作用是指称现实现象。 2.符号的构成:符号是由形式和意义两个部分构成的结合体。形式就是符号外在的形状、结构,它是以某种物质的方式存在的,或者是声音,或者是线条,或者是色彩,等等。意义就是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内容,任何一个符号,都有一定的意义,形式和意义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中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不能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形式和意义互相依存,谁也离不开谁。 二、语言符号及其特点 1.语言符号:从本质上看,语言也是一种符号,也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具有符号的一切特点。 语言符号又不同于一般符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理解,首先,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是说的和听的;其次,一般符号的构成比较简单,而语言符号却是非常复杂的,可分不同的层级;再次,一般符号由于构造简单,因而只能表达有限的内容,而且这种内容是简单而固定的,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意义;最后,语言符号具有以少驭多的生成机制,具有生成新的结构的能力,一般符号表达的意义是固定的,因而不能生成新的意义。 2.语言符号的特点: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的特点。

(1)所谓任意性,是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什么样的声音表达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意义由什么样的声音表达,是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并共同遵守的。荀子说的约定俗成,反映了人们对语言音义关系的正确认识,说明了音义联系的社会性,说明了语言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约定的符号,反映了音义联系的实质。为什么人类会有这样多形形色色的语言?这也只能从语言符号的声音和意义联系的任意性角度来解释。 (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具体表现:要求结合人类不同的语言的种种现象来认识,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言符号的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第二,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音义结合具有不同的特点,如:人、刀、树、水、路、妻子、太阳、月亮……第三,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表示不同的意义,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如long,如英语uncle,等于汉语的叔、伯、舅、姨父、姑父,aunt等于婶婶、舅妈、姑姑、姨妈;第四,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如方言。人类之所以有多达5500多种语言,根本原因就在于语言音义联系的任意性。 (3)所谓线条性,是指语言符号在交际使用过程中,其声音形式只能一个一个一次出现,一个音素或一个音节发出来才能紧接着发出另一个音素或音节,形成线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延伸,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同时在空间范围内展开。第二节语言符号的系统性一、 语言的层级体系 语言中的各种单位相互间紧密联系,彼此依存,组成一个系统。语言可以分为不同的层级单位,如语素、词、词组、句子,语言系统就是由音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等结构单位组成的一种层级体系。低一级的层级单位组成高一级的层级单位,最后组成语言这个复杂的系统。语言的底层是音位,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与符号的序列。上层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是句子。 语言结构就是由音位层和音义结合的符号序列层构成的装置,我们称之为语言结构的二层性。无论是底层还是上层,我们都能看到,语言结构二层性的核心实际上是以少驭多,以较少的单位组成上一层较多的单位,如语言结构上层的三级在数量上就是增量翻番,由下一级组成上一级,数量成倍扩大。例如汉语,音位层只有30来个,它们可以组成数千个语素,语素又可以组成数十万条词,词又组成无穷无尽的句子。 语言就是各个单位在不同的层和级上构成的一个层级装置。在这个层级装置中,各个层级呈现出这样的特点,那就是层次的单位数量逐层增多,从有限到无穷。最底层的音位系统,一般只有几十个,它们为语言符号准备了形式的部分,音位组合与意义联系构成数千个语素,语素组合构成数万个词,数万个词再组成无数的句子。在这些组合中,从音位到语素是最关键的,因为音位还只是形式,结合成语素后与意义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了质的飞跃。 二、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1.组合关系:就是两个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例如音位与音位、词与词等等),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所以组合关系直接体现了语言的结构规则要求,并非是任意两个词就能构成组合关系。 2.聚合关系:在语言的组合结构的某一个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几个具有相同作用的符号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聚合关系其实就是具有相同功能特点的一群符号之间的关系,由于它们的功能相同,所以在同一结构中可以互相替换,替换后虽然具体内容有所改变,但功能与结构关系没有变化。 语言的组合关系说明了语言结构的规则,语言的聚合关系说明了替换规则。组合规则使得语言符号的结构呈现出有序性,聚合规则为句子的生成提供了无数的可能,大大地简化了语言系统。聚合关系的实质是结构单位在同一组合位置上的替换关系,词的聚合关系为人们使用语言,生成句子提供了无数的选择可能。我们运用聚合关系,可以很容易造出许多句子。如果语言中只有组合而没有聚合,没有可替换的同类,每一个句子都必须是新的组合关系,一个句子就要一条规则,那么语法规则将多得不计其数,难以掌握,所以聚合规则为我们掌握语言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第三章 语音本章的复习要注意三大要点:国际音标、元音和辅音、音位   主要名词概念:语音、音素、音位、音节、元音、辅音、音标、语音四要素、发音部位、发音方法、音位变体、自用变体、条件变体、区别特征、语流音变   

