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导语,眼前阅览的此篇共有35075文字,《初级阶段》是2005年1月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启文。试析当代人才劳动价值与激励机制创新_x场营销论文感谢大家浏览,希望能分享给用的到的朋友!
第一篇 试析当代人才劳动价值与激励机制创新_x场营销论文
论文关键词:人才 劳动价值 指数增长 物质需求 激动机制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才的劳动价值日益凸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劳动价值呈现指数增长的规律。在我国x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才有着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心理需求特征,因此,建立体现人才劳动价值的激动制度,对于持续激发人才的创造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人才的劳动价值日益凸显。运用“科学人才观”,正确认识当代人才的劳动价值,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这对于持续激发人才的创造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人才劳动价值呈现指数增长的规律
科学技术革命的发生,尤其是当代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同志曾作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进程中的一项战略性资源,人才的高效率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贡献日益突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产劳动正在由以简单的体力劳动为主转化为以复杂的脑力劳动为主,复杂劳动在社会财富的创造过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简单劳动则越来越处于一般的从属地位。各类人才以其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其所属的领域内进行高效率的劳动,比一般的简单劳动创造了更多的价值。说:“如果生产各种商品所必需的劳动量是固定不变的,这些商品的相对价值也会是固定不变的。wWw.meiword.cOm但是其实不然,生产一个商品必需的劳动量,是随着所用劳动的生产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劳动的生产力越高,在一定的劳动时间内所完成的产品也越多;劳动的生产力越低,在同一时间内所完成的产品也越少。”人才和非人才分别进行的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x别也就在此。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以高智力、高知识和高技术构成了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其创造性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更是非人才劳动所无可比拟的。我国有关专家把人的能力分成体能、技能、智能三种,体能以简单体力劳动者为代表,技能以技术工人为代表,智能以高智力劳动的科学家、工程师为代表,三种不同能力的人对社会的贡献即社会获得的收益比例为1:10: 100。由此可非常清晰的证明人才所从事的复杂劳动对社会财富的突出贡献。这样描述复杂劳动对社会价值创造的作用:“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多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在知识经济中更是如此,在现代的企业中往往是20%的人才创造了企业的80%的财富,这就是所谓的“二八”定理。
有关专家研究结论:在所处的时代,一位熟练工人的生产效率是普通工人的1.5-1.6倍,当时的生产力公式表示为:生产力二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渗透到生产过程中,高科技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与一般劳动创造的价值相比,日益增大,王通讯研究员将生产力公式总结为:在工业经济初期,生产力二劳动者十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在工业社会兴盛时期,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举琳。这一生产力公式的演变,揭示了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的劳动价值出现了几何级增长的规律。
二、初级阶段人才的需求心理特征
随着人才劳动价值的凸显,人才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伴随知识经济而来的是知识大、信息扩散的渠道骤然增加和新思想、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这必然使得人才的知识更新周期迅速缩短,而人才为了保持自身与时代发展的同步性,必须投人更大的成本进行知识的更新。与此同时,人才更加关心自己的创造价值被社会承认并得到回报,尤其处在我国初级阶段的人才,许多人更关注自己的创造价值得到物质上的回报,而并非如有些学者在诊释马斯洛五层次需求说中所言,人才对第一层次的需要淡化。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上的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要求。2.安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失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受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3.感情上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马斯洛看来,人的需求是逐步递进的,“自我实现”之需要并非人人都追求的,这揭示了人的需求发展的一般特点。但是需要深人讨论的是,人才在追求最高需要时,是否意味着物质需要并不强烈?笔者认为,人才也是人,其需要是多重的,尤其在我国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生活尚处于温饱阶段,基本的需求还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人才在追求“自我实现”的同时,也强烈希望改善物质生活,不少人才甚至还面临着生存问题。此外,在x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一定的偏移,功利性的趋势日益增强,拜金主义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造成人才的劳动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人才的内在价值得不到社会应有的承认。面对这种状况,许多人才在追求自我实现的同时,强烈要求分配制度充分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以改善物质生活待遇,体现自身劳动价值。这可以说是我国当代人才心理需求的一个共性特征。 因此,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客观我国、经济和文化现状,是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人才心理需求的前提,也是制定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的基础。
三、x场经济体制下人才激励机制的创新
《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针对各类人才的特点,建立健全与x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这为我们正确制定人才激励政策指明了方向。我国目前不仅处于初级阶段,同时我们的x场经济也处于初级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因此在人才激励机制方面更应该着眼于这一大前提,构建切实可行且有效的激励机制。
