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方案案例
二只“看不见的手”的企业文化理论自20世纪70—80年代问世以来,在短短的20年,就风靡全世界,成为许多企业走向成功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法宝。
美国兰德公司、麦肯锡公司和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的专家通过对全球增长最快的30家公司的跟踪考察后,联合撰写了一份报告,他们写道,正如《财富》杂志评论员文章指出的那样,世界50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凭着企业文化力,这些一流公司保持了百年不衰。而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世界知名的管理行为和领导科学权威约翰、科特在其《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则大胆预言,企业文化在未来十年内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尤其要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从而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特别是在我国已经加入WTO,大多数企业都将“与狼共舞”的严峻形势下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建设优秀企业文化是一项工作程序复杂、操作技术要求高的大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有一批具有很强策划能力的设计者,而且还要求有社会制度的保证、文化制度的影响和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和普遍认同,这些必要前提条件的存在,昭示了建设优秀企业文化所面临的多种困难性和艰巨性,对此,不少专家学者已从方方面面作了比较充分的论述,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和企业文化爱好者,本人在此不揣冒昧,试从哲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思考,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必须走出误区,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
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企业文化于八十年代中期传入我国,但由于种种原因,对其研究和宣传一直是时冷时热,尽管党的十四大发出了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号召,并把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但现状仍不尽如人意,许多企业至今对企业文化理论仍然是迷惑不解或一知半解,存在着严重的认识上的误区,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们认为——
(一)企业文化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由于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在目的上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内容上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因而人们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而取的一个新名词,其实质都是一样的,而现在是市场经济,一切向钱看,思想政治工作已经不灵了,所以企业文化也就没有必要建设了。
(二)企业文化就是文体活动。这种观点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其根源在于我们许多企业管理者在他们的讲话中或所谓的经验介绍材料里谈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时就列举一系列文体活动的内容,而在实际工作中又把举办几场球类比赛或放几场电影、搞几次文艺演出,组织什么运动队、宣传队等一律称为企业文化建设,于是,上行下效,以讹传讹,导致许多员工说起企业文化就是文体活动。
(三)企业文化就是标语口号。许多企业从厂部到班组,从办公楼到工作现场,到处都悬挂或张贴诸如“团结”、“拼搏”、“进取”、“奉献”之类的标语口号,这些口号看起来颜色鲜艳、赏心悦目,念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因而大家都认为,这就是企业文化。
(四)企业文化就是规章制度。不少管理者认为,只要把规章制度制订出来,汇编成册,下了班组,每月或每季乃至每年按此考核,兑现奖惩,企业文化建设就大功告成了。因此,在许多企业里,不惜人力财力,或千里迢迢到外面收资回到家里稍加改动或一字不动就成了自己的东西,或组织一帮人闭门造车、苦思冥想,撰写成文然后拉到环境幽雅的去处一番会审,隆重推出,如此这般就是企业文化建设。
(五)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标志。许多企业认为,建设企业文化,就是要设计一个漂亮的厂徽,穿上一套整齐的厂服,悬挂一面鲜艳的厂旗,唱响一支雄壮的厂歌,仅此而已。
诸如此类的认识偏差还有许多,如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管理等等,在此就不一一详细列举。
不可否认,上述几种观点都有其正确的一面,但他们或只看到了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或只看到了企业文化的载体,因而实际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进了认识的误区,对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作了片面的理解,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对实际工作也是十分不利的。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现特征,而本质才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它决定现象,并且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而现象总是这样那样表现着本质,一切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基本途径。我们许多人之所以在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上产生这样那样的偏差,走入误区,就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企业文化丰富多彩的表面现象,而对深藏于内的本质不了解,才只凭自己的感性认识对企业文化作这样那样的片面理解。因此,我们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走出误区,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产生于西方企业界,是继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和以梅奥为代表的行为科学理论之后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籍日裔学者,加利福尼亚大学管理学教授威廉·大内和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泰伦斯·迪尔。
企业文化理论一经产生,便立即成为世界许多国家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研究的重点,被誉为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关于企业文化的界定,国内外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据初步统计达100多种,可谓是众说纷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归纳起来,最有影响和最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总和说”。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中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企业管理中硬件和软件的结合。
第二种是“同心圆说”。认为企业文化包含三个同心圆,外层圆是物质文化,中层圆是制度文化,内层圆是精神文化。
第三种是“精神现象说”。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以物质为载体的各种精神现象。它是以价值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精神、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企业全体成员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仔细分析以上三种观点,无论是“总和说”,也无论是“同心圆说”,还是“精神现象说”,尽管在文字表述上各有不同,在层次划分上各抒己见,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企业文化的内涵主要是企业的价值观,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企业文化主要是指企业成员所共有的行为方式、共同信仰和价值观。
浅谈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方案案例