第一节语音的基础知识一、 什么是语音   语音是代表语言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由人体发音器官发出来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任何符号的构成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形式,以一定的物质材料为载体,这样与意义统一于一体,才能构成完整的符号。语音就是语言的符号形式。 二、 语音的四要素:音质、音高、音重和音长。 三、人类的发音器官 人类的发音器官由三大部分构成,即动力部分、发音体、共鸣腔。三部分在发音时协同发挥作用。 四、音素和音标    1.音素:音素是语音的最小单位,它是人类语言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每个音素都有不同的音质,我们在发音时,发音器官稍微有所改变,就发出了不同的音素。 2.国际音标:世界上最通行的音标是国际音标,要求掌握常用的国际音标的书写及认读,期末复习重点注意汉语拼音方案中的符号同国际音标符号的区别,不能混淆。汉语拼音和国际音标差别较大,例如辅音,只有f.s.n.l.m五个相同,元音只有i.u.a相同。要求掌握严式国际音标,因为后面讲互补、讲音位变体必须使用严式音标来表述,所以给汉字注音也要求用严式音标。第二节 元音和辅音的发音一、 元音的发音 元音的音色是由舌位的前后、舌位的高低、圆唇与否三个方面决定的。舌位是指发元音时舌头隆起部分在口腔中所处的位置。前,指舌的前部隆起;后,指舌的后部隆起;高,指舌位隆起点距离上腭的位置,口腔开口度越小,隆起点离上腭越近,舌位就越高;低:口腔开口度大,隆起点离上腭越远,舌位就越低;如i.e.a的相同点是舌位前,不同点是舌位高低不同。嘴唇的圆展,指发元音时双唇是拢圆还是自然展开。不同元音的音色就是上述三个方面协同作用形成的。重点掌握8个基本元音的发音和汉语普通话中所有的元音如y.-i.-i.e等,这样既可以弄清楚不同元音之间的差别,又可以为学习其它元音打下基础。二、辅音 辅音的发音特点可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个方面来认识。1.发音部位:发辅音时,气流通过口腔受到阻碍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肺部呼出的气流总要在口腔的某个部位受到阻碍,气流受阻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例如发辅音[p],双唇闭合阻挡气流,发[k]时,舌后部抬起,与软腭接触形成阻碍。人类语言所能构成阻碍的部位约有十余种,汉语普通话有六种发音部位,从前往后依次是双唇、唇齿、舌尖前、舌尖后、舌面前、舌面后。2.发音方法:发音方法就是发音时形成阻碍和解除阻碍的方式。发音部位相同,发音方法不同,也能形成不同的音素。辅音的发音方法主要有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颤音、闪音,汉语普通话有前五种发音方法。此外,根据发音时声带是否振动,辅音还分清音和浊音两类,根据发音时呼出的气流的强弱把辅音分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两类,一般也把这两种方式归入发音方法来认识。 第三节 音位 一、什么是音位  音位是某一语言中能区分词的语音形式的最小语音结构单位,也就是说,音位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音位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而且音位总是属于一定语言的,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研究音位就没有了意义。二、音位的对立和互补1.对立:所谓对立,是指两个或几个音素如果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相互替换后会产生意义上的差别,即改变了原来音节所表示的意义,那么这里互相替换的几个音素,就是一种对立关系,它们不能划为一个音位,而要看作是不同的音位。对立是鉴别一个音素能否成为一个音位的最根本的原则,是划分音位的主要根据。2.互补:所谓互补,是指几个音素不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它们的出现环境各有分工,我出现在甲处,你出现在乙处,他出现在丙处,各守一个地方,出现的环境相互补充,彼此处于互补关系之中。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几个音素,每个音素都不是独立的音位,它们可以共同归纳为一个音位,因为它们之间没有对立关系,不能构成对立,互相可以替换,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替换以后不影响一个音节所代表的意义。三、音位变体 音位变体就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如bi.zi.zhi中的i。一个音位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中有不同的发音特点,表现为不同的音素,它们出现的场合不同,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互相替换后不影响意义,属于同一个音位的各个音素,就是这个音位的变体。音位出现在某个语音环境中,总是以具体的变体形式存在着,“音位”只是一个抽象的笼统的概念,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能看到它的真实面貌。音位是一般的,变体是特殊的个别的,一般总是要通过个别表现出来,这就是音位与音位变体的关系。音位分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种。 一般掌握: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由音高、音重、音长等形成的音位)