根据我国现行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各类人才以其劳动效率之高,创造社会财富的贡献之大,理应得到与之相符的物质财富分配。但在实际分配过程中,由于我国多年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仍然存在着“一刀切”的平均主义倾向,使人才的劳动价值被这种分配形式掩盖了。在这样的分配中,人才的劳动价值得不到应有的物质回报,人才劳动的价值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人才工作积极性受挫,从而使一些人才产生职业倦怠,缺乏成就感。因此,要有效激励人才的创造积极性,必须转变分配观念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1.正确认识人才劳动价值和心理需求。必须深刻认识当今人才进行的复杂劳动已不仅仅是简单劳动的叠加,人才劳动所包含的创造性、高技术性是一般简单劳动根本不具有的。因此,人才的劳动及其创造的价值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必须认识,尽管人才具有高智能、高觉悟特点,但人才也是自然人,其需求也是多元的,尤其处在我国初级阶段的人才,他们不仅有着强烈的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而且也有着迫切希望改善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制定人才激励政策,首先必须从思想上深刻认识人才的劳动价值,认识当今人才的需求的特征。必要的物质激励不仅有助于优化人才的生存环境,并且对满足人才进行不断自我更新需要的投资,可以提供再投资的保障。
2.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才资本产权制度。人才是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因此人才不仅应获得工资(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这种收人与个人绩效相关性较强),而且还应有权利获得其所在单位的剩余收益,因为人才是作为一种生产资本而投人生产过程的。自美国学者威茨曼提出利润分享制后,此制度在发达国家逐步发展,并日趋成熟,大有逐步替代传统工资制的趋势。以人力资本产权为基础,该制度呈现的分配形式多种多样,目前主要有职工持股、年薪制、股票期权、技术股等。在日本实行分享制的公司中,员工分享额占公司利润的比重一般在42%-70%之间,美国经理人员的报酬结构中,固定工资、年末奖金和股票选择权的比例约是4:3:30这些既有利于公司持续发展又有利于促进人才发挥作用的正确分配政策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尽管我国目前有关人才资本产权的制度仍不完善,但也开始创设一些富有成效的激励手段,如上x浦东地x已有人才资本分享利润比重在30%的规定,国内其他省x也对以上提及的各种分配制度正在进行尝试。需要强调的是,当前必须要从法律层面给予人才创造成果的保护,以从根本上保障人才价值的实现需求。根据现实操作中存在的种种复杂情况,应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专利法等,切实从法律角度维护人才的智力创造成果,而且必须公平对待企业和人才双方的利益。
在“科学人才观”的指导下,尽管我们已经就人才资本产权制度的建设做出了努力,但还是未能真正建立起符合国情的人才资本产权制度。因此,如何科学界定人才资本产权,建立人才资源和科研成果的有偿转让制度,对科研成果中人才的智力资本投人和外部投人的划分做出有效探讨,建立符合人才利益的产权激励制度,鼓励人才进行不断创造,并通过有关法律制度予以保障,凡此等等,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第二篇 中小企业激励机制存在问题之原因剖析_药学论文
摘要:中小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否与企业效益、发展阶段、管理模式紧密相连。目前,xxx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尚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对激励机制内涵理解存在偏差;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的制约;缺乏系统、公正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中小企业 激励机制 内涵理解 评价体系
企业激励机制,是企业通过物质和精神的手段来创造、激发、满足并维持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基本条件,从而保证企业实现预期目标的功能。激励机制包含两个要素:第一,发现他需要什么,然后用这个事物作为员工完成工作的报酬。第二,确定他的能力是否可能完成这项工作。
笔者目前对宁波x洲x的中小企业做了员工满意度的抽样调查。调查方法为在被调查企业中定期从不同维度(年龄、岗位、教育程度、工龄、不同岗龄)抽取对象制订不同的调查问卷及访谈问题,然后对结果进行测量、和比较。其中员工满意度从以下几方面调查:员工360度评估;企业文化调研;薪酬满意度调查;员工培训和发展调研;团队评估和自我发展;人力资源流程评估,员工聘用,员工辞职等。企业可以借助调查成果准确了解不同员工的工作状态、反省企业管理状况,及时采取有效纠正和预防措施、改进企业管理、增强企业凝聚力。也可以以此作为了解不同员工对激励的需求、建立适合不同中小企业激励机制的基础。
服务性行业如酒店,以宁波xxx红业酒店为例:调查表明自从红业酒店要求及时向员工公布20xx年员工满意度调查报告,开诚布公,用诚实、公开的态度揭示问题。针对满意度不高的问题,总经理室召开“员工满意度调查改进计划讨论会”,根源,讨论各项改进措施,并将实施改进计划,向员工反馈改进情况,让员工实时对管理层工作进行监督,真正做到想员工所想,急员工所急,提高员工参与积极性。Www.meiword.COm整个系列的机制,对员工的激励有很大的帮助。
其他四家中小企业(宁波xxx新蕾电子有限公司,宏泰服装厂,顺发制衣,勤业电动机厂,)员工的满意度调查表明:员工满意度和企业的竞争力息息相关,大致估计员工满意度每提高5%,企业盈利随之提高2.5%。这些都表明了提高员工满意度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从调查,目前xxx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尚存在不少问题,其不完善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激励机制内涵理解的偏差
激励不等于奖励。从完整意义上说,激励应包括激发和约束两层含义奖励和惩罚是对立统一的。激励并不全是鼓励,也包括许多负激励措施,如罚款、降职、淘汰激励等。
精神奖励不容忽视。提到员工激励,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物质激励,其实企业实施的激励不单单是物质上面的,更应该重视精神的奖励。
平均分配等于无激励。在激励实施的过程中,应该辅以系统科学的评估标准,一定要注意公平原则,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受到了公平对待,必须反对平均主义,否则激励会产生负面效应。
2 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尤其是宁波,绝大部分私营企业都是靠家族化管理发展起来的,这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典型模式,它们的管理大多取得过高效率并且有的还在继续创造着高效率。但当企业发展初具规模时,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出现了危机,于是人们对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提出了质疑。
笔者认为家族式企业最大的弊端在于:太注重人情味,制度可有可无,而且制度大部分都流于形式。不同的家族企业的管理方式以及所谓的解决弊端的方式必然也是不一样的,不过如果能从源头上制定相应的规范以及奖惩制度,并有相应的监督稽核部门进行督导,相信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家族企业要能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必须要改革,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①建立规范化的经营管理机制;②有效融合社会资本,尤其是与社会财务资本和社会人力资本的融合;③塑造企业文化,许多家族企业的失败与其说是管理的失败,毋宁说是文化的失败。
3 缺乏系统、公正的评价体系
