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现状与需求的调查分析
1问题提出
在我国,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而与教育的整合无疑是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强调“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并发起建设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倡议与指导意见。计划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网络资源为核心的教育资源与公共服务体系,为学习者可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服务”[1]。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引导下,以及学校、社会等团体的共同努力下,“互联网+”教育资源的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为更深入地了解现阶段苏州工业园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资源的应用现状,梳理现有成果,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阶段互联网与教育资源整合工作更好地开展提供参考建议。笔者于2023年11月到12月期间,以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为例进行了调查分析。
2研究问题
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苏州工业园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在“互联网+”背景下使用教育资源的外部条件、个人能力、使用行为与产生的问题。旨在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中小学教师是否具有应用“互联网+”教育资源的基本能力与技能?(2)中小学教师应用“互联网+”的教育资源的动机是什么?于何种教学环节中使用?哪种类型的数字资源使用频率较高?(3)中小学教师在日常使用“互联网+”教育资源时遇到了哪些问题?又有哪些新的需求?
3研究开展
3.1问卷设计
本研究中的问卷调查,针对中小学教师“互联网+”背景下教育资源的应用情况展开。在此之前,不少研究者已经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中小学教师的使用行为与态度做出调查。笔者在借鉴其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研究需要,初步设计了“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互联网+’背景下教育资源应用情况调查问卷”。此问卷设计了五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教师基本信息、使用者个人能力、数字资源使用行为、应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建议。此问卷初稿经过专家审核与小范围试用,最后在综合各方面意见后最终定稿。
3.2调研情况
借助问卷星平台,于2023年12月20日对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全体教师展开此次调研。此次调研共发出问卷276份,回收有效问卷261份。回收后的问卷数据使用SPSS19.0与Excel2007进行统计分析,并将调查的结果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4研究结果
4.1样本教师基本信息
从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来看,如表1所示,在教师性别方面,女教师人数远远大于男教师人数,占比72.03%;与此同时,教师的教龄主要集中在6-10年,占比46.36%,其次为5年以下教龄教师,10年以上教龄教师则相对人数较少;而在教师学历方面,则以本科为主,占比67.05%;最后,在任教学段人数分布方面表现较为均匀,1-3年级、4-6年级、7-9年级教师比例分别为37.16%、32.95%、29.89%。
在样本教师应用数字资源的基本技能与能力方面,接受调查的261位教师中,91.8%的教师受过市、区级或是校级的教育技术知识培训,只有少数教师(8.2%)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理论与实践培训(以刚入职教师为主)。而在对上述没有参加过专业培训的教师作进一步调查后发现,他们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办公软件的使用都较为熟练,均分为4.2分(满分5分);但在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与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方面,均分都在3.5分以下。由此可见,缺乏数字资源的应用能力,是阻碍数字教育资源推广应用的一大因素。
4.2“互联网+”背景下教育资源具体应用情况
4.2.1使用动机经调查发现,使用数字资源的动机分为内外两方面。内部动机方面,通过数字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是其主要动机,这说明广大教师群体已经认识到了数字资源在教学方面的积极作用。其中81.6%的教师认为使用数字资源能减轻工作强度、提高效率,只有1.3%的教师认为数字资源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影响不大。
4.2.3不同类型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频率各级各类资源中,多媒体课件类资源使用频率最高,每周使用3次及以上的教师占比高达82.7%;教学设计类资源,微课资源与多媒体素材的使用频率紧跟其后,每周使用3次及以上的教师比例分别为78.1%、72.4%、68.7%。而专题网站资源与学科软件的使用频率却差强人意,其每周使用3次及以上的教师比例不仅不高,甚至还存在着对其不甚了解的情况,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4.3使用“互联网+”教育资源所产生的问题与诉求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以及分析个别样本教师的访谈结果,可以看出在使用数字教育资源时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互联网信息爆炸,资源质量参差不齐,难以筛选;资源内容陈旧,不切合实际教学需求;此外,资源库平台的界面设计是否美观简洁,交互设计是否灵活,搜索策略是否快捷有效,也是影响教师选择资源、重组资源的重要因素[2]。诉求方面,通过对样本教师小范围访谈发现,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与深入,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课后检测与评价的数字资源缺乏的问题也亟待改善。教师自身发展方面,能够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资源,也是教师群体希望有关机构予以重视与开发的重要资源类型。
5有关思考
随着近年来信息化工作的开展与落实,各地计算机与网络设备建设已日渐成熟。目前,教师已广泛地于备课、上课与个人专业发展中充分利用学科性数字资源。数字资源俨然成为了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资源,并能对资源进行再次重组,有效开展高效教育活动。同时,笔者也发现:数字资源库建设不成熟与教师应用策略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数字资源在课堂内外发挥其积极作用。
为了克服这一难题,可以在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充实数字资源库;同时,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打破原有陈旧的数字资源使用策略,开拓创新,形成先进典型案例,并借助教研活动的方式进行以点带面地推广。笔者相信,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促进数字资源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减轻教师工作强度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对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现状与需求的调查分析