第四节 音位的聚合重点掌握 音位的区别特征:可结合元音和辅音的发音特点来理解认识。 音位的区别特征就是能够区别音位的语音特征,这个语音特征就是音位的区别特征,一个音位实际上是若干个区别特征的总和。要求掌握常见音位之间的区别特征,并能结合具体的音位进行分析比较。一般掌握:聚合群。 第五节音位的组合 重点掌握音节:音节是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在由音位的组合构成的结构中最重要的就是音节。汉语音节通常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其中韵母又分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根据韵母第一个元音的情况,一般把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合称四呼。声母和韵母是由音质音位构成的,声调由非音质音位中的调位构成。一般掌握:语流音变 第四章 语 法 第一节语法和语法单位 一、 什么是语法   语法就是词的构造、变化的规则和用词造句的规则,是语言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这种规则是客观存在于一种语言之中,说这种语言的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二、语法规则 语法规则主要是指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语法的组合规则是指语法单位一个接一个组合起来的规则,这种规则是现实的,存在于话语之中,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客观存在,说这种语言的人必须共同遵守,否则就会造成错误的句子,说出谁也听不懂的话来。 语法的聚合规则是指语法单位的归类和变化的规则。几个语法单位(主要指词),互相在同一位置可以替换,替换后结构类型和功能都没有变化,这样的几个语法单位,就形成了一种聚合关系。三、语法单位 凡是能在组合的某一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片段都是语法单位。语素、词、词组和句子是不同结构层面上的语法结构单位。要特别注意语素涉及到的几个概念。 第二节 组合规则 一、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1.单纯词与合成词 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构成单纯词的语素都是也只能是词根语素。 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根据构成合成词的语素的性质,合成词又分复合词和派生词两类:一类是由词根语素按一定规则组合起来的词,叫做复合词;一类是由词根语素和词缀组合构成的词,称为派生词,词缀在词中的位置一般在词首或词的后面。2.汉语合成词的构造类型:汉语合成词可分复合词和派生词两类。复合词根据内部语素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五类:并列式、限定式、补充式、支配式、陈述式;派生词根据构词词缀在词中的位置可分前附式和后附式两种,以后附式为最多。二、词的组合的五种基本类型 根据词与词的语法关系看,最基本的结构类型只有五种,即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偏正结构、联合结构。三、 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1.语法意义:语法意义与词汇意义相对而言,是语法单位在组合中所产生的意义。例如“红太阳”是偏正结构,“红”修饰“太阳”,“太阳红”是主谓结构,“红”陈述“太阳”怎么样,这里的修饰与陈述,就是语法意义。2.语法形式:语法形式相对于语法意义而言,是表达语法意义的外部形式标志,也就是说,语法意义在语言中的外部表现就是语法形式。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语法形式表现语法意义,语法意义必须通过语法形式才能具体表现出来,二者以对方为存在条件。3.语法手段:语法手段是对语法形式的进一步概括归类,它是根据表达语法意义的同一性质的语法形式所概括出来的类别。常见的语法手段主要有选词、词序、虚词、词形变化。词序和虚词是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如“红太阳”和“太阳红”,词序不同,语法意义不同。四、 组合的层次性   组合的层次性:语言中的句子,无论结构有多复杂,用了多少个词,它们的组合都是有规律可寻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词组成句子,不外乎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这几种结构类型,简单的句子,用一两种结构类型,复杂的句子,用多种结构类型。句子就是各种结构类型层层组合起来的,具有层次性。句子的每一个层次都是由两个次一层次的单位组合起来的,这些组成更大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叫直接成分。 分析词组或句子的结构层次的方法,一般使用直接成分分析法。这是一整套切分语言单位的理论和方法,它按照语言组合的次序,层层切分,逐层分析语言结构的内部层次,把每一层次上的两个直接成分切分出来。复杂词组的直接成分,有的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结构,还要继续往下分析,直到所有的直接成分都是词为止。

