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一种产生感想之后写下的文字,主要作用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一种读书和学习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人教版听课心得评课稿集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人教版听课心得评课稿
《克与千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85-87页的内容,是学习质量单位“吨”的基础。“克”和“千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者结合教材能以学生已有的社会经验为基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猜、掂、比、称等活动,使学生具体地感知,从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观念。
教者不但精心备课,课件制作巧妙,而且课前准备充分,不仅有足够的2分硬币、回形针、黄豆、鸡蛋、盘秤等教学具,还让学生带回一些用克或千克作单位的物品,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时,教者运用情境教学法,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苹果让学生说哪个重、哪个轻;再通过猜两个大小相当苹果的重量,使学生明确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并让学生掌握用秤称物品的"方法。在建立克与千克的观念时,教师引导学生找生活中1克和1千克的物品,并分别用手掂一掂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说说感觉怎么样,加深学生对克与千克的感性认识,知道克和千克的关系,强化1千克=1000克。
设计的巩固练习有1、小组说说自带物品各有多少重;2、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3、在()里填上>、<、或=;4、判断题;5、谁抓得准(以组为单位)不用称看谁拿的最接近1千克;练习的形式多样,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亲身经历和体验克与千克的质量,加深对克与千克的理解。
这节课板书简明清晰、直观展示教学内容,教者特别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篇2】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人教版听课心得评课稿
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 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 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或1千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篇3】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人教版听课心得评课稿
一、在实践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师生共同努力,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学生进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教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发现、认识、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养了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在情境中建构
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人手一台天平,让学生去亲手体验,而教师的演示,学生很有可能看不清楚。所以,这时网络资源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第一文库网我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看到了清晰的演示过程。因为有了这个体验,从而使学习过程变得简洁、易懂传统教学中认识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采用讲授记忆的方法,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样的教学往往出现学生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王老师的体重是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严重脱节。《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学重点确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确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经验。所以在“克的认识”中,我反复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这种感受、体验不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会生存”必备的本领。“克”“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学生经过眼晴观察、耳朵倾听、脑子思考、嘴巴表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自己身体亲身经历、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篇4】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人教版听课心得评课稿
1、生活中,我们常用台秤和电子称来测量物体有多重,()和()是常用的质量单位。
2、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作单位;千克可以用()来表示,克可以用()来表示。
一个乒乓球重1()一袋洗衣粉重1()一管牙膏重100()妈妈的体重50()
一个西瓜重3()一个苹果大约重230()一本书中300()爸爸的体重70()
一头猪重100()一袋食盐重500()一个鸡蛋重50()小亮的体重32()
一只鸡重2()一袋方便面重100()一袋大米中25()小亮的书包重4()
一块橡皮重5()一桶食用油重5()一个桃子重200()弟弟的体重26()
一只鸭子重80xx|4050xx3000xx
一支铅笔重500克|2千克30克3千克500克
一袋大米重8xx|3500xx2030xx
一袋食盐重2千xx|3千xx2千xx6xx
一个桔子重25千克|2006克4千克50克
25千克+31千克=()千克5000克+15千克=()千克24千克—6千克=()千克
7千克×6=()千克10千克—3000克=()千克31千克+ 8000克=()千克
2800克—2千克=()克200克+800克=()千克1千克—400克=()克
25千克÷5=()克6000克÷3=()千克5千克×6=()千克
8千克÷2=()克7千克×9=()千克3千克—2000克=()克
6千克×3—8千克=()千克64千克÷8—5千克=()千克50千克—5千克×6=()千克35千克+2千克×4=()千克1、一个梨重150克。()2、10千克比50克少。()3、一个鸡蛋重1千克。()
4、200克比199米大。()5、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6、8000克和8千克一样重。()
7、小明的体重40克。()8、一个2分硬币约重1克,9个2分硬币约重18克。()1000克=()ɡ1000克=()kɡ1千克=()kɡ1千克=()ɡ
4 kg=()ɡ6 kɡ=()ɡ9000ɡ=()kɡ3 kɡ=()ɡ
8000ɡ=()kɡ7 kɡ=()ɡ2000ɡ=()kɡ5 kɡ=()ɡ
1000ɡ=()kɡ2500ɡ=()kɡ()ɡ6kɡ25=ɡ()ɡ在()填“>"”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