这与中小企业的规模有一定的关系。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存在着以下两点弱势,亦导致了其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一是人力资本弱,人员的整体素质也较差。中小企业大都是业主自主经营,业主相对于从x场上聘用的职业经理来说毕竟专业知识有限,管理手段、管理体制相对较差。二是财力、物力有限。中小企业 与大型企业相比较,其中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资产额、经营额较小,在x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中小企业总体上看比大个企业要弱,但由于中小企业经营的业务较单一,尽管从总体上讲,相对于大企业处于劣势,但在具体到某一项业务上,其人力、财力、物力相对于大企业却可以占绝对的优势。这有如战争中的强弱双方的较量,总体上处于绝对弱势的一方,在具体的某一战役上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占绝对优势,各个击破。比如,作为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从事汽车生产,但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务生产出世界一流的汽车配件投放于x场,不能生产大的配件,可以生产小的配件。
中小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否与企业效益、发展阶段、管理模式紧密相连;中小企业激励机制有无或优劣直接影响其效益和竞争力;中小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建立恰当的文化激励机制、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员工参与管理和建立长期激励机制等,只有如此,才可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三多.中小企业竞争力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xx,27(2):80-8.
[2]古雪燕.浅谈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问题[j].科技信息.20xx(01).
[3]杜国梁.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甘肃科技纵横.20xx(06).
第三篇 浅论生物高考复习中的情感激励_生物学论文
激励有激发和鼓励的意思,是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活动。有效的激励可以成为组织发展的动力保证,实现组织目标。它有自己的特性,它以组织成员的需要为基点,以需求理论为指导;激励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等不同类型。激励运用到生物高考复习教学中,就是要激发学生参与生物高考复习的自信心。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就是对自我能力和价值的肯定,“没自信”不但会影响一个人潜能的开发和利用:而且还会压抑一个人的能力。作为一名有学科优势的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调节好心态,树立自信心、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自信从何而来,如何在紧张的备考复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笔者多年来的经验和体会就是在生物高考复习中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感化、环境的熏陶、史例的激励和知识的启发,激发学生参与生物高考复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一、教师积极情感的感化
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句话道出了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是爱的使者,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教师的积极情感表现在有积极的情绪、积极的态度和胸有成竹的自信等方面。因此,在生物高考复习教学中,生物老师要带着积极的心态、可掬的笑容、振奋的情绪站在讲台,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带领学生去攻克一道道高考复习的艰难险阻。
二、良好课堂环境的熏陶
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一个活的生命体”。WwW.meiword.CoM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老师填充知识的容器,学生绝对服从教师,师生间缺乏信任,这种师生关系不但会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不利于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的形成,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着力构建良好的开放的课堂环境,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提高教学效率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心理学家洛克曾经说过:“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面写上平整的文字,正如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出平整的文字一样。”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氛围,充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体验、见解和个性差异,让每一位学生在融洽,有利于交往的心理氛围中无拘无束地学习、提问、发言。
三、生命科学史例的激励
当前,独生子女多,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磨炼,心理年龄普遍“滞后”,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甚至仅仅因为几道习题解不出来就心灰意冷,丧失自信。因此,生物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班杜拉研究表明:个体除了直接经验的学习之外,间接地通过示范者的行为也可形成自我效能信念。当个体看到示范者成功时,会增强自信心。所以,在生物高考复习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学史例,用其在从事创造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伟大人格力量去激励学生克服眼前暂时的困难,战胜自我,树立自信。
四、生物知识的启发
法国作家蒙田在谈及教育时说过一句话,“我们只孜孜不倦地去充塞我们的记性,任我们的悟性和良心空虚。”400年以后这句话依然值得我们去深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升华为情感态度,让学生审视自我、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树立自信。如在复习“神经调节”一节时,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大脑的功能,我们的大脑由许许多多神经元组成,但真正被开发利用的仅10%左右,也就是说我们大脑还有90%左右还未开发利用,每个人的大脑都有很大的潜能。另外人们的智力水平是正态分布的,所谓“天才”只占1%—2%,也只有1%—3%,大部分人智力水平是居中的,都差不多,谁努
转贴于 力,谁的非智力因素好,谁就有可能成功。再有,能考上大学固然好,考不上并不意味着前途暗谈。想当元帅的士兵当然是好士兵,但当不成元帅的士兵仍然可以成为好土兵。很多成功人士在年轻时并没有上过大学,但照样可以成为受人尊敬的人士。现在如果你们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不见得体育、艺术等比别人差,当不了科学家,可以当画家、艺术家、生物学家,等等。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在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在学习的“黄金”时期应多学一点,将来才服好地适应社会,总之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学好生物不会差!