如果谓语动词前面有修饰语,后面有宾语,例如“必须学习英语”这个词组,怎么划分层次呢?是先划为偏正还是先划为述宾呢?根据中央电大编辑部发的复习指导,这种情况先划为偏正还是述宾都可以,不过我们提倡先划为偏正,然后再划为述宾,前面如果有多个不是并列性质的修饰成分,要分别在不同层次划分出去。 如果词组是个歧义词组,就要通过分析把不同的意思显示出来。例如“咬死了猎人的狗”、热爱人民的好总理、热爱人民的解放军等。一般掌握:组合的递归性:语法基本结构类型可以层层嵌套,扩展,就是结构规则有递归性。掌握语法结构的递归性,可以套用有限的规则造出许许多多的结构复杂的句子来。如“他拍的电影我知道人人都喜欢看”这个句子先后在不同的层面上使用了四次主谓结构。 第三节 聚合规则 一、词类词类是按照词在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即句法功能分出来的类。把语言中具有相同功能的词聚合在一起,归为一类,并给以一个名称,这样从语法角度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就是词类。例如“书”可以作宾语,是名词,“打”可以作谓语,是动词。相同词类语法功能都近似,可以替换而不会改变语言的结构特点。所以词类实际上是一个范围比较广的聚合群,同一词类的词都具有聚合关系。例如表示事物观念名称的词,我们叫它为名词,名词经常充当主语和宾语,汉语中如此,英语中也是如此。二、形态 形态是指词与词组合时词的形式上发生的变化,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在有形态变化的语言中,词的形态变化是词的组合结构关系所要求的,可以表示多方面的语法意义,比如英语的名词,在具体的句子中必须表明是单数还是复数,否则就不能进入组合结构。这样就对词形变化提出了要求,非变不可。词形变化是个广义的概念,主要有附加词尾、内部屈折、异根几个方面。三、语法范畴 语法范畴就是语法意义的归类,是对语法意义的类别的概括,是由词的变化形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方面的聚合。比如英语形容词bad(坏的)的语法意义是原级,worse的语法意义是比较级,worst的语法意义是最高级,把这三个级的意义概括为一类,叫做“级”,这里的级就是语法范畴,是对形容词几种级的语法意义的概括性称呼。所以语法范畴和语法意义具有上下义关系,语法意义隶属于语法范畴。 每一种语法范畴都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点:第一,有共同的意义领域,如单数和复数都是数;第二,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变化形式是互相对立的、排斥的;第三,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项所表示的意义不仅取决与它本身,而且也取决于它和其它项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体、时、态、人称、级等。语法范畴内容要求掌握基本概念和每一类包含的基本类别,而且能够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 第四节 变换 一、 变换和句法同义二、变换和句法多义 第五节 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 语法的结构类型:根据语法结构特点,一般把世界上的语言分为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和复综语四类。汉语属于孤立语,主要特点是缺少词形变化,但是词序很严格,不能随便更动,除了词序,虚词也非常重要,常用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英语、俄语属于屈折语。 第五章 词 义 本章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基本词汇、词义的特点、词义的聚合。 主要名词概念:词汇、基本词汇、词义、理性意义、附加色彩、同义词、反义词  