一、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现状———以中国大学慕课为例
中国大学慕课作为国家精品课程在线学习平台,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与网易公司联手共同打造,平台的愿景是“让每一个有提升愿望的用户能够学到中国知名高校的课程”[1],这也是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初衷。基于此,本文从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不同用户视角,探讨提升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效果。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具有典型的P2P资源共享特征,不同用户间可随时进行交流互动,提升学习效果。为全面了解中国大学慕课平台教育资源共享情况,笔者采用网络民族志方法,对平台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体验式调查。对于平台资源使用者而言,主要通过其发表的评论内容分析。目前中国大学慕课平台用户评价星标普遍较高,最高5分,课程平均星标均在4分以上,这与其共享知名高校课程以及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定位不无关系,这也是平台吸引用户的一个重要方面。平台资源使用者的评价主要包括资源内容丰富性、趣味性、教学团队的参与度以及与学员的互动反馈及时性、课程建议、学习体会等。例如,对于管理类教育资源,其评价除了给予教学团队高度的认可外,还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主要体现为:要求案例再丰富些,授课内容应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前瞻性、灵活多样性;希望案例能够上升至理论高度,不同成功案例能够挖掘其背后共性的内容,而不是为案例而案例;如何将课程内容与授课对象个性化匹配,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果,达到真正的个性化学习等等。另外,希望获取到免费的优质资源,但获取渠道和内容有限。对于平台资源共享者(主要为教学团队),若不是基金、教改课题等结项的需要,普遍不愿意主动将资源毫无保留地共享出来,导致平台创建十几年来,资源的丰富性、广度和深度均不够,资源共享严重不足。另外,教学团队成员与资源使用者的互动度和及时性较低。
二、数字教育资源共享不足的原因剖析
现有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有限,本文试图从资源共享者、需求者、共享平台、相应教育机构及管理部门四个不同角度来剖析。1.资源共享者。数字教育资源共享者(教学团队)对在线共享资源的积极性不高,经过调查发现,主要是由于建设和维护更新优质教育资源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同时,现有机制(如职称评审政策重学术研究成果、轻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成果)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措施,致使投入成本远高于其产生的直接收益。2.资源需求者。数字教育资源需求者不愿意付费有偿使用教育资源是现有数字教育资源共享不足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值得一提的是,资源共享平台用户评价的有效参与度不高,这与柯清超等(2016)的研究发现一致[2],作为资源的使用者与资源的建设共享者之间的互动反馈有限,共享者得不到及时的信息反馈,往往也会降低资源共享者的共享积极性。3.资源共享平台。现有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与用户间对于教育资源的协同发展和协同管理意识不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用户(包括资源建设共享者和需求者)积极参与沉浸到平台系统中,致使平台资源有限和更新不及时。4.相应教育机构及管理部门。由于教育资源具有准公共品的特点,对其有效提供和使用,离不开政府相应教育机构及管理部门的支持。而现有相关政府部门对于平台、资源建设共享者和使用者的相应支撑性政策非常有限。
三、提升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效果的建议
要想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效果,离不开资源共享者、需求者、共享平台、相应教育机构及管理部门间的协同合作。1.营造环境提高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者的积极性。营造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环境,对资源共享者及团队知识产权给予保护,对其劳动成果给予正当合适的评价,为共享者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供必要的条件及相应的激励措施,以提高其资源共享的意愿和积极性。2.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双方的适时互动。教育资源需求者应合理有效利用资源,及时与共享者进行信息反馈,资源需求准确表达,提高共享效果。3.优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用户激励机制。现有信息系统研究表明,平台系统功能的易用性、有用性、互动性和趣味性,能够有效地提升用户使用平台意愿和使用频率。因此,平台系统功能设计和开发应注意在这些方面基于用户视角进行优化。如采用信誉积分制,借鉴在线文档分享平台(百度文库、道客巴巴)的激励做法,基于系统优化算法提升用户的声誉认知和共享平台社区的认同感及归属感,以激励用户更多地共享和使用平台资源,从而促进平台良性可持续发展。4.提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配套支持性政策。基于数字教育资源自身的公共品特性,相应教育机构及管理部门应协调处理好教育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间的冲突[3],提供配套支持性政策,保证共享资源的维护及更新,以充分调动资源共享者的积极性和提高资源使用者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效果。
对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现状与需求的调查分析
1 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从广义上来讲,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支持教和学活动的学习材料(Content)、学习工具(Tools)和交流工具(Communications)三类资源[1]。本文所讨论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学习材料,即经过数字化处理或者经过再加工和制作的、可以在计算机网络上运行的、能够展现相关知识节点内容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数字化教和学材料等,是狭义上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是教育创新、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的必由之路。一方面,有利于缓解教学资源的供需矛盾,减轻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缩小资源禀赋差异,促进教育公平。另一方面也是教学资源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必然。资源共享有助于解决分散资源建设方式造成开发周期长、成本高、专业面窄,整体资源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条块分割等一系列问题,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提升了资源的价值,避免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优化优质资源结构。同时,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满足学习者多样化、丰富化、自主化的学习需求,有利于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服务终身学习理念。