五、成功体验的内化
不断地让学生获得成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根本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高三生物总复习过程,我尝试了这样的做法: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步骤。所谓“低起点”就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相关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水平,把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确定为教学起点。
“小步子”就是把教学要求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为循序渐进的层次序列,把学生产生挫折的频率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使学生层层有进步,处处有成功,不断提高自信和学习动机。“多活动”主要是针对学生注意力稳定性差的特点,变教师大段讲解为师生交替活动,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注意的稳定性,而且大大增加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快反馈”是指在每一层的教学中,既有教师讲,也有学生的戏剧,还有教师的查,这种快速的反馈,可以把学生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学生受到鼓舞,验证其自身的实力,从而提高自信心。
在生物高考复习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培养学生自信心的例子还有很多,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因势利导,把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教育有机地融合,这种教育不但有利于考生良好心态的形成,还能为学生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转贴于
第四篇 “激励教学法”尝试_生物学论文
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从教育心理学来说,是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发人的行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的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过程。如何在目前生物教学不被重视的现实情况下,面向全体中学生,使他们学好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学会生物学的科学方法及技能,真正使他们学得有趣、高效,获得成功和自信,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为此,在近几年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着应用激励教学法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明确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产生于认识和需要,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力量。夸美纽斯曾说:“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对中学生进行远大理想的教育,引导学生把学习生物学知识与祖国建设的需要、人类生存的需要联系起来,并使之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上好绪论课是激发兴趣的关键步骤。绪论课上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先入为主的效果。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以新颖、生动、活泼的例子导入绪论课。导入的方法有多种,如提问、讨论、设疑质问、选讲故事等。例如,在讲初中植物学绪论课时提问学生:自然界的植物为什么这么多?人怕太阳晒而植物为什么不怕?通过讲虎克发明显微镜的故事,使学生了解细胞是怎样发现的,对细胞产生浓厚的兴趣。wWW.meiword.cOm通过讲述孟德尔种豌豆,摩尔根养果蝇发现遗传三大规律的故事,激起学生急于了解三大规律的欲望,激起他们对生物世界的极大兴趣,自然会把注意力集中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往往对问题的实质和更深的理论感兴趣。例如,生命是如何起源的?一片小小的绿叶为什么能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是什么?……在上课时,经常介绍一些生命科学与解决人类及全球性问题密切相关的事例给学生,如介绍生物学在攻克癌症、艾滋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人体器官的修补、移植与人类健康等研究进展,通过这些事实使学生放眼未来,感到任重道远,立志努力学习和深入探索,兴趣由此而生,学习才有动力。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生动地说明了直观的价值,生物学是直观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直观教具有实物、标本、模型和挂图等;直观手段包括幻灯、投影、录像和电影等。通过直观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第一手材料,大大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快理性认识的飞跃。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各种实物、标本、模型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学习脊椎动物各纲时,就可先准备好鲫鱼、青蛙、家鸽、家兔这些代表动物,在课堂上边讲边解剖,边让学生观察,学生都能很快地掌握有关的形态结构和内部生理的特点,且印象深刻。又如,学习脊髓一节,用脊髓的模型讲解,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横切面上的结构以及脊髓灰质发出的前根(运动神经)和后根(感觉神经)是如何在椎间孔处汇合成一条脊神经的,也使学生容易理解为什么脊神经属于混合神经等有关知识。实践还证明,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都喜欢做实验,特别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例如,学习显微镜使用时,让学生自己安装、对光、观察切片,此时学生对实验本身的兴趣就会迁移到有关的知识上,激起他们探索知识的热情,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获得有关知识。