第一节 词汇和词义一、基本词汇 基本词:基本词汇是一种语言的词汇的核心部分,具有全民常用、稳固、有构词能力的特点。基本词是词汇中的核心,构成语言的基础,是一种语言的词汇中最常用的那部分词。 基本词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全民常用,即基本词的使用十分普遍,具有全民性,而且不分地域,不分阶层、阶级、男女老幼,全民普遍使用,这是所有基本词汇都具有的特点。第二,稳固性,基本词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基本词所代表的事物概念是稳定很少变化的。第三,能产性,基本词具有非常强的构成新词的能力,一些常用的基本词,往往能同别的成分一起构成数十、数百个词有些基本词汇不具备构词能力,如语气词、介词等虚词,但他们具有全民常用性,所以仍然是基本词。 基本词的三个特点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它的普遍性、全民性特点,就必然要求基本词保持相对稳定性。基本词具备了全民性与稳定性特点,人们在构造新词时自然又把它作为首先材料,因为用人们熟悉的基本词来构成新词,更容易得到承认,推广开来。这样一来,基本词又具有了能产性特点;而基本词的能产性特征又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其全民性、稳定性特点。这样三个方面互相影响的结果,使得基本词在语汇系统中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二、词义的概括性 词义就是一个词所代表的意义,它是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固定下来的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和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 词义是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它不是反映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特征,而是反映同类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例如“苹果”这个词的意义,就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的色彩、形状、味道等的苹果的共同特征。词义的概括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三个方面。二、词义的类型 词义可分理性意义和附加色彩意义。理性意义是词义中体现人们对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的那部分内容,词义来源于客观现实,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即使是像反映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的“地狱”、“鬼魂”、“玉帝”等词,其意义的产生也有客观基础,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一种歪曲的反映。词义中这种反映客观现实现象的部分就是理性意义。