2 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现状
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不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2]。因此,多种分类共享机制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资源建设。目前我国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现状存在以下几种共享机制。
2.1 政府组织,完全共享
影响最大的是“精品课程”。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启动了精品课程项目。精品课程指的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3]。据笔者统计,自2003年精品课程评选以来,截至2010年7月,全国已经评审产生3 88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免费开放,完全共享。该机制下的共享在几年来的发展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已经颇具规模,在提高学校课堂教学水平、促进高等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有研究发现:精品课程的访问率和应用率并不是很高[4];精品课程网站的维护不尽如人意;精品课程网站的更新没有跟上步伐。这些都对共享效果产生莫大影响。
2.2 学校组织,校内共享
为了促使校内资源的有效聚集与广泛共享,各高校纷纷建立本校的教学资源中心,为本校师生服务。但是各校教学资源库建设速度和建设水平相差较大,有些学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南京大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例,包括学术讲座、名师名课、网络课程、教学案例、数字图书馆等一大批自主版权的优质教学资源,校内免费使用。有些学校的教学资源库流于形式,只有大致轮廓而无实质性内容,导致用户使用满意度评价不高、认知度低等共享困难,影响了资源的利用率[5]。
2.3 企业组织,会员共享
教学资源作为一种电子商品也吸引了一些企业的参与,出现一些较好的教学资源网,使用者付费成为会员,通过上传合格课件获取积分,积分可以换取资源下载。这些资源网也与学校合作,由学校统一付费获取资源使用权。如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高校公共教学素材资源库等。
3 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障碍分析
3.1 观念落后
资源共享虽已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但实际行动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观念问题,主要表现为共享意识薄弱,缺乏全局观念和合作精神。受自我封闭、本位主义、重藏轻用等传统陈旧思想的束缚,个人、高校都各自为政,片面求大求全,造成低水平重复,对资源共享不积极、不热心[6]。如果观念得不到更新,思想认识上不去,共享工作便会缺少应有的内动力。
3.2 完全共享主体单一
政府组织的完全共享方式是资源共享有效方式,但其后续的管理和维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保持资源的活力。同时此种方式是完全共享的开始,而不是全部,只有更多人参与到这一伟大的工程中,才能创造更多的优质共享资源,才能满足服务社会的目标。
3.3 有偿共享机制不完善
有偿共享资源是完全共享的必要补充。作为一种电子商务的形式,它与较为成熟的淘宝网、当当网相比,从宣传力度、个性化服务、资源满意度等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还有大量改进工作值得尝试。
4 实现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高效共享的策略
4.1 建立基于人性的系统激励制度
宏观上,资源分享与个人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立的,尤其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人们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规避的倾向。但是,“留一手”的做法极大地阻碍了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7]。因此要在充分了解人性的基础上,构建系统的激励制度,采用利益分成、职称晋升、福利制度等综合措施,要确保分配制度和分配过程的公正性,消除教师资源共享导致自身利益受损的顾虑。微观上,制定周密资源评价制度,区分优质和劣质资源,多种方式奖励优质资源,激发共享热情。
4.2 建立全方位无偿共享体系
1)政府加大投资,组织更多共享资源。首先,建立由教育管理部门、高等院校、校内院系组成的三级管理机构,自上而下开发共享特色优质资源。教育管理部门制定资源共享的政策,提出资源共建共享规划。学校落实资源共享规划,下发资源开发任务。院系组成开发小组,完成资源。其次,从经费和技术两个主要方面提供有力保障,实现共享资源的持续更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学校突破传统,奉献更多共享资源。开放课程(Open Course Ware)运动在国外正蓬勃发展。麻省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先后推出了自己的开放教育资源计划,提供可以免费使用和重用的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描述、课程大纲、日程表、练习、测试、讲稿、录像、仿真和其他资料。这是一个有益启发,我国高校应该积极转变观念,全社会把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高校理应回馈社会,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高校要从战略高度认识资源共享的意义和作用,无偿资源共享是大学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重点高校应适时推出自己的开放教育资源计划以服务社会。
3)突破纸质教材局限,配套无偿共享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国外教材配套资源网站是一种常态,提供每章教学的适用资源,支持深入探究。而我国在这方面已经有一些突破,但还可以有更大作为,一方面教材的编写者在该领域有大量的资源积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大量的课程资源,同时,通过教材出售,获取利润,弥补了共享资源建设付出的成本。丰富的配套资源也能增强人们购买该教材的倾向。
4.3 建立高效的有偿共享资源中心
资源有偿共享应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成本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8]。1)高校与企业通力合作。学校是资源建设和利用的主体,企业是资源管理和商业运作的主体,两者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商业化开发和运作,从而产生丰富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强教育资源建设的活力。2)全面资源服务。提供快速搜索引擎,方便资源查找;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从客户交易记录或上网操作等数据中,挖掘客户资源需求,并把相关资源“推”向客户;提供按单定制,对暂缺资源采用悬赏定制的方式激励会员制作或提供。
查看全文
false