3.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运用知识在教学中,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的实际意义,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还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生理卫生课所讲述的内容都是有关学生自己身体的知识,包括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卫生保健等,课前学生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当讲到人体骨骼的组成、骨骼肌群、甲状软骨、瞳孔、耳、口腔、牙齿等内容时,可让学生摸一摸,互相看一看。对于生理功能的知识,亦可以联系学生的正常生理或病理现象,如我们的手指被划破后为什么容易感染?汗是什么味道?出汗说明皮肤具有什么功能?如何预防冻疮?感冒时鼻腔为什么不通气?肝炎病人为什么厌吃油腻食物?等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听课的效率。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还经常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讲珍珠的形成原因时,介绍珍珠的人工养殖技术;学习水分代谢时,联系移栽幼苗时要带土的道理;讲光合作用时,让学生森林对环境的影响;讲食物的成分和作用时,联系膳食营养科学;讲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时,联系早恋的危害……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成功中体验到动脑思考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
4.表扬鼓励为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表扬和鼓励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也是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知心朋友的关系。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师生间的双向努力,取决于良好的班级学习风气。对于缺乏毅力、暂时表现后进的学生,更应在学习上关心,在生活上帮助,对他们取得的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教师的关心以及殷切的希望。此外,在课堂提问过程中还要实行鼓励性教学,注意知识的深入浅出,设计问题时力求简单明了,把容易的问题留给中下学生,当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答错也不应加以指责,而应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再找出答案。在教学形式上开展课堂抢答、分组比赛、学生讲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光荣感、成就感,使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因为教师本身的优良品质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我在同一年级的2年教学中,发现自己曾担任过班主任的班,由于和学生接触多,关系融洽,所以给他们上课时得心应手,师生感情很容易产生共鸣,课堂上轻松愉快,虽然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与其它几个班完全一样,但这个班考试的成绩明显高于其它班。在上学期的x里统考中,该班平均分达89.59,及格率达100%。由此可以看出,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学习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激励教学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由激励产生的效应也是明显的。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使其更加完善。
第五篇 高考励志经典格言集锦
高考励志经典格言集锦
1、克服困难,勇敢者自有千方百计,怯懦者只感到万般无奈。
2、修素养、塑形象、完善自我;多思考、勤动手、厚积薄发。
3、奋斗的双脚在踏碎自己的温床时,却开拓了一条创造之路。
4、善待你的爱好,别让它们为学习让路,要让它们替学习服务。
5、力量必须从自己身上寻找,你终究会发现:你是真正的强者!
6、一个人,如果你不逼自己一把,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7、志存高远,从小事做起,顽强拼搏,共同进步,创造华彩人生!
8、战士的意志要象礁石一样坚定,战士的性格要象和风一样温柔。
9、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10、超越自己,向自己挑战,向弱项挑战,向懒惰挑战,向陋习挑战。
11、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困难挫折,被人瞧不起,受到拒绝,就看你自己。
12、淡薄功利,轻装前进;不计付出,坚韧不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高考励志经典格言集锦【附加篇】
1、没有风浪,便没有勇敢的弄潮儿;没有荆棘,也没有不屈的开拓者。
2、为理想今日埋头遨游书x甘寂寞,酬壮志明朝昂首驰骋碧宵展宏图。
3、人,不能总在弹性限度内活动,要爆发,要超越,才会有质的提高!
4、燕子嘴上的春泥,别看它点点滴滴,筑不成大厦,却能垒起幸福之巢。
5、谁把安逸当成幸福的花朵,那么等到结果时节,他只能望着空枝叹息。
6、淡淡墨梅凌寒独开今岁瑞雪兆丰年,莘莘学子壮志凌云明年金秋送喜来。
7、功能技成,庖丁解牛久练而技进乎道;路在脚下,荀子劝学博学则青出于蓝。
8、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
9、惜光阴百日犹短,看众志成城拼搏第一;细安排一刻也长,比龙争虎斗谁为争锋!
10、砺志报亲,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笑书人生,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
11、善于利用零散时间的人,才是最成功的人。往往差异就产生于这些零散的时间中。
12、惜光阴百日犹短,看众志成城拼搏第一;细安排一刻也长,比龙争虎斗谁为争锋?
13、面对目标,信心百倍,人生能有几次搏?面对成绩,心胸豁达,条条大陆通罗马。
高考励志经典格言集锦【附加篇】
1、圣人与常人之间往往只相差一小步,而这一小步却往往需要非凡的毅力才能赶上。
2、狠抓基础是成功的基础,持之以恒是胜利的保证。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半途而废。
3、假如樵夫害怕荆棘,船只避忌风浪,铁匠畏惧火星,那么,世界就会变成另一副模样。
4、立志高远,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勤学苦思;稳定心态,不馁不弃;全力以赴,夺取胜利。
5、勇者,必以决斗之勇气与五张试卷一决雌雄;懦夫,概以鼠目之寸光量人生此战必输无疑!