附加色彩是词义中词的理性意义以外的表示人们的主观态度和评价的意义。主要分感情色彩意义和语体色彩意义,前者人对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态度,主要有褒义和贬义两个方面,例如“牺牲”表示褒义,“完蛋”表示贬义,“死亡”表示中性的意义,不分褒贬;语体色彩意义指词经常出现在特定的场合所形成的风格色彩,主要可分口语和书面语,比如“老婆”、“妻子”多用于口语,显得随意自然,“夫人”用于书面语,显得庄重文雅。理解词义,除了要掌握理性意义外,也要注意附加色彩意义,这样才能正确使用。 第二节 词义的聚合 一、 多义词一个词有多项意义,这些意义互有联系。多义词中最初产生的那项意义叫本义,在本义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意义叫派生义。多义词多项意义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的义项使用比较多,在一个词中占中心地位,那么这项意义就是中心意义,或说主要意义。一个词在最初总是单义的,在使用中,与之有关的意义也用它来表达,它就变成了多义词。词义的派生是有现实基础的,派生义和派生它的那个意义所指的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有联系,于是就共用一个词表达,原来的词就派生出了新的意义。多义词的使用不影响意义的理解,因为在具体的句子中,由于上下文的限制,多义词就只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意义,其它的意义就排除在外了。如“他笑了”,“他笑我”。但使用不当可能造成歧义,如“箱子没有锁”。 词义派生的途径是引申,可分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二、同义词 同义词是几个意义相同或相近(基本相同)的一组词。同义词的意义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词义的所指范围有大小之分,程度上有轻重之别,如“事情-事故”、“批评-批评”。第二,附加色彩意义不同,或感情色彩不同,有褒贬之分,如“团结-勾结”、“成果-后果”;或者语体色彩不同,有书面语与口语的分别,如“父亲-爸爸”、“聊天-谈话”。第三,搭配功能不同,如“发扬”与“风格、作风”搭配,“发挥”与“作用、优势”搭配。一般掌握:单义词、反义词、义素、义场。 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 重点认识文字的作用、文字和书面语。主要名词概念:文字、拼音文字、意音文字、形声字、音位文字   第一节 文字和语言 一、文字及其作用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它突破了有声语言的时间和空间局限性,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文字是语言最重要的辅助**际工具。二、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文字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符号,它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这是文字的主要功能。文字具有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在所有文字体系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无论是拼音文字还是意音文字,都既有一定的形式,又有通过这种形式所记录的音和义,三者缺一不可。三、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汉字与汉语的特点是相适应的。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要形式,一个语素用一个音节表示,虽然一个音节不是固定地表示某个语素,还有许多同音语素,但语素的单音节形式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汉字也是记录音节的,一个字独立地表示一个音节(但与音节不是对应关系),也正好记录一个语素,与汉语语素的特点相适应。同时,由于汉字与语素基本上对应,而不固定地与某个音节挂钩,所以正好适应了汉语方言分歧的特点,使得汉字具有了超方言的特性。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发展和改革 一、文字的起源  文字起源于记事的图画,在此以前,古人曾经借助实物记事。原始文字和科学的文字体系。二、文字的发展1. 从造字方法看,文字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表意、表意兼表音、表音三个阶段,从表意到表音是造字法发展的趋势。但无论是那种文字体系,都是记录语言的,包括语音和意义。不能认为拼音文字记录语音,表意文字记录意义。2. 几种重要的字母:字母是拼音文字的最小书写单位。目前世界上表音文字所采用的字母体系多种多样,主要有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梵文字母等。3.注意几个概念: 意音文字:用表意和表音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所创造的文字体系,字体结构中既有表示字义的成分,又有表示字音的成分。汉字就是现行文字中的一种比较典型的意音文字,如“鹅”,左边表音,右边表意,“松”,右边表意,左边表音。 形声字:运用表意和表音两种方法创造出来的汉字。如“湖”、“蝗”。 拼音文字:用字母记录语言中的音节或音位的文字,文字体系比较简明,一个字的拼写反映出语言中的一个符号的读音。例如英文,用26个拉丁字母记录语言。 音位文字:是表音文字的一种,它用字母记录语言中的音位,是文字体系中最简明、最方便的文字。例如法文、英文就是。 第三节 书面语 一、口语和书面语1. 口语和书面语及其特点:口语和书面语由于长期使用上的分工,形成了不同的特点。2. 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口语的加工形式,比较严谨规范。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书面语的变化要服从口语的变化发展。3. 汉字与汉语的关系的特点对汉语书面语的影响。二、书面语的保守性及其改革:书面语与口语脱节的原因。 第七章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本章重点认识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主要名词概念:渐变性、不平衡性、社会方言、地域方言、亲属语言、共同语、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第一节 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一、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1.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首要原因。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思维的工具,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因此必然要发生变化,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社会的分化、统一、接触直接影响语言。本问题有助于深入理解语言是社会现象。2.语言系统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与语言的发展二、语言发展的特点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关于这两个特点,要从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角度来认识深入认识。1.渐变性:渐变性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指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语言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而是逐渐发展变化的,具有相对稳定性。2.不平衡性:第一,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其中词汇变化最快,语音和语法发展比较慢;第二,语言在不同的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也不一样,同一种语言现象,在有的地区变化,在有的地区不发生变化,有的地区是另一种变化,其结果是形成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 一、社会方言二、地域方言1. 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2. 汉语的七大方言:汉语方言主要可分北方方言、无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七种,对各方言的基本情况要了解。一般掌握:一、语言分化的原因。二、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本章要注意语言成分的借用吸收和语言的融合。   主要名词概念:借词、意译词、语言的融合、双语现象、洋泾浜、混合语