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同时也是我党的政治优势。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仍是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企业文化作为当今最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已被世界优秀企业证实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然而,在当前,我国许多国有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有的人甚至错误地认为,企业政工只是传统、死板、枯燥的一项工作,政工工作的成效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长期发展并无直接作用。因此,如何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立足企业经营发展的实际,创新、多样地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成为我们企业政工师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将就这一问题,粗浅地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我们知道,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在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并以此来端正他们的工作态度,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企业文化建设立足于企业的生产经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文体活动,来增强企业的存在感和凝聚力,进一步激励职工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增添活力。
一些企业虽然制订了各种规章制度,并通过这些制度规定了员工必须怎样做和不能怎样做,但没有明确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倡导,疏于对员工的思想教育与业务培训。这样的企业通常活力不够,死气沉沉,职工缺乏忧患意识,使得企业难以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精神。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职工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新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使职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复杂的特点。在此情况下需要政工师改变循规守旧,脱离基层工作人员,禁锢于能下发传达各类政工信息与通知,不能和职工群众在工作中打成一片的传统工作方式。要深入了解、掌握所有在岗人员的个人作风、思想意识、职业规划等实际、具体的情况,以保证各项政工工作的有效实施。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由于职工的文化背景、思想觉悟、岗位阶层等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政工人员应做到区别对待,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手段,通过调查、分析、总结,找出企业职工普遍存在、关注的问题或现象。因此,企业政工人员应该对影响职工思想的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具体的工作内容及目标,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有效。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使之作用于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提高员工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并能在企业内部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形成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规范。
企业文化可以把员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使员工万众一心、步调一致,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来自于企业根本目标的正确选择。而企业员工凝聚力的基础就是企业的明确目标。如果企业目标既符合企业的利益,又符合绝大多数员工个人利益,即完成了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那么企业的凝聚力就产生了。
企业文化就像一个无形的指挥棒,让员工自觉的按照企业要求去做事,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精神,发挥着无形的导向功能,能够为企业和员工提供方向和方法,让员工自发的去遵从,从而把企业与个人的意愿与愿景统一起来,促使企业发展壮大。
优秀的企业文化无形中是对员工起着激励和鼓舞的作用,良好的工作氛围,自然就会让员工享受工作的愉悦。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是一种精神激励,能够调动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增强企业的整体执行力。
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带动企业的健康发展,员工的积极性能调动起来,工作更有热情,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对企业效率的提高,注入了新的力量。这使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企业健康发展不言而喻。
三、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上新台阶
思想政治工作是顺应企业的发展形势,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将使之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随着信息和新技术时代的到来,企业组织形式由线性思维向系统和创造思维转变,这对企业的发展及职工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就要适应这种新情况,必须向高层次、高水平前进,要全面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一个既有思想修养又精通专业技术的复合型管理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
著名学者杨振宁说:“二十一世纪企业的竞争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是中国超越发达国家的主战场”。企业文化绝对不是片面的发掘职工体力,更重要的是发掘职工的智力资源,更注重人的因素。况且企业文化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学,反对“见物不见人”的管理思想,主张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所以企业不能再受商业化的束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把精力投向人,大力加强“人”的建设。
在企业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保证企业党组织更好地发挥其政治核心作用,为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企业党员和群众同心同德,为实现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而艰苦奋斗。企业开展文化建设,必须要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企业管理者特别是党组织应该尽可能地为他们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切实感觉到企业是一个温暖的家,增强企业的亲和力,让职工有一种归属感。
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要以身做则,言行一致,率先垂范,廉洁自律,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带动和影响广大员工。例如典型示范模式,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在平凡的工作中发现能代表企业精神的闪光的人和事。培养典型、总结典型、宣传典型、推广典型,抓住职工中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进行大力表彰和推广,树立榜样,表彰先进,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骨干作用、带头作用,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推动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对先进模范人物的宣传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形成一个学习先进、尊重先进、爱护先进的良好风气。
企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呈现出互为因果关系,一是可以继承和发扬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二是可以借鉴当今世界最佳企业的企业文化先进经验,发挥后发优势。总之,只要我们坚持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一定能够推动企业走上一条健康、良好的发展道路。
浅谈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方案案例
企业文化对员工、对企业和对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成功的企业又无一例外的是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党建工作的先进单位。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和党建工作有着共同的结合点。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党建工作的内涵