6、健康身体是基础,良好学风是条件,勤奋刻苦是前提,学习方法是关键,心理素质是保证。
7、作为一次经历,失败有时比成功更有价值。失败可以给我们留下更深刻而持久的记忆和思考。
8、执着的攀登者不必去与别人比较自己的形象是否高大,重要的是要多多思考自己前进的脚步是否扎实。
9、别以为自己已经很努力了,比你努力的人多得是。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别人努力,你就要更努力。
10、做一题会一题,一题决定命运。为了不让生活留下遗憾和后悔,我们应该尽可能抓住一切改变生活的机会。
11、以知识的火炬,点燃求知的薪柴;以严谨细致的思维,教给处世的方法;以亲切温和的笑容,关怀的衣食住行。
12、有时候,洒脱一点,眼前便柳暗花明;宽容一点,心中便x阔天空。身边的世界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睿智与宽容。
13、为了向别人、向世界证明自己而努力拼搏,而一旦你真的取得了成绩,才会明白:人无须向别人证明什么,只要你能超越自己。
14、以勤奋锤炼自己,用挫折萃取智慧。知天文、晓地理、通文史,只待他日激扬文字;专数哲、擅经济、精外语,时刻准备着,纵横天地。
第六篇 公平对个体道德养成的激励——公平理论的道德践行意义_伦理道德论文
论文 关键词:公平理论 社会比较 平衡 参照系 道德养成 激励
论文摘要:道德主体一向以无私性为人们所称许,然而,在个人正当利益日益受到尊重的今天,主体的道德奉献客观上应该得到公平的回报,各主体之间道德回报与道德奉献的相对平衡将使道德主体产生公平感,并形成激励力量,激励其进一步的道德践行。为激励个体的道德养成,又不失道德的本性,社会应建立公平的道德回报机制,并通过树立榜样引导个体选择社会比较的适当参照系。
公平理论是美国心 理学 家斯达西·亚当斯为解决 经济 活动中工资报酬的公平分配对职工积极性的影响而提出的。理论认为:职工所注意的不是在组织中得到的绝对报酬,而是一种相对值,并据此作出公平与否的判断。假设a,b为两个不同个体,o为个体对自己所得报酬的感觉,i为个体对自己付出努力的感觉,那么只有当(早)人二(o}:时,个体才,‘/,曰~~、/~’一’-一‘、“一、i ’"、i/”’一j’会产生公平感。
公平理论强调比较,重视经比较产生的不同感受对人们行为动机的影响。公平与否会影响人们经济行为的积极性;而当我们对理论中的“报酬”与“付出”作广义的理解时,公平对个体的道德养成也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一、道德养成过程中的公平问题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meiword.com这一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关系,因此道德本身并不排斥利益;通常情况下,它甚至是以利益为基础的。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个人作为平等利益主体的地位日益得到尊重:在可能的情况下,社会将尽可能地满足个体的利益(包括物质和精神的满足)。但这种满足必须以充足的利益为前提,在利益匾乏的条件下,怎样的利益分配才是公平的?哪个个体“应该”自觉自愿于自身利益的“转让”?各方正当利益冲突的时候,就需要依靠道德的力量进行调整。道德与否并不取决于人们是否追求自身利益,而在于追求利益的方式。一个人为追求自身利益不惜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认为他是不道德的;反之,追求自身利益兼顾他人和社会利益、必要时甚至牺牲自身利益以成全他人和社会利益则是道德的。
由于道德常常伴随着个人眼前利益的丧失,这就要求个体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致力于道德的养成。道德养成是主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综合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不断的“奉献”理应获得公平的“回报”,如受惠者的感激、的称许,或社会其他形式的奖励。只有公平的“回报”才能强化主体的道德动机,并激励主体不断提高道德选择能力,提高道德践行的自觉性;反之则不利于主体的道德养成。《南方周末》19%年9月6日及20日刊载的“刘秋x案”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例证:1995年3月12日,广东雷xx刘秋x等三人驾驶小货车路过广西xxx,路旁见到骑摩托车跌伤流血的陈小俐。刘等将陈送至 医院 ,后被其兄陈锡明及xx交警说成肇事犯,扣车、殴打及索取赔偿费巧万元。在此事件中,救人者得到的“回报”就是被诬为肇事犯,这还有什么公平可言?若长此以往,则无怪乎人们会丧失道德动机而见死不救。
道德调整各种关系依靠的主要手段是社会和人们的内心信念。不论是社会还是内心信念,其作用的方式都要从根本上作用于人的需要和行为动机。若一个人不需要的称许,不在乎的谴责,或没有“向善”的信念,则道德作为一种非强制性的手段也就失去了现实的制约意义。而现实恰恰是:人是社会的人,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个体都具有社会性需要。人的社会性为道德提供了一个约束的接受空间,也通过社会比较而使道德的公平问题凸显。