第一节 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借词:借词也叫做外来词,它的语音形式和意义都是借自外民族语言的词。例如“芭蕾”、“吉它”、“沙发”、“卡片”、“卡车”、“卡通”、“巧克力”、“迪斯科”。借词不同于意译词和仿译词,它的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意译词是运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的新词,把外语中的某个意义移植进来。借词是外来词,意译词不是外来词。从结构看,语言符号是由声音和意义两个要素构成的,借词的音和义都借自外语,是外来词,意译词的构成材料和规则都是本民族的,只吸收了意义,没有吸收形式,故不是外来词。汉语借词主要有音译、音译加意译、半音译半意译等等。 第二节 语言的融合 语言融合的过程:融合一般是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成为全社会的交际工具,这主要是由说该语言的民族的经济和文化的优势条件决定的,政治上的优势(盏统治地位)不是决定因素。语言融合过程一般是,先出现双语现象,最后完成语言的统一。 双语现象指不同民族的杂居地区,一个民族或其中的多数人能同时讲两种不同语言的现象。是两种语言斗争的相持阶段,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长。双语现象的发展有两种结果:如果两个民族向融合的方向发展,相互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其中一个民族就会放弃自己的语言,完成语言的融合;如果两个民族向分离的方向发展,那么它们就继续各说自己的语言,语言各自独立,最后也不融合一般掌握:语言系统的排挤和替代、语言融合的原因、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 第三节 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 洋泾浜和混合语的区别。

推荐阅读:

    想了解更多实用资料的资讯,请访问:实用资料
    下载文档

    看过《语言学纲要读书笔记【四篇】》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延伸阅读

    中班班主任工作总结篇1  一个学期很快结束了,在领导和各位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顺利走过了一学期。现在就把一学期的工作情况总结一下。  一、班级现状分析  我班现有学生45人,女生17人,男生28人。班

    父亲80大寿,这是一件值得和大家庆贺的事情。在寿宴上,为了答谢大家的到来,你需要讲些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父亲八十寿宴答谢词范文,欢迎阅读参考。父亲八十寿宴答谢词(一)   各位亲朋好友,各位

    银行财务会计部工作总结篇1  自己在局与中心领导和全体同事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坚持自我严格要求、加强学习、踏实工作,在政治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下面把自己各方面的表现向领导和同事们作

    一、实训基本情景(一)实训时间:x年x月x日——x月x日(二)实训单位:光华机床有限职责公司(三)实训目的:1、经过对企业会计模拟实训,这样能够系统地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全过程,从而加强我们对学会计理论

    今天是七月七,有人给你送花吗?这有一只先给你备着。小编精心整理了《给爱人的七夕祝福语》,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如果想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本站。给爱人的七夕祝福语【一】  一、我用一缕春风二

    先进模范人物是广大干部和群众的优秀代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条战线经常有先进模范人物涌现出来,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和进行思想教育的活教材。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模范警嫂事迹材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模范

    论文版权转让合同集合6篇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一):《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总结范文

    2016年度临床药师工作计划范文做好卖场与药品的清洁整理工作。在营业之前,药店店长首先要把营业场地清理干净,做到通道、货架、橱窗无杂物、无灰尘;其次在药品陈列时要做到“清洁整齐、陈列有序、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方案吗?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讲解介绍的相关方案了,希望能够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