企业文化建设是指企业文化相关的理念的形成、塑造、传播等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泛文化。从企业文化建设的定义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指企业在技术因素之外所具有的价值体系、行为方式、文化积累、文化传统,包括企业价值观念、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行为规范和思想方法等。企业文化可以概括为四个层次:精神层(核心层)、制度层(中间层)、行为层(表层)、和社会层(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良好的企业文化具有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和塑造形象作用,能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认同感,促进员工和企业保持高度一致,并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制度,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企业党建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党建工作的联系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党建是两个不同的方面,工作的内容和工作的过程都不相同。但是,两者在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的共同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的目标一致: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通过企业上下的通力合作,形成独具公司特色的企业文化,形成公司内部强有力的凝聚力,从而形成一种非强制性的管理。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斗志,可以提高员工的凝聚力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与此相关的是企业的党建工作,企业党建的目的是通过加强员工对马列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的理论教育,加强企业内部的党的建设,从而调动人的工作和生产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也就是说,企业的党建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服务于企业发展,服务于经济建设。可见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党建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2、工作的任务一致: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党建都是为服务企业、服务员工,实现企业的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企业文化建设还是企业的党建工作,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中国的企业文化,它必然受到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原则、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集体主义等传统优良价值观地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的党建工作都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企业的发展要求企业必须建设有特色的企业文化,这样的要求与企业党建工作的方向是完全一致。
3、工作的方法一致: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党建为达到目的的途径或手段是相通的,都是在尊重员工个体的基础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与员工交流沟通。企业的党建工作经常采取的一些诸如交流、谈话、深入基层等工作途径,对企业的文化建设同样适用。这样想通的工作方法,架起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党建工作的桥梁,是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党建工作相辅相成。
4、工作的对象一致: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党建工作,其研究对象都是人,都是做人的工作。它们不仅都是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出发点,而且都是坚持“以人为本”,强调通过协调好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重视培养人的集体意识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来实现企业的团结友爱,奋发向上。企业文化建设研究的是人的共同价值取向,形成一种可以焕发人的精神,塑造人的灵魂,倡导优良作风和好的传统的共同企业文化,作用于员工的软管理,以实现自我激励的作用。企业的党建工作根本上也是研究人的思想和认识,它立足于用先进的思想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栋梁之才。总之,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的党建工作都在于培养人的良好品质、塑造人的美好灵魂。
三、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党建工作的辩证关系
1、企业的党建工作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良好发展。
促进企业的党建工作有序开展,有利于形成企业文化的独特的政治文化建设,以党的思想方针和路线来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企业的党建工作可以使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企业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更好地达到预期目标。良好的企业党建工作可以更好地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党建工作中的所涉及到的思想政治工作、群众路线工作、党员教育工作等,最为显著的作用是可以提高个人的党政思想素质,让企业上下可以形成一个坚强的党组织战斗堡垒,让每一位党员都积极地发货党员的先锋模范以及带头作用,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此外,加强企业的党建工作开展,有利于加强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直接或间接的领导。在企业的党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支持和指导本企业积极地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党组织应该引导企业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企业精神,并同时形成“以员工为本”的优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党组织的一个重要载体,企业党组织应该协调发展企业文化,使其成为让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得到更进一步的加强和发挥的重要一环。企业党建工作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引导,除了提倡员工认同本企业文化而外,,更重要的是应该积极地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渗透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良好的企业理念是良好的企业文化的核心,它可以为企业的各种行为提供导向,从而可以使一个企业适应市场的运行规律,并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
2、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推动企业党建工作的进一步加强。
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快速而有效的形成一种员工对企业的认同,从而有利于企业党建工作的进一步推进与加强。建设优良的企业文化,是让企业员工保持旺盛的斗志与工作热情的至关重要的一步。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大量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凝聚企业内部人员的思想,使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可以形成统一的思想,在这样一种统一思想的指导下,让员工产生对企业的目标、企业的规章制度与准则的一致认同感,产生对工作的自豪感、对企业的归属感等。一旦这些思想成为全体员工的潜在的,甚至是根深蒂固的意识,那么,此时就能形成一种以企业为核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样一种来自每一位员工内心深处的力量,是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必要条件。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党建工作的一种载体,是推动企业党建工作有序进行的一个渠道,也就是说,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的效果。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党建工作的关系,是促进企业良好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如何将“软文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处理好企业文化与企业党建的关系,就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企业的领导可以更好的将二者结合起来,适应新的企业发展环境,促进企业良好发展。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