二、公平在道德领域的表现
公平是个体将自己的贡献和报酬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当之人的贡献和报酬进行比较之后产生的感受。经过比较,如两者比值相等则产生公平感,并对相应行为有激励维持的效能;比值不相等则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值大于对方,产生“不劳而获”感,不劳而获一般并不能使个体要求减少报酬,反而可能使个体进一步减少贡献,也就是继续降低行为的正价值;比值小于对方,产生“劳而无功”感,要求增加报酬,主动减少付出,或因缺乏相应行为的动机而选择放弃。不公平感主要来源于后者。要激励个体深化正确的道德认识,强化道德情感,维持道德的行为,必须让他们产生公平感。
1997年12月27日的日本经济新闻登载了一条题目为‘旧本经济复活的条件”的文章,其中讲到:不怕“公平的不平等”,就怕“不公平的平等”。川可见,公平是相对的平衡,不是绝对的平等;它追求双方都认可的合理差异。如果说平等强调的是“别人获得了的我都应获得”,那么公平则是“与别人一样,我的获得应与付出相称”。正因为这样,在利益匾乏的条件下,道德调节才有了公平的必要性。而在道德领域,公平有其特殊的表现:
1、公平是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平衡。任何个体从事某种实践活动,或是希望这种活动对他人和社 会产生特定的效益,或是希望这种活动满足自己的特 殊利益。就一次特定的道德实践来说,个体从事道德 的活动时,已经预见到它将产生的后果对他人或社会 是有利的,同时也可能会对自己不利—这正是道德 的利他性和无私性的表现。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自我的利益不能始终缺失,它或者通过其他的途径得到补偿,或者只是一种利益的滞后。也就是说,从一个长远的过程来看,个体总是期望公平的回报,期望这种可能达到的效果终将成全自己的利益,期望“成人达己”。当我们在公共汽车上为一个年迈的老人让座时,这一行为是以自我利益换取对他人的利益,是施惠,赞许它是道德的;除了评价外,我们同时也期望这一行为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以至于需要的时候我们也能成为受惠者:有朝一日当我们领着自家的老人或我们自己成了一个老人时,也有人在公共汽车上为我们让座。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为另一个人服务,目的是为自己服务;每一个人都把另一个人当作自己的手段互相利用……每个人是手段的同时又是目的。..(zl(e}})
公平理论应用于道德实践中的基本要求就是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平衡。道德领域的付出理应有所回报,但追求公平的回报并不是把道德行为等同于经济领域的交换行为,道德的收支平衡有其独特的非对应性。这种不对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收者不一定是支者。施惠的人在需要救助时希望得到他人的援助,但提供这种援助的不一定就是当初受惠之人;施惠的人希望得到称许,但这种称许不一定只来源于受惠者。这种不对应性使道德行为x别于经济行为中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它因此对受惠人的约束也相对减弱,故道德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主体的自律;它也使多元主体的道德互助成为可能,有利于社会良好道德环境的建立。第二是所收不一定等于所支。施惠的人所期望的或实际得到的回报与自己的投人不一定等值,甚至根本无法在量上进行比较。这又使它有别于经济领域的“等价交换”。道德的回报大多是精神性的,而经济领域的行为一旦超越于“等价交换”也相应地具有了道德的意义。
2、公平是道德主体之间的平衡。“道德价值规范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价值关系,使人能像对待自己一样,在肯定自身价值的同时,也能肯定他人与自己一样也有自身的价值要求。..1310‘道德规范是对所有处于一定关系中的个体而言的,道德价值本身也内含了公平的意蕴。基于公平的要求,要使个体产生道德认同感,遵守道德的行为规范体系,充分发挥公平的社会的作用需通过社会期望、社会认可、社会否定等方式,作拜于人作为社会人的归属需要。对所有的道德主体不言,只要他无视道德规范,以损害社会或他人利益献方式来追求自身利益,都应受到社会对等程度的谴责;反之,接受道德价值规范约束的主体也应受到社会对等程度的称许,必要时辅之以物质私益的褒奖。有人损害他人利益身败名裂,有人损害他人利益则名利双收,这种不利于主体道德接受的回报机制是不公平的,更不会有利于个体的道德养成。个体接受道德的约束是以服从规范和一定程度上限制自由为代价的。社会要求个体养成道德的习j惯则应该以互惠为目的:“当一批个人按照某些规则加人互惠的合作冒险,并自愿地限制他们的自由时,服从这些限制的人有权要求那些从他们的服从中获利的人们有一类似的服从。,.},}}}})因为“从人性的角度看.如果可能的话,每个人其实都是不愿受到任何约束的。” 侧我们没有理由要求某些人只问耕耘,某些人只问收获,不劳而获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才是道德的公平。
诚然,道德主体之间不是双向互动,而常常表现为多元互动。因此,互相帮助在具体行为上不可能在短期是对等的cblcv}.w);道德主体只有具备了道德的认识与情感,并在行为上力所能及地表现出来,则互助互惠才有可能,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才有可能,而任一道德施惠者在需要救助时得到救助也相应地成为可能。正如a助b. b助c,c助dx助y.y助z}z助a,形成一个道德回报与道德奉献的良性循环。
三、公平对个体道德养成的激励
道德养成过程中,不公平感一旦产生,会使个体处于心理的紧张状态。为消除心理紧张所带来的不适,个体可以通过减少付出或要求增加报酬使比较的结果趋于相等,也可以更换比较的对象使结论趋于公平。当然,我们并不否认,道德奉献主观上是无偿的;但我们更应承认,道德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公平感对行为的激励客观上是必不可少的。
1,建立公平的道德回报机制。就单纯的道德活动而言,道德主体也许并不以他人的回报为其每一次道德践行的条件,但由于他的道德行为客观上是以自己的付出换取他人的获得,则回报也就是道德公平的必然要求。心 理学 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持续 的努力总是得不到回报时,他必然会选择放弃。l,}
长远的过程来看,回报是一种激励力量,对个体的途 德养成起着不容忽视的强化作用。
公平的道德回报要求道德主体在客观上得到t 其道德行为相称的社会对待。它首先表现为公平跳 社会评价。道德奉献者应该得到道德受惠者、他沐 以及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践踏道德者则应受到社会和他人的批评和谴责。其次,为确保道德回报得l-j实现,社会应该建立扬善抑恶的道德回报机制。一方面,用赞赏、奖金、提升等激励性措施表达对道德行为的肯定,使道德主体和社会成员对道德的行为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不断强化这种行为;另一方面,用批评、谴责、制裁等惩罚性措施表达对不道德行为的否定,使道德主体和其他社会成员减弱和消除这种不良的行为。1996年4月,《日报》曾发起了主题为“个人素质与公德意义”的讨论。在19日的专栏上,河x李氏说:“一次,我乘公共汽车去邯郸,途中上来一位老人,交了钱后要车票,乘务员不给,两人吵了起来。我看不过去,对乘务员说:你收了钱还不给人家开票,看你车门上写的只收款不开票是贪污行为,你有啥理由与人家争吵?乘务员一听,矛头就对准了我,说我多管闲事,让司机停车,逼我下车。车一停下来,本来默不作声看热闹的一车人,开始埋怨我多事。无助的我陷人了尴尬境地。”可见,不公平的社会评价只能使无德者嚣张,有德者尴尬。与之相反,近几年,有的省份为使“‘英雄流血不流泪”,开始设立见义勇为基金。这种举措的意义更多地表现于金钱之外:它使主体的道德意识得到强化;引导社会成员对道德主体作出公平的评价,并激励其自觉于道德践行。
道德回报应该是适时的。道德主体的行为若长期得不到回报,会被理解为对该行为的漠然,则道德主体的道德行为动机可能会逐渐消退。道德回报还应该是有层次性的。对不同道德主体的回报应充分考虑到主体的需要,回报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当人的行为结果使他的需要得到满足时,这种行为出现的频率会加强。无论采用什么形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人们在道德公正的环境里感到做有德者高尚,做奉献者光荣,真正体现道德的价值。t>>唯有如此,道德回报才能对个体的道德养成起到强化的作用。
2.引导个体选择适当的参照系。公平是个体将自己的“奉献”和“报酬”与他人对比之后产生的感觉,即公平与否是经过社会比较得出的评价结论。而要进行比较,就必须选择一个与之相比的参照系。从理论上来说,道德主体的公平感应当来源于其与任意一个参照系比较的结果,但由于事实上存在的个体道德水平的参差不齐,个体选择什么样的参照系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其对于公平的感受。道德主体为了产生公平感,除了减少道德奉献或增加道德报酬,还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更换参照系—选择道德水平相当或略高的人为比较对象。首先,对个体而言,参照道德水平相当或略高于自己的人,主观上既可缓解或消除因不公平感带来的心理紧张和不适,又可激励其增加奉献,从而推动个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其次,对社会而言,确立标准参照系在客观上也是可行的。社会上确实存在大量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道德高尚之人。乔安山一辈子践行道德,战友雷锋就是他的参照系。将德行高尚的人树立为道德楷模,既是对他们的公平回报,可以强化他们的道德行为;又为广大道德主体提供了社会比较对象,确立了适当的参照系,可以引导更多个体增加道德奉献,促进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